正文

蒙特利爾的多媒體工業

(2006-12-05 17:01:26) 下一個

蒙特利爾的多媒體工業

請看下列事實:

◎Jurassic Park, Titanic, The Matrix, Star Wars 這些好萊烏大片的特效合成軟件是由蒙特利爾的 Softimage, Discreet 和 Kaydara 公司開發的。

◎ 第一部全數字技術製作的電影 “The Baroness and the Pig” ,出自蒙特利爾的 Media Principia 公司。

◎ 即將為全球電影發行帶來革命的衛星數字電影發行技術 Pixnet ,全部由蒙特利爾的 Daniel Langlois' 工作室研製開發。

◎ 國際著名的 DC Studio (英國), Nintendo , Sony ,3DO, Voodoo Arts 等大牌公司在蒙特利爾設有總部或者製作室。

這些事實使世界領教了魁北克在多媒體領域的厲害。但鮮為人知的是魁北克在動畫視覺特效領域的曆史。

早在計算機問世以前,從 1940 年國家電影局( National Film Board )成立以來,在動畫特效方麵有過兩次飛躍,一次是 1960 年 IMAX 電影院的成立,一次是 1985 年第一個電腦動畫製作的電影 “Tony de Peltier” 問世。

1987 年隨著 Softimage 公司的 3D 動畫軟件的問世,魁北克就在這個行業名聲鶴起,並且領導著電影製作數字化的革命。 10 多年來,幾經更新換代, Softimage 公司的軟件產品 Softimage XSI 已經成為業內首推的軟件包。盡管 Softimage 已經被美國公司收購,但人員和公司的創作精神還是 Quebecois 。

3D 動畫領域的另一個國際級大腕 Discreet , 1991 年在蒙特利爾成立。該公司的 Inferno 特效製作軟件在數字電影製作領域首屈一指,全球 70% 的電腦遊戲是用該公司的 3D 模型和動畫軟件 Studio MAX 製作的。

在動態撲捉方麵技高一籌的 Kaydara 公司,其產品 FilMBOX 在 2000 年奧斯卡最佳特效獎影片 The Matrix 製作中大出風頭。

Toonboom 公司的軟件牢牢地霸占著全球的 2D 動畫設計市場,其軟件產品被 Disney , MGM,Warner Brothers 和 Lucas Arts Entertainment 這些國際大牌動畫娛樂公司廣泛使用。

除了上述這些國際大腕以外,蒙特利爾還有一些工作室在國際上也久負盛名。如 Hybride Technologies ,該公司為電影 Spy Kid 和 Battlfield Earth 製作了大量的特效鏡頭,後一部影片在去年國際多媒體展示中獲得了大獎。 Les Productions Pascal Blais 製作的 “ 老人與海 ” 獲 2000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Voodoo Arts 和 Buzz Image Group 多次為獲獎電影 “The Red Violin” 和 “The Sound of the Carceri” 製作特效合成。

近年來,正是這些公司和工作室使蒙特利爾在電腦輔助動畫及特效合成方麵屢領頭牌揚名國際。憑借其堅實豐厚的文化和藝術沉澱基礎、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蒙特利爾正在躊躇滿誌一步步地向 “ 多媒體之城 ”“ 國際數碼電影之都 ” 邁進。

何謂 “ 多媒體? ” ,多媒體 = 藝術創造 + 現代信息技術。獨特的地理文化( geocultural )使蒙特利爾把 “ 多媒體 ” 的這兩大構成要素給占全了,這注定了她在新經濟時代在多媒體領域獨執牛耳,傲視群雄。

1 、 geocultural 優勢

蒙特利爾從地理和曆史上有著獨特的人文特點。 17 世紀歐洲人首先從魁北克登陸,繼而向北美大陸進發的。蒙特利爾至今仍然是歐洲進入北美的門戶,是聯結美國這個高科技發源地和歐洲這個文化發祥地的樞紐和橋梁。

文化上,盡管蒙特利爾是世界上第二大法語城市,但是在 330 萬人口中有 70% 的人操英法雙語。是歐洲文化和美洲文化,英語文化與法語文化的結合點。這個城市的文化特色體現了拉丁文化的想象力,又具有北美人的創造力。文化上雄厚的基礎、淵源的曆史和傳統,使蒙特利爾傲然於國際大都市之林。

由於美國是電子遊戲產品的消費大國,所以歐洲著名的多媒體製作商在蒙特利爾安營紮寨,一是為了方便地進出美國,在美國的家門口針對客戶的需要現場量身訂做,二是為了利用蒙特利爾的藝術加信息技術的人才。

2 、 人才優勢

漫步 Montreal 街頭,隻要你留意,一個個擺設講究的櫥窗、一個個搖弋著燭光的臨街酒吧,甚至地鐵站裏的小小陳列,隨處都能感覺蕩漾在城市上空的藝術氛圍。正象中國廣東潮汕人的血液裏流淌著商業一樣,法裔魁北克人的血液裏流淌著藝術。魁北克人在視覺藝術上有著獨特的感覺。

因此這裏也誕生了在眾多的藝術家,這其中有動畫大師 Back 曾在 70 年代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獲奧斯卡提名獎的華裔藝術家王水泊。有名揚世界的蒙特利爾樂團的指揮家,流行歌手 Celine Deion 等等,這隻是璨若星河的魁北克藝術家中的幾個代表。

蒙特利爾除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新媒體的製作人士以外。這裏還有專門培養多媒體製作人才的國際級專業學校 National Animation and Design(NAD) 和 Institut de Creation Artistique et de recherche en infogrraphie(ICARI) 。 2000 年的第四期 Shit 雜誌評 ICARI 為北美 10 大媒體學校之一。

3 、 政府推動和民間響應,良好的社會環境

市政府把蒙特利爾新經濟時代的發展定位於 “ 多媒體 ” ,一方麵在全球招賢納士,英國、法國的著名多媒體公司為了感受蒙特利爾之靈氣和開拓美國市場在這裏都設有工作室。另一方麵為了改善投資環境,斥巨資興建 “ 多媒體城 ” ,盡管該項目到 2003 年才能完工使用,現在前來洽談入城的世界多媒體公司紛至遝來。英國的 DC Studios ,日本的 Nitendo , Sony 和 3DO 目前在蒙特利爾建立工作室為搶灘 “ 多媒體城 ” 做準備。

除了政府倡導以外,半政府半民間的機構組織也在幫助年輕的職業人士在多媒體領域發展牽線搭橋。去年底,由 Saje-- 組織的多媒體職業人士聚會,吸引除了魁北克的聲光電各路多媒體的職業人士以外,其中不少來自法國的學生,還有可以為職業人士創業提供融資的銀行和投資機構。這些活動為大家溝通交流信息相互促進起到了積極的幫助。

蒙特利爾一年 365 天中,節日有 480 天,這其中大部分為文化節日, 8 個國際電影節、國際爵士樂節、法語文化節等等,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這裏不僅展示作品,而更多的是交流。正是這些接踵而至的文化節日,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各種文化的交流碰撞,使 Montreal 呈現出舉世無雙的多元文化的熱鬧。

多媒體是藝術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技術靠學習,而藝術靠修養。數百年文化氛圍陶冶的藝術名城在加上南鄰美國的高科技,鑄就了蒙特利爾 “ 多媒體之城 ” 的地位。 “ 上世紀 50 年代好萊烏刺激了美國經濟, 80 年代矽穀帶動了美國經濟。本世紀,在多媒體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上,蒙特利爾在悄然登場。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我愛蒙特利爾
我愛le Cirque du Soleil (太陽雜技團)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咱和Titanic, The Matrix打過交道,技術沒得說,marketing太保守。

到Las Vegas去看看O'Theatre 和Le Vene,我就被加拿大法裔人的藝術創造力給震撼了----全世界無與倫比。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