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毅人生

行於山水湖濱,吐納天地元氣,拾卷四海之中,笑問童叟無間
正文

也說遺產 - 過去的相聲

(2007-03-23 22:09:03) 下一個
據說,馬三立去世前,在家錄了四個小時的老相聲,作為遺產留給了他兒子,一方麵把自己幾十年的所得記錄下來,同時也作為一種紀念與以保留。而且傳話,絕不能流出家門。
 
然而,這些老相聲都是現在聽不到的,起碼50年代以後的人是不可能聽到的。據說馬老先生所錄的是舊時代在茶館,澡堂,街邊流行的那些為很多後人所稱謂的黃色,下流,烏七八糟和不入流的“糟粕”。由於有這樣強烈的定義,這些相聲現在都與世隔絕了。
 
這些相聲到底有多糟糕?由於沒有聽過,所以也無從下手去鑒別。但根據現在大量泛濫的短信的“幽默”程度來看,也想象不出那些所謂的“老段子”能夠糟到哪裏去。再回頭看看東北“二人轉”(並非貶低該項藝術),茶館,酒吧和飯桌上流行的各類“笑話”,倒覺得可能這些“老段子”都已經相形見拙了。
 
在過去幾十年中,正經人士一而再的打擊那些糟粕,想必是有其時代原因的。在那時,所謂民不聊生,官宦貪腐,社會的確需要一種新精神,新麵貌。大刀闊斧的革新也實實在在的換來了不一樣的社會,而且那時的改革者絕大多數是身體力行的。然而,就現在的情況所言,似乎情況發生了變化。在諸多打擊糟粕的正經人士中,發現有相當的人言多於行,而且他們掌管著文化,藝術和宣傳部門,近水樓台先得月,似乎更好沉溺於燈紅酒綠(也許有些偏頗),這樣他們的正直性不能不被猜疑。
 
相聲起源於市井之中,自然帶有大量的習俗性的東西,很多是不能單用藝術二字來概括的。它是呈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產生,如果我們把“藝術”二字高高掛起,那很可能相聲也就是“術”字最後一捺的延長線。比較起現在的流行歌曲,音樂來看,它們應該屬於一類,皆隨大眾的口味變化而變化。隻不過,流行歌曲音樂更多的是用音樂來傳遞感覺,而相聲則是通過非常純粹的文字交流而產生影響。
 
社會在變化,人已不能堅守清規戒律,那為什麽一定要相聲堅守呢?
 
馬老先生的相聲概括了他的一生經曆,這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遺產。可憐的是,最終,他也不敢將一生的功過表於世上。還好,社會還是進步了,盡管老先生不能光明正大的拿出來,畢竟還是將那些相聲錄了下來。隻可惜,這種對過去的遺產的膽戰心驚,恐怕已經埋沒了許多過去的相聲。也許,多少年以後,社會重新接納“糟粕”,相聲後人們經過艱辛的創作,又將那些幾十年前的老段子拾起來,由“幾個非著名相聲大師”和大家一起在澡堂子裏叫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