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石油市場:油價上漲幾定,市場格局微調?《華盛頓觀察》
(2007-06-22 02:26:31)
下一個
回首2006年的國際石油市場,可謂是風雲變幻。上半年,隨著油價一路走高,大量投機資金入市,推動原油期貨價格連創新高。然而,油價的下跌也似乎發生在一夜之間。到2006年底,油價基本上處於振蕩中緩慢下降的趨勢。
回顧中國國內油市,雖然國內成品油的價格還未與國際油價接軌,但是當國際油價上漲時,國內煉油企業成本抬高,導致成品油價格在2006年兩度上漲。故此有媒體和專家表示,提價是“2006中國能源市場的最強音”。
的確,2006年中國國內市場的天然氣和成品油價格,以及相關的電價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2006年年初,天然氣拉開了漲價大幕,成品油價格在2006年3月和5月接連兩次上調,汽油和柴油出廠價格每噸分別共漲了800元和700元,國內成品油零售價兩度隨之上調。然而,在2006年下半年國際油價下跌過程中,國內成品油卻因“油價倒掛”並未隨之下跌。
2007年對中國的石油石化行業而言,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油品市場開放之後,國企、外資和民企對市場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而成品油定價機製改革呼之欲出,“合理”的利潤保證將使國內煉油企業歡呼雀躍,消費者則為幾成定局的油價上漲形勢擔憂。
2007年,國內油價是漲是跌?
2007年的中國市場成品油價走勢如何?成品油市場開放之後,國有石油巨頭在與私營和外資石油公司的角力中,會有什麽樣的力量更替呢?
首先,中國的石油市場走勢直接受到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關於國際油價走勢的判斷,國際各大權威機構的觀點截然不同。包括摩根斯坦利、德意誌銀行、世界銀行的多位專家都認為,近幾年的油價已經在去年夏天達到了最高點,未來油價重心將下移。但是,認為2007年國際油價將會繼續遊走高位的權威機構也不在少數。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初步預計,2007年國際油價將在每桶55-65美元左右波動,近幾年來單邊上揚的走勢在2007年將發生改變。
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的采訪中,能源基金會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楊富強博士認為:“我們預測國際油價會進一步下降,現在國內政府部門還在觀望。”
國際石油市場的走勢勢必會影響國內成品油的價格。如果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按以往的經驗,國內成品油價格肯定會上調。但如果國際油價回落的話,國內油價則未必會跟風。
2007年中國油價的關鍵因素在於發改委。如果中國國家發改委在2007年出台成品油價格形成機製,則國內的成品油價格很可能借“與國際接軌”之名掀起新一輪的漲價風潮。因此,現在看來,也許2007年才是中國能源市場漲價的最高潮。
楊富強博士說:“2007年如果成品油定價機製改革方案出台,成品油價格肯定會進行調整。當國際油價高漲時,國內一直存著‘油價倒掛’,這也是國家發改委連續兩年補貼中石油和中石化,尤其是中石化的原因。所以(成品油定價)機製出台之後,成品油價格肯定要調整,但也要看時機。因為如果燃油漲價的話,有些部門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如交通部門。”
根據國家發改委初步確定的新機製,國內成品油價格將從盯住國際成品油價,改為盯住國際原油價。鎖定跟蹤地區為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這三地位於世界主要產油區,向來是國際原油價格的指向標。
據悉,這一新機製的倡導者是中石化。如果直接盯住國際原油價格,由於中石化擁有國內最多、最具份量的分銷網絡以及煉化業務而受益最大,其次是中石油,中海油煉油資產較少,受益相對較小。
但有專家指出,發改委在商務部出台《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後很快出台新機製的可能性很小。目前的思路可能是,發改委將根據管理辦法的運行情況,以及新能源的普及效果等因素,對新機製做出進一步調整。因此在短期內,成品油價格會維持不變。
油品市場開放,外資、民企機會幾何?
在管理越來越市場化、政府管製愈加放鬆的改革過程中,未來一兩年,外資石油公司在中國市場能有多大的作為?的確,最近兩年,外資石油公司在國內動作頻頻,在煉油、批零、石化等領域均以合作或收購等方式大力介入,以便在國內油品市場全麵開放後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
楊富強認為,外資石油公司很有可能拚搶到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因為躍躍欲試進入中國市場一搏的它們在油品的零售、推銷和各種服務方麵具有優勢。
“到2008年我國(的成品油質量目標是)要把硫含量降到150ppm。(中國)國內成品油質量不太好,硫含量一般在500ppm左右。而外資石油公司的油品硫含量已降到50ppm左右。如果發改委要推廣“歐III標準”,他們可以馬上推廣,但國內的石油公司則會增加成本。”楊富強說,“外資石油公司一般有更高的環保標準和安全要求,而國有石油公司最近經常爆出安全事故。隨著國家和公眾對安全和環保要求的提高,這必然給外資石油公司帶來更有利的發展空間。”
外資石油公司現在還未大舉“入侵”,主要是因為價格還不明朗。一旦價格更加明確,他們肯定會加大投資力度。
《華盛頓觀察》周刊在采訪中發現,多位中國專家對中國石油公司的實力表示樂觀。他們認為,由於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中石油和中石化近些年來在國家的保護性政策下已經積聚了相當強大的實力,因此,至少在近期內,外資石油公司在中國的石油市場難有很大作為。
中國石油大學的董秀成教授認為,從短期看,由於民營和外資石油公司受油源所限,而國有的成品油供應商已對市場有了較強的控製能力,成品油批發市場全麵放開,幾乎沒有現實的影響。
國內幾家主要的證券公司的能源分析師也都看好中石化未來幾年的發展。國都證券分析師這樣評論:“國際油價回落導致中石化煉油業務的利潤率擴大,燃料零售市場高速增長,國內成品油市場化改革等因素將會推升其未來兩年的業績上升。”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博士生王海濱認為,盡管中國麵臨著履行“入世”承諾的壓力,這對中國石油行業影響不大。他說:“由於中國的許多行業在履行‘入世’承諾的有效應對上都頗有經驗,加上前不久中國政府重申能源行業是已經為數不多的國家戰略產業之一,定會力保產業安全。因此,履行‘入世’承諾開放市場對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業務和中國石油行業整體上影響應該不大。”
如果說專家學者對外資石油公司搶灘中國油品市場的前景還存爭議的話,在民營油企的前途上,他們幾乎是一致看跌。
雖然民營石油企業都為批發經營權的放開叫好,並在為擴大市場份額做準備,但成品油批發放開,並不意味著民營企業馬上就能夠從國內市場上直接獲取足夠的成品油油源。短時期內,民營企業依然需要求助國有石油巨頭,冀望分得“一杯羹”。 龔家龍和他的中國最大的民營油企天發集團在2007年初的轟然倒下,更是為民營油企2007年的開局抹上了陰影。
“民營石油公司在國家提高行業進入門檻和外資大公司進入的雙重壓力下,要在煉油和批發零售行業擴大市場份額,更是困難重重,”王海濱說。
楊富強則認為政府根本不應考慮將油氣的上遊領域對民營油企開放。
“民營企業搞上遊,會把上遊搞亂。”楊富強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中國資源少,要提高采油率,就不能用陳舊的技術,必須通過大量的投資提高(采油)技術水平,這一點小公司也做不到。”
楊博士認為,不同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方式是不一樣的,電力行業改革是要做到成本最低;煤炭行業市場化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結構調整;而石油和天然氣領域是要保證供應安全。
“這就不能打破國有石油公司的壟斷。而且國外的石油行業還在不斷通過兼並實現力量整合。”楊富強說,但同時,“下遊領域可以進行市場化,因為這不會影響到供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