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地產婦到香港生孩子麵臨的種種困境

(2007-02-23 17:22:32) 下一個
兩萬五,我們什麽都包。”電話裏,沈老板快人快語,“我們有車接送你去香港,在那裏有人照顧,包吃包住,幫你聯係醫院,幫你辦小孩的出生證明。總之這些你不用操心,你快告訴我你什麽時候生?”

“兩萬五,太貴了一點吧……”小霞有些猶豫。

“不貴啦!我跟你說,現在行情不好,難做。馬上香港那邊就有新規定了,過關不太容易。”

“那怎麽辦?現在過關要不要查的?”

“我們有辦法啦。我們走皇崗口岸,包車過去,你坐在車裏,他不會查的。但是現在人多,你快點告訴我你什麽時候生,我給你安排!價錢不包括醫院的費用,醫院是你自己的事情,交不交隨便你。中介費兩萬五,不商量了。”沈老板底氣十足,斬釘截鐵掛斷了電話。

香港永久居留權——送給寶寶一生最好的禮物

沈老板經營的是內地孕婦赴港生子中介服務。即將實行的內地孕婦入境限製政策,讓最後這段時間的中介服務,成了名副其實的賣方市場。

日前,香港特區政府針對過去一年裏來勢不小的內地孕婦潮,宣布了入境新規:2月1日起,將正式限製懷孕7個月以上、且無法證明已在香港醫院獲得預約安排的內地孕婦入境。新規定要求包括內地孕婦在內的所有孕婦都必須事先與香港醫院預約並接受產前檢查,讓港府可以預留足夠名額給本地孕婦,確保她們比內地孕婦享有優先預約權,如果有多餘的名額,才會安排給內地孕婦。且內地孕婦預約香港醫院時,必須事先繳納全部醫療費用,才能獲得醫院發出的預約確認書。沈老板電話裏講的“醫院費用交不交隨便你”這類逃費行為,從2月1日起將被杜絕。

與此同時,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也表明立場,稱內地會積極配合香港特區政府2月1日起實施的新措施。計生委副主任王國強還提醒懷孕的媽媽,嬰兒在取得居港權的同時,會喪失內地戶籍,不再享有內地各種福利。

這項遏製內地孕婦赴港生子潮的新政策從醞釀時開始,活躍在港深兩地的“赴港生子中介”就聞風漲價。沈老板這裏,去年年底還是1.5萬元的中介費,今年年初一下子暴漲到2.5萬元。

不過用2.5萬元為自己孩子換一個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小霞仍然覺得很值。

躺在香港新界屯門醫院的病床上,穿著天藍色睡衣、麵色憔悴的小霞慢慢講起中介沈老板時——她現在稱她“沈姐”——還不忘說一句:“沈姐真的有一套的,很能幹,很厲害。是我運氣不好,趕上了現在政策緊張。”

小霞是深圳人,老家在福建,前幾天剛在屯門醫院生下一個女孩。她沒有預約,在沈姐的“安排”下,她是臨盆一刻才入院急診的。

兩個月前,小霞在深圳婦幼保健院被人塞了張卡片:“赴港生子一條龍服務”,背麵還注明:“香港永久居留權——送給寶寶一生最好的禮物!”卡片上的公司老板就是這位沈姐。沈姐的生意是為去香港生孩子的內地孕婦提供“一條龍服務”。即從入境香港、聯係醫院、在香港吃住交通,到辦理母親護照延期、辦好孩子的出生證明、送母子離境。

小霞聽到沈姐詳細解釋他們的工作流程,立刻動了心。她說:“我們老家許多人都到香港生孩子,我也一直想著在香港生。聽說深圳婦幼保健院有人派發這種卡片,我是專門去等的。”

在醫院育嬰房門口,透過貼滿卡通貼紙的窗戶,小霞指給我看,“那個,那個,看見嗎?那個嘴巴最小的,跟她爸爸一樣……”說完蒼白一笑,讓人有些心酸。窗戶裏,20多個嬰兒躺在小小的嬰兒床裏。我順著小霞的目光,半天才確認了那個粉紅色、雙目緊閉的孩子。

而就在育嬰房旁邊的一塊招貼板上,貼著“非本地孕婦產科收費”的公告,白紙黑字,下劃線加粗大字體,分外刺眼:“為確保本地孕婦服務,緩解產科護理人員人手短缺問題,根據醫管局最新規定實施非本地孕婦公立醫院產子最新收費:預約產子39,000元,未預約產子48,000元。”

屯門醫院的婦產科室麵積不算大,但是產房、產前病房、產後病房幾間屋子,門口貼滿了類似公告。如“非本地孕婦入院須知”、“非本地孕婦需產前檢查方可入院”、“公立醫院非符合資格人士收費須知”等等。不光婦產科,在屯門醫院門口,保安或谘詢台也對講普通話的人有些敏感。我第一次去屯門醫院的時候,站在醫院樓下問保安產科怎麽走,他耐心地給我指路,但是立刻就用相當標準的普通話加了一句,要提前預約啊!不要來急診!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你看看,到處都是說普通話的

產科護士阿May告訴我,這在一年前是沒有的。

“幾年前哪有這麽多內地人啊!現在不知道怎麽,你看看,到處都是說普通話的。”阿May私下裏說起,毫不掩飾反感的情緒,“我們這裏是公立醫院,產科病房一共才30多張病床,香港居民提前預約了,到後來還會被一些臨時衝進來的內地孕婦擠掉床位。”

據香港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香港共有5.73萬個嬰兒出生,其中2.2萬名嬰兒的母親是內地人,從總數上來看,幾乎每10個產婦就有近4人來自內地。其中,8837名嬰兒的父母都是內地人,這個數字比2004年大幅增加了一倍還多。而2006年頭9個月,父母都來自內地的嬰兒人數已經猛增到11716人。

根據香港法律,內地人在香港出生的嬰兒,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權。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係教授周永新說,這個數字必須要引起重視。“內地孕婦來香港生孩子不是新鮮事,但以往孩子的父親一般是香港人,內地的太太過來生產。但2006年,據我所知,內地孕婦產下的嬰兒,有三分之二的父母都不是香港居民,父母有一方是香港居民的比例僅有三分之一。父母都不是香港人的內地嬰兒大幅增多,這對香港社會的影響是長遠的,甚至是結構性的。”周永新說,“今年有1萬多個新生嬰兒的父母都是內地人,那麽10年以後,很可能會有20萬父母都在內地的香港孩子。”

“香港並非容納不下這些人口,現在香港的出生率是在一路下跌的。1994年全港每年還有7萬名新生嬰兒,總數是超過現在的,所以香港可以容納。香港民眾所抱怨的最大問題,並非這些父母都在內地的香港孩子占用了本地的有限資源,而是他們帶來的不確定性。”周永新解釋,“這些孩子大多數剛剛出生就被父母帶回內地了,但是他們是香港身份啊!他們會不會回來?什麽時候回來?他們在外地教育情況如何?香港要不要為這幾十萬人計劃房屋、教育?人才計劃怎麽製定?這些都成了香港政府麵對的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麵,他們的父母都在內地,對香港很難產生歸屬感,這也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但周教授同時也強調,這個現象對香港很重要,但並不該是一場危機。某種程度上,媒體持續的報道激化了民眾的不安情緒,讓內地孕婦來港生子,演變為一場危機。從2006年11月至今3個多月的時間裏,關於內地孕婦的話題一直占據了香港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報紙上幾乎每天都有“內地孕婦大肚闖羅湖”、“公立醫院產房逼爆”、“本港產床告急”、“本港孕婦示威抗議”之類的報道,加之種種調查,種種評論,連篇累牘幾個月,大有香港即將淪陷在一片尿布海洋的感覺。電視新聞則時時跟蹤香港醫管局,針對內地孕婦的最新收費政策,頻繁報道:“下月出台”、“下周出台”、“即將出台”、“政府正在研究方案,對付病人‘走數’。”等等。

而對香港各行各業人士隨便的采訪中,10個人裏麵有9個半會告訴你他對這個事情很反感。“公立醫院是我們香港納稅人的錢提供的服務,內地孕婦都擠進來,我們自己的老婆生孩子都沒床位!”這是最常聽見的抱怨。最後一個人會帶些許同情,但也覺得應該優先保護本地的利益。

阿May作為產科護士,她和醫生也對這種情形覺得無奈。雖然專業醫護人員麵對病人應一視同仁,但事後講起頭疼的例子,阿May仍然顯得不勝其煩。“最怕的是那些準備走數的孕婦!”

“走數”是香港方言,意指看完病不給錢、欠了一屁股債一走了之。

據香港審計署公布的報告,截至2006年3月底,醫管局醫療欠款高達1.3億港元,其中半數以上來自非本地居民,而本地居民欠款的七成,來自內地來港產子的孕婦。這個欠款數目幾乎比2002年翻了三倍。

據阿May和香港其他公立醫院的產科護士說,今年,她們遇到的“走數”內地產婦,大約占在港生子內地孕婦總數的20%。顯然,隨著內地孕婦總數的增加,2006年尚未統計出來的醫療欠款,有可能到達新的高峰。

“她們準備好走數的,所以一定不會預約,也不會事先登記。都是等到要生了才急急衝進醫院,急診,進產房。她們知道香港醫院不管你是誰,都一定要救的,不會見死不救,至於費用,都是出院的時候才結算的,所以有些孕婦都是生完了兩天,半夜就偷偷走掉了!”

阿May邊說邊搖頭:“但這樣太危險了!預產期算不準的,照理應該提前一兩天就入院觀察。而那些人快要生了,都見紅了才衝進來,太危險了。其他醫院有人見過在走廊裏孩子就生出來,還有孕婦剛過羅湖口岸孩子就出來了!對這些病人,醫院完全沒有準備,也不知道這個媽媽以前的疾病史、身體情況,醫生手術壓力很大,產婦自己也很危險。”

“而且我們產房的床位數量是有限的,這些人見紅了才衝進來,那原來已經在產房待產的香港孕婦就要臨時被推出來。衝進來的人緊急嘛,一定要先救,沒有那麽緊急的隻能等一等。香港媽媽當然不滿意啦。你都知道啦,生孩子的事情很難說的,哪有那麽準確的?對很多本地孕婦真的好不公平。”阿May講得激動,臉都微微有點發紅。

一個床邊都圍五六個人,吵吵鬧鬧的

家住新界屯門地區的香港人吳太太和小霞一樣,也是一月初待產,但是她沒有選擇公立的屯門醫院,而是舍近求遠去了開車要半個多小時的沙田地區一家私立醫院。吳太太講起來很有些無奈:“我怎麽不想去屯門醫院?公立醫院花錢很少。我現在聯係的私立醫院順產要7萬元,剖腹產要花將近10萬元!但是我之前去屯門醫院看了,環境實在糟糕。”

吳太太說,她提前4個月打算去屯門醫院預約,預約之前先生陪她去醫院看看條件。夫婦倆是晚上8點左右到達屯門醫院的,那時本是婦產科病房的探訪時間,按規定需要登記進入,一次隻允許兩名親屬入內探訪。兩人正商量怎麽跟護士溝通,但走到門口卻驚訝地發現,產前病房、產後病房都房門大開,人們隨便進進出出,連登記處都沒有了,病房人很多,有些產婦甚至睡到走廊的臨時病床上。

“一個床邊都圍五六個人,吵吵鬧鬧的,聽到許多普通話。走廊裏的產婦都是從產房裏臨時被調出來的,聽說有個內地的孕婦急診進來。”吳太太說。她和先生後來才知道,屯門醫院靠近深圳,是許多內地孕婦的熱門選擇,不少人提前很久就預約過來,也有人臨時闖進來,原本已經擁擠的病房於是顯得更加嘈雜。醫生告訴吳太太,探訪時間本來要登記入內,但是許多內地孕婦的親友過來,都是一群一群的,而且都講普通話或者方言,跟他們解釋規定也解釋不清,醫院人手本來就緊張,沒有空閑應付這個,於是幹脆就不管了,結果就變成現在這樣。

吳太太說:“我先生看到走廊上躺著的孕婦,很吃力的樣子,立刻就決定要我去私家醫院生了。多花錢,也要買個安全、安心。”

香港孕婦裏,像吳太太這樣放棄公立醫院而選擇私家醫院的不在少數。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護士說,即使醫院管理不亂,床位也往往提前幾個月就被外來孕婦占滿了。不了解情況的本地孕婦,一旦預定遲了,就沒有床位,隻能多花好幾萬元去私家醫院。

公立醫院無法為本地人提供服務,成了內地孕婦赴港潮中,另一個備受港人指責的地方。

不了解香港政策的國人也許並不清楚,香港的公立醫院,一般包括政府辦的公立醫院,和由非牟利團體主辦、受政府補助的醫院兩類,統歸香港醫管局管轄。公立醫院是香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政府每年向公立醫院撥款約300億港元,以保障香港市民享受到低價的醫療服務。

低價到什麽程度?普通門診收費45元,免費開藥。如果因病需要住院,那麽隻收住院費,入院費50元,住院費每天100元。如果不需特殊護理,其他服務一概不收費,包括藥費、手術費。在威爾斯親王醫院,一位楊先生告訴我,他前年在這裏做了心髒搭橋手術,住院一個月,全部花去的費用加起來隻有3050港元(100元30天+50元)。

香港政府的基本理念是,不能讓市民因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的治療照顧。即便連公立醫院的收費都承擔不起、領取綜合援助金(相當於內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的病人,一旦獲發醫療費用減免證明書,便可豁免全部的醫療費用。

在強大的政府財政支持下,80%以上的香港市民都在公立醫院就診。醫管局下屬有43家公立醫院、47間專科門診診療所及13間普通科門診診療所,分布在香港各個街區,並且根據當地人口、曆年統計數據來設置病床數量、配備醫護人員。

此次公立醫院麵臨的婦產科床位緊缺、醫護人員緊缺,內地孕婦的“突然襲擊”是主要原因。周永新教授說:“公立醫療係統原本是可以容納的,但香港近年來出生率逐年下降,公立醫院也相應地收縮了部分設施數量,調離了一些醫護人員。麵對突然增加的外來孕婦,就會手忙腳亂。所謂‘產床告急’、‘護士叫苦’,都是這個原因。”

自去年11月19日和27日,一連兩個休息日,不少香港孕婦上街遊行,抗議本地公立產房床位不夠,“有仔難生”,十幾位大肚子的媽媽在醫管局門口打出“爭取本地孕婦權益行動”的口號,在香港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我們這裏是香港,是說白話的世界

也有在港生活的內地人為內地媽媽鳴不平。鳳凰衛視副台長程鶴麟在香港孕婦遊行後的第二天,在自己的博客裏抒發了不滿:“‘擠占醫療資源’是他們的表述,兄弟我的表述是:‘造成香港產房等醫療資源供不應求’。”程鶴麟認為,並沒有搶占之說,隻能說香港政府準備不夠。他還在博客上鏈接了2001年著名的“莊豐源案”,顯示內地孕婦赴港生子的法律依據。

1997年9月29日,內地父母在香港探親時生下了男孩莊豐源。香港入境處根據《入境條例》,“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若要成為永久性居民,則在其出生時或以後任何時間,其父母的任何一方必須已在香港定居或已享有香港居留權”為由,將莊豐源遣返回內地。但根據《香港特區基本法》第二十四條,“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可判定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莊豐源的祖父於是在香港社工與法律人士的幫助下提出訴訟。2001年,香港高等法院、香港終審法院相繼裁定莊豐源勝訴,並享有香港居留權。

這一判決當時在香港社會引起很大震動,不僅使上千個移民家庭團聚,也深刻影響了香港的移民政策,得到許多市民擁護。但幾年之後,當“自由行”讓內地人可以隨時隨地進出香港,當去香港生孩子的上萬個內地媽媽成為這一判決的最新響應者時,香港民間開始出現反彈情緒,甚至有人提出要否決原判,重新釋法。

《基本法》不可撼動,否決原判當然不可能。在這種情形下,除了“走數”,內地媽媽赴港生子本是合法行為,所引發的,也隻是社會問題,而非法律問題。但香港民間反彈情緒,的確給這些“合法生子”的內地媽媽帶來了麻煩。

一位網友講述了自己朋友的經曆。一位年輕的內地媽媽叫雪,提價之前在香港的公立醫院生孩子,2.5萬元港幣的醫療費,按說並不便宜,但是三天兩夜的經曆卻讓雪有些窩火:“小孩生出來了,在病房有兩個香港孕婦,幾個內地孕婦,每天晚上10點多就有人推著車子發麵包。然而發麵包的卻從不問內地孕婦要不要麵包。內地孕婦開口問她要,她才黑著臉不情願地往床上一扔。給小孩洗肚臍的時候,是內地香港的產婦在一起。護士長在解說過程中,有一個內地的產婦聽不懂粵語,護士長便臉紅脖子粗地嚷:“我們這裏是香港,是說白話的世界,你要是聽不懂,麻煩你回去深造了再回來……”

朋友為雪抱不平:“雪生小孩的費用是2.5萬元,比香港孕婦高很多,但得到的服務卻是差之又差。為什麽香港孕婦和內地孕婦差距這麽大呢?是因為香港孕婦平時交了稅?交了稅所以收費低這說得通,那內地人交的2.5萬元是什麽費呢?服務費嗎?那麽他們的服務是否得的理所當然呢?”

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我遇到另一位內地媽媽陳太太。陳太太是北京人,講話聲音很大,笑起來很爽朗。她家境很好,半年前預約了來香港生子,有三四位親友隨行陪同,而且專門雇傭了一個月嫂。見到陳太太的時候,她已經產後三天,氣色紅潤,恢複得很快。但她仍然決定再定一個星期的床位,休息充足了才走。威爾斯親王醫院也是公立醫院,對內地孕婦的收費是三日兩夜3.9萬元,此後每多住一天3300元床位費。陳太太說:“錢沒有關係,我是衝著香港的醫療服務好才來的。可是也不怎麽樣啊!房間又小,護士又少,態度也一般,冷冷淡淡的……”陳太太抱怨,吃不慣這裏的飯菜,“奇怪的做法,而且全部很淡”。所以醫院配備的產婦餐她都是不要的,而是要月嫂在外麵飯店定外賣,或者直接找北京菜館配菜。

“我也看到新聞,說香港人抗議內地孕婦什麽的,說內地孕婦占了他們的社會福利,他們的資源。我就奇怪了,香港有什麽好的,我來香港生孩子又不是為了香港居留權。”陳太太說,自己想生第二胎,但是在北京認識人太多,自己又是事業單位的高層,為了怕人說閑話,所以給自己安排了停職一年,在家休養,最後來香港生產。

“在這裏也不需要計劃生育證、準生證之類的。我才不要小孩拿個香港身份呢,北京不照樣挺好,教育也好。香港人不要那麽敏感。”陳太太說完哈哈笑了,接過月嫂剛買回來的水果,她站起身走到周圍床邊,分給香港孕婦:“來嚐嚐,大家都吃一點啊,我們阿姨剛剛買回來的……”

醫務工從旁經過,用粵語嘀咕了一句:“這麽大聲,不知道這裏是病房啊……”

人民從來都是用腳投票的

香港有什麽好?為什麽要跑那麽老遠生孩子?一個母親,為什麽要在香港莫名其妙背上一個“內地孕婦”的罵名?

小霞說得很樸實:香港當然好一點。上學、看病都可以不用錢,英文也可以學好一點,不用像我在深圳這麽辛苦。

中介沈姐說得更玄乎:“香港永久居留權——高福利、免費教育、健全醫療、130多個國家出國免簽;第二胎;優秀的醫療,生產更放心……”

但有不少內地民眾對此仍心存疑慮。天涯論壇親子中心版上,一個叫“牙膏皮換糖”的網友留言:“我覺得真的沒有必要跑那麽遠去生,何必為了那一張紙就這樣勞師動眾,難道孩子跟你不是一個籍貫,就光榮很多嗎?真搞不懂幹嗎去那些地方!……你看看香港的新聞,對於這類事情,香港從民眾到醫務工作人員對這類事情都很反感!”

另一個網友跟帖:“人家不歡迎我們,我們就不要去。人家也是辛苦建立的,憑什麽你去坐享其成?”

也有許多人同情和理解在香港醫院裏的內地媽媽:“你們可以瞧不起她們,但你們父母生下你們的時候是不是也是想盡辦法為你們爭取過最好的條件?可憐天下父母心,如果不是為了孩子,那些孕婦怎麽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孕育下一代?”

“人往高處走,很正常。人民從來都是用腳投票的。”一個網友留言。

香港人身份好,還是內地人身份好,這實在是見仁見智的話題。

在香港,記者遇到一位20年前從廣州來到香港的移民黃先生,他講起自己當年來香港的經曆,笑笑說:“其實我很理解這些孕婦。香港社會真的有許多比內地完善的地方。比如醫療製度、養老製度、教育製度,還比如一些公共福利。這些對於普通百姓的生活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在香港這麽多年,我經常回廣州,去北京、上海,盡管中國內地發展很快,但是城市畢竟沒有香港這麽成熟。香港給人很強的安全感。”

黃先生說的“安全感”,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裏吃北京菜的陳太太覺得無所謂,陳太太反而覺得“香港地方小,房子又小,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小孩上學連操場都沒有,有什麽好的?”但是屯門醫院裏,常常目不轉睛站在育嬰房前的小霞卻對“安全感”感同身受。

“你在香港你不知道。我在深圳住了快5年了還是拿的暫住證,公司效益也一般,什麽福利都沒有。平常還好,就是不敢生病,一生病錢就白存了。我們也沒什麽積蓄,也不知道小孩以後上學的錢怎麽辦。香港這邊有社會保障,這些都能保證的。”

小霞的口袋裏,一直放著中介沈姐的卡片,上麵有沈姐的電話,也有醒目的那句話:“香港永久居留權——送給寶寶一生最好的禮物!”

我不知道“急診”的小霞會不會“走數”,但為了孩子,似乎一切對於她都是值得的。

離開的時候,小霞還開了個玩笑:“你看前兩天香港政府引進優才,郎朗、李雲迪還有奧運冠軍都報名了,立刻就成了香港永久居民。我把孩子生在香港,其實也一樣嘛。”

話是沒錯。如果是合法赴港生子,此次哄炒的內地孕婦風潮,其實仍是移民問題的延續。

近年來,中國內地每年都有至少4萬多人移民美國,4萬多人移民加拿大,移民澳洲的中國人早已超過數十萬。而香港這個被稱為“移民城市”的國際都會,從開埠之初7000多人的總人口發展到百年後今天的700萬人口,其中80%以上都是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據統計,1996年香港人口中,30%是內地移民,而另外60%在香港出生的人口上一兩代也都是內地移民到香港的。移民問題,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

對於許多人而言,移民是為了更好的福利,“引進優才”是用才華換福利,“投資移民”是用金錢換福利,那麽用“生孩子”的辦法,在社工教授周永新來看,也算是用年輕勞動力換福利。

周永新說:“樂觀一點看,香港的生育率這些年一直在下降,社會老齡化問題嚴重。如果內地孕婦在港生子,小孩也能在香港長期發展,那麽對調整香港人口結構,增加青壯年勞動力是件大好事。其實香港居民大多數也是內地移民,相當大一部分還是非法移民,他們心裏是明白的。給大家一些時間去相互諒解,矛盾遲早要解決。”

我想起一直願意站在育嬰房前的小霞,和裏麵那些粉紅色的孩子。

20年之後,這些內地媽媽和香港媽媽的孩子們,若是知道當年曾在同一個房間裏呱呱墜地,一切抱怨也許都不必再提了。就像今天的內地人和香港人,若幹年前,我們還不是一樣,從同一片土地上,走進這相隔千裏的世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