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人口論(2):男女關係創造了人 --從小老婆說起(之四)

(2009-12-30 20:22:56) 下一個

人口論:從小老婆說起(之四)

朱雨心

男女關係,“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人口論(之二):男女關係創造了人

自然界中的物種(主要指哺乳類)的男性,包括人類的男性,通常,除了輕鬆、快樂的播種活外,幾乎什麽都不負擔。而女性卻有懷孕、哺育等等的額外負擔。理論上講,似乎應該女性生長的比男性更強壯才合理,才更有利於後代的存活,從而更有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

然而,自然界中,女性不僅沒有生長的與男性一樣強壯,反而是女性生長的比男性更低劣。女性在體力上比男性更低劣,這應該是個沒有爭議的事實。實際上,女性在智力上也比男性更低劣。這其實也是個明顯的事實。訓練動物(例如馬戲),通常是男性學的快,做的好。有些技能,女性是學不會的。而反過來的現象:即,女性學的會,而男性的學不會,是不存在的。

男優女劣,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規律。人類從自然界中來,當然也是:男優女劣。這,仿佛是有意要女性經受更嚴酷的生存競爭的考驗。然而,不論是什麽具體的機製造成男優女劣,男優女劣是出於物種維持生存競爭力的需要。生存競爭造就了男優女劣。

物種的生存競爭力,是通過內部的與外部的兩個過程來維持的。內部的過程,最主要的就是男女關係。外部的過程包括:取食、對抗天敵、對抗自然(如寒冬)、以及對抗疾病等等。在這些過程中,一般而言,那些身體、智力有缺陷,或者相對較弱的個體,以及其它種種在那個特定的生存環境中生存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個體,會優先被淘汰掉。雌性一般不受內部過程的淘汰,不論優劣都參與繁殖,但是,卻要經受那些外部過程的,相對而言比雄性更嚴格的淘汰。懷了孕的母羊,在逃避狼對羊群的追捕時,實際上需要付出比公羊更多的努力。懷了孕的母猴,在采果子時,實際上需要付出比公猴更多的努力。所以,母羊更容易被狼捉住;母猴更容易被餓死。即使沒有懷孕,因為雌性比雄性體弱,愚笨,也仍然比雄性更容易喪命。也許可以認為:這是彌補女性內部生存競爭考驗的缺失。這樣看,自然似乎是公平的。

其實,自然現象與我們的審美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公平,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審美;自然產生的,隻是物種的生存競爭力。人類的審美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從自然現象演繹出來的,這就是所謂:存在就是合理,但是,這隻是相對的,不是絕對。人類文明已經能夠產生種種與自然現象、自規律然相脫離的審美。正因為這樣,人類有可能在自己的某些審美的影響下,向著脫離自然、違背自然規律的方向演化,最終走向毀滅。

就外部的生存競爭的過程而言,與男性一樣強壯、聰明,甚至比男性更強壯、更聰明的女性,隻會有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不會不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而比與男性更弱、更笨的女性,隻會不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不會有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所以,可以推論:男優女劣,不是物種外部的生存競爭造成的,因而必定是物種內部的生存競爭造成的。男優女劣,為的就是確保一夫多妻的實施,以便讓盡可能多的女性與最優秀的男性交配。關於這一點,在本文的第二講“進化論”中已經敘述了,這裏就不重複了。

鳥類有許多是一夫一妻的。這也許與孵卵有關。孵卵需要連續不斷的幾十天,而飛鳥身上的脂肪特別少,多了就飛不起來了,不能幾十天不吃東西,或是需要雄鳥采食來喂雌鳥,或是雄鳥、雌鳥輪流孵卵,老婆多了,雄鳥忙不過來,不得不一夫一妻。從這一點上講,一般而言,哺乳類的生存競爭力應該優於卵生類。卵生的恐龍類滅絕後,哺乳類的興起,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吧。但是,雞似乎是一夫多妻,母雞身上大概脂肪很多,能熬幾十天不吃不喝,不需要公雞幫忙。

那麽,恐龍是一夫一妻呢,還是一夫多妻呢?也許可以這樣推測:如果恐龍是冷血動物,那麽,恐龍不需要孵蛋,比較有條件搞一夫多妻。如果恐龍是熱血動物,那麽,恐龍多半需要孵蛋,一夫多妻可能就搞不起來。當然,恐龍是我們對遠古動物的總稱,包括了各種不同的動物,很可能其中有冷血的,也有熱血的。現代的卵生動物,就是既有冷血的,也有熱血的。

恐龍不是好的稱呼。西洋人的“獗艮”( dragon )的形象與典型的恐龍的形象是很接近的,但是西洋人的獗艮( dragon )與中國人的龍,是完全沒有任何關係、沒有任何相似的,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 。龍不應該翻譯成 dragon ; dragon 也不應該翻譯成龍。龍應該翻譯成 long ; dragon 可以翻譯成“獗艮”。如果非要把 dragon 與龍扯在一起,那麽,或許可以把 dragon 翻譯成“西洋龍”; 類似的,把龍翻譯成 Chinese dragon 。如果不把“獗艮”( dragon )與龍硬扯在一起,那麽,那些遠古動物就與龍沒有任何關係,不妨就簡單地稱:古獸。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男優女劣的現象說明:內部的爭雌過程,也就是,一夫多妻的實施,對維持物種的生存競爭力,是至關重要,不可缺失的。因為女性生長的更強壯而帶來的對物種的生存競爭力的好處,不足以彌補因為女性生長的更強壯而產生的對物種繁殖過程的負麵影響所帶來的對物種的生存競爭力的壞處,以至於為此不惜以降低女性的生存競爭力為代價,以使持物種的生存競爭力最大化。這是自然現象。你的審美與自然現象不一致,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要求自然現象符合你的審美。

人類的男優女劣的現象說明:在人類的進化中,內部的爭雌過程,也就是,一夫多妻的實施,也是至關重要,不可缺失的。由此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推論:僅僅靠與男女關係不相幹的過程,人類無法從原始物種,進化成人類。

有一個說法:勞動創造了人。然而,勞動不能改變一個人的 DNA 。一個人的遺傳是天生的,不會因為他的勞動而使他遺傳變的更聰明,也就是說:不會因為他的勞動而使他的後代變的更聰明。暫且不論這裏的所謂勞動的確切含義。按前麵得出的推論,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倘若勞動的猴子,因為勞動而有了優先的交配機會,那麽,勞動才有可能創造了人。然而,難以想象:還是猴子的時候,勞動是怎樣與男女的交配機會掛鉤的,以至於因為勞動而贏得了優先的交配機會。

在人類進入私有製社會後,因為勞動而贏得了優先的交配機會,這倒是不難想象。一個男人,因為喜歡勞動,或善於勞動,而積累了更多的物質或財富,能夠吸引或供養更多的女人,因此能夠娶到優秀的女人做老婆,以及能夠娶更多的女人做老婆,從而養育更多的後代。所以,在人類進入私有製社會後,勞動創造了人到是有可能的。但是,人類進入私有製社會的時間不長,那時的人類,已經是相當的智慧了,與現代的人,應該沒有什麽大區別。人類肯定不是私有製社會的勞動創造的,盡管私有製的勞動有使人更快速進化的可能。

勞動倘若與男女關係不相幹,勞動倘若不能導致優先的交配機會,那麽勞動就不可能創造人。恩格斯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的邏輯是錯誤的。恩格斯的論述,充其量隻是說明:人類的勞動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人類的勞動需要遠遠超出一般的動物的本能的技能,因此需要遠遠強大的大腦的功能。這樣的說法,基本上是不錯的。但是,不足以由此推導出:勞動創造了人。如果說:人創造了勞動,那還差不多。

恩格斯的論述,在邏輯上有重大的缺陷。這可能不是因為恩格斯的智力與知識的不足,而更可能是因為被“民主崇拜”遮住了雙眼(關於“民主崇拜”,詳見《共產黨的崇拜》,《一代人的追求》,《論曹劌論戰》,《也談文學和出汗》等文)。

其實,我們所知道的事實僅僅是:原始人類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是人類特有的現象。所謂“勞動”,應該更準確地說是:使用工具。當然,要使用工具,必然首先要設計、製造工具。人類使用工具,自然就包括了設計、製造工具。這些,需要發達的大腦。那麽,如何從原始人類使用工具這一事實推導出:使用工具創造了人呢?一個比較合理的假設是:原始人類在爭雌的過程中,使用了工具 (實際上應該叫:武器),從而使善於設計、製造,使用工具的猴子占了上風,贏得了優先的交配機會。隻有這樣,智力被運用到爭雌的過程中,才有可能是:勞動創造了人。其實,準確地說法應該是:使用工具創造了人。

羊的爭雌,是頭部的簡單頂撞,身體高大、健壯的公羊占上風。這樣的爭雌,可能會導致羊的體型越來越高大,腦殼越來越硬,一百萬年也不會讓大腦更發達起來。隻要羊的爭雌方式不變,它永遠都隻能是羊。有發情期的動物,交配的時期很短,大概這樣的簡單爭鬥,就足以把劣等男性排斥在繁殖之外。而沒有發情期的原始人類,要常年累月地防止劣等男性參與繁殖,簡單體力爭鬥恐怕不夠,這很可能給智力的運用提供了空間,從而促使人類向智慧的方向進化。

不論具體是什麽因素創造了人,有一點可以肯定:智力在人類的爭雌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從而使得人類的爭雌的過程向著智力,而不單單是體力的方向傾斜,最終導致了人類的大腦的發達,而不是導致人類的身體的高大。智力或許是通過工具進入爭雌的過程,或者是通過其它的機製進入爭雌的過程。總而言之,無論是從廣義還是狹義,一般還是具體的角度講,準確說法都應該是:男女關係創造了人。

朱雨心 2009 年 12 月 30 日。 (未完待續:第四講:人口論 - 之三,之四……,第五講:相對論,第六講:社會契約論,第七講:理想國)

朱雨心的新浪 BLOG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學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6464

請評論,請宣傳,請張貼(需注明作者及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