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老婆說起(之四)
朱雨心
男女關係,“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
人口論
與其它許多動物相比,人類有些非常特殊之處。其一:人類沒有發情期,不論男人還是女人,任何時候都可以交配。而許多其它哺乳類動物,都有固定的發情期,通常是一年一次,以便與自然界中的食物的供應周期相吻合。熱帶赤道地區,沒有明顯的季節,因此,許多生長在赤道地區的樹木,沒有明顯的年輪。有許多這類熱帶樹木,因為木質均勻,不容易翹曲變形,是做家具的好木料。靠近赤道的地區,因為大氣環流的關係,有明顯的旱季與雨季,樹木在雨季與在旱季的生長速度不一樣,因此就有年輪。離赤道更遠的地區,四季分明,年的周期就更明顯了。所以,理論上講,生長在赤道地區的動物,不需要以年為周期的發情期。所以,如果人類沒有以年為周期的發情期是一個原始的特征,那麽,由此推斷:人類的祖先可能起源於赤道地區。人類的另一個非常特殊之處是:人類有處女膜。如果說:發情期的消失是人類脫離原始狀態後的進化過程中的自主能力的作用的結果,或者說是文明的結果,那麽,理論上講,或許有這樣的可能性。然而,處女膜的出現,不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結果,應該是人類的原始特征。
人們對處女膜重視或喜愛,是私有製的產物(關於這個問題,將在第五講:相對論,第六講:社會契約論中再深入論述)。因為有了“私有”的“老婆”,有處女膜的處女才被人們所喜愛,於是,有處女膜的女人就有優先的機會與優秀的男人交配,這樣,她的後代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有生存競爭力。而不長處女膜的女人,因為不受人們喜愛,隻好與下等男人交配,這樣,她的後代就會變得越來越低劣,越來越沒有生存競爭力。這樣,長有處女膜的人,就有了生存競爭的優勢,於是長有處女膜人就越來越多,以至於不長處女膜的人最後就被徹底淘汰了。但是,私有製出現的時間並不長,難以想象會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從無到有進化出處女膜,並且造成無處女膜的人種的徹底消失。
在人類進入文明之前,男人隻是和女人睡一覺,然後就各奔東西,兩不相幹,又不是娶回家做私有的老婆,你管他有膜沒膜(或者說:膜破沒破)。從男人性享受的角度講,處女不解風情,不如與有經驗的女人交配更舒服,而有處女膜的處女,因為疼痛,隻會讓男人更加不舒服。男人若有選擇的話,未必會選擇與處女交配,尤其是與有處女膜的處女交配。男人若選擇與處女交配,那是出於心理享受,不是出於生理享受。生理享受出自生物的原始本能,這對所有生理正常的人都是一樣的。心理享受卻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取決於社會習俗、文明水平,和個人的文化程度。還是猴子的時候,有什麽心理享受?可以推測,原始人類的性嗜好因該是出於生理享受,那時的處女,尤其是有處女膜的處女,可能並不受追捧。所以,如果處女膜的進化是出於人類的性嗜好,那麽,原始人類應該是沒有處女膜的。
所以,處女膜應該是人類的原始特征。而這一特征也符合:人類的祖先可能起源於赤道地區,這一假說。因為,赤道地區的熱帶雨林中,生物的多樣性與生物的活動強度都非常大,換句話說,赤道地區的熱帶雨林中,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蟲子、病菌,小女孩(也許應該說:是小女猴)光著屁股到處亂爬,非常不衛生。另外,人類或猴類還有個特點,就是:會坐。女人光屁股坐下來,陰部就直接貼在地上或樹上,很容易進蟲子。所以,洞口有所遮擋的,比毫無遮擋的,有生存競爭上的優勢,因此,進化的結果是:處女膜的出現。所以,簡單地講:人類有處女膜,是因為人類的出生環境太髒。
另外一個因素可能是,因為人類成熟的比較晚。許多動物隻需一、二年就成熟了,即使身處熱帶雨林,處女膜也沒多大作用。沒有用處的東西,當然就不會進化出來。所以,如果人類的祖先真的起源於赤道地區,那麽,人類沒有發情期與人類有處女膜很可能都是人類的原始特征,而不是人類文明的結果。
人類的祖先顯然很早就脫離了熱帶雨林。非熱帶地區的生物的多樣性與生物的活動強度都小得多,遠不能與熱帶雨林相比,所以,處女膜的作用可能不大,但是,有處女膜畢竟還是比沒有處女膜好。所以,人類已經有了的處女膜,不會在隨後的進化中消失。
有發情期的動物,在發情期交配的效率很高,不過短短的幾天之內,所有的育齡雌性都能懷孕。所以,就繁殖的數量而言,有發情期的動物的效率是很高的。在發情期之外,男女之間根本就不交配,仿佛都成了中性動物,也就無所謂什麽男女關係了。沒有發情期的人類,隨時都能交配,但是,與有發情期的動物相比,就繁殖的數量而言,效率上並沒有明顯的優勢。人類能從眾多的動物中脫穎而出,成了地球上的主宰,大概不是因為繁殖的數量上的優勢,而很可能是因為繁殖的質量上的優勢。
爭雌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自然界中,所有的雌性,不論優劣,都參與繁殖。然而雄性卻隻有最優秀的才參與繁殖。爭雌就是選出優秀的雄性。爭雌是生物維持生存競爭力的最重要的一個方法。爭雌現象的必然後果就是:一夫多妻。一夫多妻,是最具有生存競爭優勢的繁殖方式。不搞一夫多妻物種,因為缺乏生存競爭優勢,早就被淘汰了。即使因為某種原因而現存的、或新生的不搞一夫多妻物種,遲早也必然是會被淘汰的。這是自然現象。不論是有發情期的動物,還是沒有發情期的動物,都是一夫多妻。但是,有發情期的動物,隻在發情期內交配,時間很短,一個雄性不可能與很多雌性交配。而沒有發情期的動物,例如原始人類,沒有時間上的限製,一個男人有可能與很多的女人交配,數量遠遠超過有發情期的動物。這樣,對優秀基因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而對劣等基因的淘汰也更加徹底。因此,沒有發情期的動物的進化效率,應該有可能遠遠高於有發情期的動物,所以,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進化。這種快速進化的能力,在生存環境急劇變化時,尤其具有生存競爭優勢。人類可能就是因為特別的“多妻”,才從眾多的動物中脫穎而出,而成了地球上的主宰。 朱雨心 2009 年 11 月 13 日。 未完待續:第四講:人口論 - 之二,之三,……,第五講:相對論,第六講:社會契約論,第七講:理想國)
朱雨心的新浪 BLOG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學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6464
朱雨心的凱迪博客http://blog.kdnet.net/boke.asp?userid=5503954
請評論,請宣傳,請張貼(需注明作者及出處)。
在國外時間長了,難免用進化論的觀念看待一切。
但進化論是解釋長時間(數萬年以上)裏的變化的理論,對於短時間(數百年)的策略製定是沒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