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論曹劌論戰(1)

(2008-09-21 14:58:02) 下一個

論曹劌論戰

朱雨心

“春,齊師伐我,公將戰”。當年中學語文課讀《曹劌論戰》一文時,並沒怎麽上心,偏偏記性很好,許多年後竟然還能背誦。《曹劌論戰》一文,不過短短約二百多字,記述了春秋時,魯莊公十年(西元前 684 年),魯國在長勺擊敗齊國的事。長勺之戰,是曆史上弱國戰勝強國的一個著名戰例。交戰時,魯國運用了“一鼓作氣”這樣一個戰術,等齊國軍隊敲了三通鼓之後再敲鼓,從而擊敗了“再而衰,三而竭”的齊國軍隊。這是成語“一鼓作氣”的典故的出處。

記得當年讀《曹劌論戰》時,就曾經納悶過:如果這一鼓作氣那麽管用,是否從那時以後,各國打仗時,都不再先擊鼓了呢?因為誰先擊鼓,誰就先衰、早竭呀。或是從那以後打仗時索性就不擊鼓了呢?暫且不論那個擊鼓具體含義。然而,盡管那個一鼓作氣的戰術可能真的隻有一次有效,但是,一鼓作氣之所以成了成語,是因為一鼓作氣的戰術思想一直都是有效的。

戰前,曹劌要去見魯莊公。“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所謂“肉食者”,指的是當權者、富貴者,這是強者。與其相對應的、吃不上肉的人,就是貧賤者,這是弱者。“民主崇拜”的審美觀,在弱者和強者這兩者之間,一般而言,弱者是正麵人物,強者是反麵人物;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這兩者之間,一般而言,被統治者是正麵人物,統治者是反麵人物。 所以,“肉食者”通常被視為反麵人物。因此,“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符合“民主崇拜”的審美觀。這是《曹劌論戰》一文入選中學語文課的原因之一。但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卻是錯誤的說法。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肉食者”,是因為他的能力比吃不上肉的人強。不是每一個“肉食者”的能力,都比每一個吃不上肉的人強,然而,一般而言,一定是“肉食者”比吃不上肉的人,能力更強,更能“遠謀”。以《曹劌論戰》為例,“肉食者”魯莊公,知人善任,從善如流,仗也打贏了,不能說他“未能遠謀”吧?而曹劌本人,既然立下如此大功,多半也就成了“肉食者”了。

當然,有許多“肉食者”是世襲的,並非憑自己的本事上去的。即便如此,一般而言,世襲的“肉食者”,也仍然比貧賤者,更優秀,更能“遠謀”。因為,其一,一般而言,“肉食者”總是能優先娶到優秀的女人做老婆,而優秀的女人也總是優先嫁給“肉食者”。除非女人改了習性,優先嫁往貧賤人家,否則,一般而言,貧賤人家總是隻能娶到次等的女人做老婆。“肉食者”是一代一代地提純複壯;貧賤者是一代一代地退化。所以,統計而言,世襲的“肉食者”,天生就比貧賤者更優秀。這是個自然現象。你可以不喜歡這樣的現象,但是你不能否認這樣的現象的客觀存在,更不能逆自然規律而行,否則,那是自取滅亡。

其二,一般而言,“肉食者”總是能受到比貧賤者更多、更好的教育。所以,先天與後天的因素都必然導致:統計而言,“肉食者”比貧賤者更優秀、更有能力、更有可能“遠謀”。其三,“肉食者”是當政的,必然比不當政的人,更知道國情、敵情。當政的人,是有不了解情況的,但是,統計而言,不當政的人,不了解情況的更多。當我們在敘述一個群體的特征的時候,或是在幾個群體之間作比較時,指的都是群體的統計特征,例如,平均值。個例的情況,各種各樣都有,不能有效地反映群體的特征。貧賤者中,是會出優秀的人物的,也有可能超越當時、當地的所有的“肉食者”,但是,統計而言,怎麽可能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反倒是吃不上肉的人更能“遠謀”呢?所以,曹劌論戰的出發點,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當然,這是一個自然狀態的社會,也就是一個處在平衡態附近的社會的情形。倘如社會不在平衡態附近, 那它可能處於無窮多種可能的狀態中的一種,任何情況都可能出現,無法推測。唯一的規律是:處在不平衡態的社會,它會自動地趨向平衡態。

毛澤東時代,把“肉食者”壓倒了社會的最低層,不讓他們發揮作用,也不讓他們吃肉;把吃不上肉的弱勢族群拔上來吃肉,賦予他們並不能很好勝任的種種社會責任。所以,前麵所說的:富貴者比貧賤者優秀,不適用於毛澤東時代。毛澤東時代,才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不是一個自然狀態的社會,所以,它會自動地向平衡態回複。這種回複自然的趨勢,是那樣的明顯、強烈,以至於 “肉食者”毛主席都說“少則幾年、十幾年,多則幾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全國性的反革命複辟,馬列主義的黨就一定會變成修正主義的黨,變成法西斯黨,整個中國就要改變顏色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預言,現在都應驗了。今天的中國,正處在向平衡態回歸的過程當中,現在還處於混亂時期,至少還要過兩代人,才能基本恢複正常。到那時,必然還是:富貴者比貧賤者優秀。

今天的中國,許多發跡的人,當初是因為他們沒有出路,被逼無奈,鋌而走險,闖出來的。這個過程,風險極大,又很痛苦,有出路的人通常不願意吃這個苦、冒這個險。這種情況,應該說在任何社會都有。但是,一個混亂的社會,或是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會造成更多的人參與冒險。這樣冒險而成功的可能性本來是非常的小,但是,在一個混亂的社會,或是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成功的可能性相對要高一些。所以,發跡的人,並不一定是能力比不發跡的人強,有些隻不過是願意冒險並碰上了運氣罷了。這好比有人買彩票,中了個大獎,一轉眼成了千萬富翁、萬萬富翁, 與他的能力沒有什麽關係。所以,“肉食者”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優秀才成了“肉食者”,尤其是在一個混亂的社會。但是,大家都是走投無路,冒險碰運氣,有人成了,有人沒成,應該說:統計而言,成了的人,還是因為比沒成的人,更有能力,所以才成了。而更多的人是冒險失敗,所付出的代價,可能使得他們甚至無法維持他們(冒險前)本來的社會地位,而跌落到社會的更底層 。這就是辯證法所說的: 兩個極端的相互轉化。用統計的語言可以這樣來描述:就(人的能力的)平均值而言,社會上層,高於中層;中層高下層;就變化範圍(例如:方差)而言:上層最大,下層其次,中層最小。

統計而言,弱勢族群,是因為無能才變得弱勢;強勢族群,是因為能力強才變得強勢。毛澤東時代的政策,廢強取弱,劣勝優汰,這是毛澤東時代,國家、民族日益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同樣是共產黨領導,同樣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蘇聯,卻成了“超級大國”,衛星上天,紅旗其實也沒倒。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蘇聯曆來都是專家治國。毛主席不好好跟著“老大哥”學,反而罵人家是“修正主義”,真是不識好歹,還為此造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內訌、分裂,葬送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毛主席要為此負主要責任。要不是毛主席搗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紅旗,隻怕還能打很久呢。

弱勢族群的人數,總是遠遠多於強勢族群的人數。工人總是遠遠多於資本家。貧下中農總是遠遠多於地主。“ 中國最廣大人民”, 總是弱勢族群 。 所以把國家交給弱勢族群來掌管,的的確確是出於“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願望;的的確確是實質性民主,也就是“真正的民主”、“人民當家作主”,的一種體現。 這是“民主崇拜”的邏輯的必然。怎麽能說毛主席、共產黨不講民主呢?可是,禍國殃民的就是這個民主。

然而,即使在毛澤東時代,把弱勢族群拔了上來,能夠吃上肉的,也仍然是這個弱勢族群中相對強勢的人。所以,就這個弱勢族群而言,“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實際上也仍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朱雨心 2008 年 8 月 10 日(未完待續)

朱雨心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學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6464

朱雨心的凱迪博客http://blog.kdnet.net/boke.asp?userid=5503954

 

請評論,請宣傳,請張貼(需注明作者及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