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代人的追求4

(2006-12-14 16:23:27) 下一個

一代人的追求4

朱雨心

 

地主的冤屈,遠遠超過“走資派”和許多受迫害的識字分子。那套鬥“走資派”和識字分子的邏輯,本是“走資派”和許多識字分子自己製造的,在“走資派”和識字分子自己被鬥之前,也一直為“走資派”和廣大識字分子所認同。結果,自己被鬥了,多少是自作自受,實在也說不上有什麽冤屈,應該說是運氣不好罷了。倘若,直到今天仍然認同那套邏輯的,那說明當年被鬥是應該的,連運氣不好都說不上了。

 

地主不是封建領主。地主,就是資本家,準確的定性應該是:自然農業資本家,或俗稱為:鄉村資本家。要搞“社會主義改造”,應該對工商資本家與地主一樣改造。當年的工商資本家不但人沒有被鬥,家沒被抄,還拿了“定息”,每年按股分紅,雖然“生產資料”被變相剝奪,但是,生活比一般工人還是好的多了。唯獨地主,被鬥的死去活來。當年著名的“右派份子”梁漱溟說“工人在九天之上,農民在九地之下”。其實,梁漱溟說的並不準確。梁漱溟的“右派”看來也做得不怎麽名副其實。在當時,在九地之下的,不是農民,而是昔日的地主;九天之上不是工人,而是工商資本家。當年鬥地主,不但從地主的立場看,冤,而且從共產黨自己的立場看,更冤。因此,政府應該對昔日的地主“落實政策”,落實毛主席當年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補發地主的“定息”,退賠地主當年被抄家的損失。倘若按今天改革開放的精神辦,那就應該再退賠地主的全部財產!

 

至今仍然有識字分子認為當年應該鬥地主,並且用“新中國”的成就來證明鬥地主的正確。事實怎樣,暫且不論,但是,這個邏輯不成立。舊中國,自從推翻清朝後,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內亂、外患不斷,更本沒有機會搞建設,直到抗戰勝利,才出現了國家統一,外患暫除的條件,若無共產黨造反,焉見得舊中國就不會有成就?這是其一。其二,舊中國的政治經濟製度也許是需要改革,但是那不等於就必須要鬥地主。若無共產黨造反,焉見得舊中國就不會改革?更何況“新中國”的許多成就,譬如,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彈一星”之類,主要是靠地主的兒子搞出來的。中國的工業化的曆史很短,程度很低,地主是社會最主要的精英。地主之所以成為地主,最根本的原因是:地主天生就比貧下中農聰明。貧下中農也有聰明的,那後來可能就成了富農、地主。地主也有笨的,那後來可能就成了貧下中農。聰明父母生聰明的子女。上等的人才,是上等男人與上等女人生出來的,不是什麽大學、小學培養出來的。這裏講的是統計現象。個別的例子,各種各樣都有,不說明問題。以前的國家建設,主要是靠地主的兒子,現在,當然主要是靠地主的孫子。如果不在土改時鬥地主,也不在土改後長期迫害地主,地主的兒子沒有精神和物質上的煩惱,應該工作熱情更高、思維更敏捷、想象力更豐富,推測起來,應該出的成果更多,隻怕遠遠不止“新中國”已有的成就。

 

高貴者最聰明,卑賤者最愚蠢;高貴者最美麗,卑賤者最醜陋。這是自然現象。任何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永遠都是這樣的。不過,反過來的話,“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在“新中國”到有幾分符合事實,因為本來的社會精英,如地主,被打到了社會最底層,成了賤民。但是,這完全是人為造成的,不是自然現象。五四以來的那一代識字分子,否認人與人天生就有差別,而把人與人的差別都歸咎於社會不公,把人的能力的不同,說成是因為受教育的機會不均等。可是,共產黨當政,同樣的學校、同樣的教育,最後拔尖的,往往還是地主的兒子、孫子。即使在共產黨治下,那些聰明的人(不論什麽出身),社會地位自然而然地還是會往上走,必然還是會恢複:高貴者最聰明,卑賤者最愚蠢。這樣的恢複自然,就是所謂的“變修”的一部分內容。

 

人道主義,主張對弱者的同情和扶持,不是否認弱者的弱,更不是歪曲事實,顛倒黑白。五四以來整整一代識字分子的追求,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追求偽道德。偽道德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否認自然現象和自然現象的內在合理性,逆人性而行。魯訊在《文學和出汗》中問到:“不知道倘要做長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長留世上的文學家,是描寫香汗好呢,還是描寫臭汗好?”。隻有被偽道德困擾的人,才會被這樣簡單的問題所困擾。其實很簡單的:一定是描寫香汗好。這是自然現象。喜歡香的人總是比喜歡臭的人多,喜歡小姐的人總是比喜歡工人的人多。這與人們對出臭汗的工人同情與否,沒有關係。工人出臭汗,是無奈,並不是喜歡臭汗才出臭汗,而且,正因為工人無奈出臭汗,所以工人對香汗,反而是格外地向往。那些“反映工、農、兵生活”的文學,工、農、兵最不喜歡,純粹是那一代識字分子自欺欺人。工、農、兵最喜歡的,就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之類。工、農、兵喜歡那些東西,正是因為那些東西“脫離工、農、兵的生活”。

 

道德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修改,本來就是含有反自然的成分的。也正是因為道德與偽道德都具有反自然的特征,沒有大智慧的人,難以辨別。許多人,因為對道德沒有把握,常常會把反自然作為道德的判據,結果,成了偽道德的追求者。因為偽道德的反自然的特征,遠遠比道德明顯,所以,偽道德反而更容易被人們當作道德來追求。偽道德往往比道德更有感召力。追求“進步”的熱情有餘,而智慧不足的人,比較典型的如,青少年,最容易被偽道德所吸引。文革時,千千萬萬的紅衛兵,“毛主席揮手,我前進”,不是因為誰的強迫,而是在偽道德的強烈引誘下,主動地、自覺自願地、惟恐落後地,響應毛主席的號召。追求“進步”的熱情越強烈,受偽道德的引誘也就越強烈,結果,也就壞事做的越多。廣大紅衛兵小將,對偽道德的追求,是文革得以發動的原始推動力。而五四以來整整一代識字分子追求偽道德,是導致文革的根本曆史根源。

 

說五四以來整整一代識字分子追求偽道德,這個“打擊麵”,未免小了一點。應該說:五四以來,直到今天,整整幾代識字分子,大都追求偽道德。

 

最簡單的反自然的方法是自虐,因為自私是個自然現象,又最容易自我判斷。於是,自虐就成了追求偽道德的一條捷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啦,“大公無私”啦,“狠鬥私字一閃念”啦,等等,都是追求偽道德的產物。文革時,不少人主動與自己的做“走資派”、“黑五類”、或“反動知識分子”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等等“劃清界限”,或是“大義滅親”,主動“檢舉揭發”、或是主動親手鬥傷、鬥殘、鬥死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等等。這些事,有些是出於自保的需要,但是,也有些是出於以自虐來追求(偽)道德的需要。

 

道德,是現實中能夠實行的,對人的自然本性的修改。偽道德,因為脫離人的自然本性太遠,反自然的程度太深,實際上無法在現實中實行。偽道德所造就的,必定隻能是兩類人:一類是傻瓜,另一類是騙子,或傻瓜兼騙子。(未完待續)2006101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