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http://www.refbook.com.cn/refbook/zy_zsc2.aspx知識窗
政 策 知 識 逸 聞 趣 讀 注 音
知 識
八思巴字 鼻韻母 標準音
標準語 唇音 第一部韻書《聲類》
兒化 兒童在9至12歲以前,是學說話的專家 反切
方言島 方言點 方言片
方言區 輔音 高本漢
格律 古人對四聲的描述 廣韻
漢語音韻學主要內容 和韻 後舌麵軟齶音
集韻 尖團音 借詞
李方桂 《佩文韻府》 平水韻
平仄/a> 破讀 普通話
普通話的四聲 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分為三級六等 普通話水平測試試卷由五個測試項構成
前舌麵齦齶音 錢大昕 《切韻》
輕聲 清代以來,研究上古韻部的學者 入聲
三十六字母 上聲變調 舌尖齒背音
舌尖後音 舌尖音 聲帶
聲調 聲母 聲母歌
詩律平仄 十三道轍 十三道轍便於記憶的唱詞
十三轍標目 雙聲疊韻 四呼
通假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 諧音
形聲字 押韻 “一、不”變調
用“舌”字來形容“語言” 語調 語言
語言學 語音學 語源學
語種 元音 韻腳
韻母 韻文 早梅詩
趙元任 周德清撰《中原音韻》 最活動的發音器官是舌頭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又稱八思巴蒙古字,是元世祖忽必烈特命國師八思巴創製的一種拚音文字,用於拚寫蒙古語和譯寫漢、藏、維等語。漢字用八思巴字譯寫時,就等於給漢字製定了一套拚音文字。八思巴字於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頒行,隨著元朝的滅亡而廢棄。
鼻韻母
鼻音收尾的韻母叫鼻韻母。普通話語音中的鼻韻母有ɑn、iɑn、uɑn、üɑn、en、in、un、ün、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onɡ、ionɡ等。
標準音
標準音是標準語的語音,一般都采用占優勢的地點方言的語音係統,如北京語音是漢語普通話的標準音。
標準語
標準語是有一定規範的民族共同語,是全民族的交際工具,如漢語的普通話。
唇音
雙唇音和齒唇音統稱唇音。雙唇閉攏或接近發出的輔音叫雙唇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b(雙唇不送氣清塞音)、p(雙唇送氣清塞音)、m(雙唇鼻濁音)。上齒和下唇接觸發出的輔音叫齒唇音,也叫唇齒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f。
第一部韻書《聲類》
公元三世紀初期,漢代李登編寫了世界文化史上的第一部韻書《聲類》。
兒化
漢語普通話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語音現象,就是後綴“兒”不自成音節,而和前頭的音節合在一起,使前一音節的韻母成為卷舌韻母,這種變化叫做“兒化”。韻母兒化的音節在漢字書寫時,仍用兩個漢字表示,用漢語拚音拚寫時,則隻在前音節之後加表示卷舌作用的“r”。
兒童在9至12歲以前,是學說話的專家
神經外科專家懷爾得?彭菲爾德說:“兒童在9至12歲以前,是學說話的專家,在這段時間,兒童學會兩三種語言跟學會一種語言一樣容易。”
反切
反切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注音方法,用兩個字拚出一個音來,用上字定聲母,用下字定韻母和聲調。如“塑,桑故切”,是說“塑”的聲母跟“桑”的聲母一樣,都是s;“塑”的韻母跟“故”的韻母一樣,都是u,聲調跟“故”一樣是去聲(普通話的第四聲)。
方言島
在一種語言或方言的包圍之中,存在著另一種不受同化、差別較大、獨具特色的方言,語言學上把這些如同海中孤島的方言點叫“方言島”。
方言點
方言點是單個的方言調查點。一般說來,一個內部沒有明顯方言差別的縣市級行政單位往往就是一個方言點。
方言片
根據不同的語音特點,對方言區進行再分區,這樣分出來的方言區域稱為“方言片”。
方言區
方言區原指一個有一些共同點的方言區域。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方言區指的是漢語方言的全國一級分區。全國的漢語方言共分成十個方言區,它們是官話、晉語、吳語、徽語、湘語、贛語、客語、粵語、閩語、平話。
輔音
發音時氣流通路有阻礙的音叫輔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b、t(阻礙是完全的),f、s(阻礙是不完全的),m、n(口腔阻礙是完全的,氣流從鼻腔出來)。
高本漢
高本漢(1889—1978)瑞典語言學家、漢學家。在漢語音韻、訓詁的研究方麵取得很大成就。他根據古代韻書、韻圖和現代漢語方言以及日、朝、越諸國語言中漢語借詞的譯音構擬漢語中古音;根據中古音和《詩經》用韻構擬上古音。著有《中國音韻學研究》、《漢語中古音與上古音概要》、《中日漢字形聲論》、《論漢語》、《詩經研究》、《漢語音韻史綱要》等,並把《詩經》譯成英文。
格律
格律指創作韻文所依照的格式和韻律。各種韻文都有特定的格律,其中包括聲韻、對仗、結構以至字數等。
古人對四聲的描述
古人對四聲的描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廣韻
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韻書是《廣韻》(宋·陳彭年等奉詔重修)。原為增廣《切韻》而作,除增加字數和義訓外(收字26000餘),還增加了13個韻部,成為206韻。音韻學家視其為中古音係的代表。
漢語音韻學主要內容
漢語音韻學主要內容:(一)古音學(主要對象《詩經》押韻、形聲字);(二)今音學(主要對象《切韻》《廣韻》及其他中古時期語音材料);(三)等韻學(以特定的格式和方法來研究i和漢語語音);(四)北音學(主要對象《中原音韻》所反映的近代北京話語音);(五)語音史研究(從曆史發展的角度研究各個時代語音演變的過程和規律)。
和韻
滋味流於字句,氣力窮於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文心雕龍·聲律》
後舌麵軟齶音
後舌麵軟齶音簡稱舌根音,也叫舌麵後音。發音時後舌麵靠住或接近軟齶或軟硬齶交界處,為清輔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ɡ、k、h。
集韻
《集韻》是增補《廣韻》的韻書,宋代丁度、賈昌朝等編撰。《集韻》不同於《廣韻》的地方,一是廣收當時在社會上流行的字,共收字53525個;二是刪改繁冗的注釋;三是修改切語使之符合當時的讀音;四是更改了一些韻目用字和改並了一些同用的韻。
尖團音
有的方言中有“尖團音”的分別。所謂尖音是指z、c、s聲母拚i、ü或i、ü起頭的韻母,如“尖、千、先”讀作“ziān、ciān、siān”;所謂團音是指j、q、x聲母拚i、ü或i、ü起頭的韻母,如把“兼、牽、掀”讀作“jiān、qiān、xiān”。普通話語音中不分尖團,如“尖”和“兼”都讀“jiān”、“千”和“牽”都讀“qiān”、“先”和“掀”都讀“xiān”。傳統京戲演唱也特別講究分“尖團”,若尖團不分,無論唱得多好,都算咬字不準,不合規範。
借詞
兩個民族接觸時,往往要相互借用一些詞。這些“借詞”,主要是指那些譯音的詞,如現代漢語中的“咖啡、馬達、幽默、法西斯”等。有時怕單純譯音意思不明確,還在後麵加上一個類名,如“卡車、啤酒、法蘭絨”等,這類詞也可歸入借詞。
李方桂
李方桂(1902―1987)現代語言學家。原籍山西昔陽,生於廣州。早年留學美國,獲芝加哥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先後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院士,燕京大學訪問教授。1946年後定居美國。他畢生從事語言研究,精通漢、英、德、法、梵、拉丁、希臘等多種語言,並進行過許多語言和方言的調查,於漢語音韻學、漢語方言學、漢藏語係語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以及印第安語的研究成績尤為卓著。著有《龍州土語》、《武鳴土語》、《比較台語手冊》、《上古音研究》等。
《佩文韻府》
《佩文韻府》是清·張玉書等奉敕編寫的一部辭書,“佩文”為清帝書齋名,合《韻府群玉》《五車韻端》兩書並加增補而成。書的特點是分韻(106韻)編排,按詞語的最後一字歸韻。
平水韻
平水韻原為金代供科舉考試用的官韻書,因刊行於平水(今山西臨汾),故名。書有兩種,第一種韻目見於《韻府群玉》,全稱《平水新刊禮部韻略》,簡稱《平水韻略》,共106韻;第二種韻目見於《古今韻會舉要》,全稱《壬子新編禮部韻略》,為平水人劉淵於宋淳佑十二年撰,共107韻,今已不傳。平水韻是元、明、清以來“近體詩”押韻的依據,因此一般也稱“詩韻”。
平仄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術語之一。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詩人運用平仄的規律是:本句中平仄要交替,對句中平仄要對立。
破讀
一個字因意義不同而有兩個以上讀音時,把習慣上認為最通常的讀音之外的讀音叫破讀。如:“美好”的“好”(讀上聲,形容詞)是本讀,“喜好”的“好”(讀去聲,動詞)是破讀;“處”(讀去聲,名詞)是本讀,“處”(讀上聲,動詞)是破讀,“種”(讀上聲,名詞)是本讀,“種”(讀去聲,動詞)是破讀;“衝”(讀陰平,動詞)是本讀,“衝”(讀去聲,形容詞)是破讀。
普通話
“普通話”一詞,是由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後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
普通話的四聲
普通話的四聲是指陰平聲(讀高平調[55],符號是ˉ)、陽平聲(讀高升調[35],符號是')、上聲(讀先降後升調[214],符號是ˇ)、去聲(讀降調[51],符號是`)四類聲調,一般也分別稱為一聲、二聲、三聲、四聲。“陰”yīn、“陽”yánɡ、“上”shǎnɡ、“去”qù四個字恰恰代表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普通話語音除這四類正常聲調外還有變調,如輕聲。
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分為三級六等
普通話水平測試(PSC)等級根據在測試中所獲分值確定,分為三級六等:一級甲等97分~100分;一級乙等92分~96.9分;二級甲等87分~91.9分;二級乙等80分~86.9分;三級甲等70~79.9分;三級乙等60~69.9分。
普通話水平測試試卷由五個測試項構成
普通話水平測試(PSC)試卷由五個測試項構成:一、讀單音節詞100個。二、讀雙音節詞語50個。三、朗讀400音節短文。四、選擇判斷,是掌握普通話詞匯和語法的程度的判斷測試。五、說話,是在無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所能達到的規範程度的測試,時間不少於3分鍾。
前舌麵齦齶音
前舌麵齦齶音簡稱舌麵音,也叫舌麵前音。發音時舌麵靠住或接近齒齦和硬齶,為清輔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j、q、x。
錢大昕
錢大昕是清儒中研究古聲母並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在《古無輕唇音》和《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從》兩篇文章中,論證了上古漢語裏隻有重唇“幫滂並明”,沒有輕唇“非敷奉微”;隻有舌頭“端透定”,沒有舌上“知徹澄”。
《切韻》
隋朝陸法言著《切韻》,原書久佚。據近幾十年發現的幾種唐寫本韻書考定,《切韻》分193韻(平聲54,上聲51,去聲56,入聲32)。此書以當時洛陽音為主,酌收古音及其他方言。為唐宋韻書之祖,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古語音的主要依據和研究秦漢古音、現代漢語方言的參照點。由此可見,它在漢語語音學史上的地位極為重要。
輕聲
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裏,當音節連起來讀或說時,其中的聲韻調都可能出現變化,其中失去原來的調型,變得又短又輕的聲調叫輕聲。例如普通話中的“了、著、的”等虛詞和做後綴的“子、頭”等字都念輕聲。有些雙音節詞的第二個字也念輕聲,如“我們”的“們”,“蘿卜”的“卜”。《漢語拚音方案》規定輕聲不標調號,如“我們” wǒmen。輕聲隻依附在其他音節後,單獨的輕聲音節是不存在的。
清代以來,研究上古韻部的學者
清代以來,研究上古韻部的學者主要有顧炎武(著《音學五書》)、江永(著《古韻標準》)、段玉裁(著《六書音韻表》)、戴震、孔廣森(著《詩聲類》)、王念孫(著《詩經群經楚辭韻譜》)、江有誥(著《音學十書》)、章炳麟(著《國故論衡》《成均圖》)、黃侃(著《音略》)等。
入聲
入聲是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中的一個聲調。普通話沒有入聲,古入聲字分別讀成陰平(如“屋,出”)、陽平(如“國、直”)、上聲(如“鐵、北”)、去聲(如“客、綠”)。吳語、粵語、閩語、客贛語以及北方的山西等地方言中還有入聲。入聲字發音比較短促,有的還帶輔音韻尾。
鼻韻母
三十六字母
中古三十六字母是用來標示聲母的三十六個漢字:幫滂並明(重唇音),非敷奉微(輕唇音),知徹澄娘(舌上音),端透定泥(舌頭音),見溪群疑(牙音),曉匣影喻(喉音),照穿床審禪(正齒音),精清從心邪(齒頭音),來(半舌音),日(半齒音)。
上聲變調
上聲變調是普通話語音的一種變調現象,當普通話中兩個上聲字相連時,第一個字調值變得像陽平,如“雨傘”的“雨”由yǔ念做yú;當上聲字在其他三種聲調的字前時,上聲字念做半上,即調值由214變成211。
舌尖齒背音
舌尖齒背音簡稱舌尖前音。發音時舌尖頂住或接近上門齒,為清輔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z、c、s。
舌尖後音
舌尖硬齶音簡稱舌尖後音,也叫翹舌音。發音時舌尖翹起,頂住或接近前硬齶,為清輔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zh、ch、sh、r。
舌尖音
舌尖齒齦音簡稱舌尖音,也叫舌尖中音。舌尖頂住齒齦的前部或上門齒和齒齦之間,發出清輔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d、t,發出濁輔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n、l。
聲帶
聲帶是發音器官的主要部分,位於喉腔中部,由聲帶肌、聲韌帶和黏膜皺襞組成,左右對稱。聲帶的厚薄、長短和鬆弛的程度,決定聲調的高低。
聲調
聲調音節的音高隨時間而高低起伏、平曲變化的模式就是聲調。漢語普通話是一種聲調語言。漢語的聲調有區分意義的作用,如“媽”mā、“麻”má、“馬”mǎ、“罵”mà。在漢語裏,聲調也叫做“字調”。》
聲母
聲母是漢語字音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字起頭的音叫聲母,其餘的音叫韻母,如“聲(shēnɡ)”,sh是聲母,enɡ是韻母。聲母通常由輔音構成。也有小部分的字以元音起頭(就是直接以韻母起頭),它的聲母叫零聲母,如“愛(ài)”、“鵝(é)”、“藕(ǒu)”等字。
聲母歌
普通話有21個輔音聲母。可用下麵聲母歌記憶:
春ch日r起q每m早z,
采c桑s驚j啼t鳥n;
風f過ɡ撲p鼻b香x,
花h開k落l,
知zh多d少sh!
詩律平仄
關於詩律平仄有個口訣,叫“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說,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這個口訣其實是不全麵的,比如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如果第三字因“不論”而用了仄聲則要犯孤平的大忌;而在“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格式中,第六字平仄均可,不一定“分明”。
十三道轍
有些民間藝人,把十三道轍編成一句話來記憶,如“俏佳人,扭捏出房來,東西南北坐”,“佳人小姐出房來,東西走,南北坐”,“月落花浮水麵,樓台倒影弄池塘”。
十三道轍便於記憶的唱詞
民間藝人為便於記憶,把十三轍編成一段唱詞:“一七”佳人悶坐繡樓,“乜斜”著杏眼淚交流。思想起“壬辰”兒父身在外,一去“姑蘇”老沒回頭。昨夜晚“尤求”公子捎來信,說兒父在“江陽”翻船順水飄流。怒衝衝摘下“發花”摔在地,“懷來”就把汗巾抽。“搖條”綠絛拿在手,拴在“簷(言)前”暗點頭。慘切切又把“梭波”入,眼望“中東”一命休。單等那“小壬辰兒”“小言前兒”長大成人,燒紙“灰堆”在墳頭。
十三轍標目
十三轍是京劇與北方曲藝中押韻的十三個大類,常標目為:中東、江陽(洋)、衣期(欺)、姑蘇、懷來、灰堆、人辰(臣)、言前、梭波、麻沙(發花)、乜斜(邪)、遙迢(條)、由求。
雙聲疊韻
雙聲疊韻是漢語音韻學中兩個常用術語。雙聲指兩個字聲母相同,比如“琵琶”(pípɑ)兩個字的聲母都是 p,“流浪”(liǘlànɡ)兩個字的聲母都是l,它們分別為雙聲。疊韻指兩個字韻母相同,比如“飄渺”(piāomiǎo)兩個字的韻母都是iɑo,“叮嚀”兩個字韻母都是inɡ,它們分別為疊韻。疊韻有時韻頭不一定相同,但韻腹、韻尾必須相同,如“荒唐”(huānɡtánɡ)也是疊韻。
四呼
按照韻母把字音分成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四類,總稱四呼。韻母不是i、u、ü,也不以i、u、ü起頭的叫開口呼,如“肝ɡān”;韻母是i或以i起頭的叫齊齒呼,如“堅jiān”;韻母是u或以u起頭的叫合口呼,如“關ɡuān”;韻母是ü或以ü起頭的叫撮口呼,如“捐 juān”。
通假
漢字的通用和假借統稱通假。其規律大致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來代替本字,如古代借“蚤”為“早”,借“路”為“露”。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利用古音(韻部、聲母相同或相近)研究漢語詞源的一部著作。
諧音
諧音指相同或相近的字詞的音。比如“絲”跟“思”同音,就是“絲”“思”諧音。用諧音可以造成雙關語,如表麵寫(柳)絲,實際是說(人)思。有的歇後語裏也使用了諧音法,如“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等。
形聲字
形聲字是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聲旁組合而成的。如“洋”的“氵(水)”是形旁“羊”是聲旁。兩千年前,漢字中的形聲字就大約占到80%以上了。
押韻
為使音調和諧優美,在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選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這叫押韻。
“一、不”變調
“一、不”變調的規律是:單念或在詞語末尾時,“一”是陰平,“不”是去聲,如“一、十一,不、決不”。在去聲字前,“一、不”都變成陽平,如“一致、一樣,不錯、不對”;在非去聲字前,“一”變去聲,“不”仍為原調去聲,如“一杯茶、一條心,不好、不行”。
用“舌”字來形容“語言”
人們之所以能夠發出各種不同的音,關鍵是舌頭的活動。所以人們常常用“舌”字來形容“語言”,甚至代替“語言”,如“張口結舌、笨口拙舌、七嘴八舌、唇槍舌劍、舌戰、舌耕、嚼舌、弄舌、饒舌”等等。
語調
語調是相對字調而言的,主要是語音音高變化所造成的旋律。語調的功能主要在表達說話人的語氣和態度,還可以表達語義的重心,體現說話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語言
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由詞匯和語法兩部分組成的符號係統。它是人類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運用它進行思維、表達意思、交流思想。語言隻有民族性,沒有階級性,因而又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語言”一般有口語和書麵語兩種形式,有時也單指口語。漢語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種語言。
語言學
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本質、結構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語音學
語音學是語言學中研究詞語發音規律的一門學科。
語源學
語源學是語言學中研究語詞的語音和意義的演變,探求某個詞語的最初語音和意義的一門學科。
語種
語種是按語音、詞匯、語法特征的不同而劃分的語言種類。
元音
發音時聲帶顫動,氣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礙而發出的聲音叫元音,如普通話語音中的 ɑ、e、i、o、u、ü等。發音時口腔通氣,鼻腔也通氣,發出的元音稱鼻化元音,如普通話語音中 nɡ 尾韻兒化時元音變成鼻化元音。
韻腳
韻文句末押韻的字叫韻腳。
韻母
漢語字音中聲母、字調以外的部分叫韻母。根據組成音素的多少,韻母可分為單韻母、複韻母兩類;根據組成音素中是否含有鼻輔音,韻母可分為鼻韻母和非鼻韻母。複韻母可以分為韻頭(介音)、韻腹(主要元音)、韻尾三部分。如“槍(qiānɡ)”的韻母是 iɑnɡ,其中i是韻頭,ɑ是韻腹,nɡ是韻尾。韻腹是韻母的核心,一個韻母可以沒有韻頭或韻尾,卻不能沒有韻腹。
韻文
韻文泛指有節奏講韻律的文學體裁,包括詩、詞、歌、賦及各種有韻的文體。
早梅詩
《早梅詩》是《韻略易通》、《韻略匯通》等韻書中用來作為聲母代表字的詩。詩的內容是:“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人不見,春從天上來。”詩中二十個字用來作為聲母的標目字。
趙元任
趙元任(1892—1982),現代語言學家。原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早年留學美國,並遊學法、德、英等國。1925年後任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教授、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致力於國語運動和漢字改革,是國語羅馬字的主要製定者之一。1938年後定居美國。他的語言學造詣很深,通曉中、英、德、法等多種語言,並運用現代語言理論和科學技術研究語言文字、漢語音韻、漢語方言和漢語語法,頗多建樹,在學術界享有盛譽。著有《中國語入門》、《現代吳語的研究》、《語言問題》、《中國話的文法》《新詩歌集》等。
周德清撰《中原音韻》
元代周德清撰《中原音韻》簡化變更了《切韻》以來的韻書體例;根據元代北曲用韻,分19部,首倡“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古平聲按古聲母清濁分成陰平和陽平兩個調,古入聲分別與陽平、上聲、去聲同調)之說,每部的字均按陰平、陽平、上、去四聲排列。此書反映了元代北方話的語音,是研究近代語音的重要資料。
最活動的發音器官是舌頭
最活動的發音器官是舌頭。有時用舌根,有時用舌麵,有時用舌尖,有時用舌頭打嘟嚕,有時把舌頭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