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曾飛:中國教育之路——到底要培養什麽樣的人才?

(2012-05-15 16:15:10) 下一個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2375 


錢學森曾向溫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我們的教育還有些缺陷。”溫家寶坦率承認,“全麵培養人才,這個意見我將帶回去和有關部門研究。”
 

  麵對整個民族的前途,我們需要的是直言,而不是“深刻學習領會溫總理的講話精神”;正是這種中國教育產出的奴才精神全麵窒息了中國出人才的大環境。
 

  首先,目前中國教育的問題不在於“有些缺陷”,也不在“全麵培養”還是片麵培養,而在於沿著一條封建教化的老路一條道走到黑而死不回頭,依然專注於教化出奴才,而不在意冒不冒出人才。
 

  這個總方向問題也就直接體現在到底培養什麽樣的人才的問題上。

 
  錢學森敏感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首先認為“傑出人才”是能夠讓中國“發展起來”的“人才”。這也就是說,不是指能夠讓中國“大治”的“人才”,所謂的經世治國之才,科舉狀元之才。此才不是那才,那才是奴才,而並非人才。
 

  看看中國最牛的大學北京大學到底牛在哪裏?這裏培養了什麽樣的人才?
 

  其一,牛在入選的學生最會考試。“走在外校校園裏,記者隨手‘抓’了幾個學生打聽孫笛和黃靜遠的信息,學生說得最多的兩個詞就是‘牛人’、‘神人’。‘她很有才氣,成績很優秀。’(按:才氣=成績很優秀)孫笛的一位同班同學說,學習方麵,孫笛的確“牛氣衝天”,大考小考基本上都是年級第一。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四屆全國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中,孫笛不光奪得了個人一等獎,還助外校拿下團體一等獎。”“事實上,從前兩屆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生”的錄取情況來看,從這三所學校走出去的9名學生都交出了‘不負眾望’的答卷:8人高考‘裸分’超過600分,9人均被北大錄取,還產生了一位湖北省文科‘狀元’,一位武漢市文科‘探花’。”(2011-11-23武漢晨報《北大清華推薦生:武漢“最牛中學生”牛在哪》)
 

  其二,“據不完全統計,擁有北大教育背景(曾在北大就讀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在任的副省部級以上官員共有57人,擁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人數近年呈明顯上升趨勢。”“5月25日,中國校友會網發布《2010中國億萬富豪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在上榜的億萬富豪中,北京大學造就和培養的億萬富豪人數最多,高達63人,雄居“2010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榜首,是我國“造富能力”最強的大學。”(6月2日2010年06月03日新華網《培養富豪和高官最多是北大的榮耀嗎》)
 

  一句話,北大收考試狀元(篩選出來的種子),出高官豪富(精英治國之才)。因為在中國,官與富高度相關。官員富豪自古都是“經世治國之才”如何說就不是人才呢?君不見,影視上的高官豪富麵對主子口口聲聲“奴才”“奴才”嗎?這在當前中國絕對是共識。這也完全符合事實,官僚對賤民雖然是半拉子主子,但對君主自然還是完完全全的奴才,隻有奴才才有資格當高官富豪,高官豪富都是主子賞給的。連中國的企業主都會說,取人忠心第一,才能其次。劉少奇不是口口聲聲要大家爭當“馴服工具”嗎?馴服工具難道不就是奴才嗎?有了大量的奴才秉性的臣民,才會有天朝的大治,這是封建中國千年來治國平天下的至理。於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教化,使臣民變得無比聽話,成為馴馴服服的優秀臣民。教育之路也就高度簡單化了,背經典,考狀元,出人頭地,爭當高低各不同的奴才。依照這樣的基本思路,你就看懂了當前中國教育的奇形怪狀和光怪陸離。
 

  然而這種教育路線非常深入人心。至今有風行於世的“虎媽”和“狼爸”。“狼爸”還出書立傳,炫耀一子一女同登北大校門的事實,彰顯集中營式教育的成功,一是教育目標——登龍門,進北大,爭取當高等奴才的機會,二是教育方式——體罰教育,使之習慣於當奴隸,將來有出人頭地的潛質。“狼爸”之前還有“虎媽”。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出了一本名叫《虎媽戰歌》的書,介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比如說: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教育思想如出一轍,為的都是出人頭地。而在在專家那裏就被現代化為“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就是“精英治國”之本。
 

  由此,中國的教育就與美國的教育有了顯著的差異性。美國的教育為現代資本強國打下基礎,中國教育為盛世大治打下基礎。
 

  於是,北大校長周其鳳宣稱:“現在大家都覺得美國的教育好,我們也在向美國學習,什麽哈佛、MIT等等,其實美國的教育也不是那麽好。它有它好的地方。怎麽講?美國的教育對於培養合格的或者說優秀的美國公民,這是很成功的,因為為美國培養了那麽多人才,把美國建成為這麽一個很霸氣的強國。但是如果是從我們現在是個地球村,在培養世界公民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美國的教育是一塌糊塗。它培養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感到驕傲的是他們的總統,哪個總統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負人家,就想把它的價值觀強加於人,就想按照美國說怎麽樣就怎麽樣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的教育是一塌糊塗,這是我的看法。”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說:中國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相比之下太輕鬆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裏,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大學習的任務。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鬆下來了。他們放鬆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們國內的一些重點大學很難讓人感受到哈佛那樣的學習氣氛和探究氛圍,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並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很多學者用金字塔來形容中美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別在於,中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紀越大學習的空間越小。而美國學生的學習是倒金字塔,他們學會的是持續學習的能力。中國學生的學習動力,還有大學的嚴進寬出的教育體製,都讓他們覺得上大學是無比輕鬆的一件事情。從自身到外在都沒有敦促他們學習的力量,於是,放鬆成為一種普遍的狀態,都在討回他們前12年被克扣的休閑時間,盡情地休閑。中國學生是刻苦學習12年,到大學休閑。美國學生是“休閑”12年,大學開始刻苦學習,玩命的學。這是走向社會前,最有價值的黃金學習階段,這4年,他們在本領與情商的提高上會有質的飛躍。(李尚利《誰該為“北大校長糟蹋美國教育”平反?》)
 

  這很明顯地體現出了中美教育的差別。中國教育通過並不公平的“基礎教育”,實現了“精英篩選”,被選入高校,特別是名校的學生,在篩選中過關了,當然要鬆口氣。他們當精英、高等人、人上人已經不可逆轉,不鬆懈鬆懈而專注於發展人際關係(官際關係更妥切)、“一脫成名”、“傍大款”之類的高等技巧就有點蠢笨了。而美國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比較放鬆,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符合人格成長的規律性,最後通過高等教育的劇烈競爭和嚴格訓練產生有專長的勞動力,或者各種(不隻是當官一種)專門人才,資本需要高智慧的,有專門技能的勞動力,包括能為他們管理企業的高管和治理國家的官員(他們也是資本的雇員,並不是真正的主人)。
 

  於是,中國的教育不出人才,隻出奴才也就成了必然之勢。中國教育的根本目的已經很好的達成了,這還有什麽可指責的呢?稱之為“一流教育”也無可非議。除非根本改變教育目的,改變了評價的標準。
 

  對此,一位中學老師的“萬言書”呼喊說:希望教育不要沉淪下去!一位畢業班學生申斥道:“我們除了做題還學會些什麽?”問雖極端,但說出了學生的心裏話。我們在應試選拔教育的同時,幾乎沒怎麽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愛的教育、法律意識教育、審美教育,大部分時間隻是在搞訓練,學校成了訓練集中營。由於教育本質目的缺失,導致應試性的功利人格遍布校園,生命裏麵空空如也。一些學生不會正常地思考問題,缺少常識,大腦簡單,思維模糊,感情細膩,精神脆弱,缺少責任感,一遇到問題易走極端,忽視了自己是社會大生命鏈中的一環。看起來長大了,但長大的隻是肉體,精神依然在幼兒階段,很不成熟。因為我們的教育讓孩子讀書很少,訓練很多,孩子們把大量時間都用在做題訓練上,很少顧及生命的內在意義。有些家長也不讓孩子看課外書,認為那是浪費時間,耽誤學業,也不希望教師講所謂“課外”的東西,隻講與考試有關的。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恰恰表現在能夠突破課本及課堂限製,讓學生看到和觸摸到一個比課堂更大更真切的世界,讓孩子的心靈更寬廣,精神更強大,防止成為“單向度的人”。有人戲言:“中國教育比中國足球還沒希望。”但抱怨失望有什麽用呢?
 

  對此,2012年4月18日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西爾維婭•沃豪瑟-史密斯《中國的人才等式仍然不合理》的文章也認為:中國高端人才仍嚴重不足。如果你需要支持近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你必定會缺少資源,無法保證基礎設施發展跟上經濟擴張的步伐,環境也會受到破壞。但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說實在的,怎麽會缺人?即使我們說的是精英人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兒童識字率,15到19歲的年輕人裏識字率達到了99%。你肯定會認為這能孕育出受高等教育的一代新人,令這個國家擁有充分的人才資源優勢。然而,中國教育水平卻跟不上國際教育標準的腳步。中國大學畢業生隻有10%能達到滿足跨國公司要求的水平。……
 

  把中國教育的目的改變成美國的教育目的,可行,可能嗎?
 

  不可能。
 

  首先,美國是壟斷資本控製社會。中國是官僚權力控製社會,這種權力還不得不依附於美國壟斷資本。
 

  美國壟斷資本可以放心培養智慧的高技能的勞動力以及管理者。教育也就敢於在一定程度上依照人的發展規律性任其比較自由地發展。資本的力量可以控製一切,資本也有力量把人的精神麵貌扭曲成他們所需要的的狀態(灌輸普世價值觀),所以他們有自信。
 

  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式的至高無上的官僚權力卻沒有這種自信。教育也就不敢於依照人的發展規律性任其比較自由地發展。如見中國的官僚最高權力已經被自己折騰得缺乏民眾的真正授權(所謂的“政不出中南海”),而必須依賴於層級製的官僚階層的力量來支撐。因此也就沒有足夠的力量控製一切,除非把老百姓教化成馴服的良民(忠孝治天下),所以他們缺乏自信。
 

  利用中國統治者缺乏自信的致命弱點,美國實行了了捧殺中國的戰略。
 

  2009年08月05日羊城晚報錢克錦著文《美國媒體:中國製造業2015年將超過美國》說:中國製造業何時超越美國,一直是個國際話題。8月3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稱中國製造業可能在2015年之前超越美國。日本《朝日新聞》8月3日發表齊藤信宏發自華盛頓文章,題目是《美國“把火炬傳給中國”不過是權宜之計》。作者從分析當年美國宣揚“日本將成世界第一大國”的經驗,分析美國“捧殺”中國,隻是一種權宜之計。美國政府不惜搬出孟子來恭維中國,這種“請務必支持美國財政”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不可否認,美國拙劣的表演似乎已經獲得了一定成效。中國方麵在對話結束後愉快地宣布,會議非常有意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美國絕不會那麽天真!據我所知,美國依賴中國的情況頂多能夠維持幾年時間。等到因過度消費積累了20多年的財政赤字問題解決,儲蓄率恢複以後,美國還會繼續恭維中國嗎?答案是“NO”。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稱“美國已不再是世界的火車頭”,有意讓出主角的位置。然而,這隻是美國捧殺中國的權宜之計。幾年後,即使中國肆意膨脹的氣球爆炸了也無所謂,到那時候,估計美國早已變得強大,不會再去理會中國怎麽樣。20年前,美國也曾用“日本是NO.1”來捧殺日本。結果其後幾年內,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陷入了長期停滯。同樣,中國經濟也不會一帆風順。如果隨意相信美國的花言巧語,中國有可能會在亞洲製造新的泡沫經濟,到時候受影響的將不僅僅是中國一個國家,連日本也會被卷進去。
 

  郎鹹平教授認為:2015年美國超過中國製造業,而不是相反。郎鹹平教授指出,美國把價值最低的製造業一端(即“1”)放在了中國。價值最低的製造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因此,美國人把它全放在中國,而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六塊非製造業(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裏。“6”是“軟”的生產環節,“1”是“硬”的生產環節。在這樣一種“6+1”產業鏈的定位下,中國就淪落在了價值的最低端。“你每穿一雙耐克鞋,每逛一次沃爾瑪,這兩隻禿鷹控製的產業鏈就要向美國輸送一次財富。如果把每件商品價值等分成十份,它們每次都挑走最肥美的第9份,隻給中國的企業主丟下一份拌著自己骨髓的渣滓。”隨著全球性的“產業鏈超限戰時代”的來臨,中國製造業麵臨著打開國門30年來最嚴峻的時刻。在這兩隻禿鷹輪番洗劫下,中國製造業正麵臨著前所未見的大危局。郎教授接著揭露真相說:要問你一個問題,你們都念過我的本科沒有呀?你們在念大學的時候,怎麽問倒我們的?老師怎麽決定,供需嗎?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於求價格下跌。我呸,胡說八道,在大學學的東西要麽是錯,要麽是沒用的。我看你們好象不太信的樣子。你們下午聽了我演講以後,很多人去夜總會,你不要去,炒一道菜,青椒肉絲。當你要倒油時,油價格是誰決定的,是華爾街;你切肉的時候,中國豬肉價格是誰決定的,不是供需,是華爾街;切青椒那一刹那,中國農產品的價格是誰決定的,不是供需,還是外資。你炒一個青椒肉絲的成本都是華爾街成本的,你用屁股想想,何況鐵礦砂?當然是華爾街控製的。美國大豆價格比東北黃豆便宜10%,你隻要開放美國大豆的進口,你就是淘汰我們東北的大豆,你以為是在跟國際接軌,其實這是一種成本戰爭。……我們開放進口,美國大豆淘汰了東北大豆,然後美國政府出手了,大豆要漲到七八千。……不知道是誰一聲令下,華爾街開始集體拋售大豆期貨,把大豆價格一下子打到兩千塊一噸,造成70%中國油脂壓榨企業的淘汰。……
 

  然而中國官方並不後悔。仍然繼續斷送中國經濟。並聽美國人的話,把中國唯一的強大實力中國的國企和國有銀行私有化,自斷命根,好讓美國人任意擺布中國經濟,以保持自己的依附地位。
 

  中國經濟有可能被美國捧殺,正是因為中國製造沒有足夠的底氣,中國已經異化了的教育難以給中國經濟足夠的底氣。
 

  美國教育為美國壟斷資本培養了高端人才和各式各樣的使用的專業人才,給了美國製造底氣,他們設計策劃創新,完全把住了價值鏈的高端,隻把低端施舍給中國製造,中國的奴才還信誓旦旦永遠做美國的加工車間,而不在乎真正的創新人才的培養與重用。

 
  中國的教育隻會製造千軍萬馬考公務員新科舉的人間奇跡。無論你學天文、工程、生物還是地理,最終的理想歸宿都是當官。筆者在北京的一次學術會議上聽兩位與會的老同學交談,一位問另一位,混到什麽級(正處還是正廳級)啦?沒有。那就別混啦,啥都沒指望啦!還有兩個過去的老同事交談說“你老兄屁都不懂,多日不見,竟然還弄個教授當,不臊啊?”“不好意思,領導照顧嘛,你就別咋呼好不好,老哥。”在學校官僚當家,真正的教師無足輕重的情勢下,中國教育隻能走科舉的“恩師”體製,營造官僚的幫夥,而不可能培養真正有用的各種人才。碩士博士靠抄襲論文,靠關係也就不足為奇,它標榜的不是才能和本事,而是關係和官場準入。此風延續到了社會,逢迎巴結的小人春風得意,難得一見的人才被壓抑。這真可悲的狀態有如明朝末年,小人當權,人才流失,敵國收降納叛,借助這些叛變的“人才”而如虎添翼,明朝也就不得不壽終正寢。如此教育也就很難為中國經濟提供真正的底氣。沒有了人才底氣,中國製造拿什麽超越美國製造呢?隻能是高官的虛榮與狂妄,被美國利用來捧殺中國。
 

  然而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說:中國教育有很多優良傳統,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養方麵也積累了豐富經驗,與國外相比是各有短長,不必妄自菲薄。但我們也要放眼世界,認識到教育改革的空間很大,應實事求是地發揚優良傳統,借鑒其他國家好的做法和經驗,使教育改革更加符合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麵發展的需要。針對人才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教育規劃綱要》已提出了思路舉措,要加大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先試點再推開,注重對學生實施“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培養,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激發創造力和積極性。
 

  你相信這些官樣文章嗎?根本方向不改變,一切都是空談談。兒童的創造能力從幼兒園開始就被絕對服從、聽話教育和所謂的雙語教育,贏在起跑線上的知識答題所扼殺,到了小學就被沉重的作業和考試所摧殘,到了中學就為應付高考一搏而昏天暗地,人的創造本能如何能成熟與發展?何況校長和老師大多不知道創新為何物,又如何能營造培養出營造創新能力的教育環境?創造力說激發就激發?給點鼓勵、獎勵創新積極性來了就有了創新?聽夠了這些教育門外漢的話難道你不心寒嗎?可憐的中國教育。

 
  那麽,說實在的,中國教育能向美國式教育轉型嗎?根本不可能。
 

  首先,美國華爾街壟斷資本牢牢控製著整個社會,資本並不直接搞教育,而是聘用職業教育專家來搞教育的。中國的高官不可能放手把教育的實務交給職業教育專家。在中國的格言是有了權力就有了一切,失去了權力就失去了一切。在學校裏還出現了校長們的共識:學校隻需要行政官員,不需要教師,老師可以從市場上競爭而獲得。這才具有空前的“創造性”。試想,學校裏沒有了老師,還會有教育嗎?叫做考試集中營還差不多。當考官很容易,當年街道的老阿婆也曾經出過考題來考過我們這些老師呢。另一方麵這也足見要中國的官僚退出教育是多麽艱難。而中國的官僚不退出教育,中國教育就沒有希望,就真的和中國足球一樣爛。
 

  當然美國教育天生有許多缺陷甚至嚴重弊端,但目前至少比我們的教育有實際效能,能培養出有益經濟發展的各種人才,特別是創新人才。
 

  美國的教育模式不可能照搬到中國。中國已經照搬了美國一些缺陷,如理性思維教育一邊倒,排斥形象思維,培養偏執性,為理性瘋狂打下基礎。這製造了更多的害處,而並非益處。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沒有壟斷資本來間接控製教育,教育為資本培養人才的基本模式中國無法照搬。中國缺乏一個可以替代壟斷資本的核心力量。當前的官僚式的政治權力替代不了。除非中國的大眾民主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真正的民眾的民主治國的核心力量,那麽,大眾民主核心力量間接控製教育,教育為社會培養各種各樣人才(不隻是官僚)的基本模式就有可能形成。教育才有可能擺脫官僚的嚴密控製,不再被扭曲。到了這種狀態,中國不但可以有效吸收美國教育培養各種人才的優點,而且能打破他們的高價教育,金錢主宰和偏執的理性教育的致命弱點,而超越他們。到了這個時候,中國經濟真正全麵超越美國才具有現實性,因為中國教育能夠給予中國經濟足夠的底氣。
 
 

來源: 共識網2012-04-2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