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雲易:從“舍身飼虎”到“割股療親”——也說東方文化中的“自殘”傾向及危害性

(2011-02-06 07:28:59) 下一個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話和耶穌的一句類似教誨一樣(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傳達了一個人類道德的黃金律。不僅如此,我個人認為,出於平等的原則,在尊重別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也不該發生在自己身上。然而,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把決不能用在別人身上的行為和語言用於自己。比如,我們絕對想象不出把“賤內”,“拙作”,“鄙人”,等等詞匯用在他人身上,因為那樣做的話顯然就是在貶低別人的人格,但我們“寬宏大量”大的中國人就最愛顯示自己的“度量”,偏要把這樣的作踐人格的詞匯用在自己身上。所以不能不說,這個“自賤”實在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

“自賤”主要是指在人格上的自我踐踏,還有一種更極端的類似的做法,就是“自殘” - 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來表示對他人(或物)的看重。自殘和自賤是相輔相存的兩種行為,有其一必尤其二。這種自殘的傾向不光是在中國文化中,東方的各個主流文化幾乎都具備這樣的性質。比如印度佛教初期的“舍身飼虎”的故事等等,日本武士道中的自殺,都是非常殘酷的自殘例子。 v
很早就受佛教影響的中國也自然接納了這樣的“自殘”模式。然而,中國人沒有像印度人那樣對動物“情有獨鍾”,對中國人來說,最值得為之犧牲的,是父母。為了父母,生命都可以在所不惜(雖然然這個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些想衝突),所以,古人變著花樣把“自殘”用於孝道之中,“舍身飼虎”變成了“割股療親”“恣蚊飽血”等等極度不可理喻的行為。

具體分析起來,“割股療親”難度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在麻藥不普遍的時候,但是,勇敢地中華民族仍然有著無數先例做出了這樣的壯舉。民間流傳的“割股療親”的故事就不止一兩個。這些勇士多半是成年了的人,所以這個教訓我估計也多半針對成年了的孝子孝女們。“嚐糞憂心”估計應該從青少年時期就可以灌輸了,讓孩子發揚不怕苦不怕臭的精神。對於年紀小一點的(個人認為5歲以上),“恣蚊飽血”是非常可行的(“恣蚊飽血”就是說在夏天蚊子多的時候孩子先到床上躺下讓蚊子先喝自己的血,到了父母上床的時候蚊子都喝飽了,父母就不會再被叮咬。當然,遇到少數的了甲亢的蚊子又怎麽辦?二十四孝對此沒有任何提及)。估計民間這種事例非常之多。當然,孩子太小不懂事的時候,便靠成人來掌握尺度了。“郭巨埋兒”可以作為成人孝子的參考(如郭巨所說“兒可再有,母不可複得”)。

“二十四孝”就是這樣一部中國傳統的兒童教科書。由於中國人從小就懂得了自己是可以被踐踏的,所以在成人後對別人對自己的踐踏就非常地習以為常了。所以好多中國人成天左一個“鄙人”右一個“小人”,久而久之就不覺成了最容易被人踐踏的對象。難怪海外的好多中國惡人都隻找本國人來試刀。

這種反反複複壓製人的自我本性欲望的文化,最大的後果從社會效應上說,就是它不但泯滅了人性中的所有欲望 – 從暴力衝動,破壞欲到健康的激情,還撲滅了人的基本的自我保護欲,導致人性的完全馴化,給統治者的專製提供最好的條件;而從人性的角度來說,這個“息心滅欲”的文化還更促成了人的人格及其複雜性和兩麵性。由於人的各種天性 - 包括健康的衝動和欲望 - 的實現是人的生長發展的正常需要,而當這個需要得不到滿足而人又必須要生存下去時,人就不得不在其他地方尋求機會成全這個需要。所以,中國人普遍具備一種不通過正麵渠道而通過側麵的“歪門邪道”去達到自己需要的能力

“舍身飼虎”“割股療親”,等等聽起來光麵堂皇的利他主義的道德故事,和“鄙人”“賤內”這些作踐自我的習慣語一樣,是一種變相的不平等的文化產物。在這樣的道德基礎上建立的“和平”社會,是建立在犧牲個體利益的基礎上的虛假的和平社會。所以,不光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還要“人之不欲,勿施於己”。就像那句流行的格言“懂得愛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的愛別人”所說的一樣,隻有如善待他人一樣地善待自己,人際關係才可能是真正健康平等關係,而隻有建立在這樣健康平等的人際關係上的社會,才會是真正和平的社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