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雲易:父母對兒女的責任(權力)究竟有多大——從一個邏輯問題的爭論想到的

(2011-02-20 14:17:15) 下一個
雲 易·

前不久和一位網友無休無止地爭論了一個看似無聊的“語法邏輯”問題,引起了我對養育兒女的更深的思考。起因是我寫的一篇短文:“也說‘把孩子培養成普通人’”。在原文中,我的第一段是這樣的:

"“虎媽”“狼爸”還沒有折騰完,已經有人若有所思,或者說“恍然大悟”地說道要“把孩子培養成普通人”。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一種悟透了人生,或者說在平凡中見真知的禪味,但其實和“虎媽”“狼爸”犯的是同一個錯誤: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意誌來培養。"

我的論點是,孩子的的生下來並非白紙一張,而是有他們自己的天性*的,順著這個天性去“順從自然”(注)地培養,成全孩子的天性,才是最佳的養育兒女的方法。

爭論就從第一段的最後一句開始:“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意誌來培養”(我的原文對這句話是否定的)。所以網友抓住這個邏輯“缺陷”給以“攻擊”。他/她的觀點是這樣的:“順從自然”方式,仍然是一種需要父母做出選擇的培養方式,所以即使父母做出了順應孩子天性的方式養育他們,使他們成全了自己的天性,這仍然是父母“讓”他們成全自己的,所以仍然是父母的“意誌”“培養”了他們。

這位網友的批評在邏輯上是講得通的,所以我稍後改成了“孩子可以按父母的意誌被培養成父母想要他們成為的人。” 結果還是有著同樣的“邏輯錯誤”,因為此句和前麵一句有同樣的邏輯意義:即無論父母選擇什麽方式,孩子的命運,都是由父母在決定。

左思右思之後,我無法找到此網友的邏輯陋點,最終發現還是我的原文還太間短,沒有涵蓋在這個大的邏輯前提下兩者(“推媽”式的和“順從自然”式的)的一些更微妙的的區別。更關鍵的是,這個看似表麵的語法邏輯的問題,還會導致一個非常容易陷落的意識誤區,即孩子的成就,無論是事業的成功,還是個人人格的健全成長,都是父母的選擇的結果,所以都是父母的功勞。

不管這個網友有沒有這個意識,但這個意識卻能代表很多中國父母的觀念。事實上,父母的選擇的確至關重要:孩子生下來,如果教養不當,孩子可能成為心理不健全的人;如果給以肉體虐待,孩子可以成為肢體不全的人;如果幹脆拋之荒野,孩子可以成為虎狼之餐。所以,父母對孩子的生命的確有著完全控製。那麽,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培養”的功勞呢?

其實中國孝道傳統首先就不同意這個邏輯。雖然有“子不教父之過”的說法,但對遵循孝道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孩子的成功,是父母的功勞,而孩子的不成器,甚至犯罪,則是孩子自己的天性使之然。這一點和基督教徒對上帝的態度不謀而合:隻撈功勞,不負責任。這,顯然是孝道的誤區。然而,批判孝道卻不是本文的意圖。本文的目的是要辨清我個人所堅持的“順從自然”的養育方式和推媽推爸的方式的根本不同。

是的,表麵上看,一個“順從自然”的養育方式,和推媽推爸的養育方式,都同屬一個更大的邏輯概念:父母的培養 - 即父母都必須做出選擇去培養孩子。所以,似乎孩子的一切都可以歸功於父母的心血。然而,在這個大的前提下,推媽推爸和“順從自然”的方式卻有著方方麵麵的非常不同的內容和結果:從孩子的角度來說,推媽推爸製造出的人,是失去了自我的本來天性的人,而順其自然式的養育出來的人,是符合他們自己的天性的人;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推媽推爸會把孩子的成功,看成自己的成功(就像朗朗的父親一樣);而“順從自然”的父母,會把主要的功績,看成是孩子自己的功績,或是生命自身的奇跡。因為這樣的父母知道,即使他們的孩子不在自己的身邊成長,換成別人,隻要是這別人和自己一樣懂得“順從自然”的道理,孩子都會成為他們自己天性所決定的樣子。

再用公式闡述一下這兩者的不同:在菜美兒的理念下,或者傳統的儒家育兒理念下,A父母培養出A型的兒女,B父母會培養成B型的兒女,所以兒女成為父母的“產品”;而“順從自然”的養育方式,此孩子不管是在A父母手下,還是在B父母手下(比如被領養),或者在任何一個別的人的養育下,他們都會成為自己天性所定位的那種人。這,就是兩種培養方法之根本所在。雖然兩者都要父母做出選擇,但前者是以父母的意誌為中心,後者是以孩子的天性為中心。

更不必說,既生之則養之。為人父母,養育出健康的兒女是天職,而不是需要被報答的恩德或者功勞。

在“順其自然”的方式下,孩子的成就,是天性使之然,父母,不過是輔助了這個自然的生長過程而已(因為即使孩子不遇到是此父母,而是彼父母,孩子仍然會是他們自己)。換句話說,推媽推爸的方式是“人”在 “培養”,“順其自然”的方式是“天”在造就。比較之下孰高孰低,無需贅述。

所以,我原文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父母不應該把孩子按自己的意誌塑造成自己所希望的人,而是輔助孩子成為他們天性所決定的人,或者簡單地說,扶助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這個輔助孩子成為他們自己的“輔助”的意識,是中國父母最缺乏的品質。正是從這一點上,我的邏輯和那位網友的邏輯發生衝突。中國人動輒大談父母的“付出”,“灌輸”及 “培養”,重點都在父母上,造成父母喧賓奪主,成了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主人翁。殊不知孩子的成長,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

中國父母的這個意識,和儒家傳統的關係最大。因為儒家育人中最講究後天的“雕”“琢”。“玉不琢不成器”。由於“成器”- 而不是“成人” - 是目的,就一定要“雕琢”。這個雕琢的過程,就是讓人失去自然天性的過程,所以這樣的“培養”,是成全了父母的雕蟲小技,抹殺了孩子最寶貴的“天”賦品質。

我個人認為,大部分中國父母如果那天真正懂得了放棄“培養”(雕琢)的意識,欣賞自己的兒女 - 一塊沒有經過雕琢過的“玉”的自然美,無論其光滑還是粗糙,不管其愚鈍或聰明,這些父母,才真正懂得了“愛”,和這種在“愛”的引導下的“順從自然”養育方式。

注:“天性”“順從自然”在此主要是針對推媽推爸的重點項目:孩子的事業,技能,智力等方麵,不包括品德的培養。人性生來複雜,有些孩子生性會在品德上“善”一些,有些會自私一些。這得靠父母具體把握。對於孩子的自私品行,我個人認為不能因小而不教,否則會悔之已晚。而我們中國人正式因為太偏重技能訓練,忽略了道德(我不是指像孝道之類的死板的“規矩”,而是指如何“尊重他人”之類的人格平等意識)的教育,導致中國孩子雖然表麵稟賦“服從”的德行,但在如何在平等的基礎上尊重他人方麵反而不如美國孩子。

□ 讀者投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