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淺談海外中文報紙的現狀

(2006-11-18 15:22:20) 下一個
中國大陸的媒體管理機製是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受政府管製,曆來被視為行政事業單位, 其財務體製至今大部分仍按國家事業單位的統一政策來執行,在國營企業股份化的熱潮中,仍屬“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相比之下,西方媒體的產業屬性則非常明顯。與大陸媒體不同的還有海外中文媒體。大多海外中文媒體多屬中小型的私人企業。曾對媒體業界朋友開玩笑比喻說,在海外開一家中文報館跟開一家中餐館沒有商業意義上的本質區別。事實上,隻要合法, 如果你又恰好有錢可燒的話,在沒有刊號及發行限製的海外市場, 任何人想開一家報館,都是可能的。

大家都知道, 經營一個飯館, 你若有了金融資本,人力資源,原料來源,產品製作, 顧客定位,市場運銷策略等, 隻要有人懇付你錢來堂上吃飯,你就可以說自己的店的確是個飯莊。倘如你再有點HOUSE SPECIAL的產品和服務, 穩定增長的客源,那老兄你要 “發”也隻是早晚的事。

相比之下, 海外中文報紙則沒有那麽幸運,且不說不管有人看沒人看,你都得編; 而且有人買沒人買, 你都得印,所以業界人常說這印報跟燒錢似的。更有不幸的是,燒了錢還不一定落個好結果。

一份報紙能否被認可為真正意義上的媒體尚需要多方麵的檢驗. 其中之一是距離專業媒體的行業標準有多遠。西方報紙以揭示事實與本質為基本的行業標準和職業訴求,這一點, 僅從世界各國的 JOURNALISM CODE OF PRINCIPLES 就可見一斑。盡管也是人無完人,時不時也有西方媒體的醜聞被揭,但是虛假報道會讓一份報紙永遠蒙羞,會毀掉一個西方記者的職業生涯(比如去年 NEW YORK TIMES 的記者作弊事件)。

西方媒體的問題雖也多多, 但與中文媒體的問題不在同一水平層次上。 相對而言,中文媒體,尤其是海外中文報紙距離全球的行業標準和專業化還有相當的裏程。原因多多。 其中之一是中文報紙的市場回報率很低,而要做到專業化,商業運營成本會高許多。
很多年前, 我看過一部好萊塢電影片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講的是美國報紙(WASHINGTON POST)記者在揭示水門事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的故事。這部電影由WASHINGTON POST的記者BOB WOODWARD和CARL BERNSTEIN 合著的同名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主角由好萊塢非常優秀的男演員 ROBERT REDFORD 和 DUSTING HOFFMAN 分別出演兩位冒著個人生命危險,不懈為揭示事實真相而尋找線索依據的年輕記者。觀眾從中可見到媒體對從業者的職業素質要求之高,對辦報人的行業標準考驗之嚴,以及記者們身後來自報社的秉力支持的重要性。

海外中文報紙,從內容上看,無論在美加澳或歐洲或亞洲,無論日報周報月報,無論付費免費, 本質上大多是文摘類的,好一點的尚在中短型的新聞中有所表現,但是獨家新聞, 原創的,深入,專業而不媚俗的報道少之又少。
有人說,大家都在這樣做,沒有獨家, 原創的深入報道也可以,這些本來就隻占報紙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嘛。真是這樣嗎? 那臉蛋又占女孩子的身體麵積的百分之幾 呢?你老兄是否願意不看這百分之幾的身體麵積就把她娶回家去呢?報紙靠獨家, 原創 的產品吸引讀者,沒有這個臉蛋,真不知報紙靠什麽承恩固寵,“三千寵愛係一身”。

從數量上看,拿華人最多的北美來看,四百多萬華人,日報幾十份,周報幾百份,加拿大雖有一百多萬華人, 也僅相當於中國的一個中等城市, 有多少份報紙?
就拿擁有五十萬華人的多倫多市來講,市麵上的日報已有<<星島日報>>, <<明報>> 和 <<世界日報>>三份厚厚的報紙,近來聽業內人士講, 還有兩份日報,幾份周報和刊物蠢蠢欲動,。有一些是屬於悄悄地進莊, 打槍的不要,準備殺將進圈。更別說現有的正規或不正規,規律或不規律出版發行的 周報,雙周報,月報,會刊, 會報等等大大小小幾十份, 表麵看上去十分繁榮,百花齊放的樣子, 其實未必。 因為,道理明擺著,市場就這麽大,群狼搶拚的結果是誰都吃不飽, 結果可想而知。

媒體產業是精英產業,一個民族的品質多少會反映在媒體上。傳媒產品是文化與智慧含量高的產品,水平高低, 一出手就可知, 無法藏拙,也難有僥幸得手的可能。

常常聽人講, 華人人口多,市場大。 然而,根據有關中西方報紙曆年的市場調查接示,僅有讀者的量化數據是遠不足以反映這些受眾的消費行為的。資本是追逐利潤的,中文報紙無論是付費報紙還是免費報紙,若想取得豐厚的利潤,就必須按照企業的通行規則來運作。而規則運作的核心指向應是服務於消費者。 對於報紙而言, 所謂消費者, 歸根結底是廣大的信息消費與廣告消費的受眾。 而信息銷售與廣告銷售都屬於二次銷售。這就決定了中文報紙的市場經濟效益回報之可預測性很低,自然,這樣就易形成產業投入與回報的惡性循環,也不太容易讓有專業素質的編輯,記者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 拚力和得到應有的職業回報。這不禁讓我想起來在大學時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助教,給學生上課老不好好備課,半學期胡弄下來,同學們不幹了,向學校提意見。可來日上課時,這位老兄來了, 理直氣壯地對大夥吼了一句讓我至今仍記得的話: “老子一個月才百把來塊,你們還想要什麽貨?”。

話再說回來, 產業投入有限,因陋就簡的結果反映在報紙的內容上,許多是抄來抄去,你複製我, 我複製你,或者共同複製網上的東西, 暫且不談版權問題, 也等於作了反反複複的無用功,除了人工和時間,版麵還得付錢去印。進一步, 投入與回報的惡性循環又使海外中文報紙的可信度、權威性受到限製, 自然也難培養出真正專業的報紙。這是原因與結果, 市場作用與反作用的直接又簡單的道理。而報紙作為大眾傳播媒介, 其天生的特點就應包容可容許受眾選擇的價值, 人們在選擇中消費, 才有樂趣, 才有價值, 而一味同質化的市場, 反彈到讀者那裏, 使讀者的閱讀和消費的相對空間不是在擴大, 而是在縮小。 長期下去,這無疑將對受眾的價值取向形成一種慢性的但卻會是深度的傷害。
有道是,一報情深憑誰訴?算前言, 總輕負。 其實,任何BUSINESS (大企業或小生意), 終究是人的BUSINESS。再說了, 要吃肉, 並不一定非得個個都來做屠夫不可。
copyright(c)Monalisa 200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純屬個人視角 回複 悄悄話
美洲時報 回複 悄悄話 我們必須具備基本的認知:海外華文媒體目前所作的一切努力,隻是為將來打基礎。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我們基本上是等不到真正收獲的那一天的。未來的數十年裏,中文世界之於美國,依然是少數的邊緣;但時代偏偏就賦予我們某些機遇和使命,令我們有一種選擇,就是奮鬥,如同棋局裏的某個卒子——向前拱和被吃掉。然而,選擇媒體作為職業的人,或多或少存著些浪漫主義情懷,那就是我們血液裏湧動著的某些信念,恰恰是這些信念,在這個物質時代,能創造一些非物質的奇跡。
美洲時報 回複 悄悄話 媒體和媒體之間應該加強聯絡。
看到此文,特地注冊了名字上來
不知道這裏是否可以留EMAIL地址
試試看吧:chinaweeks_dc@yahoo.com
曾寧 回複 悄悄話 這還是新聞方麵,我經曆的副刊方麵,情形更慘.
曾寧 回複 悄悄話 有見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