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tozero

於一毫端現寶王刹 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塵埃落地 蓮花化生
正文

解悟空性很重要(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欲解空義,須自用功。)

(2004-12-02 11:27:11) 下一個
 ZT解悟空性很重要
作者:妙澤居士

  所謂證悟空性者已是開悟了的大德了,可見學佛之人一下子就能證得空性的人並不多。對於般若空性,許多時候我們隻能是望文解義,盡量保持正確的知見,用以觀照我們的生活和修行,使之勿要產生太大的偏差。妙澤總是以為,我們在未開悟證得空性前,若不能很好地解悟空性的話,我們的知見和修學效果都不會很好。因此,對於我們未登果地的凡夫而言,解悟空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當然從根本上講,空性又是隻可證悟不可解讀的,予此妙澤也隻能是勉為其難地閑扯一番,其目的在於幫助大家盡量減少一些不如法的症患。
  學禪者倘若不能解空,自是無法入手觀心。念佛者不解空極易修成人天乘,即便少數報死一句佛號往生,恐其品位與境界也不會太高。長期以來,由於佛法強調實證,許多人便總是強調佛學在於如法實踐,從而又忽略了知見。其實“如法”本身就包含了解悟義理,象佛門中的學教便是指閱讀經典,常隨佛學,而且讀得心開意解,乃至最後一心不亂而開悟證果的也有。學佛就這樣,沒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實踐不是犯錯走彎路,便是易失退心。義理之重要可想而之,學佛之人,尤是能讀書的文化人,更應閱讀中觀、成唯識論方麵的書籍。如此才不會生有邪見,修行則容易事半功倍。
  一些人學佛多年,或是一直對修行報以向往之心,奈何總是旋入旋出,難以起步。不是執有便是執空。一些人自以為理無礙了,可一遇事則執有,馬上就變成了“諸行有常,諸法有我”。一些人則無修無證地執空,凡事不上心,不以為然,縱容我執,以“空”觀一切事相,此為最要不得的“惡取空”。所以我們常講,從實際用功和求證上講,未明心見性者妄自言空執空即同魔說。
  老實講,學佛之人懂得點中觀義理是很有必要的。什麽是中觀呢?非空非有,空有不二,無二元對立。譬如“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第一句是假觀,佛法的言說應機而生,緣謝法還滅,非有一個實有的東西或一種語言叫佛法。第二句是空觀,指諸法平等,都是大空相,無一實有法可得。第三句即是中觀,不落空不落有,講空不礙有,講有不礙空,一切空均不剝離於有,一切有是依空而有。講實話,這些義理予某些學佛人來說,幾乎是老生常談了。然而在“用”和“行”上,我們往往不得力,舍不得下真功夫。
  還有,某些偏愛禪門、中觀及唯識論的人,自視慧業充裕,反過來瞧不起老實念佛的人。其實,一個人念念於念佛,實是好事一樁,因為它好入手,行事較方便。修行要時刻不離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處理不好,一切都無從談起。每一念都覺知回轉,將一切“止”於一句佛號,修行必是指日可待。若真能做到一心不亂,無所從念,那便是實相念佛了(自然也是開悟證果境界),正因為這同修“禪”一樣的難,因此,淨土宗最低限度是臨命終有此念即可得救(往生至少不參與六道輪回,根本上避免惡趣。)。所以淨土是有許多層次的,也不是全然將自己交付於臨命終。活著時往生或開悟的也不少。象我個人則是因為用功太差,無奈之極,所以有時隻好可悲一點想,最低限度訓練自己盡量有念時即來念佛,死時好有個盼頭。人生苦短,諸行無常,我得圖個保險嘛。我想,隻有在此基礎之上,咱們再去追求一下開悟證果什麽的才劃算。如果我們連脫離六道都無法有保障,那今生修什麽法門都白搭。
  從實際用功上講,學問與知識永遠不能等於開悟證果。我們與其說執持一切分別意識和邏輯是非,均不如用力修一個“止”字。止什麽呢?將一切止於一念,念佛念咒,念法念僧都可轉萬念於一念,觀像守丹田等都是“止”,一切門類的修行法門最初都得修止。把習氣和散漫心平息得差不多了,修習即也就差不多了,禪定功夫自會慢慢提高,自然對空性的解悟會越來越貼切,甚致還會親證空性。人成佛成,修行乃樸素之致,我們隻管老實地如法即可,一切少掛礙,隻應問耕耘不問收獲,好的修行人隻從“因”上下實際功夫,日久自會瓜熟蒂落。平日實際用功時連開悟、往生和涅槃等都不必掛礙,老老實實下功夫,這個功夫就是“心止於一緣,最後自會無所住”。功夫純熟後,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我們末法眾生業障深厚,煩惱習氣重,福德淺薄。除了少數機緣殊勝之人專修其它法門而得渡,一般人不依淨土法門作保障(兼修或專修),怕真是有些自信得近乎於狂妄了。修淨土與其它法門並不矛盾,比如密法中的“頗瓦法”也是導歸淨土。有些自以為有慧根的人常說淨土依止他力,沒出息,其實這是不懂佛世尊的方便說法。“他力”是應凡夫想向外部依仗神力的習性而說,在於善巧地培育我等修道的大信心。凡夫有“我”才有自他之別,一個專心修習者,哪會去思辨什麽自他之別?這是一種因凡夫習慣了自他之別而強作的分別說法,在勝義諦中,哪會有什麽自力和他力之別?
  念佛號實同念咒語有什麽區別呢?釋迦牟尼不也教人念過“掃帚”?一心不亂後還不一樣成就?我們自性裏的彌陀出不來,他力的彌陀又從何而來?如此,我們即便是念破了嗓門,仍舊是不能同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的悲智願力相應的。如來法身是空,遍宇宙遍虛空,它即本然的一切,我們念即相應,“它”即起用化身相應,這是化身佛的功勞。這還是有即是空,沒什麽自他之別。所以說是法平等,相應就行。
  說句實話,同一般普通人比,我的打坐工夫可不算太差,天生能結標準的伽趺坐(即雙盤),且時間較長,也有些神奇的感應發生,可由於沒有名師指點,故未刻意深入地坐禪。我還對密法很感興趣,可一直未能“遭遇”到根本上師,這就是法緣不在。就在這時,我相遇到了淨土法門。記得我第一次念佛時,是剛通宵看完淨空大師講解的《無量壽經》後,時置臨晨六點,那時是冬天,正一片漆黑,心中決定從此老實念佛。在準備上床休息前,我起身搬挪一筐熏臘食品時左手中指被鐵絲劃傷,傷口當時還染了一些食鹽和花椒粉,痛得我直嗬氣。我便告訴自己,懶管這個痛,專心念一會兒佛吧——才念了幾秒鍾,猛省那個“痛”怎的不見了?當時才發現雙手奇熱,我馬上又用指甲去刮弄傷口,竟然也不痛,我驚呆了,趕緊攝心回轉繼續念佛,接著馬上就是滿屋生香,起初夾有點中藥味兒,接著便是一種聞所未聞的、叫不出名字的異香。誠然,什麽止痛和異香同智慧解脫十萬八千裏,實是不可執取的“相”,可此“相”也是空的妙用之一,至少它讓我初學時體驗到了奇特的意趣,堅固了道心。自此,我便老實念佛。因為它同我相應。
  一個修行的人,凡事要一分為二來觀照它。修行執著於相不對,可不生相也不對。一個跟木頭人式的,學半天毫不見效,一點不受用受益,心態也不好轉,這人自是白學了,肯定遲早都會起退心。所以凡事得有一個見證和次第才行。有一些人一提及什麽道交感應、神通(尤是密法中更多)就嗤之以鼻,動輒說人家不得了了,著相了,貪著神通了。其實,這一切同智慧一樣,是生命本來具足的東西,我們被遮蔽了,現一點點地在“還原”,有什麽好大驚小怪?有相才滅相,可沒相又算什麽呢?如果我們修半天,一個氣泡也不冒,成天對人家出了這些“中間過場”(即境界)指手劃腳,評頭論足,這有何意義呢?有相即空掉它,不執著於它。若什麽相也沒有即妄說空性肯定是不對的。《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盡指虛妄”。這個虛妄是指“相”是幻化有,無自性,皆大空性,是心識的“頻率”的感召的東西,見相的人,被人見的相,等等都是大空性,絕不是在否定“相”的存在。反過來理解,無相的“空”更虛妄和莫名其妙。“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平等一相,性相一如,這才是真正的般若空性。
  初學者的通病就是這樣,不執有便執空,兩頭掛礙,很難真正地解悟好這個般若空性。比如對於向他人提及佛法一事,有人便指責過我,說什麽他初觀我未有次第,宣傳佛學應讓已明心見性的高僧大德們去做,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什麽向人講佛學,講不好則恐令人輕慢佛法,造此業恐下地獄。雲雲。此等言說雖有一定道理(至少鞭策我應更加慎重和認真),但仍有“執有”之嫌。十法界不離一心,心空罪滅。真心信持者佛法何必有此一慮?尤是人家主動問及,我總不至於當啞巴吧?
  佛法本身確是不能順便向他人提及的,至少得對機相應才是,不過,我從來也沒覺我此舉是在講法渡人,權當播點種子,不討人嫌就行了。佛世尊傳法也是有人請法才宣嗬(唯除彌陀經),可見法是尊貴的。再說,我也從不怕造業下地獄,倘若十個人,僅有一個人因我“傳法”而入佛得道,其餘不信或輕慢了佛法,我也認為值得。萬法本空,生生世世,我的業實在太多了,各種業相多一分不多,少一份不少。管不了那麽多,造業就造業了,盡量做好一點就行了。當然,我這也隻是一種表明一種胸懷,我這人沒有法,所以我不會傳法。
  講實話,向人介紹佛學,與人交流或是分享修證的喜悅實在不值得這麽大驚小怪。悟一份講一份,量力而行,真是有緣人,自會一門深入,豈是我等淺薄之人所能誤導?況且,自是有人因為我的介紹和宣揚,自此對佛法生出信心而皈依了佛門,這些事例,對我此舉也是一種鼓舞與認同。即便真造了下地獄的業也值得嗬(下了地獄我也還這麽幹)。既信因果,咱就坦蕩麵對逆境違緣吧。因果不是宿命,有生之年我隻要一直向前努力,不斷地進步,我自會越做越好。本人除了努力,其它概不過問。修行有許多層次,根本上講,實無眾生可渡,因為眾生的“內因”決定一切,外緣隻是助因(譬如聽聞佛法),無論自利利他,還是自覺覺他,我們的修行隻能是如法而不著法。怕下地獄即是“有我”,參一句“誰下地獄”,既不是斷滅相,亦不是頑空和執常,這才是真的中道和放下。
  學佛本身是件很現實和正常的事,學佛首先就是要解決自己同社會、生活及一切的關係,內心要與一切和解。佛學活活潑潑,原本百無禁忌,可經過兩千多年的流變後,漸漸變成了一種僵化、核板的東西,這實在太讓人痛心了。如果學佛和宣傳佛學有這麽玄奧,這麽艱深,這麽可怕,動輒就說下什麽地獄,弄得大家心理負擔嚴重,滿腦子的分別、邏輯和是非,精神包袱越弄越多。試問,誰敢來學佛?學佛就是為了要滅煩惱,自主生死,智慧解脫,若離了這個,別人又為什麽要來學佛呢?長此與往,眾生自然就會離佛學越來越遠,認為佛學是佛所規定的一個什麽東西,佛門當真成了空門(空洞的空)。學佛也不是什麽積極向上的行為,佛弟子在社會上不時還會受到人家的譏嫌和誤解。人們總認為佛學隻講空講苦,動輒下地獄,又要持戒,全是消極厭世……說實話,這真怨不得眾生,是我們自己的修證與知見不對,是我們自己連世法也不夠圓融,一點不懂得善巧方便。
  眾生在世俗中的妄想與折騰,還不是為圖一個好,隻不過不知法不如法,所以才圖不了這個好。學佛則是為了根本地圖這個“好”。講實話,傳法和講解佛學仍要通於世法,要明白末世眾生相契什麽,相應什麽,並非打點佛味頗濃的專業術語就能接引眾生。我在網上見一初學之人問一佛友,說自己佛學道理似乎通了,遇事時仍舊很煩惱,該怎麽辦?佛友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理上佛友沒說錯,可這個答案很空洞,不僅令初學者很失望,也讓不懂佛學的人感到莫名其妙。我便向佛友開了句玩笑:眼下你我他都做不到,那是釋迦牟尼的事呀(指“無所住而生其心”)。我說這個是希望佛友在向人談及佛學時,應該先明白別人到底需要什麽,我們給別人的東西是否同其狀況相應?談及佛學時是從空到有,還是從有再到空,乃至空有等量齊觀地介紹,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把握和琢磨的。
  說實話,為什麽有些所謂的大學者大善知識修了半天都不能開悟?當然還是執有執空的問題。他們除了所知障與世智聰辨外,還有就隻不肯痛下決心實際用功。這個實際用功就是踏踏實實地攝心止妄,無有定境,何來開悟?攝心止妄是一切法門的基礎,這一關非過不過。對此我自己就深有感觸,比如我前一念還在告誡自己別妄語了,可事兒一來,衝口即是妄語(本能),這乃是業障深的體現,有時竟毫無覺知能力。即便有時覺知了乃不能發力“止”住,諸業皆是如比。所以說應境對人之時才是真修行嗬。
  修行要時刻不離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處理不好,一切都無從談起。除此去談空,免不了讓人譏誚為“執空”。空以事顯,有也以事顯,何以認證?萬法唯識,可見當下這一念事關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從這一念開始的。不從這一念入手用功,開悟是永遠不可能的事。開悟是以有見空,否則妄自以“空”觀“有”乃是頑空。
  所以我們強調解悟空性的重要性,但同時千切也不要由此輕慢那些隻知念佛的“老太太”,認為她們沒文化,隻能修念佛法門。試問,她們真的就沒有智慧了嗎?佛法上的認識真就不如我們這些所謂的讀書人嗎?人家的信心、恭敬和踏實才是能開大智慧的呢。信為道源功德母,是入道之基,佛並沒有強調這個信一定該是什麽層次。我們尚未登證果地,目前的這點兒“智慧”,更確切的說是對於佛法的認識和見解,都還是建立在邏輯、分別心基礎上的,而且知行還未必合一。很多東西理上雖然略知一二,一旦應境對人,心念上並未真正生起覺知和返照。反過來,老太太如下死心抱一句佛號,其業障自會減少,出離心等心念相對堅固,念佛便可能純熟甚至契入實相,開啟出自性中本有的根本智,那時,人家的智慧就遠勝於由什麽書本和思維心推敲而得來的了。再者,古今中外,許多高僧大德都是開始不識字,一心念佛或誦經持咒,功深開悟後,再由自性中開演佛法,辯才無礙,於經義通達無違。所以,我們這些所謂的讀書人、文化人,凡事都好推敲一個理字,我執太重,將自己長久地困在這個分別思維上,從而忽視實際修證和用功,那還真是不如那死心念佛的老太太們呢。
  曾有佛友來信,建議我在書稿中多弘揚淨土,說什麽一定要描繪一下西方極樂淨土的殊勝境界。這可真叫我為難,說實在的,我除了重複淨土經典之言,實在不知怎樣說清楚這個問題,因為這還是一個有與空的問題。可來不來就說一大堆什麽心生物生,心物一元,依正二果報亦是一元,心淨土淨,心空相隕。等等。還不知多少人會感到莫名其妙或對淨土法門喪失信心哩。我隻好緘默,打定主意由淺至深地慢慢來。加之,我自己的知見與修證本身就太有限,實在力不從心。
  細想起來,許多事情都是一下子到不了位的。介紹佛學更是如此,我們這副軀殼不過是一種工具,佛世尊是應對我們凡夫之攀緣心,才有那麽多方便法可開示。其宣講自有一定的世俗性,且采取擬人化、比喻等手法,不時將淨土和佛境都賦予一些世俗情形及人的位格特征。雖說每一類生命與空間,其存在的屬性不同,但言說者也隻能依聽受者的屬性作為參照。所以,佛菩薩及諸高僧大德的任何傳法與開示,均會落入曆史與文化固有的巢臼(所以不可斷章取義),因為這一切本來就須安植在現實的土壤上,才能與眾生相應,才會為大家所信持。如此才能渡救眾生的慧命。
  一切描繪均是假言,是為了讓人生出真切的恭敬、信心和向往……而實證才是硬道理!我相信,今日的人們視黃金不那麽珍貴了,佛若今日在此傳法總不能還說在西方極樂淨土黃金為地吧。淨土經典上的七寶之一竟有玻璃(當時很精貴),可二千多年後的今天,這玻璃便是不值錢的東西了。所以佛經的表述是死的,人卻是活的,而對於會讀的人來說經義也永遠是活的。我們真不必執取這些描繪性的東西,當知地球這麽一種存在的空間確是較為糟糕的,西方極樂淨土肯定非常殊勝美好,但它也還是一個修行的中轉站而已,對於成佛之終極而言,一切空即是一切有,當下即是,沒有什麽離此有彼的具相的東西去依存。萬法唯識,隨機而應,隨緣而現,心淨土淨,當我們心真淨空了後,則善相善境也了不可得。
  無論怎樣,我們既已入佛,那就應該堅信,如法用功才是硬道理,滿腦子的理論、知識和思辯不僅不能親證空性,更不能幫我們了脫生死。生死不能自在,修行就不能算作成功。佛世尊一樣得親證空性,一樣念法念僧念佛,一樣經過四禪八定乃至滅盡定(禪定的不同次第),一樣肉身道成。咱們喜歡參禪,想多學習中觀、成唯識等理論都沒有錯(我大力提倡!),但行持用功上卻不必區分孰劣孰優,佛法說的都是一回事。比如認真讀《金剛經》,我們一樣能讀出中觀和成唯識論的東西。而《阿彌陀經》一樣是在宣講唯識論。因此,凡邏輯心太重,分別心太濃,乃至佛味太多,這些都無益於圓融萬法。
  我個人以為,一個實修實證的學佛人若同時能解悟好《金剛經》和《阿彌陀經》(或《無量壽經》),並能為他人宣說兩部經典的無二無別,這人已是成佛有餘了。

http://www.ebud.net/book/book/showbook.asp?no=511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翔宇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囗囗談空、歩歩行有.的確是修行人的通病、不過也沒関係、文殊菩薩不是告訴我等了嗎、原因在於「其力未充也」、隻要認真読経、有正知見、努力精進、肯定會有所成的.
時空 回複 悄悄話 恭喜師兄的個人日誌開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