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樂無窮

上帝不響。如歌單車。
Tune Your Ride. Every Day. Amen.
"Bicycling: Big Brainpower Booster."
個人資料
stillther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江岩聲: 人生在於發揮潛質

(2016-04-17 20:48:07) 下一個
 

博友Cuimling的父親是院士,母親也是教授,都在華中理工大學。這是一對傑出的父母。父母傑出是好事,但對孩子有時也是不那麽好的事情,因為會產生一種壓力,使孩子終生意難平,如果孩子未能同等傑出的話。Cuimling一篇文章的題目,《我不是居裏夫人》,表現出這樣一種情結。在另外一篇文章裏,《回國散記(二) 》,她寫道,“我一直想,為什麽我此生一事無成,和我的父母完全不一樣?生活沒有一個目標,沒有要“奮鬥”到哪裏去的壓力和激情?想來想去原因可能是兩個,一個是因為文革,我66年到76年十年沒有讀書,也沒有人管,和男孩子一樣,到處野玩,完全是自由天性釋放,整個青春時代我是如此的盼望能成為一名飛行員,翱翔藍天,就是到現在看到航班機長還是眼巴巴的羨慕。二是沒有選對自己喜歡的專業,入錯了行,現在看來,我既不是經商的料,也不是做學問的料,我的愛好太廣,什麽都想知道,什麽都不能太深,應該是做記者或者是做雜誌編輯的料,我想這是我會有激情很想要做的事情。”

可是,在我看來,Cuimling或許不如她父母傑出,有名,但她的人生,卻比她父母更值,因而更成功。因為時代不同了,標準不一樣。過去的時代,她父母從事科研的那個時代,用電影《鐵娘子》裏撒切爾夫人的話說,人們努力幹成某件事;而如今,大家隻想成為某個人(Dans le passé, on essaie d'accomplir quelque chose, maintenant on essaie de devenir quelqu'un)。也就是說,過去的人,追求建功立業;現在的人,著意發揮個性。

幾個月前,坐在電影院裏的時候,撒切爾的話讓我笑起來,笑吾等今人,芸芸眾生的萎謝,渺小。笑過之後,才發現,周圍老外沒人笑。今天反思之,我覺得,還是今人更值。因為,細想一下,過去人所建的豐功偉績,今天還剩下些什麽?

譬如鐵娘子,在民不聊生中上台,率保守黨當政十年,大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有過一片繁榮,卻還是在一片亂像中下台。她的政績,今天所遺,可以說是零,甚至是負的。看看去年倫敦搶劫就可知。隻剩下馬爾維納斯群島,等哪一年和平移交給阿根廷時,鐵娘子大出風頭的1982年那一仗也白打了。

再譬如核電站。自居裏夫人發現鐳開始,人類在開發核能上投入了多少才智,出版的論文和書籍可以噸計!1950年代,核電站是何等的風光。1958年的布魯塞爾博覽會,特意建了個巨大的原子球,代表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躊躇滿誌。可是,今天呢,人們談核色變,避核電站唯恐不及,恨不能立刻全部拆除。真是古今多少事——不僅政經大事,還包括科技大事,付予笑談中。

再譬如人們心目中最神秘,最崇高的醫學研究,到今天,總的效果,無非就是人口爆炸,70億芸芸眾生,個個害怕老年癡呆。

最後,具體到譬如我,若以一生成不成來論,我真該羞愧得一頭去撞死!我手上曾經有過那麽好的牌,1982年就出國,遠在出國潮之前;32歲便得了工學博士,遠在博士潮之前,卻把人生之牌打得這樣臭,混到今天,連個是人都有的位置都沒有,更遑論建功立業?可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不看成不成,不論位置,而是看個性發揮,潛質發揮,那我做得還不錯,超過一般水平,甚至超過我在中學時的全部想象。

人類其實已經沒有理想,因而也沒有事業可以追求,又何談建功立業?也就是說,古人為讀書人所立的標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今天,隻剩下一條還有點意義:修身。比修身更積極一些的說法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所謂自強,就是發揮潛質,超越自己,使自己在成為尼采所說的超人的道路上,走得盡可能的遠。人隻有發揮全部潛質了,才能成為獨特的,真正的自己。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怎樣知道自己有些什麽潛質?不是你喜歡的,便有那方麵的潛質。譬如我,曾喜歡打乒乓球,40多歲了,還專門買過發球機,花了二萬五千比郎。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體育上,我沒有任何潛質,跑不及格,跳不及格,怎麽可能打好乒乓球?再苦練也是白搭。終於失了興趣。我拉二胡、小提琴與此類似。我相信,我對音樂的理解超過我那時代中國人的平均水平。理解音樂和情商有關。但拉琴不光是理解,還是一種極其複雜微妙的機械運動,和肌肉,肌腱,關節,骨骼息息相關,也就是和人體運動素質有關。我的運動素質差,拉琴自然也不可能好到哪裏去,即使我生在音樂世家,從小被督促練琴,像音來夫婦那樣。

所以,你喜歡做的不一定就有潛質。但我相信,有潛質的,你一定喜歡。也就是說,人的潛質是他所喜歡的東西的一個子集。因此,發揮潛質的前提,就是做喜歡的事情。如果喜歡的又恰好是潛質所在,就會做得多快好省,事半功倍,不僅超越自己,而且超越其他人。

再以我為例。我自中學起的三種興趣,數學,外語,寫作,一直保持到現在。數學並非我所學專業,喜歡而已,其分支——應用數學現在成了我賴以謀生的手段。一部《數學手冊》,1398頁,我涉獵過或能看懂的,達90%,而且大部分是自學的,例如複變函數,數學物理方程,數值方法(包括有限元,邊界元),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我覺得,對我這樣當年被喬老爺亂點鴛鴦譜而學了采礦的人來說,是很有點了不起的。然而,我現在對數學的興趣,遠不如我對外語和寫作。我從沒像王小波寫的那樣,夜裏二點鍾,因為無聊,拿本霍夫曼的《線性代數》看。也就是說,數學於我,還不算真正的興趣,說到底,還是一種稻粱謀。這個,應該怪喬老爺。假如他讓我學數學專業,我相信我會形成那樣一種興趣的,我能學得很好。好到陳景潤那樣,我不敢說,但肯定能做出一些成績,我有這個潛質。這可以用我在漫長的自學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信心來證明:數學上,沒我學不會的東西。隻是這個潛質的發揮,受到曆史的局限,自學得來終覺淺,因為總是急用先學,沒經過嚴格的做題訓練,不成係統,也就能到今天這個樣子了,可以用來混飯吃,但做不成什麽事業。

外語一直學到現在,一直在讀外文書籍,最近還開始法文寫作,這是我在中學時完全想不到的。那時喜歡外文,也有虛榮心作祟,因為我肯用功,便比別人學得好。但一種愛好,能維持一生,四十多年,一天沒中斷過。而且這期間,還自學了另外兩門外語,終歸要有些潛質的吧?隻是上中學那會兒不知道而已,否則沒法解釋。也不是隻我一人出國,在國外生活,為什麽我沒見到我周圍的別人,像我這樣,把外語當作一種愛好,一種文化,而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

寫作就不用多說了。一分錢稿費沒掙過,能寫十六年,不曾間斷,被高手雲集的華夏文摘推薦了一個多月,至今還沒停止推薦,說明了我在寫作上的潛質。這個潛質的發揮還遠沒到終點,我相信,至少在法語寫作上,還大有可為,如果老天爺再給我十六年時間的話。 

最後,我們還可以從人生在於發揮潛質這個角度解析《老人與海》。在與那條大魚相遇之前,老人打魚和村人沒什麽兩樣,生計而已,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也得去打,否則就餓死。但與那條大魚相遇之後,一切都不同了。追蹤那條大魚,與它搏鬥,並製服它,後來又與襲來的鯊魚廝殺,升華了他的打魚。最終,雖然,結果不過是一副魚骨,毫無市場價值,但老人並無遺憾,因為他的潛質,他的個性得到最大發揮。他一事無成,卻贏得了村民的尊敬。

《老人與海》告訴我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一事無成而羞恥,也不因虛擲年華而悔恨。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業——發揮潛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點個卯js 回複 悄悄話 說得太對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