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窮)騎樂(yuè)

上帝不響。如歌單車。
Tune Your Ride. Tone Your Glutes. Today. Together.
Bicycling: Boost Brainpower, Better Butt.
個人資料
stillther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汪丁丁:我還是應告別微信

(2014-04-02 20:46:09) 下一個
凡假期前後,年輕人多求我推薦值得讀的書,我亦多推辭。今天,我想解釋我推辭的理由。主要的理由是文字泛濫,注意力迅速成為最稀缺的資源。所以,推薦可讀的文字,首先就要量身定製,為每一個人推薦值得關注的文字。如果值得關注的文字太多,也就是文字之間形成關於注意力資源的激烈競爭。我們知道,凡競爭激烈,必導致資源配置的理性化,越競爭激烈,越理性。其實,這就是經濟學理性的推演過程。網上的文字競爭最激烈,於是網上文字的風格漸趨偏激,猶如廣告,為吸引注意力,盡管偏激絕非吸引注意力的長期有效方法。網文,寫多了其實就是“標題黨”,隻剩下標題了,也就隻好偏激。技術進步,視頻比文字更吸引注意力(長期而言未必),於是對帶寬有進一步要求,4G之類的。可以想象,類似穀歌眼鏡這樣的全媒體將比現在已有的信息媒介更吸引注意力。關鍵問題沒有解決:誰?需要什麽樣的內容?由什麽樣的人提供?大數據其實是一種忽悠,以往就有的數據技術,現在被炒熱而已。我的移動硬盤不斷更新,今天,經過一星期的折騰(從幾十塊移動硬盤裏刪除重複的文檔),終於可以攜帶3T的移動硬盤旅行了,一塊1T的,都是學術文獻(十幾萬篇),一塊2T的,主要是課程教材(工具書、音頻、視頻)。兩種品牌,合在一起最輕。我瀏覽這1T的文檔,得到的結論是:假如你要坑害一位年輕人,隻要將這塊移動硬盤給他。
 
  每一位年輕人,最要自己求解的問題,不是問什麽人讀什麽書,而是捫心自問到底要什麽。這就讓我想到年輕時讀過的一本蘇聯當代小說“你到底要什麽”。可是,中國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象自己到底要什麽。換句話說,注意力的稀缺性,與我們關於未來的想象力相比,還不是最稀缺的。
 
  想象未來,不是虛無的,如“穿越”那樣。由於是“經濟-政治-文化”三重轉型社會,中國的未來有兩大特征:(1)特別不確定,(2)物質生活的底線(柴米油鹽醬醋茶或“溫飽”水平)仍在持續上升。由此而發生的是這樣的生存困境:(1)如果底線堪憂,焦慮感就將主導一切行為,從而談不上對未來有所想象;(2)許多焦慮,或許多年輕人焦慮的主要來源,就是關於底線的焦慮,所以隻能有最短期的想象。
 
  當多數年輕人由於焦慮而隻能有最短期的想象時,他們的家長呢?想象未來,於是成為家長的職責。可是我們很難教育學生的家長,因為他們早已錯過了教育的時間窗口,也因為他們與孩子同樣焦慮,於是同樣缺乏關於未來的想象。
 
  如果閱讀與未來想象完全無關,你讀的是什麽?
 
  順便說說我這幾天的微信體驗。(1)我鏈接的微信朋友,可能有一個數量上限,例如35人,當鏈接超過這一上限時,我用於閱讀的時間就迅速下降。以致,昨天下午,我決定關閉我的微信。(2)在微信裏閱讀的時候,我常收藏值得讀的文字。不過,微信的收藏並非全文保存,是雲存儲,讀的時候需要聯網。而聯網在目前的中國,很不可靠。(3)微信的誘惑在於,我能夠隨時看到朋友們都在做什麽,如果他們喜歡用微信發布照片、音頻和文字的話。但是這些信息真有什麽意義嗎?例如,昨天我見到一位同事登山發布的消息,她登的那座峰,想必與珠峰可以相比,這真令人欽佩,文靜的女生,很了不起。然後呢?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麽,我不需要勵誌,於是我不知道知道了朋友登頂成功可以怎樣改變我的生活。這些體驗意味著:微信的功能在於讓每一個人關於越來越多的事情知道得越來越少。也就是反分工和反專業化的意思,很符合我多年來的態度,但我還是應告別微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流雲朵朵 回複 悄悄話 除非你刻意跟人和這個世界保持距離,否則,你沒有辦法不用微信,作為一個好的通訊工具,它已經給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但我們沒有必須認識那麽多人,讀那麽多莫名其妙,連基本常識都沒有的文字。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善於利用,保持自己的態度最重要。
石假裝 回複 悄悄話 的確網絡消費了過多的時間很精力、眼力,積累下來的、有用的東西不多,現在年輕人連讀名著的時間和興趣都沒有,可惜。
感覺自己也該減少或告別網絡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