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窮)騎樂(yuè)

上帝不響。如歌單車。
Tune Your Ride. Tone Your Glutes. Today. Together.
Bicycling: Boost Brainpower, Better Butt.
個人資料
stillther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更的的:閱讀數則

(2011-11-27 19:43:17) 下一個
《閱讀》

如今少有人閱讀了。穿得舒舒服服地坐在圈身椅上看書的男人簡直就是一幅畫,台燈下一手撐著下頜翻書的姿態很有氣定神閑的知性美。據說,當年紅臉的關雲長秉燭夜讀春秋,那個pose擺出來性感得一塌糊塗,惹得劉皇叔的太太們欲火焚身,這個曖昧事情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

最喜歡看老外們在候車室、候機室裏認真閱讀的樣子了。安安靜靜,人手一冊,也有的是電子書,拿一支筆點來點去。上車、登機的時候就收在隨身行李裏,到了車上、機上再拿出來繼續讀下去,自顧不暇、旁若無人。

閱讀是一種習慣,倒不一定就是在學習什麽,也不一定是遵循開卷有益的古訓,更不一定就是在沿著人類進步的階梯攀緣。這種習慣也許是一種教養,就和不隨地吐痰一樣,從小培養,慢慢就成了習慣,養出了書卷氣或者書呆子氣。

不閱讀做什麽呢?國人喜好說話,心無二用,所以現在閱讀的男人少了,喜歡說話的男人多了。急急忙忙說股票、說麻將、說偷菜,或者就吹牛皮、發牢騷,罵貪官。大家都想在交談中證明什麽,證明什麽呢?起碼證明自己還活著,而且活得很聰明。

不閱讀的人認為看書是書呆子做的事情,書呆子一定是失敗人生。如果一定要閱讀,最好閱讀厚黑學、膳食養生、彩票炒股或者理財,其它一概是沒用的。

也有人說,如今載體不同了,紙媒淘汰了。現在是第三次浪潮網絡時代,一切都在互聯網上閱讀。拜托,在網上有多少人在閱讀?不是聊天、接龍、連連看、就是偷菜。南京兒童醫院那位倒黴醫生,值班的時候上網下圍棋,結果患者死掉了,追究責任的時候,撒謊說是半夜在閱讀醫學論文。看起來,心裏也是知道看論文比較說得過去,比較像個醫生。

所以,一般人家書櫥是一定要的,書櫥裏也有不少書的,沒有書櫥不文化。有的還是精裝本,書櫥後麵藏著保險箱。詩書傳家終究不如金銀傳家。

而真正喜歡閱讀的人則覺得是在和別人進行思想的交流,在時間的長河中旅行觀賞,在人類創造的精神文明中徜徉,體驗著不同的人生。隻有人,才有這種享受文字符號傳遞信息的能力。在思想的維度上徜徉是對自己智力的一種檢驗。

世界如此豐富,一個人的經曆是那麽那麽的短暫渺小,幸虧有了書本。

世界上還有什麽比閱讀更愉悅的事情呢?起碼現在沒有。

《還是閱讀》

少年時閱讀如饑似渴,急於想了解這個世界。

因為對這個世界的好奇、無奈和恐懼,又恰好已經有能力把文字反映成感覺,書本似乎是唯一窺視人類思想和人間萬花筒的視窗。

那時候,拉屎、吃飯、睡覺是一定歪著頭看書的,走在路上也是能看書的,會不會撞到電線杆和消防栓呢?從來沒有。走幾步抬頭看一下,眼梢看著左右,上學或者放學路上沒有一本書捧著是不習慣的。同學們呢,也有幾個如此,彼此見怪不怪,最多認為是書呆子。車禍什麽的完全不可能,那時候沒有什麽酒後駕車。

如果看到同學有一本書是自己沒看過的,那心癢難熬,一定要先睹為快。於是跟屁蟲似地跟牢伊,商量,交換,央求,讓出來先看一天好不好?隻需要一個晚上,就一個晚上,肯定讀完,好不好?好不好?有時候就要跟到同學家,忍饑挨餓地屁顛屁顛多走好幾裏。拿到了書,比什麽都高興。為了踐諾,於是一目十行,捧著一直到半夜、臨晨。有了一本好看的書在手裏,那感覺比什麽都好。

一天能讀多少字呢?大概24小時除去上課(上課也要從書桌裏拿出來偷偷看),極限可以讀完30萬字,一本厚厚的長篇小說,譬如《青春之歌》、《七俠五義》、《血字的研究》或者《海底兩萬裏》。

囫圇吞棗?也許吧。人生也許就是囫圇吞棗,什麽也來不及回過頭來細細咀嚼,重新來過的。就這麽慢慢形成了習慣,閱讀伴隨著一年又一年。馬齒徒增,這個少時的習慣卻越來越頑固。當然,書也是越看越雜,什麽都要去瀏覽一下。

如果不看書呢?有人就非常討厭閱讀,除非學而優則仕。讀書當然是為了做官,不然讀書幹什麽?有人不讀書還做了皇帝。不讀書,當然也就這麽一天天過來了,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不好。隻是閱讀的人生優雅一點,當然,不優雅也是一輩子。

《再說閱讀》

一件事情:2009年4月13日,歐巴馬給參加白宮複活節活動的兒童念童話故事《野獸出沒的地方》。

這個美國總統歐巴馬,一點也不日理萬機,居然給孩子們念書。而且念的什麽書?毫無教育意義,沒有精神文明以及愛國主義,念的是《野獸出沒的地方》!可怕的野獸國,裏麵全是青麵獠牙的怪獸,小孩子幾乎要嚇死。

這件事要是換到中國,那是不得了的。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一個後五四圈子又重新兜過來複辟了,中國的孩子如今閱讀論語,三字經、千字文、唐詩宋詞,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床前明月光,日照香爐生紫煙,讀得一臉的曆史塵埃,或者一臉未老先衰的死相。或者呢,就是教輔,教輔以外就是《少年兒童大百科全書》、《不可不知的2000個國學常識》、《孔子伴我度童年》、《喜羊羊與灰太狼》、《受益一生的生存智慧》或者《抗震救災英雄少年》。

如果一個孩子能背誦《百家姓》,甚至倒背如流,下盲棋一般指哪打哪,那麽春節晚會就有可能去露一小手。主持人耍寶似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事先排練過,以保證萬無一失。估計一定排練N遍,春晚這種政治晚會萬萬不可粗心大意,什麽都要防患於未然的吧。

慢慢長大,就得了中華文化的真傳。得了真傳怎麽樣呢?中華文化,傲踞天下,就是如今這種自絕於世界、永遠沒有翻身可能的爛樣,大家都看到了,不要多說了。難怪魯迅先生主張最好不讀中國書,也難怪如今有人要把魯迅拉下神壇,雖然就是他們把他抬上去的。

後來呢,回過頭去讀圖了,日本的連環畫,日本的卡通,畫得真好。不管是想象力還是創作的認真,國產的連環畫和卡通大概很難攀上這個檔次,因為隻有喜羊羊。

而且,有歌雲:嫁人要嫁灰太狼。讀書讀到這個地步,不讀也罷。

《還是說說閱讀》

仔細想來,確實有人幾乎從來不看書。為什麽說是幾乎?因為教科書肯定是看的,不然就是文盲,文盲是違法的。

除了教科書,可能還有不斷翻新、創新的政治學習理論教材,專業書籍。前者一般人民群眾就是看看封麵、稍微翻翻而已,靠它吃飯的專家教授就要畫蛇添足、尋章摘句,把幾句屁話泡製成湯的湯的湯的湯。後者呢,當然也是為了吃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為了財色或者財色雙收而看書的人其實不多。

也有的人喜歡閱讀報紙,在此勸告諸君,倘若一個人閱讀了幾年《環球時報》或者《參考消息》,那要和他交流就十分困難了,因為其開口必然是主流媒體社論一般的。

這個人就活活的沒有了,成了一個空殼。所以,和一個空殼是沒有什麽話可以說的,除非你是話嘮,逮著一個影子也能唧唧歪歪說半天。如果這樣,不如朝著鏡子說去,起碼還算是自言自語。

不過呢,話又要說回來了,可能空殼也沒有什麽不好,子非魚是不是?不閱讀說不定也是大有樂趣,閱讀反而很無趣。或者反過來也可以說,看書?書有什麽好看的?

譬如那個《朗讀者》裏的女納粹,她倒是喜歡看書,後來怎樣了?還不是那樣,說不定不看書還不至於如此呢。

這就誠如李玉和所言: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了。

好了,現在你來說閱讀的無意義的意義吧。不說?那就算了。

《不想說閱讀了》

讀書的事情隻是一種習慣,沒有多少價值判斷的,當然更不能強求。所以適可而止,不想多說了。

有一本書叫做《白菜與皇帝》,是米國作家歐亨利唯一的中篇。誰是歐亨利?就是那個歐亨利,寫短篇的,譬如《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樹葉》、《警察與讚美詩》。沒聽說過也不要緊,這都是很老的經典了,不知道就不知道,多大的事?

聽說過什麽是歐亨利式的結尾嗎?就是小說到結尾的時候,突然來個出乎意料之外的大轉彎,原來的一條線索忽然成了另一個故事,戛然而止。這種講故事的本事,除了古龍先生得窺門徑,一般國人沒有這種想象力,國人不會編故事,或者也是不屑為之。

和馮導用小品湊合成的的電影差不多,《白菜與皇帝》全是段子,而且幾乎全是騙子們的機靈聰明、奇聞軼事,看是很好看的,引人入勝。有幽默感的人看得嘴都合不攏。

其中有一個橋段倒是常常被人提到,雖然一般不知道是歐亨利的原創。

這個橋段大概是這樣的,一個米國冒險家來到一座島嶼,這個島嶼遠離市場經濟,男女老少從來沒有人穿鞋,既然從來沒有鞋子,那麽出售鞋子就一定有利可圖。

於是這位冒險家騙子就發出了電報召喚同夥,就是如今膾炙人口的“人傻、錢多、速來”。

而這位同夥認為:既然從來沒有穿鞋子的習慣,那麽就一定沒有市場。

於是,這一對矛盾就成了很多1979年以後中國經濟學家、專家教授、點子大師、聰明人津津樂道、翻來覆去咀嚼的案例。雖然他們或者誰也不知道這個原問題是哪裏來的,因為從來沒有人提到這篇《白菜與皇帝》以及歐亨利。

提問:有誰知道或者記得小說中最終是怎麽解決的嗎?

《再說一點點關於閱讀》

很奇怪,有人看書從來不笑。也很奇怪,有人看書居然會笑。兩者都有道理。

看書能看得哈哈大笑的,除了比較投入,可能必須具備一個特質,那就是文字還原、領悟的速度要比較快,而且要有一點幽默感。

譬如看魯迅先生的雜文,或者看金庸筆下的桃穀六仙,甚至看更的的的小品,樂得忍俊不禁莞爾、噴飯以及嘰嘰咕咕傻笑的,那就是幽默感了。

有幽默感或者沒有幽默感有什麽大不了嗎?這個不知道。笑或者不笑有什麽價值觀的大不同嗎?這個也不知道。幽默就幽默了,笑就笑了,不要這麽緊張好不好?拜托。

什麽是幽默感?這就是另一個大課題了。下次再說,不知道能不能說得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秦伯 回複 悄悄話 那個納粹不識字,所以不是喜歡看書,是喜歡聽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