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是無處沒有新奇、到處可見先進科技的。但是,遊走在世博園裏,幾次使我怦然心動的,卻是一樣司空見慣甚至可謂“過時”的東西——自行車,而全力強調和烘托它們的,竟是發達富饒的北歐國家丹麥。
最早注意這些自行車,還是在世博會試運行期間。那時,丹麥國家館還未布置就緒,而將施工現場與好奇觀眾隔離的圍欄,就是首尾相連的一大圈自行車。雖然之前我就聽說,丹麥館將以自行車作為入館觀眾代步和體驗的工具,但目睹這一切時仍不免意外。畢竟,自行車太普通了,在我們這個號稱“自行車王國”的國家,人們普遍追慕的是私家轎車,如果誰還騎自行車趕路,往往被人當作是並不富裕的自我昭告。
世博會正式開幕之後,在城市最佳實踐區,我發現還有一個全力讚譽和推廣自行車的所在,那就是歐登塞案例館,它也屬於丹麥,主題直書“自行車的複活”。
接待我的是一位丹麥姑娘,中文名叫喜娜,是該館的親善大使,歐登塞就是她的故鄉。喜娜領我去看一幅歐登塞大地圖。指著上麵罩蓋全市的紅色線路,她自豪地說,這就是她家鄉的自行車專用道路網。作為丹麥的第三大城市,歐登塞也曾汽車擁堵空氣汙染,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地政府推行了一係列鼓勵自行車的措施來緩解交通,於是,自行車在歐登塞“複活”並流行起來了。
“平均下來,歐登塞每人每天要騎車5到10公裏,不算少吧?騎自行車在我們那裏是時髦的事情。女孩子晚上赴約會,穿著裙子高跟鞋也騎自行車,那是最酷的!”喜娜很有點自得誇耀的神色。
我身邊有一輛帶個大方車鬥的三輪車,製作得十分精致美觀,樣子很像我們這裏的黃魚車,隻不過位置方向是相反的。喜娜深帶情感地撫著它的把手對我說,她做醫生的哥哥有兩個孩子,每天早上,他就是用與這一模一樣的三輪車送孩子上學的。她拍拍塑料車鬥:“孩子就坐在這裏麵,你看有保險帶,下雨天上麵可以裝雨篷。我哥哥還在車鬥前麵掛了好看的藝術品做裝飾……哦,丹麥王子也有兩個孩子,他也是騎著這種車自己送他們上學的。所以自行車在丹麥很流行。”
喜娜環顧著展覽場地上陳列的各種自行車,用鄭重的語調向我特別說明:在丹麥,騎自行車出行並不是因為買不起汽車,更不關乎人的身份;大家認定的隻是自行車零碳環保、有益健康,又使人相處親和,所以才滿懷熱情地推廣它。
除了丹麥,歐洲另外一些現代化國家,以及倫敦、巴黎、馬德裏等大城市,也在積極推廣自行車,致力於個人交通工具由“四輪”向“兩輪”回歸。在紐約中央公園門口,在慕尼黑街頭,我都親眼見過人力三輪車排隊候客的場景。而這樣的三輪車我們這裏早以落後為名將它們淘汰了。可不,我們正加快城市改建,使路網更適合私家轎車猛增的需求,將汽車道開拓得盡可能多和寬,同時逼自行車盡量回避與退場。這說起來,真有點坊間所謂的“我們剛吃上肉,他們卻又吃野菜了”的戲謔。
(本文摘自於:解放日報)
(丹麥館的設計本是讓參觀者騎著自行車入館參觀,隻是人實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