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樂無窮

上帝不響。如歌單車。
Tune Your Ride. Every Day. Amen.
"Bicycling: Big Brainpower Booster."
個人資料
stillther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陳廷佑:我的原創詩學自行車理論

(2009-05-10 12:22:07) 下一個
    很高興鄭曉華院長請我來和大家談詩詞。一談到詩詞,我就想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孔凡章先生。大家可能都讀了我的詩集自序《憶孔凡章先生講作詩》。當年他年屆七旬,騎著自行車,親手刻寫臘紙印發講義,到機關給我們講詩詞,而且沒有任何報酬。他是對我學詩幫助最大、影響最深、曾經一首一首字斟句酌幫我改詩的恩師。每想起他象西方的傳教士一樣,傳播詩學,我就感到自己也有一份責任。

    年前我們同鄉聚會見到聶衛平,我對他說我出了詩集,裏麵有寫他的三首詞。老聶馬上驚喜地說“好啊!你得送我一本。我原來的老嶽父就是寫詩詞的啊!”聽他的意思,因為他曾經是孔先生的姑爺所以要我送他書。我感覺老聶是很懷念和敬重孔先生的。他小子沒理由不懷念。多少人都說:不說孔先生的詩,單是孔先生的為人也勘稱楷模。

    下麵我和大家談我自己有個詩學方麵的原創理論:詩學自行車理論。

    詩詞和自行車,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聯係的,看似兩碼事,你細細一分析,可能不僅有聯係,還能有所感悟。從兩個看似不同的事物的對比比較中,以此物觀彼物,再以彼物觀此物,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找出其共同點和共通點,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領悟和把握某一特定事物的規律。

    請看詩詞和自行車的共同之處:

    第一、它們都是供人使用的工具。自行車是交通工具,詩詞是精神需求方麵的工具,讀詩詞是審美,作詩詞是發現和創造美。

    第二、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規律和技巧,要經過一定的學習階段才能正常使用。

    第三、都必然要經曆一個從陌生到熟悉、從簡單到複雜、從不自由到自由這樣一個過程。

    第四、既然都是工具,就有用的,有不用的;有喜歡的癡迷的,也有根本就是不喜歡的人。

    等等。還可以列出許多,總之,它們的確有諸多相似之處。找出其相似之處,我不過是想以自行車來比喻詩詞。這個比喻有什麽意義嗎?請聽我慢慢道來。

    我是河北省深州人。在農村長大。我總結自己學騎自行車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一、  推車階段。即剛剛接觸,想學騎,先學推。從推著走的過程中,了解騎自行車的基本要義就是在前進中保持平衡不倒。

    二、  掏大梁階段。由於個子小,車子高,隻好左腳踩腳蹬子,右腳從橫梁下踩另一個腳蹬子,兩腳一前一後交替用力,不能踩到底。嘎嘎呦呦,雙腳離地了,車子前行了,於是知道把握前進方向而且不致倒下了。

    三、  跨大梁階段。即基本掌握了前進要領,敢片腿上車了,但不能坐車座,因為坐上去就夠不著腳蹬子,隻能跨著橫梁站著騎,正常使用尚有難度。

    四、  熟練使用階段。人長高了,騎技也高了,可以按照自行車發明、設計者的姿勢、要領,舒舒服服騎了,也基本實現自行車所設計的功能用途了。

    五、  玩花活階段。就是開始享受騎自行車的樂趣,不僅可以正常使用,還能夠坐在後車架上騎,走曲線、急轉彎、大撒把、倒騎驢等等。這個階段沒有止境,天外有天。我認為學寫詩詞與學騎自行車一樣,也可以套用自行車理論,大體上分為對應的五個階段:

    一、  “推車”階段。就是接觸詩詞、背誦詩詞、讀懂詩詞階段。

    二、  “掏大梁”階段。就是已經知道了詩詞的一點皮毛,還沒有弄明白詩詞格律,但已開始有創作衝動,並試著寫些初級水準的“詩詞”。

    三、  “跨大梁”階段。就是粗通格律,也可以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寫出湊湊合合可以稱作詩詞的東西,但仍顯稚嫩,不成熟。

    四、  “熟練使用”階段。就是完全弄通了格律包括音韻、平仄等基本要求,並能夠熟練使用。可以寫出沒有毛病的詩詞,可以運用詩詞這個形式、這個工具,來記錄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情懷,反映自己的思想。

    五、  “玩花活”階段。就是在熟練掌握運用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可以上雅詞、用新語、造新句、出新意、營新境。此階段是最高境界,到了這個境界,詩詞成就之高低,非詩詞來決定,而由作者人生成就之高低來決定了。

    上麵就是我的原創詩學自行車理論。我們可以運用這個理論來把握學詩的規律,來了解學詩的進程,來設計自己學詩的目標。首先學詩並不難,你能學會騎自行車,就應該能夠學會寫詩;其次要避免一知半解,淺嚐輒止,掏一輩子大梁;三要避免走彎路,走叉道,既害已又害人。另外,我們還可以運用這個理論來觀察時下的詩詞創作形勢,來分析我們所知道的詩人和詩作,可以比較明白、比較容易判斷其水平和功底。

    (鄭曉華:這個比喻很好。學習書法也一樣,也是五個階段:從臨貼“推車”階段開始,經過“掏大梁”、“跨大梁”、到熟練使用筆法、墨法、字法、章法,最後就要“玩花活”。不會“玩花活”成不了書法家。)

    “詩詞自行車理論”是我的原創,“書法自行車理論”是鄭院長的原創。

    實際上,在現實中我們經常接觸到的人裏,有很多是一輩子處於推車階段,因為他們隻背誦“床前明月光”和“白日依山盡”等,而從未想過寫詩。他們屬於不用詩詞這個工具的人。不用也沒什麽,可以寫散文、寫小說、唱京劇,或者唱美聲、彈琴、拉二胡、踢球、當官、做生意、吹口哨等等。他們有可能在別的道兒上玩花活。

    真正想學詩想寫詩的人中,又有不少是處於“掏大梁” 階段或者“跨大梁”階段的,就是他一輩子沒完全弄明白詩詞的諸多規矩。他們不明白這些規矩,也不想去弄明白,但他硬是要寫詩詞。所以他寫出的所謂詩詞,除了字數對以外,平仄完全不對,音韻也完全不對,但他硬是要叫“沁園春”、“滿江紅”、“訴衷情”、“江城子”、“七律”、“五絕”等等。這是最糟糕的事情。糟糕在於他不負責任,謬種流傳,誤人子弟。如果他是寫在日記裏隻給自己看那無可非議,但不少人是故意讓別人看,或念給別人聽,他們欣欣然發表在報刊上,甚至也有些是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物,比如“作協主席”之類的,也熱衷於幹這樣的事情,而且還有人跟著瞎起哄。每讀到這樣的東西,就讓人感覺是一個小孩或者侏儒在“掏大梁”騎車。不過小孩子是可愛,侏儒是可憐,這種人簡直是有幾分可惡。

    我們學書法藝術的,必須學作詩詞,最好都能夠達到“玩花活”階段,起碼也要熟練使用,不能“掏大梁”貽笑大方。有人說詩書畫是一體,我看詩應該是書法和國畫的靈魂,是更高層次的東西。書畫掛起來展覽,有詩意的書畫才是好書畫。沒有詩意的就是字匠、畫匠之作。齊白石沒念過畫院,也沒念過中文係,但他通過自學,詩詞的功底很深。我認為這是他能成為一代大師的重要前提之一。當然詩也有詩的尷尬,就是它要依附於書畫才值錢,它獨立存在時一般沒人肯花錢買,所以它往往被人輕視。我建議鄭院長,從這裏出去的學生,起碼碩士生、博士生,不會寫詩詞不能畢業,連“跨大梁”都不敢,不能畢業。

    (鄭曉華:從今天起,每個人枕頭邊要有本詩詞,天天看,學習寫。這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詩人不是一夜間成為詩人的。下次我們也從對對子開始,還可以搞點活動,比如春遊,留點題目讓大家回來寫詩詞作業)。

    好。孔先生當年就是這樣要求我們的。

    據鄭欣淼先生論詩文章《從複蘇走向複興》講,“現在的確有一股舊體詩創作熱潮。僅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就有1萬多名,除去西藏、台灣,全國其他各省區市和香港、澳門都有詩詞學會,再加上一些市縣的詩詞組織,粗略估算,每年參加詩詞活動的不下100萬人。而從詩詞刊物來說,公開與內部發行的有近600種。中華詩詞學會編輯的《中華詩詞》雜誌,發行量已達到2.5萬冊,躍居全國所有詩歌報刊的首位。此外,還有眾多的詩社、詞社和詩詞網站”。

    我們姑且按照鄭先生的統計,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有1萬多名,參加詩詞活動的有100多萬人。而且我們再進一步認定這1萬多人都可以熟練使用詩詞這個工具,這部分人在100多萬詩詞人口中,所占比例不過1%,在全國13億人口中,就更是少得可憐了,真可謂鳳毛麟角。可見真正能寫格律詩的人,比較按規則玩遊戲的人,基本上成了珍稀動物,這就不能不讓人擔心,會不會瀕臨滅絕了? 
 
    當然,具有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身份的人中,有沒有也不完全照規則出牌的?甚至也不懂規則的?或者說他的實際水平是在“掏大梁”或者“跨大梁”階段的?恐怕也很難說沒有。反過來亦然,就是人家沒有加入學會,但水平是很高的,能寫出十分漂亮的詩詞來。年前廣東有個學計算機的大學生,得了詩詞大賽冠軍。其詩有“一枝猶向鷦鷯借,高廟每為狐鬼侵”句,雖有模仿痕跡,但還是有些功力。

    當然也會有人已經進入了“熟練使用”階段,他寫出來的東西平仄也合,格律也對,孤平也懂,該粘則粘,該對則對,一般來講挑不出毛病了。但就是沒有詩味兒。那不是他不了解詩詞的規矩,他是不會、不敢 “玩花活”。

    怎麽“玩花活”,這是個大題目,我們要專題探討。

    由此我希望,我們要學詩,一定要弄清楚這五個階段,瞄準第五階段努力。首先要真正掌握詩詞的規矩,要對這些規矩心存敬畏,對一代一代的古人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創造的這些規矩心存敬畏,虛心學,自覺用,既是學詩的真諦,也是提高我們文化素養之必須。先學會熟練使用,再根據情況玩點花活。真正到了這個階段,你想怎麽玩就怎麽玩,因為“上不封頂”,藝無止境。
    這就是我的詩學原創自行車理論的偉大意義。

    下麵大家有什麽問題,我們共同探討。

    問題一:有一首習作,“掏大梁”式的,請點評。

    答:這是一首很規範,從格律、音韻上都沒有毛病的七言絕句。說“掏大梁”顯然是過謙之詞,我看應該是“熟練使用”階段了。詩詞創作講“起承轉合”,七言絕句最典型。一、二兩句一般描摩所見,所呤詠的事物,時間地點之類。第三句開始“轉”。三、四兩句必須從前麵兩句中提升出新的東西。要高、要新、要奇,要玩花活。我們作七絕,一定要有這個意識才能作好。

    問題二:作詩用韻必須是古韻嗎?用現代漢語的四聲,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可以嗎?

    答:韻的問題是個老問題,一直爭議不斷。我個人以為初學者以四聲為依據可以,先上路。手頭上一定要有工具書,我這本周興俊的《中國詩學舉要》就很好,留給同學們用吧。以前我主要用《詩韻合璧》,更複雜、更專業的要用《佩文韻府》。如果要寫比較地道的詩詞,我主張堅持用平水韻,一定要避免入聲字當平聲字來用。所以我們入門之後,千萬不要拿本《現代漢語字典》作詩。

    問題三、有時碰到要用這個字最好,但用這個字平仄不對怎麽辦?

    答:我曾聽警察學院的一個教授講駕駛課。他說有人問他當開車正常行駛時,迎麵一輛大車衝著咱撞過來怎麽辦?他的答複是:第一沒辦法,等死吧;第二是有辦法,你不能駛入危險區域,提前要避開。我們作詩也一樣。平仄格律與情緒表達有矛盾時,我們可以繞開這個矛盾,換一個思路。沒準兒你一換思路,會出現更新的天地,更好的詩句,而且也完全符合平仄要求。

    問題四:可否舉例講講你自己在生活中有了感觸,然後寫成一首詩詞的這個過程?

    如果大家看過我的詩集,一定記得前麵有一張我父母的照片,下麵是我手書一首詩:“爹娘是我眼中佛,朝靄春暉報未多。千裏燒香尋古廟,何如敬此兩彌佗”。人民出版社的宋紅女史說這首詩可以傳世,中華詩詞學會的趙京戰副會長說它應該進小學課本。集子裏還有《哭父親》、《憶母親》兩首。這幾個東西是我投入感情最熾烈的。請大家批評指正。

    鄭曉華:好,都是寫親情、寫父母的。同學們都要看看這幾首詩詞,下次我們就談這幾首詩詞。《中國詩學舉要》我們要去買,就當我們學詩的教材。
                            2009年2月20日

(責任編輯:文鬆輝)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70806/70984/886219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