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需要兩種相對的力量才能前進:
一是像軸承那樣克服摩擦力,
一是像車輪那樣製造摩擦力。
——馮驥才
stillthere: 三年前俺寫過中國需要更多的馮驥才今讀楊明的大哉馮驥才, 深有同感; 轉載如下:
馮驥才是一個作家,說他偉大是就其形體而言。馮驥才的確魁偉高大,是一個打籃球的好材料,卻偏偏當了喜愛文學寫作塗沫繪畫的作家畫家。而一枝筆也隻有手指頭的長短。
高大的馮驥才喜歡選擇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或三雨金蓮作為寫作題材,還有神鞭義和拳源自津門。
我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天津作國際金融研究時聽說天津藝術博物館舉辦旅德藝術家作家周仲錚女士的展覽,在形式上見到馮驥才的,當時還有以寫作小說《紅旗譜》著名的作家梁斌也在場,天津文化藝術界人士濟濟一堂,共襄盛舉。
最令人矚目的是還是高大魁梧的馮驥才,這倒不是喧賓奪主,因為他的舉動溫文爾雅,說話聲音並不高,他在和周圍的人們談論美國作家海明威。海明威不僅在歐美西方世界在以前的蘇聯和亞洲的中國都是有很高知名度,也頗受讀者們的喜愛。那時的馮驥才也肯定喜歡海明威的小說作品,而他本人也已經在天津和全國文學界有名了。
天津的小說月刊和全國各類文學雜誌都是幾百萬份的發行量,擁有大量讀者,遠不是今天這個樣子。現在的雜誌報紙發行量都在萎縮,一方麵和網絡的出現有關,還有電視電影藝術作品競爭,各類書籍和翻譯作品也多了,人們從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一再轟動的小說作品報紙雜誌轉移到其它活動上去了。 馮驥才最能引起人們注意和印象深刻的不是神鞭和三雨金蓮之類的消遣作品,而是更富於曆史和現實意義的和他所經曆的文化大革命有關的重大題材,那是馮氏最有傳世價值的作品。他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冒著極大在的危險從事寫作,把速寫和素材卷起來藏在自行車輪胎裏。
馮驥才最振撼人心的作品是一百個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真實經曆體驗為依據的故事。讀起來令人驚心動魄,痛不欲生,催人淚下。他紀錄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真實而生動,比根據傳說編寫的津門義和拳的故事要精彩得多。
馮驥才也來過歐洲,寫過一本《霧裏看倫敦》。他在布魯塞爾國際書展期間,為其作品各種譯本簽名,中文小說也為當地華人華僑踴躍采購。馮驥才還當眾露了一手絕活,用水墨毛筆畫國畫,當場被收藏家買走。
到了二十一世紀京津大搞土木建築,馮驥才奔走呼號,為保護傳統建築和重要曆史遺址不遺餘力,高大魁梧的馮驥才再次發揮打籃球時衝鋒陷陣的勁頭。他還在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舉辦畫展,義賣籌集資金,用來保護在建築和文化遺產。
現在全國各地城市建築設計缺乏總體規劃,經得起美學和曆史檢驗的偉大建築設計鳳毛麟角,是一個真正值得從上到下人民普遍關注的問題。試想一個悉尼歌劇院,一個巴黎艾菲爾鐵塔吸引了幾代多少遊客的觀光向往。
還有馮驥才關注的文化遺址遺存古代建築保護,都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至於軟件,像馮驥才這一代人耳聞目睹親自經曆的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百個人的口述是不夠的。
完整係統地收集、整理、研究,足以使馮驥才寶刀不老,不僅成為一個畫家,小說家,而且成為名符其實的教授和偉大學者。
□ 寄自比利時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