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樂無窮

上帝不響。如歌單車。
Tune Your Ride. Every Day. Amen.
"Bicycling: Big Brainpower Booster."
個人資料
stillther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漁樵夫: (華裔)老人在美國騎自行車

(2007-12-27 06:27:39) 下一個

老人在美國騎自行車

                ·漁樵夫·

沒有“腿”,行動要靠已經十分勞累的孩子接送,否則就是“蹲洋班房”,實在使人苦惱。

好了,孩子終於給我配了輛自行車,長了一條“短腿”。

起因於釣魚,住在附近小湖邊的一位華人老年朋友約我去釣魚,幾次就上了癮。但釣魚要趕早市,到小湖單程步行要50多分鍾,繞社區小道,三繞兩繞,往往迷路,一走就2-3小時,趕到湖邊,別人已是魚滿網,而趕了晚市的我,下鉤時魚兒已是愛吃不吃,非常傷腦筋。孩子見狀,也隻得早上早早開車送我去,再回來接著睡,其後果可想而知——不可持續。終於下了決心——買自行車。規定,隻能在社區中騎。

不管怎麽說,終於長腿了,雖然隻是條“短腿”。

在國內,哪家沒有幾輛自行車,不是從小練就一身車技?更何況我退休後就參加老年騎遊隊,每月幾次外出騎遊,單日往返百兒八十公裏是常事,02年還從南京騎車去安徽滁縣醉翁亭,也是當日往返,竟是創紀錄的的120-130公裏的騎程。有了自行車,用如魚得水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從此一有空,帶上魚杆和從菜園挖的蚯蚓,騎上20分鍾,那小湖的魚就大難臨頭,不到2個小時,幾十條魚就進了網,就近收拾了,隻把“可食部”帶回放入冰箱,每天吃幾條,一個冬天都吃不完,一直到開春湖麵開凍,新魚上桌。

此外,我們夫婦騎上十多分鍾,帶上新鮮蔬菜或活魚,就可到附近華人家庭走訪,這些都是子女上班留在家裏的老人;遇到摘蘋果的時候,騎上20分鍾把采摘的蘋果往專用筐中一放,幾趟下來,不僅各種口味的蘋果都可嚐到,而且一個冬天的蘋果也都有了。因為盡管可以全家出動作為休閑去果園摘蘋果,但一則,蘋果品種多,品味、成熟期、耐儲性又各不同,一次不可能把所有想摘的品種摘全,二則,周末摘蘋果的人多,梯子少,大蘋果不易摘到,這樣,小自行車就派上了大用場,在不同品種的成熟期和非周末去摘,偌大的蘋果園隻有幾個人摘,高樹枝上的大蘋果任你選,像Gala、 Golden Delicious…。等六、七個品種既大又新鮮的蘋果就一袋袋地到了車庫和地下室,一直到開春的三月還沒有吃完;遇到商品打折季節到商場購物;或者到圖書館看、借書,幾次居然拿著地圖,騎了幾個小時訪友,沿途看看風景和集市,既豐富了生活,又大大地擴充了生活空間。

騎車安全嗎?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問號,老實說,開始騎車時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憑著一身“硬功夫”,還是大膽地在馬路邊騎,因為看到很多美國人成群結隊、全副武裝——頭盔、護膝、背包……在馬路騎車,我當然也可以,騎車時偶遇重型拖車從旁馳過,連地麵都好像在抖動,剛看到前麵的車頭過去,正要喘口粗氣,一看後麵的長長拖車隆隆,又倒吸一口冷氣,這時隻有把緊龍頭騎過去。回想起來還真有點後怕哩!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尤其是社區新聞中的自行車車禍,在心裏也敲起警鍾,值得注意。但是,我體會,隻要堅持以下幾條,騎車還是相當安全的。

⒈時間:盡量趕在非高峰時段,早九點晚四點間,這時路上車少,周末也少騎車。社區新聞中報導的自行車車禍,就是在周末下班時段騎車,被剛學會開車、據稱又是超速駕車的高中生撞死;

⒉路段:盡量在社區內,這裏車速慢,車流少,尤其盡量在自行車專用的“BIKE PATH”上騎,一般社區道路經常與“BIKE PATH”相接,或者通過它再騎到目的地附近,在馬路上則盡量在白線外騎行,特別注意有的馬路是允許自行車與汽車共用;

⒊遇有上下坡和90度大轉彎、視線不開闊處時盡量推行,尤其是上坡,過分用力會傷害膝關節;

⒋十字路口和有“STOP SIGN”處要停,看好了或與駕車者約好再行;

⒌文明騎車:在美國,絕大多數駕車者都很文明,他們經常主動避讓,但我們也要注意國內某些不文明的習慣;

⒍最好穿上黃色醒目大背心(我看到有的騎自行車撿垃圾的美國人就穿著這種背心);

⒎特別要注意煞車習慣的變化,美國自行車是左手煞前輪,右手煞後輪,與國內正相反。

一般講,沒人偷你的自行車,不用上鎖,無論在商場、圖書館或湖邊,往那裏一放,盡管放心。說到自行車的鎖,有個小故事。冬日陽光天我總要外出沿馬路散步,一日見路邊白雪下有亮晶晶的金屬,一看是一把自行車鎖,也未在意。在商場買自行車時問孩子要不要買把鎖,回答說:“沒人要你的自行車。”我這時想起了那把鎖,所以也未堅持。於是我再次找到那把鎖,仔細一看就樂了:原來是“它鄉遇故知”——產自浙江。帶回仔細處理後讓它“重出江湖”。但是,時間久了,發現確實它“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掛在車前筐上當啷作響也挺別扭,隻好又從新打入“冷宮”,哪天回國帶它回去“養老”也不枉相知一場。總之,你的自行車“沒人要它”,盡管放心。

有了自行車,如果附近有公共汽車站,“短腿”接“長腿”,不就活了嗎?

騎車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作用,小外孫女已經能騎小自行車了,每當放學回來,總要騎上它在社區馬路上或者轉圈,或者到更遠的地方,瘋起來有時會騎得很快,當然必須有大人在旁照料,沒有自行車還真不行,在伴騎過程中,教她車技也很方便了。一旦會騎,這可是終身不忘的本領!

這裏要特別提一下“BIKE PATH”,有的叫“BIKE TRAIL”,是自行車的專用道,有的是在馬路的兩(或一)旁,有的是在林中專門開辟的水泥或瀝青路麵,修在社區與社區之間,把社區相互連接起來。因為在美國,自行車主要是作為運動器材使用,為保證安全和良好的運動環境,特意修建了“BIKE PATH”,它和機動車道或者平行,或者幹脆就是獨立的通道,大多數“BIKE PATH”是互相銜接的,即使穿越馬路,也會在進出口處有醒目標示。在“BIKE PATH”上騎車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在與馬路的交叉口,得留意“BIKE PATH”的下個入口處,不要騎著騎著迷失到機動車道上去了,而一般地圖上都會標出“BIKE PATH”,實在不行到附近人家問一下。有的城市有環城的“BIKE PATH”,沿著它,再走幾條馬路邊的自行車道,就可走很遠。

自行車在大商場有賣;有時,在“GARAGE SELL”,也會碰到幾美元的處理車,騎個一兩年也合算。正因為美國的自行車是作為運動器材使用,所以商場賣的自行車沒有安裝載物的前後框架,它可以在某些商場買到前後部的專用框架,隻是後框架帶小孩子有載重限製。自行車出故障怎麽辦?國內有方便的修車處,配個零件不難,但在美國還沒有見到,我曾經遇到麻煩,新車騎過不到兩個月前輪就漏氣,打一次氣管一周,太麻煩,到商場要求退貨不成功,但同意修,如此兩次再也未出現同類故障,但丟了零件就沒法換了。

騎自行車是“有氧運動”,尤其在林中“BIKE PATH”上騎車實在是一種享受,那渾身的舒服、輕鬆無法以語言形容。

騎自行車增加了交往方便,擴充了生活空間,而且增強了體質,隻要注意安全事項,循序漸進,先在社區馬路上練習,春天到了,老年朋友們,何不出門試試。

□ 寄自美國

http://archives.cnd.org/HXWK/author/YU-Qiaofu/kd050323-5.gb.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