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樂無窮

上帝不響。如歌單車。
Tune Your Ride. Every Day. Amen.
"Bicycling: Big Brainpower Booster."
個人資料
stillther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騎自行車有些時候比開車更時尚

(2007-06-14 19:17:14) 下一個
騎自行車有些時候比開車更時尚
2007年05月18日  10:11:18    杭州網

有一則關於騎自行車的段子是這樣講的:小資騎自行車時想的是,有朝一日我要開寶馬;憤青騎自行車時想的是,全世界騎自行車的無產階級萬歲;朋克騎自行車時想的是,這自行車是誰的啊?現在恐怕還得加上一條,富翁騎自行車時想的是,我多環保多時尚啊!

是的,一夜之間,“巴黎欲打造自行車城市”成為中國媒體關注的焦點。4月27日,巴黎市長貝特朗·德拉諾展示了即將投入使用的出租自行車,按計劃,今年年底前,2萬多輛自行車將在全市1420個出租點供市民和遊客租賃使用。一輛自行車一天的租價為1歐元,如果租賃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就可以免費。

曾幾何時,騎自行車是屬於咱中國人的一種很重要的生活方式,它曾經是生活裝備的“幾大件”之一。除了十歲以下的孩子,幾乎所有人都對自行車有不可磨滅的記憶:小的時候你坐在爸媽的自行車後座去上學,長大一點開始學著騎自行車,再大一點,自行車是你和戀人相互依偎的道具。在電影《甜蜜蜜》中,黎明羞澀地對張曼玉說:我有車,我送你!自行車帶給人們的多半是甜蜜的回憶。

然而,開上汽車也是幾十年來中國人對於西方生活方式憧憬與想像的一個方麵。在中國這樣一個高速發展中國家,傳統總是在被人們迅速地摒棄,自行車作為上個世紀的一種傳統遺留而被視為落伍的生活方式的代表,人們想快速地加入更為先進的由汽車帶來的生活方式。

在杭州,這個全國私家車普及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很多階層的人們終於可以嚐試這種生活方式了,開車變成了時尚、流行、富裕與地位的表征。在拜金主義價值觀壟斷了這一代人的當下的中國,人們根據一個人開的車判斷他或她的經濟實力,而這一判斷是非常直接的。

如果兩個輪子就代表落伍的話,法國、德國等所謂的歐洲先進國家重新打造自行車城市豈不是一種倒退?法國裏昂幾年前就設立了170個自行車租賃點;意大利的地鐵裏有專門懸掛自行車的裝置,人們可以輕鬆實現代步工具的轉換;在德國任何一個城市,自行車道就像一條條彩帶鑲嵌在道路兩邊。由此可見,自行車與汽車並不是落後與先進的分野,它們各自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

杭州的年輕人對自行車又愛又恨

如今已在工作的年輕人,哪個不曾擁有和自行車有關的“情結”。騎自行車的感覺悠遊自在,自如穿梭在大街小巷,你追我趕,一路奔騰。現在說起自行車,杭州的年輕人則是又愛又恨。

今年27歲的李宏飛工作4年,在文三路口一家軟件公司上班,家住朝暉五區。“剛工作時一直騎車,碰上刮風下雨才坐公交車,2005年開始隻坐公交車,時間緊就打車。”李宏飛承認,這段路其實不遠,騎車上班最適合不過了,放棄騎車是因為“單位裏我這個年紀騎車上班的已經很少了,要麽買了汽車要麽就擠公交,感覺再騎自行車有些老土”。李宏飛現在很矛盾,想買輛汽車又覺得沒有太大必要,而且養車費用負擔也不小。但是,他女朋友又在催著他去買一輛車,說是要享受一下四個輪子的生活方式。

開過汽車的王申重新選擇了騎車。“那時(上世紀90年代初)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車,我第一輛自行車是托人從上海買的‘鳳凰’牌。買車後,每個周末我就和幾個同學一起出去‘冒險’,有一回騎車去筧橋機場 ,誤入軍事基地,看到一架架戰鬥機,後被叫到值班室問話。”41歲的王申在體育場路某證券營業部上班,因為事業有成,身體略微發福。說起去年又開始騎車上班,他一臉啼笑皆非的樣子,“1998年買過助動車,2002年換了汽車,快十年沒碰自行車,平時也不怎麽運動,這兩年贅肉都長起來了,走幾層樓梯就氣喘,所以想到騎車上班鍛煉身體。”王申說,以前都是開車上班的,去年第一次騎車到單位,同事都很驚訝,“不過時間一長大家就習慣了,現在幾個同事和我一樣騎車上班。”

在莫幹山路一家雜誌社工作的張婷則過著開車和騎車結合的生活。“2004年以前我騎自行車上班,後來就坐公交車,去年開始開車上班,如果天氣好我覺得還是騎車最方便。”張婷說,買車前覺得開車上班方便,買了以後麻煩接踵而來,一是堵車,再就是停車位少。“從我住的翠苑小區到我單位不遠,上下班高峰時騎自行車比開車快多了。有時候找不到停車位一遍遍地兜圈子,上班遲到是常有的事。”所以,隻要天氣好,張婷會把車子停在家裏的車庫,選擇騎自行車上班。

記者一番小小的調查發現,杭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了騎車上班,而先前開車的中年人重新騎車上班呈現回升趨勢。“選擇什麽交通工具上班應該按自己的實際情況,怎麽方便怎麽來。西方國家大多數家庭都有私家車,但還是會有很多人選擇騎車或步行上班。”杭州康宏心理谘詢機構梅磊說,他遇到過一個案例:一個女性朋友單位離家隻有200多米,走路隻需三四分鍾,但她每天還是開車上下班。“這種古怪心態夾雜了攀比和不自信兩種情緒。”梅磊分析。中國的城市經濟發展到今天,該考慮的不隻是買不買得起車,還應該想想,什麽交通工具最方便、最節約、最合適。從目前來看,這場心態轉型中,中年人比年輕人表現得更自信。

健康而環保的騎行比開車更為時尚

在汽車普遍進入百姓家庭的西方國家,自行車的保有量及產值遠遠高於我們,荷蘭全國有6000萬人口,人均擁有自行車1.2輛,澳大利亞全國設有自行車專用車道,美國僅以自行車健身的人就有2000萬。

而巴黎打造自行車城市,其實也是對傳統自行車價值的重新塑造與定位。騎車是一種很好的運動,騎自行車健身既經濟又方便;騎自行車可以直接參與環保建設,現在城市的主要汙染源來自汽車尾氣排放,這種汙染還有加重的趨勢。因此,騎自行車直接代表著健康與環保。正是應著這樣的潮流,自行車在歐美發達國家非但沒有被淘汰,反而顯出旺盛的生命力,環保、實用、節約能源而又有益於鍛煉身體的自行車正在成為人們一種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

或許,一種由傳統演變過來的新潮流總要等到你“回頭”的時候才能明白。還在騎車的人很少有人把騎車作為一件可以值得炫耀的事情,除非他已經過了不得不騎車這一階段。比如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最近很喜歡騎自行車,在他看來,有品位的人不開車,騎自行車才最時尚,“有品位的人關心我們居住的城市,關心我們生存的地球,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

過去的自行車工藝簡單,基本用於百姓代步,曾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自行車潛在的功能及價值也在不斷被發掘出來。一些專業自行車品牌推出了高端係列,運用先進的材料(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等),為自行車增加更多的裝備,大幅提高自行車的輕便度、舒適感和時尚指數;而寶馬、奧迪、保時捷、法拉利等名貴汽車也都適時地推出了自己的自行車係列,他們顯然希望,以時尚健康的名義,把售價十萬、八萬元一輛的奢侈自行車推銷給那些擁有奢侈汽車的成功人士,這恐怕是另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棄車騎車在杭州一些“金領”圈子裏慢慢蔓延。杭州一家房地產公司的副總任先生最近也買了一輛7000多元的專業自行車,由於車身很輕,又可以折疊,任先生最近天天騎車上班,直接拎到辦公室去,“別提有多酷了”,任先生的秘書小姐說。

不得不提到的一點是,目前專業騎行族的數量在杭州非常龐大,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們經常可以在西湖邊或者龍井路等風景優美的道路上,看到穿著五彩斑斕的騎行服、戴著頭盔的騎行者,於他們而言,自然是樂在騎中。

所以,你也一起來吧,樂在騎中,簡單而時尚。


來源:每日商報    作者:記者 陳崢    編輯:鄭海雲 
http://www.hangzhou.com.cn/20070515/ca1309857.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