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生活是可能的
作者:廖曉義
不久前,一個中學生問我:為什麽我們總說誰誰"哈韓"、"哈日",可卻從來聽不到有誰是"哈美"的?然後他自己回答說:這是因為,我們大家都在"哈美"呀!
現在幾乎誰都不能否認以汽車為標誌的美國文化正在滲入和統治我們的生活:私車,私房夢,美國式的空調病,廣告,美國式的娛樂和奢華消費....
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很清楚,美國是一個人口隻有中國1/5、人均資源5倍於中國的國家,是一個靠各種手段來獲取世界有限資源的國家,是一個溫室氣體排放排名世界第一,而不願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的國家。
現在威脅中國未來文化和生態最大的危險除了低效率和高耗能的生產方式外,就是美國的高消耗生活方式。美國生態學家布朗先生說:"如果有朝一日,中國的每個家庭都擁有一部汽車,或者有一些家庭擁有兩部汽車,就像今天的美國那樣,那麽中國每一天將需要8000萬桶石油,而目前世界每日石油的產量才為7400萬桶。"有了車就要修路,根據布朗的測算,假定中國每個家庭都擁有汽車,那麽為了提供所需要的道路和停車場,要占用大約1600萬公頃的土地,相當於中國稻田麵積的一半。修路不僅使大量的原生生態遭到破壞,而且造成了一個失地農民的群體。
當中國模仿美國的封閉式空調建築,把夏天變成冬天,冬天變成夏天的時候,中國對能源的消費將提出驚人的要求。在2003年,中國的GDP占世界GDP的4%,但是煤的消耗卻占世界煤消耗量的30%。在繼續掏空地下煤層的同時,人們把目標瞄準了;國的河流,跑馬圈水般地築大壩。雖然未來學家們這之前曾經警告過,在21世紀,誰擁有更多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誰就擁有未來競爭的主動權‘然而現在大的水電工程毀掉的,恰恰是不可再生的生物基因庫。這裏,除了少數電力集團的利益驅使之外,我們的"哈美"情結則是一隻更強大的驅動輪。
"你們現在有錢了,但你們的貿易公司卻把我們的熱帶雨林給毀了"."地球村"的一位工作人員在印度尼西亞出差時,當地的一位環保人士這樣怨恨地對她說。近年來,中國室內的過度裝修導致中國的木材貿易量在周邊國家裏迅速地擴大,顯然這是學習美國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其他眾多問題中的一個。般地說中國人要跟美國的生活模式走下去,有專家計算過,如果這樣,有一天不僅是我們自己的生態係統會崩潰,而且是整個地球都難以支撐。美國文明的—個誤區就是假定地球資源是無限的,而我們的哈美情結的一個誤區就足忘記了我們生態的支撐能力。
氣候變暖的話題已不再是科學家的假說。兩年前我到祁連山下采訪,那裏的牧民都知道,山頂上的積雪一年比一年少,是氣候變暖的結果。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項最新報告,近四十年來,整個青藏高原冰川麵積縮減了約6860平方公裏。在過去的100年裏,全球氣溫上升了0.6度至0.7度,未來1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有可能I上升1.4度至個5.8度!氣候變化一方麵加劇了幹旱和水資源短缺,甚至江河斷流;另一方麵的威脅是南極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到2050年,全球變暖將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與動物消失,這將是自恐龍滅絕以來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種滅絕。隨之而來的是物種變異和傳染病的增加。
這巨大的災難是從哪裏來的呢?它從人類的生活中來!溫室氣體的來源,機動車排放二氧化碳占1/3、熱電廠的燃煤占了1/3、各種商用和民用住宅的耗電占了1/3。世界銀行和中國專家在1999年的《環境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到,如果按照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速度發展下去,到2050年的時候,由於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包括廣州在內的中國34個沿海城市將會被淹。
今年8月,我隨一個環保考察團來到巴西的庫裏蒂巴,親眼看到了舉世聞名的快速公交係統。它向我們展示了在迅猛發展私人汽車這條刺激經濟發展的國策之外,一種能與環境、人和諧可持續的城市交通是可行的。
這是一條公交專用的快速通道,擔負著整個城市50%以上的交通需求。交通密封的道路設計既保證了公交車的專屬權,也不會幹擾到其他道路上行駛的車輛。整個城市的各條線路,與這條快速公交相連,構成了一條方便、快捷的公交網絡。快速公交係統每天的運輸量幾乎達到了100萬人次,而且它的投資卻隻相當於地鐵投資的1/20到1/10。
荷蘭阿姆斯特丹則是以自行車便利而著稱。荷蘭隻有1500萬人口,但是自行車保有量有1600萬輛。在這裏,從部長、市長到市民都是自行車族,騎車既便利也是一種時尚。2003年我在這裏拍片時采訪了這裏的自行車協會,他們在城市規劃中有很強的發言權,保證自行車族的路權。荷蘭的自行車道不僅僅是主幹道旁邊的一條路,可以說荷蘭交通的全程就是一個自行車道聯成的網。自行車可以上輕軌、上火車,以解決長途和速度的問題。
由於這裏公共汽車有專用道,出租車如果買了專門的黃卡,也可以上公車道。出租車司機告訴我們,這裏打車的人很多,因為開私車停車費極高。對於那些樂於開私車、不在乎停車費的大老板,他們還是沒有打車快捷,因為私車是沒法買黃卡走快車道的。如此這般控製私車的保有量,也減輕了對空氣的汙染。
在國外,我經常看到公交族和自行車族們是如何引以為榮的。2000年我在挪威拍片的時候,一位挪威朋友開自己的車來幫忙,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向我們解釋說,他雖然有車,但是隻有在假期或周末時才用,平時是不開車的,讓我們不要誤會。跟挪威的朋友們在一起時,總是乘坐公共汽車,要不就是走路。在奧斯陸生活的人,半個小時的步行是家常便飯。一次在路上,就碰到下班步行回家的市長,他被我們順便作了個電視采訪。
1998年,我在美國參加了4·22地球日活動,地鐵運營長官和交通部的高官都到了現場,目的是解決修建自行車進地鐵的通道問題。環保組織就地做宣傳,打出的條幅是:騎自行車上班,並且給堅持騎自行車上班的人頒獎,稱他們為"自行車英雄"。一位用蹩腳的中文自稱"自行車駕駛員"的美國人對我說,美國沒有自行車道,很糟糕,他們很羨慕中國有自行車道、自行車族有路權。不知當他們看到今天的中國自行車族們每況愈下的境遇時,會作何感想。
與此同時,另一種建築也已經出現在後現代的歐洲。在那裏,節能建築或者綠色建築,正成為建築業的新寵。悉尼市灌木之家海灣鐵路站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采光。這個在奧運期間每小時的客流量達到5萬人的場所竟然不用照明燈。因為它的四周牆體全是由玻璃製成,透明敞亮,同時房頂的設計也可以保證最大限度的采光需要。
在悉尼新聞中心大樓的頂部,一個錐形通風管道將樓內上方的熱氣吸走,便於周圍冷空氣的進入,從而達到自然通風。這個自然通風係統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空調的功能。悉尼奧運會建築師羅伯特·裴瑞告訴我說:"人們現在正在設法遠離密封的、依賴空調型的房間。他們希望打開窗戶,希望更為自然的生活方式。這不再是少數人的想法,而是許多客戶的要求。"
悉尼的運動員村共有665座房子,每一個房頂上都有太陽能板,這使運動員村成為澳洲最大的太陽能使用區。朝陽的那麵牆完全由玻璃和厚厚的百葉窗組成,房間的采光極好。加上有太陽能等設施,每個住戶可以節省50%的能源支出,因5000年來的中國天人合一思想告訴我們:實際上,長期以來人類都是以不同於今天的美國方式生活著。此在運動員走之後,它們作為商品房出售時,還賣得挺好。這是我在澳大利亞拍片時親眼所見。
在荷蘭,我在當地能源專家的陪同下,走訪了歐洲最大的一個太陽能居民區,一千多戶人家住在這裏,所有的能源都來自太陽能。它就像一個小型的發電站,除了自己用,還把多餘的能量賣給電力公司。荷蘭的環境部本身就是一座節能型綠色建築範例,據說該建築的節能效益足以補償為修建該建築節能達標時所用的全部費用。海牙市政廳的牆體幾乎全是玻璃,據說不僅僅是采光節能的功能,更有"政治透明" 的含義。
綠色建築通常有幾個特點:風能或太陽能提供的熱水和照明係統建造通風體係和采光及遮光體係,以減少空調的使用;使用節能燈和節能電器;使用分水供應係統;使用無毒無害和可回收的建材等等。
今年6月,我參加了在德國波恩舉辦的世界可再生能源大會,目睹了德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麵的諸多成就。2000年德國頒布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每個消費者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綠色電力,從而創造了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市場。德國的許多風能發電場就建立在農田莊稼地裏,當地農民與風能公司入股分紅,分享風力發電賣給電網的效益。2003年,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總產值達到100億歐元,其中風能占到47.9%,生物質能占28.6%,為社會創造了13.5萬個工作崗位。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貧乏而太陽能和風能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專家預測,全國風能資源約2.5億千瓦,如果全部開發出來,相當於目前中國電力的70%。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迅猛,如果實現風能太陽能與房地產的聯盟,無疑會緩解能源與環境的壓力,還可以拉動西部風能太陽能資源密集地的就業和扶貧。
為節約能源,普通人也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購物時選購節能產品,當你購買了環保產品時,實際上就是把你手中的鈔票變成選票投給了綠色產業,比如少用空調或適度使用空調;比如使用節能燈,據照明專家介紹,如果全國的熒光燈都換成綠色節能燈,我國一年年的節電量將達到2000億度。節約每—度電,如同節約一滴水,這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是一種環保時尚。 1度電可以為我們做什麽呢?可以點亮25瓦的燈泡40個小時;可以使一台普通電扇連續運行15個小時,可以將8公斤的水燒開,可以看10個小時的電視節目等等。在2l世紀,一個人的環境意識意味著這個人的文明教養,就像環境質量標誌著一個民族的尊嚴和力量。
近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在呼喚著"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與"賽先生"(Science科學),依我看,還應該堅持我們的"和先生"(Harmony 和諧)。因為這個和諧支撐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目前隻打猶太民族、中華民族是幾千年一脈相傳沒有斷的民族。而"天人合一"、"敬天道,守人德"、珍惜資源、簡約其行、修身養性、高尚其誌,這種種以和諧為特征的道德傳統,正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人類道德一方麵與宗教精神相接,同時又是與現實生活相連。事實上,這是曆史上成本最低的一種生存模式。我們在擁抱現代化的同時,把這種傳統變成一種新的生活時尚是完全可能的。
作家馮驥才說過:"文化似乎不直接關係國計民生,但卻直接關聯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識、思想、言語和氣質。抽出文化這根神經,一個民族將成為植物人。"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一個民族來說,隻行將它的文化資本、自然資源和國民健康與它的GDP看得同樣神聖的時候,這個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就像在一個人的生活價值中,隻有將他他的心靈、生命看得與物質財富同樣重要時,這個人才不至於淪為一個隻會掙錢的植物人。
一次我們在北京的一個社區做了這樣一份調查:"你願不願意一度電多花幾分錢,從內蒙古買風力所發的電力,成為北京綠色電力用戶。"90%以上的居民填寫"願意"。中央電視台一位素不相識的製片人曾打電話給我,說在讀了我的書中關於空調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係後,便把家裏的三個空調封了兩個,剩下的一個也盡量少開。2000年我到挪威拍片的時候,給蘇菲基金會的創辦人喬斯坦·賈德看了我們做的"2000年地球日中國行動——綠色生活承諾"的調查卡,他頗為懷疑地問我:"你們中國人真的就填嗎?"
"我們好幾萬人不僅填了,而且已經是在做了。"我說。過了好半天,他的眼裏突然含著淚,對周圍的記者們說道:"你們看,這就是中國人!我們這樣過度消費的國家,就應該跟他們學呀!"
一位美國朋友曾說:"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會有,可是你們現在有的,我們永遠也不會有。"他指的這個中國獨有的東西,我想就是我們5000年的傳世之寶——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然而如今,在以美國生活方式為核心的全球化下,我們還來不及認識和搞清楚我們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時候,它們正在迅速地消失。
過去的幾個月裏,細心的人也許會注意到中國民間社會裏的兩條新聞:為了推動大眾節能,京城六家環保組織倡議,並與全國四十多家民間組織共同發起了26度空調節能行動,呼籲大眾在夏天裏將空調設置不低於26度;另一條是為了保護河流,諸多草根組織建立了"中國河網"。這些組織之間的互助與合作精神書寫著中國公民社會的曆史。這兩件事情都與能源問題相關。民間組織關注和介入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技術性很強的能源話題,這意味著關係到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的能源已成為大眾的話題。
今天,中國正以曆史上最脆弱的生態係統,承受著最多的人口和最強的經濟發展壓力。當我們按照這一代人的高耗能生活方式,去掏空地下的石油和煤層,去阻截江河建造更多的水電大壩的時候,支撐我們生存的物種和生態鏈條將極為脆弱。生態安全和國防安全一樣,也是一個民族的生命線,而如今這條生命線的尾端就在每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中。
另一種生活是可能的!在2000年地球日的時候,我和一位朋友為地球日寫了這樣一首歌:"當我們來到這世界上,地球母親把我們撫養,我們吸吮著母親的乳汁,卻常常把母親遺忘。但今天我們已經醒悟,地球母親不再悲傷,隻要每個人從現在做起,就有拯救地球的力量......。"
廖曉義,哲學碩士,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國際環境政治專業訪問學者。非營利性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的創辦人和負責人。2000年國際環境大獎"蘇菲獎"和2001年澳大利亞最高環境獎"班克西亞國際獎"得主;2001年十大"《中國婦女》時代人物"之一;2003年被國家綠化委員會授予"綠色向導"稱號。2004年獲全國十大巾幗英才;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環境顧問。
先從自己做起,先從節約做起,好文章!
好東西應該和別人分享。
先檢討自己,我在很多方麵還做的很不夠,水啊、電的用得太多了。節約一點,就是保護我們的環境。
另一種生活是可能的!寫得太好了,可做起來難呀。中國人的總體素質,比美國人差;要是中國人有了美國人的條件,那後果嘛,自然可以想像。我現在生活在北京,就感到汙染比幾年前重多了,光是汽車,就不知多了多少,而路邊的自行車,是越來越少了。
人類是貪婪的,最終的結果是毀滅自己。我喜歡如姐姐一樣的人,不僅關注地球,還實際行動。希望你能影響更多的人呀。
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