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看到中國人“喜歡”外國人的例子, 外國人到中國去被當作貴客,相反中國人來到外國除了最初禮節性的歡迎,過後往往有受冷落的感覺。記得剛來的時候,seminar上麵中西合璧,中國學生聽不大懂,更跟不上討論的思路。一個中國學生私下問,他們這樣不顧中國人的感受,是不是歧視。我認為,無論在哪裏,中斷討論為幾個人解釋都不大妥當。
那又怎麽解釋外國人到了中國比較“受歡迎”呢?中國人純樸好客,懂得待客之儀,這當然是一個原因。另一個是老外獨立性往往較強,他們會獨立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老外在中國碰到類似的語言障礙問題,他會發問,如果還是不懂他下來會學習。但是發問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困難,由於語言,也源於性格。這需要一個艱苦的學習的過程,而不能是等待別人來拯救你。自強的人別人往往也是願意幫助的。
我私下認為,老外在中國受歡迎體現了中國人對西方文明的好奇。幾千年來中國人除了皇帝過著萬人之上的生活(即使是皇帝也不過是多點金子而已),老百姓,或者“布衣”,連光鮮一些的衣服都穿不上的人,生活負擔可謂繁重。從清朝開始進入中國的“洋玩意”,使中國人見到了另一種文化的發明,這些發明的機巧令為繁重生活所累的人耳目一新。人的心都渴望美的,好的東西,對外國人友好一些也體現了人們願意結交,學習的心理。外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這是為什麽我們“喜歡”外國人的原因。精神成果是共同的,我們學習並不意味著比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