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笑翻了:外國人學中文的尷尬趣事

(2006-11-21 16:23:18) 下一個
洋人:“你們中國人的確是一個勤奮的民族。”

  中國人:“怎見得?”

  洋人:“每當我早晨經過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寫著‘早點’兩個大字,提醒過路上班的人,不要遲到。”

  老外評老外

  初到美國時,幾個中國同學請我到一家中餐館上給我接風洗塵。

  小林看到鄰桌幾個洋人在用筷子,便說:“現在會用筷子的老外越來越多了!”

  小王接著說:“那些老外不但會用筷子,還會點菜呢。他們再也不是隻會叫雜碎、春卷了。”

  小張正要開口,隻見鄰桌一個已吃飽喝足的老外慢條斯理地走到我們桌前來,用他那極其標準的京片子說:“請你們搞清楚,在這裏,你們才是老外。”

  打架三次

  一位美國友人回國,請他談談觀感。他說:“在你們這兒吃一餐飯,要打三次架。”

  他解釋說:“一進餐廳,為了推讓座位,主客就開始互相拉扯,接著上菜,主客又要你推我擋一番,最後為了付賬,更會展開一場精彩激烈的爭奪戰。”

  無法控製

  一位外國留學生在大陸某地參加“普通話演講比賽”,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諸位女士、諸位先生,我首先得向各位道歉,我的普通話說得不好。我與貴國語文的關係就如同我跟太太的關係一樣,我很愛它,卻又無法控製它。”

  外國人的好與更好

  有一個剛來中國不久的外國人,他隻會說兩句中國話:“很好”、“更好”。

  一天,仆人說:“我要請假兩星期。”

  外國人說:“很好。”

  仆人說:“因為我父親死了。”

  外國人說:“更好。”

  不是東西

  一位自命為中國通的教授,向他的學生講授中文課時說:“中國人把物品稱為‘東西’,例如桌椅、電視機等等,但是有生命的動物就不稱東西,例如蟲、鳥、獸、人……等等,所以,你和他都不是東西,我自然也不是東西!”

  外國人看麻球

  有個好吃的洋人,從中國帶了幾個麻球回國去,逢人便說:“你們看中國的麻球,真稀奇!

  沒有洞,豆沙是怎麽放進去的?再說,你們看,這芝麻,一顆顆地貼,需要多少時間啊!”

  中國太奇妙了

  有位美國朋友訪問了中國後,對翻譯說:“你們的中國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麵。譬如:

  ‘中國隊大勝美國隊’,是說中國隊勝了;而‘中國隊大敗美國隊’,又是說中國隊勝了。總之,勝利永遠屬於你們。”

  處處都漂亮

  一位外國朋友不知道中國人的“哪裏!哪裏!”是自謙詞。一次他參加一對年輕華僑的婚禮時,很有禮貌地讚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說了聲:“哪裏!哪裏!”不料,這位朋友卻嚇了一大跳!想不到籠統地讚美,中國人還不過癮,還需舉例說明,於是便用生硬的中國話說:“頭發、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結果引起全場哄堂大笑。

  數學中文

  一位美國數學係的研究生來台灣搜集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資料,朋友請我代為招待。他是首次來到東方,也沒有學過中文,可是竟在短短半小時內學會寫錯綜複雜的“張”字——而且還是草書。

  驚訝之餘,不免向這位天才請教。他說:“這沒有什麽,我隻是用一筆把三又四分之十三這個數字寫出來而已。”

  “吻”字新義

  美國青年比利學習中文。當學到“吻”這個字時,比利提出了疑問:“吻字會意就是‘勿’,‘口’,不動口如何接吻?”

  有人想了想,笑著回答:“中國人個性比較含蓄,‘勿’‘口’就是‘不必說話’的意思。

  你接吻的時候,會說話嗎?”

  吃水餃

  在紐約的一家中國餐館,我親眼看見一位外國朋友吃水餃用的方式是“中餐西吃”,按西餐的習慣,先喝湯;他把那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湯先喝完,然後開始操起他的刀叉;先用刀將每一隻餃子切開,使肉餡和餃子皮分開,然後吃一口餃子皮,再吃一口餡……慢慢咀嚼、品嚐,吃得津津有味,還不時向我投來微微的一笑。我見狀,走近問:“好吃嗎?”他用生硬的中國話答:“如果再能配上一點果子醬和奶油,那會更加OK。”

  魏什麽

  德友人魏特茂,娶了中國太太。某日遇一老翁,兩人寒暄起來。

  老翁:“您貴姓?”

  德佬:“我姓魏。”

  老翁:“魏什麽?”

  德佬:“為什麽?姓魏也要為什麽?”

  各種各樣的“汁”

  有一次,專考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托福”試卷上出現了一道填空題:“絞盡___汁”。

  試卷收上來,老師發現答案多種多樣,但都沒答對,如:

  “絞盡墨汁”;

  “絞盡乳汁”;

  “絞盡果汁”;

  “絞盡湯汁”;

  老師在後來評講試卷時,對這批未來的來華留學生說:“你們真是‘絞盡腦汁’也沒寫出‘絞盡腦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