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國經濟大危機時工人生活zt
(2008-05-23 22:44:51)
下一個
1929年美國經濟大危機時工人生活zt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農場主為了銷毀“過剩”的產品,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
“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裏衝!”
“瘋狂的20年代”暗藏危機
192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經濟危機。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在股票、債券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跡。從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產率增長幅度達4%。與此同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雖然清教徒傳統的價值觀念仍在農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導道德觀念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有組織的犯罪活動以及享樂之風盛行。相當一部分人終日沉醉於物質享樂之中,而精神生活則體現出浮躁和粗鄙,以至於許多美國曆史學家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饑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
上個世紀20年代的繁榮雖然造就了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這一繁榮本身卻潛伏著深刻的矛盾和危機。首先是美國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農村購買力不足。1919年時農場主的收入占全部國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隻占全部國民收入的8.8%,農場主紛紛破產。此時農民的人均收入隻有全國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采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這一時期兼並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財閥控製了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麵,約60%的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還掙紮在僅夠溫飽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為嚴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應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1920年,民主黨總統威爾遜離任。繼威爾遜後的3屆共和黨總統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後執政。有美國史學家認為,“這3屆政府在美國曆史上構成了一個時代”,“在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達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連負責公眾利益的影子也說不上了。”
“美國往地獄裏衝”
1929年上台的總統胡佛是一位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美國英雄”。他在競選演說中對人民許諾,“美國人家家鍋裏有兩隻雞,家家有兩輛汽車”。但由於胡佛在經濟領域頑固奉行自由資本主義經典理論,在隨後到來的經濟危機中應對無力,從而使他的諾言成為一張永遠無法兌付的空頭支票。當年10月24日,一場經濟危機風暴席卷美國。這次危機使生產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範圍之廣,失業率之高,持續時間之長,都是前所未有的。
從10月29日開始的一周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到1932年,鋼鐵工業下降了近80%,汽車工業下降了95%,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占全國勞工總數1/4的人口失業。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意在諷刺胡佛總統。除此之外,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被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身上蓋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紐約大街上流行這樣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裏衝!”
“新政”把美國拉回人間
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就任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羅斯福應對危機的一係列政策後來被稱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個R:改革(Reform)、複興(Recovery)和救濟(Relief)。羅斯福的“新政”並非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場為保證資本主義製度的穩定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肌體內部進行的一場“傷筋動骨”的大手術。
羅斯福的“新政”處方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就職後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假”,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銀行和經濟結構的第一步。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令》,對銀行采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製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複業。13日至15日,全國絕大多數銀行經過財政部審核,在政府監督下,分批陸續恢複營業。羅斯福對驚魂不定的美國人民說:“我向你們保證,把你們的錢存入重新開業的銀行比藏在床褥下更為保險。”6月16日,國會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係。由於采取了這些措施,銀行信用很快恢複,銀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增加了近20億美元!
在整頓農業方麵,從1933年5月開始,新設立的農業調整管理局著手開展了一場雷厲風行的行動,在春夏兩季有計劃地犁掉了大約1000萬英畝棉田,收購和屠宰了大約20多萬頭即將臨產的母豬和600多萬頭小豬,幾千萬頭牛和羊。物缺則貴的無情法則發生了作用。隨著農業生產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嚴重旱災,農產品價格開始回升。從1932年到1936年農業總收入增加了50%,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包括政府補貼)幾乎翻了一番。保持平價的比例從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羅斯福政府製定了旨在整頓工業的《全國產業複興法》,其內容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訂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製的公平競爭規約;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並為此撥款33億美元。羅斯福稱之為“向工業界提出的艱巨任務”。7月又提出訂立“一攬子規約”的想法,規定如願意合作的雇主應保證遵守全國複興總署規定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標準。200萬雇主接受了“一攬子規約”,並在企業門口懸掛以印第安人的雷鳥為藍本而設計的藍鷹徽———服從規約的標誌。
在“新政”中,“救濟”是一個主要方麵。在進行直接救濟的同時,更主要的方麵是以工代賑。羅斯福上任後從一開始就傾注了極大的力量興辦大規模的公共工程,以擴大政府開支來彌補私人投資下降而出現的空白,並解決部分就業問題。1935年4月28日,羅斯福正式宣布工賑計劃,明確規定對有工作能力的失業者不發放救濟金,而是幫助其通過參加不同的勞動獲得工資。
“新政”功過眾說紛紜
“新政”剛一推出,就引起美國社會上下的普遍關注,不同政治集團對其給予了不同的評價。羅斯福的堅決反對者、報業大王赫斯特說“新政”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美國著名新聞記者、作家約翰·根室說他所聽到的關於“新政”的最好定義,是說“那是一些沒有骨氣的自由派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資本家而去拯救資本主義的一種企圖”。另外還有人譴責“新政”是披上自由主義外衣的法西斯主義。
美國經濟學家對“新政”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新政”在鼓舞私人企業的信心方麵沒有成功,資本主義秩序成功的基本條件是鼓舞企業家的創業精神,而誘發這種精神就需要刺激和補償,“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製這種精神的。另一派是凱恩斯及其追隨者或半追隨者,他們認為,隻有真正執行大膽的增大開支的赤字政策,才能使國民經濟走上複興的軌道,而羅斯福在這一點上做得還不夠。
羅斯福“新政”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曆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美國的資本主義製度度過了1929—1933年的一場空前大災難。美國的資本主義製度得救了,世界資本主義體係也緩過氣來了。這就使得“新政”能夠在美國曆史和世界曆史中獲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