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看了一部電影,片名,「非誠勿擾」。 主演應該是名星葛存壯的兒子,葛優。 女主角也是影視圈多年的三位“王老五”,林誌玲、林心如、舒淇之一。 電影中男主角是個海歸王老五,徵婚廣告中,他用了“非誠勿擾”四個字,其實這四個字是導演賺噱頭,濫用孔子《論語》中「非禮勿視」而來。原意為,不乎合禮教的話不能說,不乎合禮教的東西不能看,不乎合禮教的事不能做。 因為馮小剛整部片子就講了一個徵婚找對象的故事,原本毫不沾邊的四個字,便與婚戀結了緣。
更不可思議的事竟然持續了好多年,拾人牙慧的江蘇衛星電視台,隨手就用這四個字,一個禿子,一對雞湯導師,外加二打不省心的剩女,一檔綜藝節目風雨飄搖十來年。
第一次知道這個節目,是一位朋友的兒子,哈佛大學剛畢業,就千裏迢迢到南京參加這個相親節目,牽手一個中國女娃回來。 因此關注了這個節目,前前後後,竟然一直看。
直看到這個節目,將青春蕩漾的戀愛人生,活生生地引導得如此清湯寡水,除了物質拜金給玩壞了,又來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尊男卑。 為要逢迎女「佳賓」毫無邏輯的問題,男人們已經找不著北了,自相矛盾的前言不搭後語,讓人覺得現實如今的中國青年,頭腦已經壞掉了。
節目中,女人常常會要求對象有一門手藝,就是要能為自己拍攝出明星照片,至於自己長得如何,不出片兒的話,那全是男方的錯。 不知天高地厚的男生們,居然鮮有不少的人膽幹承攬這活兒,有的還無畏地吹噓自己能給女人拍靚照。
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
本文的攝影話題,由此而來。
回溯到上個世紀,攝影,除了文藝標準,光是器材和技術本身,顯然就不是家境貧寒之徒可以涉足的,為革命佔領宣傳陣地的業者則另當別論。
民國時期,攝影技術在中國有很大發展,這與慈禧老太太不拒絕西洋鏡不無關係。 燈紅酒綠的大上海,十裏洋場,殷實人家多,得天獨厚,是攝影師輩出的地方,也是攝影社會觀念最被接受與實踐的地方。 中國的美人到處有,唯獨上海出名星,鏡頭前的表演當然要靠演技,可是沒有攝影師,或者更直截了當地說,沒有照相機,哪來周璿、藍萍、王人美、阮玲玉、蝴蝶、夏夢 、王丹鳳,哪來金焰、趙丹、陶金、白雲。
聚光燈下民國影星
有了相機,痛快按下快門一煞那,之後便是複雜又燒錢的後期製作工作。 膠卷曝光之後,離光鮮亮麗的照片完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曝光後的底片,需要顯影、定影、沖洗、涼乾,才能產生可重複使用的底片。 光看底片,鬼影重重,人物難辨,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人們能夠欣賞的照片,實際上是採用印相紙或放大紙再加工後的成果。 曝光、印片、放大、烘乾、上光、剪邊,又是一連串的工藝流程,每一步,都有技術作鋪墊,都有資金的支撐。 經濟條件,無疑是攝影普及大眾的巨大障礙。
攝影,不光是一門藝術,也是實實在在的技術。 前者,已經是爐火純青的後者。
我對這行入門並不晚,雖然我們是再普通不過的尋常百姓家了,但父親畢竟還是沒有錯過歷史的班船,有幸成為鳳毛麟角的國立大學畢業生。 職業工程師不是大富大貴的商人,養家還是綽綽有裕。 說臭老九臭,一點都不冤枉,稍微有了溫飽,閒錢就會往興趣處流,除了無線電,他也喜歡攝影。
早在一九六十年代末,父親的一隻木製爆光箱就讓我開了眼界。 這是父親自製的燈箱,可以滑動的玻璃下麵,小木箱內有兩個燈泡,一隻紅色,一隻白熾。 木箱側麵板上則是兩支開關,可分別控製兩隻燈泡的亮與滅。
彼時,文化大革命的激情不再,火焰漸漸熄滅,帶有文化革命色彩的大字報,早就在牆上稀稀疏疏,斑駁零落,社會已經轉向無政府狀態,正是逍遙派們的黃金時代 。 沒曾想,父親印照片的燈箱派了它用,孵雞崽。
我們家已經用父親的燈箱,脬出過好幾代雞了。 儘管如此,我憑天生的判斷能力,知道父親這隻燈箱絕對不是為了孵雞崽子所造。 父親從來沒有告訴我,這個燈箱是做什麼用的,因為從來沒見過父親用它印照片,而且我們家連照像機都沒有。 但我的潛意識裡,斷定它與光學的關聯性不小。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