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77級校友自駕遊美50天(轉載)(十)歷史記憶(下)

(2014-09-28 06:32:36) 下一個

走過羅斯福紀念館,是位於林肯紀念堂南麵的傑克遜紀念堂,它麵向潮汐湖,左為波托馬克河,右為東波托馬克河。既可以從國家大草坪潮汐湖來這裏,也可沿14街一直向南抵達。

安德魯•傑克遜(1767-1845),是美國第七任總統(1829-1837)。首任佛羅裏達州州長、新奧爾良之役戰爭英雄、民主黨創建者之一,傑克遜式民主因他而得名。傑克遜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總統。出生之前,父即去世。他少年時期住在西部邊遠地區,在那裏度過了獨立戰爭年代。他從一名邊區律師起家,當過眾議員、參議員、州最高法院法官、州民兵少將。第二次美英戰爭中,他堅韌不拔,肯與士兵共甘苦,被譽為“老胡桃木”。在新奧爾良戰役中,他率兵大敗英軍,振奮全國,成為舉國聞名的英雄。傑弗遜參加了起草《獨立宣言》,他第一次競選總統時失敗,第二次獲勝,是美國第一位民主黨總統。

1934年6月26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在潮汐湖邊建造傑弗遜紀念堂,並為此成立了專門委員會。著名建築師波普(John Russell Pope)被選為設計師。在紀念堂建造過程中,建築師波普逝世,他的合作者奧托·埃格斯(Otto R. Eggers)和丹尼爾·希金斯(Daniel P. Hohjins)繼續了波普的使命。即使炮火連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沒有使建造傑弗遜紀念堂的工程停頓下來。1943年4月13日是傑弗遜誕生200周年,傑弗遜紀念堂落成並向公眾開放。這座潔白的、以科林斯式石柱環繞的圓頂建築是一經典之作。整座紀念堂典雅純潔,外圍共有54根花崗岩石柱,每根長43英尺(約13米),重45噸,給人一種沉靜的感覺。紀念堂的北麵是大斜坡狀台階,遊人至此都需仰望,看到由8根大石柱支撐的門廊山牆上一組莊嚴的大理石浮雕。那是美國獨立前夕,傑弗遜等5人受大陸會議委任,起草《獨立宣言》的情景。年輕的傑弗遜站在中間,他的左側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約翰·亞當斯;傑弗遜的右側是另兩位合作者羅傑·謝爾曼和羅伯特·利文斯頓。踏上7.6米高的石階,就走進了紀念堂。圓形的主紀念室直徑82英尺(約25米),地麵鋪以粉色和灰色相間的田納西大理石。圓形紀念堂的中心,高5.8米(19英尺)的黑色傑弗遜銅像坐落在白色明尼蘇達州大理石基座上。身後的石壁上,鐫刻著傑弗遜生前的話:“我已經在上帝聖壇前發過誓,永遠反對籠罩著人類心靈的任何形式的暴政。”紀念堂潔白的穹頂是用印第安納花崗岩構造的,比傑弗遜銅像的頭頂又高出了20米,使紀念堂顯得雄偉、氣勢不凡。

曾有人說到歐洲旅遊除了遊覽城堡,就是遊覽墓地。歐洲祖先實際上帶有遊牧民族特性,建一個城堡,就是一個當時的一個公國,所以國家小而多,眾多的公國產生了眾多的王子、公主,因而也流傳了很多王子與公主的故事,就連童話故事都是王子與公主,而且這些故事跨過國界影響了全世界。我們在歐洲參觀的墓地多是家族墓地,小而精的多,大型的比較少。今天我們要去的是美國最大的阿靈頓國家公墓(Cemetery,Arlington ),可是國家級的,規模龐大,占地達170公頃。而且它也負載了大量美國曆史的沉重、難忘的人事。

出傑弗遜紀念堂沿潮汐湖向東北,有一座橫跨東波托馬克河的橋,過橋上西南14街向北,在獨立大道折向東,走一個街區可以到達史密森尼地鐵站(Smithsonian Metro Station),從這裏坐蘭線地鐵,可直接到阿靈頓公墓地鐵站,出地鐵幾分鍾就是公墓大門。其實坐地鐵到阿靈頓公墓繞了一個大彎,從林肯紀念堂背後過波托馬克河大橋,正對著阿靈頓公墓,一條直路。

阿靈頓國家公墓建於1864年,由陸軍部管理,並規定隻有美國榮譽獎章獲得者、為國殉職的現役軍人、長期服役的退伍老兵、在聯邦政府擔任過高級職務的退伍老兵以及他們的遺孤,才有資格在此安葬。有點像北京的八寶山,但八寶山規格更高,一般人不可入住。阿靈頓國家公墓雖比不上中國的皇陵,也算曆史久遠。阿靈頓原是弗吉尼亞的地盤,最初稱亞曆山大郡,1926年,亞曆山大郡更名為阿靈頓郡,沿用至今,這是以內戰時期任南方同盟軍總司令的羅伯特·李將軍的家鄉命名的。1789年,弗吉尼亞州將它讓給了聯邦政府,成為哥倫比亞區的一部分;1846年,聯邦政府又將它歸還給弗吉尼亞州。阿靈頓與華盛頓特區隔波多馬克河相望,河上有5座橋與連接兩地。

走進阿靈頓國家公墓就是遊客接待中心,提供旅遊信息,有旅遊商品出售,有食品飲料,發售遊覽車票。我們沒有坐遊纜車,確定了匯合時間,直接向右,上山遊覽。雖然這裏是公墓,但它像公園那樣美麗和寧靜,以阿靈頓山崗為中心,墓園分布於斜坡和平地,到處是綠草,四周是樹木。墓地起源於南北戰爭時期,墓地原是聯邦軍隊美軍上校羅伯特•李的莊園,他是華盛頓總統後人(確切的說是總統夫人與前夫的子女)的產業。羅伯特•李將軍於1831年娶了華盛頓的曾孫女,於是這棟別墅成為他們的新家。他後來反叛成為南軍總司令,羅伯特•李反叛後他的莊園被國家沒收。南北戰爭期間聯邦軍隊的傷亡相當大,國會遂批準將收歸國有的阿靈頓莊園辟作國家公墓,實際上這之前已經有不少犧牲的北方將士安葬在這裏。到戰爭結束,共有1.6萬人安葬在莊園中心地區。他們中有許多人沒有留下名字,於是阿靈頓山山岡上建造了一座無名將士墓,墓中長眠著2111名北軍戰士。南北戰爭結束後不久,羅伯特•李的長子在得到國家支付的15萬美元後將阿靈頓莊園所餘部分也交給國會,阿靈頓由此成為正式的國家公墓。南北戰爭以後,凡在國外作戰中而遺骸能夠運回美國的士兵都安葬於此。從1868年起,這裏每年舉行陣亡將士紀念儀式。

我們順著盤山公路向山岡頂部前進。沿途有不少遊客上山、下山。隻見周圍樹木蔥鬱,園內芳草如茵,墓地綿延起伏。看著那潔白的墓碑鱗次櫛比,宛如逝者的龐大軍陣,聲威浩蕩,蔚為壯觀。藍天白雲和綠地襯托著白色的、一望無際的墓碑,這種莊嚴肅穆場景,曾經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裏中看到。瑞恩戰後來到一望無邊的白色十字架的墓地,把勳章放在救護自己而犧牲的戰友墓前,就是在這裏拍攝的,那畫麵感人至深,使人過目難忘。阿靈頓國家公墓是美國100多個國家公墓中最知名的,在這片土地上埋葬了多少榮耀與歎息,心碎與安慰。從美國內戰到美西戰爭、從一戰、二戰到韓戰、越戰、伊拉克戰爭,到“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遇難人員等,超過32萬人安息在這片占地2.5平方公裏(624英畝)的公墓中。他們不論軍銜與地位、將軍英雄還是無名士兵;無論你是衝鋒陷陣,還是作為後勤服務的女性;不管你是犧牲在戰場,還是平安退役後終老家鄉,均不分等級地葬在這裏。這些為國奉獻的人們肩並肩,手挽手,沐浴著陽光,守望著祖國首都。葬在這裏的還有他們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他們不幸生前與家人分開,那麽死後與家人團聚在此,足已安慰。死亡、分離是不幸的,但能葬在此處,也算是不幸中的幸福與光榮吧。如今,阿靈頓公墓平均每周要舉行約20個葬禮。

我們首先去了公墓中央的山丘上,這裏有一處占地1.2公頃的大宅,這就是柯蒂斯·李宅邸,也稱“阿靈頓之屋”。 這座仿照雅典昔日修斯神廟建築的殿堂,是美國最出色的希臘文藝複興式建築之一。建築各部分比例適當,細部架構精細,異常堅固。1955年,有關單位將宅邸修繕裝潢,恢複到內戰前的風貌,並辟為國家紀念中心,由國家公園服務處管轄,供民眾參觀。站在大宅外可以俯瞰整個公墓、波多馬克河、華盛頓紀念碑和國會大廈的圓頂。柯蒂斯·李宅邸的下方有個非常簡樸的環形墓地,是被刺殺的肯尼迪總統的墓地,墓碑上僅簡單刻著亡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在肯尼迪總統墓碑的兩旁,分別是他的妻子傑奎琳和兩個夭折孩子的墓碑。四塊深灰色的墓石並排鑲嵌在花崗岩中,肯尼迪下葬時傑奎琳親手點燃的一簇長明火靜靜的燃燒,望之令人心碎。參觀者可謂鴉雀無聲,一片肅穆的氣氛。阿靈頓公墓-肯尼迪墓前的弧形矮牆式紀念碑上刻著他那句著名的“..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麽,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麽..”在阿靈頓公墓,肯尼迪墓是極少數具有獨立園區的墓地,其他墓地不分等級,將軍與士兵,緊密相連。在阿靈頓國家公墓你能見到真正的獨立平等——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死而平等。離開肯尼迪墓,我們前往尋訪無名烈士墓,它位於柯蒂斯·李宅邸的側後方,這裏象征性的從各次戰爭中選擇一名陣亡士兵為代表,安葬著很多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陣亡和失蹤的無法核實身份的士兵。阿靈頓國家公墓還安葬著許多名人,有一位中國人都較熟悉的是美國前國務卿、曾任駐中國國民黨政府特使的喬治·馬歇爾將軍(1880~1959年),1944年晉升為五星上將。他在1945~1947年任美駐中國特使期間,曾以“調停處”為名,參與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談判。又因1947~1949年任美國國務卿期間,曾提出所謂援助歐洲複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而聞名。

阿靈頓國家公墓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如阿靈頓國家公墓裏的紀念館(Memorial Amphitheater)、美國海軍紀念碑、太空探索遇難者紀念碑等。都是奔7的人了,一是太累,二是約定會合的時間到了,趕快往回走。沿著墓地間的山路走,發現到處都是排排相似的墓碑,塊塊墓地間是樹林,居然迷失了方向。向四方張望,遠遠看見鄭潔等幾人在前麵,趕緊跟隨前行。一會走上一條梯道,感覺好像沒有來過這地方,在一處較高的地方停下腳步,舉目四望,在一片綠樹叢中隱約現出遊客中心的屋頂,從方向上看,我們已經走過頭了,進入了北部墓園區,這裏遊人極少,陣陣秋風,墓地突現一種陰深的感覺。趕緊招呼前麵的小鄭,可是人已遠去,喊不答應。隻好自己轉向,順利回到集合地點,近半小時後,他們也轉回來了。

從阿靈頓國家公墓到白宮觀光,仍坐地鐵蘭線,3站路,在位於西北17街口的西北法雷加特地鐵站下車(Farragut West Metro Station),沿街向南走3個街區,向左就轉不遠就可以看見白宮。不過這是白宮南草坪外,正對華盛頓紀念碑,一般參觀都在此處。白宮共占地7.3萬多平方米,由主樓和東、西兩翼三部分組成。主樓寬51.51米,進深25.75米,共有底層、一樓和二樓3層。白宮從前並不是白色的,也不稱白宮,而被稱作“總統大廈”、“總統之宮”。1792年始建時是一棟灰色的沙石建築。從1800年起,它是美國總統在任期內辦公並和家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在1812年發生的第二次美英戰爭中,英國軍隊入侵華盛頓。1814年8月24日英軍焚毀了這座建築物,隻留下了一付空架子。1817年重新修複時為了掩飾火燒過的痕跡,門羅總統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層白色的油漆。此後這棟總統官邸一直被稱為“白宮”。1901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正式把它命名為“白宮”,後成為美國政府的代名詞。

我們到達白宮時已是萬家燈火,我們知道白宮現在已很難獲得進入參觀的機會,特地選擇晚上來看看白宮美麗的夜景。從南草坪的圍欄外觀看夜幕下的白宮,有一種莊重、典雅、靜謐之美。白色的兩層小樓(前麵看還有一底層),在橘黃色射燈的照映下,流光四溢。一個由粗大的乳白色石柱支撐的寬大門廊,正麵4根,旁邊各2根,六根門柱支撐的門廊顯得很有氣勢,屋頂上國旗飄揚。門廊的正前方就是有名的南草坪。總統的直升飛機座機可在此起落。由於白宮是坐南朝北,因此南草坪就成了白宮的後院,通稱為總統花園。園內,灌木如籬,綠樹成蔭,地毯般的草坪中是紅色、綠色植物圍成的水池,池中噴泉噴珠吐玉,勃發向上,高達數丈。池塘四周的花圃裏,姹紫嫣紅。南門前兩側8棵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的木蘭樹,已有150年樹齡,據說還是當年傑克遜為紀念亡妻種下的。國賓來訪時,都要在南草坪舉行正式歡迎儀式。每年春天的複活節時,總統和夫人都要在這裏舉行傳統的遊園會。對人們來,說白宮總始終充滿了神秘感,它是美國政要名流的舞台,兩個世紀以來四十多位白宮主人在這裏工作與生活。它的每個房間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新的主人為了顯示其統治權總喜歡改變原有的裝潢或擺飾,以表明新主人的不同品味,白宮總是以新的麵貌迎接它的主人。它也是全世界最好客的元首官邸,雖然由於9.11的影響,現在不能進去參觀,它可曾是向全世界公民開放的遊人觀光的熱點,我就進去參觀過兩次,一次是1988年,一次是1992年。攝影大師紛紛拿處家什,架起三腳架,取景拍照,構思各自的作品。我也把鏡頭伸入圍欄得到下麵的照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