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證之道———牧牛圖》

(2006-10-30 06:35:09) 下一個

《修證之道———牧牛圖》
—————兩千零六年,陪都公幹之前有閑暇半日,赴大豐大足之寶頂觀石刻萬千,唯感悟牧牛組圖甚多,隨輯文插圖配樂與網友共賞同悟。

  牧牛圖刻於寶頂大佛灣南崖西端。據刻於圖首之“朝奉郎知潤州賜紫金魚袋楊次公證道牧牛頌”題記知道,該圖係根據楊次公的“牧牛頌”而創作。

  楊次公,名傑,濡須人,自號無為子,舉進士,元豐中,官至太常者數任,元(示右)時為禮部員外郎,出知潤州提點刑獄。楊傑對佛學頗有研究,曾遍曆禪林,尋師訪友,參尋知識,著有《無為集》十五卷,《別集》一卷。《蘇東坡集》中有《送楊傑詩序》。楊傑所作“證道牧牛頌”,與蘇東坡所作《十八阿羅漢頌》一樣,皆為題前代名畫之作。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以及佛教禪宗“以心為主”,“見性成佛”的基本思想。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意即一切客觀存在及其變化,都是由主觀意識的“心”——這個萬物之主所決定的。

  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風吹幡動,兩個和尚見後各執己見,一個說是風動,另一個則說是幡動。六祖惠能見其爭論,便說:不是風動,也非幡動,是人之心動。這實際是認為要求解脫,隻要自己修心煉性,自悟淨心即可,不必到心外求佛。牧牛圖所要表述的正式這樣一種見解。在佛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唐宗意禪師著有《牧牛十詩》,宋師遠大師著有《十牛圖頌》,《阿含經》中有牧牛十二法,《放牛經》中有比丘十一事,《五燈會元》中有福州大安禪師拜見百丈懷海禪師時以牛比佛性的問答。不過,盡管這樣的記載不少,但在石窟中此類作品卻較鮮見,像牧牛圖這樣的石雕像更可謂首出。

  牧牛圖從左至右共分十組
第一組,未牧

一頭牛因未經訓調,所以心性蠢強,正昂頭怒吼,向山上奔去。牧童見狀,忙雙手緊勒韁繩,橫目以對,與牛抗爭。旁刻頌詞:

突出欄中莫奈何,
若無繩綣總由他,
力爭牽尚不回首,
者麽因循放者多。

第二組,初調

牧童身背鬥笠,左手強拉韁繩,右手揚鞭,牛雖回首,但仍倔強。旁刻頌詞侵蝕甚重。

第三組,受製

牛昂首翹尾,似從山中奔出,牧童左手揚鞭,右手牽繩,立於牛首,作放牧狀。旁刻頌詞:

芳草綿綿信自由,
不牽終是不回頭,
雖然牛似知人意,
放去依前不易收。

第四組,回首

牧人頭戴鬥笠,身披蓑衣,腰捆鳥籠,輕挽韁繩,悠閑自若。此時山中似風雨大作,狼嚎虎嘯,一隻猛虎張牙舞爪,正向牛撲來。但牛已不為其所幹擾,毫無驚恐,躲避之意。旁刻頌詞:

牽回隻似不同群,
放去猶疑性未止;
取放未能忘鼻索,
X放XX放者空。


第五組,馴伏,第六組,無礙, 兩組造像合刻一處

圖中兩個牧人坐於山石之上,並肩依偎。兩人好似剛剛說完悄悄話,正會心一笑。站在右邊的牛瞪眼豎耳,正在偷聽主人娓娓動聽的談話。站在左邊的牛屈腿跪地,伸項飲溪水,意即牛之強性雖有收斂,但貪欲未斷。旁刻頌詞:

放去收來隻自由,
鼻頭繩芯亦當X;(留?)
雖然立意XXX,
步步自由不放伊。

放來霞似會人言,
XXX侵更可憐;
坐看X綠全不顧,(草?)
由有繩綣慮狂顛。

第七組,任運

小溪邊,一頭牛悠閑而立。牧人麵呈微笑,眼視前方。人牛皆自由任性。旁刻頌詞:

牛鼻牽空鼻無繩,
水草由來性自任;
澗下岩前無定止,
朝昏不免要人尋。

第八組,相忘

一頭牛低頭舔蹄。牧人頭微左側,雙手交於腹前,赤足坐峭石上,怡然忘情,凝神傾聽著第九組中老牧人吹奏的牧歌。旁刻頌詞:

萬象忘機無所得,
牛身全白尾由黑;
比霞千頌故其中,
X坐孤岩誰取則。

第九組,獨照

一頭牛站在岩壁下,引項向上,痛飲山泉。一位頦下長髯的老牧人倚石而坐,獨奏橫笛。那悠揚的笛聲,不僅吸引了第八組中放牧的同伴,而且連在天空飛翔的仙鶴聽見後也為之卻步,佇立於老牧人的身旁。旁刻頌詞:

全身不觀鼻嘹天,
放者無拘坐石巔,
任是雪山香細草,
由疑不食向人前。

第十組,雙忘

牛經不斷調馴,已由放蕩不羈變得溫順服帖。它四腿跪伏,臥地而息。牧人袒胸裸腹,在樹陰下仰身憩睡,頭頂上方的小猴倒吊樹上,用手去抓他的衣服,他竟毫無感覺。意即牧人的“心”經過不斷修證,已有“心猿意馬”變得“物我兩忘”。旁刻頌詞:

高臥煙霞繩放收,
牧童閑坐況無憂,
欲尋古尊X蹤X,(無,跡?)
去住人間得自由。

  在上述十組造像之後,另刻有祖師趙智風像及明月圖。祖師像結跏端坐,頭飾卷發,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袒胸露腹,手結定印。其頂上刻頌詞:

無牛人自在安閑,
無住無依性自寬,
隻此分明誰是侶,
寒山樵竹與岩泉。

  祖師像右側,有一隻野鹿口銜蓮花,花上小方碑中刻偈語曰:

假使熱鐵輪
於我頂上旋,
終不以此若,
退失菩提心。

  經過前麵的修證,在牧牛末,圓覺洞口僅剩一修行者及一輪明月,這就是明月圖。並配詩曰:

了了了無無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
了心心了無依止,圓昭無私耀古今。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寒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意即已達其“空”之境界。此正如禪宗六祖慧能所言: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縱觀牧牛圖,古代雕刻大師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使整個岩壁上山徑崎嶇,山泉幽靜;十牧人或揮鞭馴牛,牽牛徐行,或並肩耳語,橫笛獨奏,或袒胸露懷,憨然憩睡;十條牛或舔蹄飲水,或跪地而息。人景交融,風趣昂然,如詩如畫,呈現出一派巴蜀風情,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以其生動的形象,表現出闡門修行的次第功夫,令觀者備受教益。

http://www.koolpages.com/xqxa/mutogduandi.mp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j123 回複 悄悄話 嘻嘻:這個形象 & 確切。

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