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一)
(2006-11-05 18:54:12)
下一個
有感而發。上個星期欠下的作業,現在補上。之所以想起這個題目,是因為最近常去母校的網頁,看到學校舉辦的一些活動照片,讓我想起了我那時的生活。
“我的母校”,說的是我的高中。我生長在東北的邊陲小城,朝鮮族的聚居地,母校是地區唯一的一所漢族重點高中。幾乎所有的家長和適齡學生,都把母校認為是上大學的保險箱。曾經有一種說法“進了母校讀高中,就是一腳跨入了大學門”,所以母校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進入母校讀高中也成了我小學和初中的最大願望。中考發揮的很正常,我也如願以償進入了這所重點高中,有機會感受她的氛圍。
她古樸,沉靜,內斂而又底蘊豐厚。
還記得,那時的教學樓隻有一座,是那種剛蓋好的時候不覺得新,十幾年、幾十年之後也不覺得舊的灰色。我喜歡這種灰色:她不張揚,不喧囂,縱是你在外麵怎樣的“瘋”、怎樣的玩,進入校園,見了她,你的心都會沉靜下來,安安靜靜的,花園裏泥土芳香的味道你感受的到,樹葉清新的綠色你感受的到。以至於後來學校維修和擴建,將教學樓的外牆貼上一層淡黃的馬賽克,我認為是最大的敗筆。即便修再多的花園涼亭、石碑,營造出來的寧靜氛圍也不及原來古樸的灰色,我一直這樣固執的認為。
那時學校每個年級六個班,每班四十到五十人不等,全校學生加老師,一共不足千人。哪裏像現在,一個年級就千人有餘,十幾個教學班。
高中的生活和教學極有規律。每天正常的上課自不必說,讓我感歎的是從高一一入學到高考結束,每天下午五點到六點的測驗雷打不動。周一到周五,分別是高考的五個科目,周六是休息的。老師說目的是鍛煉我們的心裏素質:平時的測驗就像高考,高考就像平時的測驗。
還有每天下午三點半到四點(好像是這個時間,具體的記不清了)的體育活動。學校為了保證高考的升學率,是沒有音樂、美術這些現在看來是提高學生修養,素質教育的課程的。可是不但保留了體育課,還安排了每天半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到時間班主任是會來教師裏攆人的,剛開始的時候不知有多少同學被攆過,特別是女生。到後來,班主任就要去操場上攆人了。很多同學喜愛上了體育運動,長跑、排球、籃球、足球,都有各自不少的擁篤者。學校也會配合的在春季,五一節之前舉辦班級之間的球類比賽。我們班的一群男同學還曾經蟬聯了三年的籃球冠軍,教練就是我們班主任。我也在那時喜歡上了籃球,體育活動時間打不夠,晚飯後的一點空餘時間也要打。當時覺得不但沒有影響學習,身體好了,學習效率反而高了。而且因為打籃球跟很多同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現在我們還以師父、徒弟相稱。當許久不見,再次見麵的時候聽到這些稱呼,覺得特別的親切,大家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不見了。
高中有快樂的經曆,也有痛苦的。但不管怎樣的,若幹年後能回憶起來的卻都是這些深刻的記憶。
記得論壇上看到過一個MM問,有沒有大家聽見就想哭的歌。我想之所以想哭,更多的應該是“觸景傷情”吧。對我來說就有這樣的一首歌,鄭鈞的“回到拉薩”。不管歌曲的創作者想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我一聽到這首歌,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寒冬臘月,天還沒亮,我兩眼惺忪的走在宿舍樓到教學樓的路上的情景。小路的兩旁是白楊樹,冬天已經沒有樹葉,北風一吹,樹幹嘩嘩響。升入高中的第一個冬天,壓力極大。初中到高中課程的轉變,每天有父母照顧到一個人住校,生活的轉變。還有就是高中聚集了整個地區的優秀學生,初中時期我的優勢已經不再。以中考第一名成績升入高中的我急需證明自己。所有的這些,讓我每天起床都有想哭的感覺,“回到拉薩”裏歌者沙啞的嗓音正寄托了我的這種感覺。
春暖花開的時候,我也走過了這段低穀。我的生活又重新充滿了陽光,充滿了歡笑。但是這首歌,卻怎樣也抹去不了那段記憶,是痛苦的,也是堅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