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蘊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正文

心靈之道 胸廣地自寬 (ZT)

(2007-01-13 10:30:36) 下一個

俗話說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麽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們遭遇不得意之時,我們應該采取一種什麽樣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呢?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對於我們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能有什麽啟示呢?於丹《論語》心得之《心靈之道》就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應該持什麽態度。

  人的一生中遺憾的事情誰都在所難免,《論語》中有沒有遺憾的事呢?也有很多人。想想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麽多學生,家家都有自己煩心的事情。那麽他們之間是怎麽來討論關於人生遺憾的呢?

  有一個學生司馬牛,他的遺憾是什麽呀?

  “唉!我家隻有我一個兒子。”

  “我們家有哥仨。”

  “我們家有五兄弟。”

  “我們家有八個兄弟,號稱八大金剛呢。”

  “為什麽人家都能夠有那麽多兄弟,為什麽我就一個都沒有呢?哪怕有一個也好啊。為什麽啊?為什麽啊?太鬱悶了。”

  他的一個同學子夏就開始勸他。子夏是自稱,稱自已的名字商,“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衛靈公篇)

  盡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是他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就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地麵對人生的遺憾,當你麵對一件想不通的事情的時候,你怎麽樣避免最大的傷害呢?就是不要糾纏在裏麵,一遍一遍地問為什麽呀,為什麽呀,偏偏這倒楣事怎麽就落在我頭上呢?

  其實化解遺憾第一個前提是先認可這個遺憾的存在,就是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這件事接受下來。說,好了,這就是一種安排,我已經知道有這個遺憾了。那麽第二個態度是什麽呢?是盡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補足這個遺憾。這就是子夏告訴他同學兩句話,叫“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篇),敬,是指人內心的一種端莊,一種正直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度,使大家都可以尊敬你,那麽你再去做事情,盡可能讓自己少一點失誤。另外一點就是真正跟別人共事的時候,要恭而有禮,內心保持著一種恭敬,彬彬有禮,真正能夠對人有一份尊重,如果你能做到這樣,少一點過失,多一分尊重,那你能夠達到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所以一個真正的君子,你還真正會內心憂患沒有兄弟嗎?

  而這樣的一種遺憾,其實如果我們放大的話,那可能它會被放得很大很大。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他說“如果你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麽你也將失去星星了”。也就是說,你總看著自己人生的遺憾,你總在念叨著這個遺憾,這個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呀,甚至這個遺憾有可能會變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這個陰影在你的內心極而言之,它對你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報刊的轉載,說英國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網球名星,叫吉姆·吉爾伯特。這個女孩子在小的時候經曆了一次意外,就是她跟著她的媽媽去看牙醫。這本來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一般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心髒病的,可能她媽媽沒有檢查出來有這種隱憂,所以孩子蹦蹦跳跳地去了,以為跟媽媽一會兒回家了,結果她就麵臨了她生命中令人驚詫的一幕,她看見她的媽媽就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

  前幾天呢,我在《讀者文摘》上看到一個說法,說評估二十一世紀我們各個國家生活好與不好,已經不簡簡單單是過去的一個標準,大家都知道是GDP。GDP我們國家增長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叫GNH,是什麽呢,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強,不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看每一個老百姓他內心的安寧與幸福感,他在這個社會中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認同嗎,他滿意嗎。而這個指數在中國很有意思,我們曾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參加過一次國際的調查,當時顯示我們國家的幸福指數是不太高的,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四點多,到了91年的時候再參加調查發現隨著整個物質文明的提升,當時也是進行了很多改革,這個幸福指數提高了,當時到了73%左右;但是等到了96年再參加調查的時候發現這個指數下跌到68%了,這是一個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說,當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盛的時候,我們現代人有可能會遭遇更為複雜的心靈困惑。

  大家肯定會有同感,今天我們的困惑是選擇太多了。我們可以選擇這個,可以選擇那個,所以大家困頓。其實大家誰都不願過苦日子,但是在相對的,比如說不太滿意的情況下,我們能夠享受到今天的快樂嗎,我們每一個人追問內心,我們會有一種安頓嗎?這一點讓我們回到《論語》看一看兩千五百多年以前那個時候的物質生活多麽貧困呀,那是一個什麽樣的年代啊,但是孔夫子評價過他的一個學生,就是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大家都知道,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他說: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篇)

  這話什麽意思呢,一簞食,家裏頭糧食很少,不能是滿倉滿鬥的,可能剛剛夠煮飯就那麽一小笸籮;一瓢飲,一個水瓢裏頭的水,夠喝的水就完了;住在什麽地方呢,住在陋巷,非常破爛的小地方;這一切,可能很多人說,那我們沒辦法選擇,生活就是這樣。難的不是說他生活在這種境遇中捱過來,難的是他的生活態度,叫做回也不改其樂,而別人怎麽樣呢,孔夫子說,人不堪其憂,所有人都會被此困擾,在抱怨的時候,而顏回從來不改變他那種樂觀的態度,所以他說賢者回也,又感歎一聲這才是真正的賢德。就是在什麽樣的物質環境下都不改變心境的那種坦然和安寧。其實我們想一想,在今天聽到這樣的言論來講對我們的心裏是挺溫暖的,因為我們受的困頓太多了。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人會越來越不滿,因為你總會看到周圍還有乍富的階層,總會有一些人讓你感到心裏的不平衡,這是因為什麽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功能的,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無限深刻的去發現內心。孔夫子能夠交給我們快樂的秘訣就是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所以在今天,恒心與定力對人來講是什麽呢,它是讓我們在這麽一個蒼茫大千世界裏麵能夠做成一點點事情,最後心裏的那麽一個依據和底線。有些奇跡其實就是在堅持中完成,有些奇跡永遠不是那些最機靈和最聰明的人能做完的。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小故事: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麵玩著玩著,看到一個高聳入雲的鐵塔。小青蛙們就在一起忽發奇想,說我們能不能爬到塔尖上?然後大家都很受這個理想感召,說爬呀爬呀,呼朋喚友就開始爬了。爬著爬著呢,被太陽曬得氣喘籲籲,就開始有人懷疑,有人質疑說我們傻不傻,咱們幹嗎去啊,為什麽要爬啊,這誰說的啊。說著說著,有一個停下來就有三個停下來,就有五個停下來,逐漸逐漸,大家不僅停下來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說真是挺傻的,幹嗎呀,這個時候大家發現很奇怪呀,有一隻最小的青蛙它還在爬,它的速度也不快,就一點一點的往上爬,後來大家瞠目結舌,大家都不說話了就看著它。終於看著它以緩慢的速度最終自己到達了塔尖。等到它下來以後呢,大家都敬佩的不得了,就上去問它說,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力量,為什麽你自己上去了,然後大家恍然大悟,這個答案大家聽了也許是出乎意外的:這隻小青蛙是個聾子。它當時隻看到了所有人都開始行動,但當大家議論的時候它沒聽見,所以它以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個人在那兒晃晃悠悠在那爬,最後就成了一個奇跡,它爬上去了。

  現在家長都在說希望孩子聰明,什麽叫聰明呢?就是耳聰而目明,耳朵靈眼睛好。但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有時候做一個有信念而不太聰明的人也許是一種選擇。我們現在就是因為太聰明了,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為什麽會聽信他人的鼓噪呢,為什麽爬著爬著對自己懷疑了呢?因為我們心裏頭沒有一個信念,沒有認為說什麽樣的事情我一定能做成,所以你會受到他人蠱惑,這對於儒家來講是一個大忌。 話外音:人人都希望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於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隻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子《論語》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寬廣胸懷告訴他的學生們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而孔子的這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對曆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那麽這樣一種儒家思想一脈相承傳承下來,後來我們曆史上出現了很多這樣的人物,到了東晉的時候中國出現了田園詩派,出現了一個大詩人,就是大家都屬性的陶淵明。這個人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麽呢,陶淵明的價值不在於詩中購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個人心裏都能開出來了一片樂土,就是他日子過得很樂嗬。他經常說,我歸園田居,他本來也做過小官,當了八十三天彭澤令,後來覺得說不行,有一件小事讓他覺得不快樂,他在那幹著幹著,有一天說上麵來檢查工作了,說督郵要到此,告訴他說你穿正裝出場,叫做“應束帶見之”,你把必須要把腰帶端上,穿正裝去見一見,無非象今天穿上正裝,紮上領帶去見見領導,就這件事,陶淵明不幹了。他說,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所以就解佩印而去,自己把佩印一仍,我回家了。回家的時候,他自己寫了《歸去來兮辭》。他說過去的這種日子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這話說的好,什麽叫以心為形役,就是讓我這個身體成了我心靈的主人,他去奴役我的心靈,也就是說我讓心靈受了好多委屈,去低三下四啊,去阿諛奉承啊,為的無非是我吃點好的,穿點好的,就讓我的身體享一享福,但我讓心靈受了這麽大的委屈啊。所以他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猶可追,知道我過去的這事做錯了,但是未來還長,所以我就歸去了,所以我就回到自己的田園了。

  孔子的學生,還是那個子貢曾經問過他,子貢說:老是啊,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說這怎麽樣啊?逼著老是說這好啊,老師也很寬和,子曰:可也,老師說還可以,但是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老師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老師說:最高的那個境界就是一個人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沒有抱怨,他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仍然不能從他的生命中被剝奪。大家想想,這是一個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在貧賤之中還能保持著把他的日子過得覺得很有尊嚴,有他自己的快樂。其實這說的就是象陶淵明那樣的隱士。

  孔夫子他跟學生在交流中,學生非要苛刻的問他。子貢,老是這個子貢“刁難”他的老師,說:老師您就跟我說,這一輩子,您就告訴我一個字,我就可以終身受益。問他老師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就遵守它。你說什麽教育能縮成一個字,老師呢也能說出來,老師還特寬和,商量的口氣說:豈恕乎,就是寬恕的恕。他說,如果有這麽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字。然後老師又為這個“恕”字加上了八個字的解釋,這八個字我一說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實這是聖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麽叫忠恕,什麽叫寬容,就是你自個兒覺得不想幹的事,你就別強迫別人幹。你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就這一個經驗夠你活一輩子。這就是老師告訴他學生的話。所以什麽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幾個字就夠你一輩子用了,所以真正聖人不會說讓你去背《千字文》,記住那麽多你才能活明白,記住一個字有時候就夠了,就是寬容一點。

  所以他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這麽簡單,但是寬容有時候多不容易啊,我們這個社會上,現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頭過不去。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困頓,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時候是一個事情過去了以後我們老在那裏想,覺得這個事情深深的傷害了我,然後我就不斷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總想著說這麽可惡的事我怎麽能原諒他呢,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都是複仇。

  其實當你一次一次玩味這個痛苦的時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個小和尚一個老和尚,兩個人出去下山化緣。走著走著到了河邊,這個小和尚因為剛入道,什麽事情都必恭必敬看著他師父,一看那有個姑娘要過河,他師父就過去問她,說姑娘你想過河呀,那你過來我把你背過去吧,就背過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結舌看著,然後被過去就放下了,姑娘謝謝老和尚,他師父領著他接著走。這個小和尚也不敢問,說我師父怎麽這樣呢,走啊走啊走了二十裏地,覺得太憋得慌了,終於就問了,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麽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他師父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二十裏地還沒放下。這個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就是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有什麽事老擱在心裏放不下,所以上麵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就像我們客觀的生活中,你說一個人要是遭遇事業呀婚變呀,朋友背叛哪親然離去哪,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對你算大事還是小事,這個沒有客觀標準。這就像說一寸長的口子算是一個大傷還是小傷呢。如果在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個大傷,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藥老看著;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夥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從傷到傷好一直就不知道,這也是個傷口就完了所以其實我們的內心究竟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邋邋大小夥子,這件事情靠我們的修煉就能做到。這就是孔夫子的意義,他告訴你你可以做得到,無非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去強加別人,自己快樂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點。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更多地去幫助別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