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鄰居中國(1)

(2006-12-16 04:17:48) 下一個
節選德國前總理Schmidt書名為《Nachbar China(鄰居中國)》的一章,關於他與駐京記者Sieren就中日關係的討論。因為此書目前尚未有中文版本,隻好將就翻譯。
 
到今日為止二戰對中日關係的影響遠比德國與法國、波蘭、英國的關係更深刻。中國人仍期待著日本人對他們在侵華戰爭中的暴行表示道歉。尤其是1937年的死難近30萬南京大屠殺,至今日本人仍不承認。幾乎每個月的政治爭端都會涉及這個問題。中國政治家們總愛用德國與之對比,看德國是如何麵對曆史和過去的。施密特總理,在您1975年第一次到中國南京時,曾討論過日本問題嗎?
 
驚訝的是的確沒有。當地的官員一心關心的是蘇聯問題,1962年時蘇聯棄中國不顧。他們指著長江上的一條十分壯觀的大橋驕傲地說,蘇聯人建了一半就走了,是我們獨立把它建完的。但是南京大屠殺卻沒有被提及。
 
今天可不是這樣了。這是否意味著過去20年來和日本人的衝突不但沒緩和反而加劇了?
 
這種對抗自九十年代以來就加劇了。
 
也就是自從中日經濟關係密切起來。1975年南京大屠殺並不重要,今日卻被提到重點來--讓人不禁想問:是中國在充分利用日本的罪債來獲取政治經濟上的利益?
 
我倒傾向在日本人身上找責任。說的謹慎點,他們麵對中國人的表現很不聰明;有時甚至是挑撥性的。
 
這是他們出於反抗和憤怒而采取的行動,因為還沒能發揮出亞洲霸主地位之前就輸給中國了?
 
他們采取行動--謹慎來說--處於防守的位置上。 日本人雖然明白,是他們在亞洲挑起二戰,但是和德國人不同的是,他們從未對此公開表示過後悔。
 
為什麽不呢?
 
他們受到的是錯誤的教育。即使德國人也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到這一步。但是德國政府從一開始,起碼從阿登納總理起就明白,這無論從道德還是政治上都是絕對必要的。盡管如此也才在戰後四十年,1985年5月8日,當時的德國總統Richard von Weizsäcker第一次在他的演講中明確表示悔恨。 在日本就不同了。隻有三任短期執政的首相是例外。
 
我們當年也受過那些逃難而且存活下來的德國猶太人的強大壓力,認真去對待我們的曆史問題。中方對日本的壓力卻不是很大。您和日本人談過這種區別嗎,還是這根本就是禁區?
 
應該和他們談這個問題,因為對他們有幫助。七、八年前我和一個在日本政界有過舉足輕重地位的朋友就這個話題聊過。談話的起點是關於美日援助協約的補充。我對這個日本朋友解釋說我對這個協定不太讚賞:你們為美軍提供空軍基地,造成可能與中國產生的衝突。你們加強軍事裝備,這大可不必,誰會想進攻你們呢?他對我的幼稚感到震驚,中國的進攻當然是可能的了。我接著問:那到底上一次中國皇帝派兵日本是什麽年代的事了?他隻好說:你贏了。但是我還是無法讓他信服,他畏懼中國。日本的政界到今天仍覺得,中國會對他們發動進攻。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