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匯改打破人民幣對外升對內貶怪圈!
(2008-07-01 18:54:33)
下一個
新匯改打破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怪圈!
專家論壇
PROFESSOR3國際金融問題高級專家
人民幣麵臨的升值壓力越來越大
在美國安納波利斯舉行的SED(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剛剛結束。這次會談的重大新聞之一,是中方同意美方要求,加速人民幣的升值步伐。近來看到中國許多頂級經濟專家紛紛對媒體發表講話,在為人民幣升值問題進行輿論準備,就可以猜到,采取實際行動的時候即將來臨。然而在仔細研究這些專家們的各種言論之後,卻頗感失望,因為人民幣定價問題需要新思維和新公式,但這些專家們無一例外,沒有任何人給出人民幣匯率定價問題的任何新方向或甚至是新線索。目前人民幣麵臨一種“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怪圈,社會輿論反響很大,但“頂尖經濟學家”們無一給出明確的答複,這就使得民間對通膨的不滿日益升溫。
中國目前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的匯率定價方法。筆者建議在"參考一籃子貨幣"後麵增加"和世界市場的重大變動"的表述。由於美國"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的貨幣定價問題已經變得日益複雜。自1992年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發動"英鎊戰役"以來,對於完全開放的市場化國家,證券市場已被引入成為匯率定價的相關參照物之一,國際匯率定價問題就曆史性地從"單維"變成了"二維"的問題。而自2006年美國高盛與大摩兩巨頭的期貨相關收入超過證券相關收入以來,國際匯率定價問題正朝著史無前例的變成"三維"問題的方向前進。
目前形勢下,人民幣加速升值無疑是正確的抉擇。而在此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不是人為猜測合適的點位或升值的速度,而是研究、製定和公開推出一種新機製,由這機製代為尋找合適的兌換率,並同時起到化解通膨預期的實際效果。這方麵的研究,是中國"金融創新"的極為緊迫的任務,不容拖延。
刻不容緩
目前的情況是人民幣匯率變動大大落後於金融市場的重大變動,宏觀調控隻憑央行的緊縮銀根措施一條腿走路,類似於“頭疼醫腳”而很難奏效,甚至可能引發滯漲(Stagflation)的困局。隻有針對目前國際性通膨的要害--商品價格的暴漲進行新的人民幣匯改,才是打擊通膨的最重要途徑。
2005年7月21日開始的人民幣匯率改革提出和使用的"4+N"的"一籃子貨幣"定價方法,在當時是一種進步。但近18個月以來,它未能根據最新的國際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急速變化而與時俱進,造成了目前人民幣幣值過低的局麵,成為了"輸入性通膨"的重要根源之一。所謂"4+N"的匯率定價方式,即是根據美元、歐元、日元和韓元這4家與中國貿易量最大的國家的貨幣,再加上其他一批與中國貿易量較小國家的貨幣,來製定人民幣匯率的水平。目前1美元=6.6x人民幣的兌換率,就是根據3年前形成的公式而來。
實際上,人民幣匯率過低對當前的國內通膨造成了雙重推動作用。一是使中國進口能源和原材料時所支付的人民幣成本過高,推高了中國國內的物價水平而造成"輸入性通膨";二是由於企業普遍預期人民幣匯率上升速度趕不上商品價格上升,囤積居奇的投機心理擴散就更加惡化了實際的通膨走勢。所以從表麵上看通膨的原因都在國內,但實際上通膨預期心理普遍蔓延的最重要源頭是對國際商品價格繼續暴漲的預期在作怪。例如,根據中國"財經"雜誌報道,6月23日寶鋼與澳洲力拓就鐵礦石進口達成協議,價格比2007年上漲79.88%-95.6%。此前,由於預期價格大幅上漲,中國的各大海港已經堆滿了國內企業進口但卻不提貨的鐵礦石。這種囤積居奇的牟利活動,就同人民幣的匯率過低有直接聯係。鐵礦石價格的大幅上升,將進一步推高中國國內的通膨。而囤積居奇的投機牟利,將更加惡化這種趨勢。
目前情況下,中國央行的緊縮措施根本無法左右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的暴漲,但卻對國內企業的生產積極性造成重大打擊,因為實際情況是與其生產產品,還不如囤積能源和原材料。唯有人民幣升值可以有效打擊企業的通膨預期,充分遏製"輸入性通膨"的力度。而公開推出人民幣的新的定價模式,才能有效遏止通膨預期,從根本上打擊通膨。
匯率為何過低?
那麽,是什麽新情況造成2005年匯改的定價方法在最近一兩年導致人民幣匯率過低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首先,美國政府濫發貨幣導致了美元的急速貶值。最近三年,代表美元對其他所有貨幣兌換率的美元匯率指數下跌了20%,對歐元貶值22%,但對人民幣僅下跌17%。這意味著盡管人民幣對美元在升值,但對其他多數貨幣還在貶值!盡管布什總統自上任以來曾幾十次的公開講話表示支持"強勢美元",但布什政府任內美元一路在貶值,而以美元標價的石油和原材料卻一直在漲價。所以,美國政府多次要求人民幣升值加速,並非是美國對中國的"貨幣戰爭"那麽簡單。中國政府在人民幣定價問題上應當考慮的是中國自己的利益,自己拿主意,而完全不必考慮美國人說什麽,無論是正話還是反話。這個原因,中國媒體已多有論述,不再贅言。
其次,商品期貨市場的畸型繁榮。當一種趨勢形成時,華爾街追逐超額利潤的衝動總是會將這種泡沫盡可能地吹大。美元貶值是造成商品期貨暴漲的誘因之一,但絕不是全部。造成期貨暴漲的主要原因一是華爾街主力資金的大筆投入:2006年,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期貨相關收入已經超過股票相關收入!“一哥與二哥”帶頭轉型,已將投資重點從股票轉向商品價格投機。2007年的數字尚未看到,但隻高不低;二是,華爾街的最新"金融創新"正方興未艾。自華爾街06年4月推出第一支"油價追蹤型"ETF(可交易基金)以來,目前這類隻追蹤商品價格、而與股市漲跌無關的"可交易基金"已經推出30多種,2007年這類基金所吸引到的資金比2006年上升了83%;第三是美國政府正在推波助瀾,為"後次貸泡沫"製造謀取暴利的新溫床。今年5月美國財長保爾森提出的金融體製改革計劃,其中最大的要點是第三條,即將紐交所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合並,統歸美國證管會領導。這無異於吹響了商品價格投機的衝鋒號!保爾森不愧是美國高盛的前任CEO,時時不忘為老東家創造盈利條件啊。如同次貸泡沫接替了高科技泡沫一樣,新的“國際商品價格泡沫”正在如期而至,新泡沫將充分吸納從舊泡沫中撤出的資金。估計這一波惡浪還有三四年的壽命,其最高潮尚未到來。無論美國下任總統是誰,都無法遏止新泡沫的膨脹。
再次,人民幣"一籃子"定價係統與世界金融市場的最新發展相脫節。上麵提到的"一籃子"中的四種主要貨幣,與近來價格暴漲的中國最大的能源與原材料進口國完全不相符。如中國的石油進口國主要是中東、俄羅斯、非洲。鐵礦石進口國是澳洲和南美。銅礦進口國也在南美。而人民幣升值速度太慢,遠遠趕不上進口價上漲的速度。按道理,中國人民幣在與這些國家的貿易中升值是對中國雙重有利的事:一方麵可以降低進口原材料的人民幣成本,減少輸入性通膨;另一方麵因為從這些國家有大筆進口,中國商品出口價升值也較為容易。然而,人民幣的定價係統中卻偏偏很少有它們的地位!而中國人民幣定價中考慮的最大兩家美元和歐元,卻都是對中國廉價商品最易產生保護主義的大本營。
所以,社會上反響最大的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怪圈,恰恰是因為人民幣定價係統過時而沒有反映國際商品市場的重大變動才造成的。人民幣對能源和原材料進口國貨幣的大幅度貶值造成了它趕不上國內通膨的速度,這就是“對內貶值”的來源。而“對外升值”的假象其實是由美元貶值造成,對美元升值的速度低於美元對其他所有貨幣的貶值速度(以美元指數表明),隻能說明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太慢了,落後於絕大多數國家貨幣對美元的升值速度。
新匯改建議
行文至此,創新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已經呼之欲出了。雖然本文不可能提供詳細準確的計算公式,那是需要嚴密測算的東西,但新匯改的大方向是:
第一在決定人民幣匯率時,必須考慮世界市場商品價格的走勢。可以隻考慮商品交易的現貨價,不考慮期貨價。可以采用多種商品價格指數加以綜合考慮,以減少單一指數的片麵性。應當主要考慮中國進出口的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動。
第二,商品交易價對匯率的影響可以"商品價格係數"的方式出現,因為它與完全按照其他貨幣而定價的人民幣匯率並非同一維度上的東西。係數應當是雙向的,即當中國的大宗進口商品漲價,係數大於1,增加人民幣升值幅度;而降價時"係數"小於1,即變成折價。
那麽,目前人民幣匯率的正確價位應當如何呢?可能的答案之一是應以2007年初商品價格暴漲之前的人民幣匯率與當前匯率之差,乘以同期商品價格暴漲的百分比,得出的數據即是今天人民幣應當具有的匯價。再重複一遍,這隻是可能的計算方法之一。本文的主要宗旨,不是提出人民幣匯價的具體點位,而是提出一條新的思路,即人民幣匯率不能隻就貨幣考慮貨幣,而必須考慮世界商品價格的變動進行測算,才能製定出合理的定價機製。而新的匯率定價機製的最大效用,就是協助遏止國內正在擴散的通膨預期。
目前是改變人民幣定價模式的關鍵時刻,如不早做修改,人民幣匯率將日益偏離正確的合理價位,並且成為國內通膨的最大幫凶。盡快製定並公開推出人民幣匯率的“商品價格係數”,將大大完善人民幣匯率機製,並沉重打擊通膨預期的蔓延,同時還能避免出現因過度收緊銀根而造成的滯漲風險。
(本文原文6月30日發表於倫敦BBC中文網“專家論壇”頭條。歡迎轉帖,請注明作者“PROFESSOR3”)
人民幣匯率到底有多低,看老外在北京如何拖大箱掃貨就知道了!看這兒:
http://a2482713.site.hichina.com/photoalbum/photoalbumviewpage.aspx?id=395326&siteid=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