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

當年想方設法要跳出農門,如今又是挖地三尺把自己變成地道的農民,是命運的安排,還是。。。?嗬嗬,嗬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如何種植佛手瓜----chayote (Sechium edule)

(2008-02-21 18:19:31) 下一個

( ) 概述

l. 佛手瓜的起源及栽培曆史、現狀

佛手瓜又名合手瓜、合掌瓜、拳頭瓜、洋絲瓜、豐收瓜、菜肴梨、萬年瓜、福壽瓜等。原產於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 18 世紀傳入美國,後傳到歐洲,再傳入非洲。同世紀傳入東南亞各國。日本在 1917 年從美國引入。約在 19 世紀傳入我國。在中國長江以南各省都有栽培。以雲南、貴州、四川、浙江、廣西、廣東、福建等省栽培最多。 70 年代,長江以北地區從福建省引進了綠皮佛手瓜品種, 80 年代佛手瓜的引種及高產栽培被列為一些地區科委研究的課題 ; 到了 90 年代,佛手瓜在北方十幾個省市引進成功。

佛手瓜在原產地是多年生宿根蔓生草本植物,但在我國北方地區露地種植的情況下,其宿根不能安全越冬,隻作一年生栽培,且無霜期相對較短,對瓜的正常成熟造成一定的影響,產量也隨之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利用冬暖式大棚對佛手瓜進行多年生栽培,這樣不但當年瓜可全部成熟,產量劇增,而且宿根可安全越冬,來年春季還能收一季瓜,其經濟效益成倍或成幾倍增長。

現在,佛手瓜已成為壽光市冬曖式大棚內栽培的主要瓜類蔬菜作物之一。且由於佛手瓜單株產量高,果實、嫩莖葉、卷須、地下塊根均可做成多種多樣的美味佳肴,瓜果耐貯存和運輸,且在生育過程中,病蟲害少,用藥少,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無公害蔬菜,因此佛手瓜的栽培麵積大有發展的趨勢。

2. 佛手瓜的商品性及營養價值

佛手瓜嫩瓜清脆多汁,味美可口,含有豐富的營養。每千克鮮瓜中含蛋白質 5克、脂肪1克、纖維素30克、碳水化合物77克,還含有維生素C220毫克,核黃素0.1毫克,含鈣500毫克、磷320毫克、鐵40毫克。

做湯均可,還可以鹽漬醬製。由於栽培中很少施用農藥,是一種無公害蔬菜,其嫩梢和塊根亦可食用。

佛手瓜嫩梢的營養成分較幼瓜多,嫩梢以新鮮脆綠,長 15-20公分,帶2-3節葉片之莖蔓最佳。至於做為食用之幼果以果肩部位光澤及果皮表麵縱溝較淺者,果皮鮮綠色、細嫩、未硬化為佳。

佛手瓜的上市期為秋末,很耐貯藏,常溫下可由 10月一直放到翌年3~4月,風味基本不變,對解決冬季蔬菜淡季有很大的作用。加上冬季果菜較少,中國北方人民對果菜素有偏好,佛手瓜正投人們所需。佛手瓜外形如雙手合掌,尤如念經祈禱,有美好的祝福含義,更受人們喜愛,常作為過年過節禮物相送。由此市場需要量越來越大。

佛手瓜既可作大田栽培,又適宜於庭院綠化栽培。庭園種植,可集觀賞、遮 蔭綠化和食用於一體。

佛手瓜苗期很長,一般在大棚中育苗,旺盛生長期利用大棚骨架爬蔓,大棚時值炎夏空茬時間。後期,佛手瓜采收後,大棚內可定植越冬蔬菜。所以佛手瓜在大棚內栽培對於充分利用大棚設施、實施立體栽培有很大作用。

由上述情況可看出,佛手瓜在華北地區栽培意義巨大。近年來,山東省市場已陸續增加了供應量,煙台地區產的佛手瓜已通過海運遠銷東北地區。佛手瓜正由稀特蔬菜向大路蔬菜發展。



( ) 佛手瓜的生長發育規律

1. 佛手瓜的植物學特征

佛手瓜為葫蘆科佛手瓜屬中多年生攀緣性草本植物,在溫暖地區宿根可以越冬,作多年生栽培,在北方,露地栽培情況下作一年生栽培,在保護設施下也可作多年生栽培。佛手瓜的葉及蔓的生長形似絲瓜,又名洋絲瓜。果實如卷曲之佛手,故稱佛手瓜。

佛手瓜植株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構成。佛手瓜從種子播種發芽到新種子產生的生長發育和形態變化過程是 : 種子發芽生根- > 子葉展開— > 真葉發生— > 根生出側根形成根係,莖伸長並加粗,葉片展開和加大一 > 花芽分化— > 花器形成— > 開花一 > 受精— > 果實肥大— > 種子形成— > 果實成熟。

(1) 根係 : 佛手瓜主根肥大,近地表處能橫向生長,形成數個塊根,其根係最初為白色弦狀根,隨著植株的生長,須根逐漸加粗伸長,形成半木質化的側根,並著生不規則的副側根,側根長而粗。這些根多分布在距離地表 30 厘米左右深度的土層內,少數主根係入土深達 1 米以下,側根和細根橫向伸長的長度達數米,在一般土壤中,一年生的側根長達 2 米以上,二年生的長達 4 米以上。主根、塊根、側根和許多細根形成龐大的根係群,貯存大量的養分,根係分布範圍廣,吸收水肥能力強,比較耐旱。栽植 2 年後,能產生類似甘薯的塊根,塊根長 15 ~ 35 厘米,橫徑 2 ~ 5 厘米,表皮光滑無毛、土黃色,肉白而脆。但條件不適合則不易形成塊根,在天氣炎熱、夜溫高的地區,夜間呼吸強度大,養分積累少,不易形成塊根。在山東省種植也很少發現塊根,但在定植早、發育好的植株上可發現垂直生長的塊根,一般株產塊根 0.5 ~ 3 千克。

(2) : 佛手瓜的莖蔓生長快而分枝強,一般主蔓可達 10 多米,幾乎所有的節上都有分枝,分枝上又有二次、三次分枝,有的甚至有五級分枝。當主蔓長有三四片葉時,其葉腋的各節腋芽便很快萌動伸長,形成枝條即子蔓。子蔓上的每個葉腋的各節腋芽也易萌發伸長,形成孫蔓,且各側蔓生長的速度很快,以致主側蔓難以區分。莖橫徑略呈圓形,綠色,有不明顯的縱棱,莖蔓上有縱溝,密生茸毛,除接近基部的幾節外,每節都著生葉片、側枝及卷須,到一定節位後還生有雄花或雌花,卷須與葉對生,卷須發達,具 2 ~ 5 個分杈,攀緣性強。一般一株充分成長的一年生佛手瓜植株,莖蔓可以覆蓋 30 ~ 60 平方米的棚架。

(3) : 佛手瓜的葉互生,顏色由綠色到深綠色,葉片掌狀五角形,中央一角特別長,葉柄較長,葉片、葉柄上都被有茸毛,葉麵較粗糙、全緣。

(4) : 佛手瓜花較小、淡黃色,雌雄同株異花,雄花序 較早出現在莖蔓上,花序軸長 8 ~ 24 厘米,著生 11 ~ 30 朵雄花,自中部向上、向下陸續開放,花期長。雌花多著生於子蔓 和孫蔓上,出現略遲。雄花總狀花序,雌花單生,偶爾也有雙生。花冠、萼片皆為 5 裂,冠全緣,淡黃色,雄蕊 5 枚,花絲聯合 ; 雌蕊花柱聯合,柱頭頭狀,子房上位,密被茸毛,至果 實成熟時脫落。

由於佛手瓜最早出現的雌花,其開花時間比雄花開花早 5 ~ 7 天,造成第一至五個早開放的雌花不能授粉結瓜,以至減 產 3 ~ 5 成。佛手瓜為異花授粉,蟲媒花。

(5) 果實 : 佛手瓜果實近似梨形,如雙手合掌式,上有 5 條縱溝,把瓜分成大小不等的五大瓤,每一大瓤又分成兩小瓤,先端有一條縫合線。線的兩側各排列著兩大瓤,另一大瓤則正對著縫合線。具有一大瓤的一麵稱為正麵,相反的一麵稱為反麵。瓜的顏色由綠色到乳白色,果肉白色,纖維少,具有清香味。成熟果實表麵茸毛脫落,有的品種瓜麵較光滑,而有的品種瓜麵粗糙。上有小肉瘤和剛刺。果實無後熟和休眠期。單瓜重 200 ~ 650 克,一般單株結瓜 500 個左右,大株可結瓜千餘個。

(6) 種子 : 佛手瓜每個瓜內隻有一粒種子,卵形、扁平。種子無休眠期,果實成熟後若不及時采收,極易萌發,從瓜中長出芽來,這種現象稱之為 " 胎萌 " ,是佛手瓜的一個顯著特點。佛手瓜種子的種皮肉質膜狀,與果肉緊密貼合,不易分離,沒有控製種子內水分損失的功能,因此,若將種子與果實勉強分離,容易失水幹癟,喪失生命力,所以,種果應整個果實貯藏,貯藏時溫度應保持在 8 ~ 10 ℃。

2. 佛手瓜的生長發育周期

在北方作為一年生栽培的佛手瓜,完成一個生育周期需要經曆 5 個時期,即發芽期、幼苗期、根係迅速生長期、植株旺盛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

(1) 發芽期 : 從播種至第一片真葉出現為發芽期。包括催芽期在內,此期一般為 40 天左右。佛手瓜發芽時,一般先形成一定數量的根係,再抽生幼芽。發芽期屬於異養階段,主要靠種瓜的貯藏營養。子葉展開後,開始由異養向自養過渡。

(2) 幼苗期 : 從第一片真葉出現到種瓜腐爛。此期約需 35 天左右,這一時期是異養和自養共存,地上部和地下部共同生長。

(3) 根係迅速生長期 : 從種瓜腐爛到大發棵。此期地上部莖、葉生長緩慢,而根係生長迅速,為以後植株的生長奠定了基礎,此期一般為 70 ~ 80 天。

(4) 植株旺盛生長期 : 從開始大發棵到植株開花初期,植株生長旺盛,成為植株的生長盛期。因為植株經過根係迅速發育期後,具有了龐大的根係,當氣候適宜時,根係能吸收較多的水分和養分,且在長日照和光照強度等適宜條件下,光合作用加強,能製造和積累較多有機營養供植株地上部分生長所需,因此使植株進入旺盛生長發育期。此期一般為 90 天左右。

(5) 開花結果期 : 從植株始花到初霜後植株枯死為開花結果期。在山東省的氣候條件下,始花期為 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到 10 月中、下旬霜後拉秧。此期一般為 90 天左右。因佛手瓜結果期較耐低溫,在冬暖大概內栽培,可延遲到 12 月份拉秧,使開花結果期長達 100 多天。佛手瓜果實發育速度很快,開花後 15 ~ 20 天可采收嫩瓜, 30 ~ 40 天種瓜成熟。露地栽培的情況下,凡始花期早、初霜晚的地區,佛手瓜產量高。

3. 佛手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 對溫度的要求

佛手瓜屬喜溫作物,耐熱,耐低溫,而不耐寒。佛手瓜在 7 ℃胚根開始生長, 9 ℃幼芽開始萌發,而適宜溫度為 18 ~ 25 ℃,幼苗生長的適溫是 20 ~ 30 ℃,最適溫度是 25 ℃左右, 高於 30 ℃植株生長明顯受抑製,但能忍受 40 ℃的高溫,故可安全越夏。結瓜期溫度要求較低,瓜果生長膨大的適溫範圍為 15 ~ 28 ℃,在 15 ~ 25 ℃範圍內,溫度愈高,瓜果膨大速度愈快。

佛手瓜的莖葉對低溫有一定的忍受能力,在 0 ℃左右的霜凍 1 ~ 2 次,隻有上部的嫩梢受輕度凍傷,而成齡葉下的瓜仍能繼續生長增重。

(2) 對濕度的要求

佛手瓜喜濕潤的土壤環境,但發芽期和幼苗期種瓜自身有充足的水分,且此時植株小,又是生長緩慢階段,所以需水量小,盡量減少澆水次數,以防降低土壤溫度,促根係深紮,但也應保持土壤濕潤。中後期株體生長旺盛,莖葉茂盛,葉麵積大,葉麵積係數高,氣溫高,蒸騰量大,因此需水量就大,要求土壤濕度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 85% ~ 95% ,空氣濕度保持在相對濕度 80% ~ 90% 。於燥和較幹旱的氣候條件不利於佛手瓜的生長發育。據測定,佛手瓜從現蕾到收獲期僅幼多天的時間,畝產 3000 千克瓜,需蒸騰水量 7.5 萬~ 9.0 萬千克,平均每生產 1 千克瓜耗水 25 ~ 32 千克。而佛手瓜全生育期合畝總需水量達到 10 萬~ 12 萬千克。因此在佛手瓜生長中後期保持土壤適宜的濕度是其高產的重要措施,而在佛手瓜進入開花結果期後,植株由營養生長較人生殖生長為主,要逐漸控製澆水量,不要大水漫灌,特別是不能使田間有積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度。佛手瓜植株怕澇,尤其是在結果期,地下水位過高或長時間積水都會造成減產或爛根死秧。

(3) 對光照的要求

佛手瓜適宜在中等強度的光照條件下生長,比較耐陰,在弱光條件下光合能力強,適合密植。在強光照射下,生長發育受抑製,佛手瓜在越夏期地上部分生長緩慢,秋季生長旺盛,是與當時的光照強度有關。

佛手瓜是較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在長日照條件下,進行旺盛的營養生長,但花芽不分化,而隻有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進行生殖生長,開花結果。其光飽和點是 4 ~ 5 萬勒克斯,光補償點是 0.1 ~ 0.2 萬勒克斯。

(4) 對土壤和營養的要求

佛手瓜根係發達,對土壤的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不論山地、平原、庭院、溝坡地,還是粘土、沙土各種土壤,土層在 50 厘米以上,有排、灌水條件都可栽植。但比較適宜在肥沃、土層深厚、保肥持水性能良好、有機質含量高的沙壤土、壤土上栽培。因這種土壤的通透性能好,利於根係對空氣的吸收利用,也利於根係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佛手瓜對土壤的酸堿度要求不嚴,適應的土壤 PH 值為 5.6 ~ 7.8 ,但以 PH 值 6.8 左右最為適宜。堿性、粘土、貧瘠的土壤應加以改良,可通過多施含有機質多的土雜肥或壓沙換土,或深翻土壤後再種植瓜苗。

佛手瓜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和其他植物一樣,需要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等大量元素和鐵、錳、硼、鋅等微量元素。且因佛手瓜莖葉生長旺盛,莖葉覆蓋麵積大,單株結瓜數多,所以需要大量的養分,但對肥料濃度的反應很敏感,尤其不喜歡施用人糞尿,即使是腐熟的人糞尿也盡量不作追肥施用,以免死苗,或造成植株生長勢減弱,降低產量。栽培上應大量施用含有機質多的土雜肥作底肥,還應多次追肥。佛手瓜在生長過程中對大量元素吸收量的次序是鉀、氮、鈣、磷、鎂等。因對鉀的需要量最大,所以往往因鉀肥不足,而不能充分發揮高產潛力,所以生產上一定要注意多施用鉀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

4. 佛手瓜產且構成及增產途徑

(1) 佛手瓜產量構成

佛手瓜產量主要由定植株數,坐果數和單果重量構成,可用公式表示為 :

產量=定植株數 x 單株坐果數 x 平均單果重量。

定植株數決定於栽培方式、品種和整枝方式等,可根據具體條件選定。

坐果數決定於品種、育苗技術、花期管理技術等因素。

在構成佛手瓜產量的三項因素中,受栽培管理技術影響最大的是單果重量。果實重量取決於每個果實的細胞數和細胞大小。因此生產上培育花芽發育良好的壯苗以及加強栽培管理,特別是果實肥大期的肥水管理具有直接的、重要的意義。

(2) 佛手瓜增產途徑

①選擇優良品種是獲得高產高效益的基礎。

②合理密植是增產的有效途徑之一。

③保花保果、提高坐果率是增產的關鍵。佛手瓜在生產上常因雌、雄花期不遇而使產量降低 3 ~ 5 成,因此,提高坐果率對增產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④及時防治生產中發生的病蟲害是增產的重要環節。佛手瓜病蟲害較少,但若有發生應及時防治。

⑤適宜的栽培管理是增產的保證。栽培管理主要是環境條件的管理。有效地利用光照以及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和養分是增產的重要保證。

掌握佛手瓜的生長發育規律,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有目的地控製或促進營養生長或生殖生長,對提高佛手瓜產量和改善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 ) 佛手瓜的品種類型

我國目前引人栽培的佛手瓜從果皮顏色上區別有綠皮和白皮兩大類。綠皮的品質差,被稱為 " 飯性 " 品種 ; 白皮的品質好,稱為 " 糯性 " 品種。目前,我國北方推廣的佛手瓜主要有以下幾種品係。

1. 綠皮佛手瓜

" 飯性 " 品種,生長勢強,蔓粗壯而長,分枝多,結果多,高產,並能產生塊根,瓜形較長而大,上有硬刺,皮色深綠色或綠色,品質稍次,單瓜重約 0.5 千克左右。

2. 古嶺合掌瓜

植株生長勢強,分枝性強,攀緣生長,葉掌狀五角形,主側蔓各節都生雌花。瓜梨形,外皮綠色有光澤,天內刺,肉質致密,品質佳,中熟,抗病性強,單果重 300 ~ 500 克,種子無休眠期,易發生 " 胎萌 " 現象,植株結果多,產量高,並能產生塊根。近年來利用冬暖大棚保護地栽培的佛手瓜比較常用該品種。

3. 台州白皮佛手瓜

品質好,為 " 糯性 " 品種。該品種的長勢基本上與綠皮佛手瓜相似,與綠皮佛手瓜不同的是莖葉顏色淡綠,葉柄淺白,葉脈黃白,果皮白色,上有不規則的細刺,瓜肉白而脆,卷須分杈 5 ~ 7 條,始花期較晚,比綠皮佛手瓜晚 10 天左右,棚架上的瓜無 " 胎萌 " 現象。

4. 雲台白佛手瓜

瓜無刺,瓜蔓顏色、生長勢形同綠皮品種,產量、品質、耐貯性、風味同台州白皮品種。

5. x 綠一代雜交種 (94 1)

有較強的雜交優勢。在環境條件不很適宜佛手瓜生產的年份,該品種表現良好,比其他品種產量高,抗性強。該品種莖葉、瓜皮、瓜肉和風味都介於綠白兩品種之間。瓜形有較大變化,瓜的橫徑小於白皮而大於綠皮品種,瓜的前頭保留著 5 ~ 8 條台州白皮品種的剛刺,瓜的 5 條縱溝變淺,短縱溝不明顯。該品種比綠皮、白皮兩個品種更能適應北方氣候,是值得推廣的新品種。


( ) 佛手瓜的栽培要求

1. 佛手瓜的栽培季節

佛手瓜在無霜凍的南方地區,為多年生宿根蔓性草本植物,但在我國北方地區露地栽培時,根莖不能越冬,隻作一年生栽培。在華北地區,盡管利用地膜覆蓋和扣蓋小拱棚保護,於終霜期之前 45 天的 3 月上旬播種,而到初霜期 10 月 23 號前後收獲的正常成熟瓜果,不足總坐瓜數的三分之一。而利用冬暖大棚保護地與越冬菜套作,既確保當年坐的瓜果能全部成熟,根莖安全越冬,又能於來年春季再收一季瓜果,且不會對套作的越冬菜管理和生長造成不利。因此,無論是作一年栽培或作多年栽培,都應於 11 月份育苗。

2. 佛手瓜的栽培方式與茬口安排

(1) 利用冬暖大棚種植佛手瓜

佛手瓜若栽於棚內,因棚內溫度條件好,不受外界寒流的影響,所以要及早定植,促其營養生長,最好在 2 月中、下旬 定植 ; 佛手瓜若栽於棚外,可於 4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終霜後定植, 6 月中、下旬,要及時搭起瓜架,使佛手瓜瓜蔓爬到瓜架上,這時可將棚上的薄膜撤掉,令莖蔓放任生長,爬滿瓜架。棚內在夏季可安排栽培其他作物,作物品種可視佛手瓜的栽培方式而定,若佛手瓜為一年生栽培或多年生栽培的第一年,或多年生栽培在春季結瓜後不平茬的,可利用佛手瓜的遮蔭麵積大的優勢,在棚架下培養草菇、黑木耳等,這樣不僅增加了經濟效益,又滿足了佛手瓜在生長旺盛期所需的水分,實屬一舉兩得。若佛手瓜為多年生栽培且春季結瓜後進行平茬,則可安排種植芹菜等作物,芹菜可於 5 月加號左右在棚外育苗,苗期為 60 天,於 7 月 20 號左右定植於棚內,這時已平茬後的佛手瓜莖蔓稀疏,不影響芹菜等作物的光照條件,隨著佛手瓜的生長,芹菜等作物也已趨成熟, 9 月份收獲上市。此時,佛手瓜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到 11 月中旬將幾乎全部成熟的果實一次整體收獲後,可就地平茬,定植其他越冬茬蔬菜如辣椒等。辣椒可於 9 月加號左右在棚外用營養體育苗,開始時可用拱棚育苗,到拱棚內溫度不足以使幼苗健壯生長時,可移於冬暖大棚內,於 1 月上、中旬定植於棚內, 5 月 1 號前後收獲拉秧。

(2) 大蒜、洋蔥等菜田套栽佛手瓜

大蒜、洋蔥等蔬菜按常規種植。於 4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終霜後,於畦埂上挖穴,每公頃套栽佛手瓜 300 株左右。等大蒜、洋蔥收獲後,佛手瓜進入旺盛生長期,秋季結瓜。

(3) 春架豆角、菜豆等搭架蔬菜田內套栽佛手瓜

豆角、菜豆、番茄等作物春季按常規栽培,種植時可先留出佛手瓜套栽穴。 4 月中、下旬至 5 月初,每公頃套栽 300 株左右的佛手瓜。約在 7 月中、下旬,菜豆等作物進入采收後期,佛手瓜蔓開始爬到架上,令其放任生長,秋季采收佛手瓜。

(4) 麥田地套 栽佛手瓜

在麥田畦埂或種麥時留出佛手瓜栽植穴,同樣於 4 月中、下旬或 5 月初,每公頃麥田栽植璣一株左右佛手瓜,小麥收獲時,可留較高的麥茬,使佛手瓜莖蔓在麥茬上爬,免去搭架,也可獲較高產量。

(5) 庭院立體栽培

在庭院背風向陽處, 4 月中、下旬定植佛手瓜,院內搭架。到 7 月中、下旬,瓜蔓滿架前,不影響其他蔬菜的生長。 7 月底至 8 月份,進人高溫多雨季節,院內其他蔬菜拉秧,可在瓜架下搶茬種植越夏速生蔬菜,如生菜,因生菜本身性喜冷涼,忌高溫,且過強的光照對其生長發育也不利,所以瓜蔓爬滿瓜架,正好為生菜遮蔭降溫,使生菜正常生長發育。這樣實行立體種植,不僅佛手瓜產量不受影響,其他蔬菜效益也很好。

(6) 佛手瓜與葡萄立體種植

葡萄可實行單立架栽培,架高 2 米左右,行距可為 1.8 ~ 2.0 米,株距 1 米,每隔 5 行葡萄間種 l 行佛手瓜,行距 10 米左右,株距 4 ~ 5 米,架麵要高出葡萄架 1 米,以利於通風透光。早春還可在葡萄行中間栽 2 行菜花或甘藍及其他如菠菜等綠葉蔬菜,小行距 20 ~ 40 厘米,株距 30 厘米。在佛手瓜爬滿架棚之前,葡萄已經完成了幼果膨大、花芽形成以及漿果采收,兩者互不幹擾。實行佛手瓜與葡萄間作,既充分利用了葡萄架杆,省工省錢,一架兩用,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7) 塑料大棚套種佛手瓜

塑料大棚最佳栽培模式為黃瓜一佛手瓜一生菜。即早春時以大棚早熟黃瓜為主栽品種, 3 月中旬左右定植黃瓜, 4 月上旬開始收獲, 4 月中、下旬在大棚內定植佛手瓜,因佛手瓜前期生長緩慢,所以不影響黃瓜正常生長,到 6 月下旬至 7 月初早春黃瓜收獲後拉秧,去掉棚膜,以棚架為佛手瓜瓜架。同時,要及時整地,在 7 月中旬定植生菜,生菜可先在棚外育苗。當瓜蔓爬滿棚架時,正好為性喜冷凍、忌高溫、忌強光照的生菜遮蔭降溫。生菜可於 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時采收,佛手瓜在 9 月中、下旬以後也陸續采收,三茬蔬菜互不影響,全年三種三收,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經濟收入。是值得推廣的塑料大棚栽培模式。


( ) 佛手瓜的一年生栽培技術

1. 育苗

佛手瓜作一年生栽培時,可在 12 月中、下旬至翌年的 l 月上旬開始育苗,因一年生栽培時,開花結果期相對較短,所以應盡量利用保溫設施提早育苗,一般可在種瓜充分成熟後即可摘下作催芽處理。 10 月中、下旬種瓜采收後,挑選果型大小適中、外形整齊美觀、無傷無殘的果實,用塑料袋或廢報紙包起來,以保持有較高的空氣濕度,防止瓜芽幹死或瓜皮幹縮。把包好的種瓜放在 15 ~ 20 ℃的溫度條件下進行催芽。催芽過程中,要每 1 ~ 2 天掀開薄膜通風換氣一次,否則會因薄膜內氧氣不足而使種芽窒息發黃而死。約需經過 20 天左右的時間,佛手瓜的芽即可伸長到 2 ~ 3 厘米,芽基部有 4 ~ 5 厘米的須根發出,此時即可播種育苗。

播種育苗時可用直徑 15 ~ 20 厘米的塑料營養缽,營養缽 內裝入營養土,澆水成濕潤狀態,後將已發芽的種瓜柄端朝下,瓜芽向上,或平放在營養缽內,在上麵覆土 2 ~ 3 厘米。

將栽好種瓜的營養缽於冬暖大棚內集中排成營養體育苗床,保持苗床溫度 20 ~ 25 ℃,夜間最低溫度不能低於 10 ℃, 促其生根出芽。出芽後要保持充足的光照,防止秧苗黃化和徒長。

佛手瓜側枝分生力很強,根萌很多,苗期應及時除去多餘 的側枝和萌蘖,隻留 1 個主枝。若幼苗出現徒長現象,可在主蔓 4 ~ 5 葉時摘心抑製。待發出於蔓後保留 2 ~ 3 條健壯的留下,其餘的全部除去。定植前,選最健壯的留下一條作為主蔓,餘者全部去除。

苗期要保持土壤濕潤,但也不要過量澆水,否則會引起種瓜腐爛,影響幼苗的生長發育。因此育苗營養缽上最好覆蓋地膜以保持土壤濕度。若必須澆水時,可用水壺在母瓜周圍澆小水,禁止把水澆在母瓜出芽的縫隙中。若發現有爛瓜現象時,隻要幼苗根係正常,即可用手輕輕扶住幼苗,取出爛瓜,填土蓋好,仍不影響育苗。

定植前,佛手瓜的母瓜應保持綠色或白色鮮嫩、尚末腐爛為最好,秧苗高 40 ~ 60 厘米,節間短、蔓粗壯、葉綠色、葉片厚、根係完整,這樣的秧苗為壯苗。

2. 定植

佛手瓜喜溫怕霜,在氣溫穩定在 3 兀以上時方可定植。在冬暖大棚中栽植時,定植期為 2 月中、下旬,在塑料大棚中栽植時,定植期為 3 月上、中旬,而在露地栽培時,定植期在 4 月上、中旬,為防低溫危害,定植後可用薄膜或地膜做成小拱覆蓋。

佛手瓜枝葉生長旺盛,單株占地麵積較大,一般為 20 ~ 50 平方米。利用種瓜繁殖的秧苗,株行距可為 3 ~ 4 米 x 6 米,為便於瓜蔓爬架,定植穴最好挖在大棚的南側,定植穴的長、寬、深可各為 1 米,每穴中施入腐熟的有機肥 150 ~ 200 千克,與挖出的地表熟土拌勻後填入穴中,剩餘的土置於穴上了

定植時把營養缽取下,帶土栽入定植穴中,土坨要與地麵相平,然後填土,踏實後澆水。

3. 定植後的管理

定植後的管理可分為三個時期 : 緩苗期、生長期、開花結果期。

(1) 緩苗期

定植後保持棚內溫度白天 20 ~ 25 ℃,夜間 15 ~ 20 ℃,促進迅速緩苗生長。隨著外界氣溫的逐漸升高,加大通風量,棚溫超過 25 ℃即放風降溫。夜間要保持溫度在 10 ℃以上。此期管理的關鍵是不要使棚溫過高,以免引起幼苗徒長 ; 也不要使棚溫過低,防止造成冷害。當外界最低氣溫穩定在 10 ℃以上時,可陸續拆除所有的覆蓋物,使佛手瓜處在露地環境中生長。

緩苗期要保持土壤見幹見濕,過於幹燥時,可適當澆水,還要多次進行中耕鬆土,以達到提溫保墒的目的。

(2) 生長期

佛手瓜在緩苗後即開始旺盛生長。在夏季要勤澆水,保持上壤濕潤,增加空氣濕度。結合澆水,每 10 ~ 15 天追施複合肥一次,每次每株 0.5 千克。條件允許時,每株可追施腐熟的人糞尿 20 ~ 30 千克。 7 月份雨季來臨時,空氣潮濕,佛手瓜生長異常旺盛,一直持續到 9 月上旬。這段時期,要根據天氣情況進行肥水猛攻,保持土壤見濕不見幹,若遇大雨要及時排水防澇,每 15 天追複合肥一次,每次每株用量 1 千克,如追施腐熟的人糞尿,每株可追施 50 ~ 80 千克,在植株周圍 1 米處挖深 40 厘米、寬 20 厘米的溝進行環施。

雨季雜草生長旺盛,應經常中耕除草鬆土。如發生蚜蟲和蟎蟲危害,可噴 40% 樂果乳油 1000 倍液進行防治。

由於佛手瓜側枝分生力很強,每一個葉腋均可萌發一個側枝,所以要及時進行整枝。莖基部發生的萌蘖要及時去除,防止主蔓太多成為叢狀。一般每株佛手瓜可保留 2 ~ 3 條主蔓,主蔓基部離地麵 1 米左右高處不留側枝。主蔓伸長期要及時進行人工引蔓使其爬上已拆除塑料薄膜的大棚骨架。主蔓上架後不再進行打側枝,任其多發側枝,迅速生長。為使側枝分布均勻,通風透光,要注意調順側枝,減少側枝的交叉、重疊現象。

(3) 開花結果期

在 9 月中旬左右,當天氣逐漸涼爽,日照逐漸變短時,佛手瓜進入開花結果期。此時佛手瓜的營養生長仍很旺盛,但己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這一時期要保持土壤濕潤,以供應開花結果的需要,同時在佛手瓜的花期還要適當控製澆水,以防影響佛手瓜的坐果率。開花結果期需肥量也增大,可每 10 ~ 15 天追施一次複合肥,每次每株用量 1 ~ 1.5 千克。還要及時抹去植株根部的萌蘖,避免浪費水分和養分,使其集中供應開花結果。

4 ,收獲與貯存

佛手瓜開花後 15 ~ 20 天果實即可長至 200 ~ 300 克,此時即可采收嫩果上市。作蔬菜食用的佛手瓜應適期早收,以節約養分,利於以後的果實膨大增長。若采收過晚,則果皮的纖維增加,降低了產品質量。在早霜來臨之前,把所有的果實全部來了,以免發生凍害。采收後把果實進行分級,幼嫩的小果應立即上市。選擇單瓜重 0.25 ~ 0.5 千克、無殘無傷、形正美觀的果實放於筐內貯存。在環境溫度為 5 ~ 8 ℃,相對濕度 80% 左右的條件下,可貯存 4 ~ 6 個月。

留種瓜應采收開花後 30 天以上結的成熟果實,直到果皮為黃白色方可收獲。但過熟的裂口果,種子會過早的發芽,也不宜作種用。


( ) 冬暖大棚佛手瓜的多年生栽培技術

1. 選種催芽

(1) 選種

種子是作物豐產的內在因素,佛手瓜留種的種瓜標準是 : 個頭肥壯,大小均勻,重量一般在 0.25 千克左右,有本品種特征,成熟度一致,帶果柄,無畸形,不傷殘,無凍害,無病蟲害的瓜作種瓜。種瓜選好後,用塑料薄膜或廢報紙包起來,以保持有較高的空氣濕度,防止瓜芽幹死或瓜皮幹縮,放在 10 ℃左右的環境中令其後熟。用薄膜包好的種瓜,每隔 1 ~ 2 天,還要掀開薄膜通風換氣,否則會因膜內氧氣不足而使種芽窒息而死。

(2) 催芽

催芽是成苗率高低的關鍵。將選好的種瓜放入塑料袋內,於 11 月份移到溫度為 15 ~ 25 ℃的地方催芽。催芽時溫度不宜過高,溫度過高時雖出芽快,但發出的芽不健壯。種瓜利用自身的水分,在周圍的溫度、濕度環境適宜時,胚體開始膨大,當胚體膨大到一定程度時,種子脫離胚座,迫使瓜前頭的 " 縫合線 " 開裂,胚根先伸出裂口,並在胚軸處發生弦線狀不定根,這時子葉莖部也沿著縫合線的裂口夾著胚芽伸出子葉總長的 1/4 ,這是育苗的最好時機。催芽一般需 20 ~ 25 天。

2. 播種育苗

(1) 營養土的配製

利用肥沃的菜園土 2 份, 1 份細河沙, 1 份腐熟的土雜肥,混合均勻後過篩。佛手瓜對營養土的濕度要求較嚴格,因此在裝袋育苗時應加適量水拌勻,把營養土的含水量調到 14% 左右,即用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的濕度為合適。

(2) 育苗

①種瓜育苗 采用營養土塑料袋於冬暖大棚內育苗。當經過 20 ~ 25 天、催芽的種瓜頂部長出較多的根時,選擇生根良好的種瓜,放入口徑 20 ~ 30 厘米、高 20 ~ 30 厘米,並裝有少量營養土的塑料袋內,將種瓜發芽的頭朝上,瓜柄部向下,直栽於塑料袋內,同時於瓜體周圍裝填入營養土,輕輕壓實後,再於袋口覆營養土超過種瓜頂端 4 ~ 6 厘米厚。將栽好種瓜的營養土塑料袋於冬暖大棚內集中立排成營養袋育苗床,上蓋地膜保濕。因佛手瓜定植密度小,每苗冬暖大棚內定植 15 棵左右,所以用苗量小。育苗一般是在栽植著越冬茬或秋冬茬喜溫蔬菜的冬暖大棚內進行,為使育苗期的溫度不會過高,以促苗健壯,防苗徒長,育苗的營養土袋排成的苗床,應設置在近棚門口處或近通風口處。育苗期的棚溫和空氣濕度管理,應附屬於棚內栽培的其他越冬茬和秋冬茬喜溫蔬菜作物所要求的適宜標準。在出苗前的這段時間,冬暖大棚內的空氣溫、濕度應製在 : 白天溫度 18 ~ 28 ℃,濕度的 60% ~ 70% ,夜間溫度 14 ~ 18 ℃,濕度 80% ~ 90% 。在這樣的溫、濕度條件下,約經天左右,佛手瓜即可出齊苗。出苗後,若營養土較濕潤,可不澆水,若營養土較幹燥,可澆一次小水,防止營養土過幹而傷根和影響幼苗正常生長,嚴禁大水漫灌,否則會引起爛瓜。

②光胚育苗 即將胚從種瓜中挖出來進行育苗。 1 個光胚,一般長 5 厘米左右,寬 2 厘米左右,重 2 ~ 3 克。利用光胚育苗,可避免因種瓜腐爛而引起的死苗,且出苗率高,體積小,易於播種、貯藏和交流種子。取出光胚的瓜仍可食用或作飼料,缺點是一般隻能春播,秋播越冬不安全。

取胚的方法是利用催過芽的種瓜,胚軸上己長出 3 ~ 5 條細根,胚芽已長 0.3 ~ 0.6 厘米,此時是取胚的最佳時機。若取早了出苗慢而弱,瓜苗成活率也低。取胚時,一手拿種瓜,一手拿果樹嫁接刀,順縫合線自上而下割,深度以不傷胚為度,用拿種瓜的手,將拇指插入刀口處,向兩麵撐開 1.5 ~ 2 厘米,用嫁接刀的另一端輕輕撥動子葉,便其完全胼離瓜體後取出完整的胚,取出的胚可立即育苗,也可用濕沙或瘂鋸末層積,進行短時間的貯存或郵寄等。

取出的胚用培養土育苗。育苗用口徑 10 厘米左右、高 20 厘米的塑料袋,在底部紮幾個滲水孔。袋內可填 10 厘米左右的營養土,後播種。播種有兩種方法 : 一是將已經出芽的胚的子葉橫放,使芽朝上,在子葉上覆蓋 3 ~ 4 厘米的營養土,別發芽長的胚,可在露芽處加蓋 1 ~ 2 厘米的土 ; 二是將光胚縱放,使有根的一端朝下,另一端朝上,覆土厚度似不露出子葉為準,土厚度約 5 厘米左右。播種後,將塑料袋口折疊,以保溫保濕,較長時間內不需澆水,置於冬暖大棚或其他保護設施內,溫度控製在 10 ~ 25 ℃的地方育苗。

③扡插育苗 佛手瓜整瓜播種,需種瓜量較多,成本較高。為降低成本,擴大繁殖係數,可用莖蔓切斷扡插育苗。為提前培育出用於切段扡插的健壯秧苗,可用種瓜提前育苗,利用冬暖大棚於 11 ~ 12 月育苗,加強管理使其多發側蔓 ( 如主蔓可於 5 ~ 6 葉時摘心 ) 。到 3 月上、中旬,將秧蔓剪下,並切段,每一段 2 ~ 3 節,將下麵一節的葉片去掉,並置於擁 500ppm 的吲哚乙酸或 200 ~ 300ppm 的萘乙酸溶液中浸泡 5 ~ 10 分鍾, 取出插於育苗畦或裝有培養土的塑料袋內,保溫、保濕促進生根。扡插後要澆透水,蓋草苫進行遮蔭,溫度應達 l5 ℃以上, 相對濕度 85% 以上。 7 ~ 8 天後可揭去草苫,使苗見光,並注意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待扡插苗長出新葉時,證明已成活, 可進行葉麵施肥等,促幼苗生長健壯。當苗長出 3 ~ 4 片葉時, 可進行定植,此時一般在 4 月中、下旬。

3. 定植前的苗期管理

佛手瓜瓜苗前期生長緩慢,隨著溫度的升高和光照的增強,生長逐漸加速。在定植前,應采取促、控結合的措施,培育健壯幼苗。一般情況下,要注意使夜間苗床溫度不能過高, 防止幼苗徒長 ; 白天要適當通風,防止溫度過高。隻要培養土濕潤,就不需澆水,如確實需要澆水時,也要澆小水,以防幼苗徒長。對由於因溫、濕度控製不當而徒長的幼苗,可以留四、五片葉摘心,摘心後又萌發的側芽隻保留 2 ~ 3 個,其餘的全部除掉,並適當控製澆水。對弱苗要加強肥、水和溫度的管理,幼苗期禁止使用人糞尿,因為佛手瓜的幼苗對人糞尿很敏感,施用後會使幼苗很快枯死。為防幼苗徒長,培育健壯苗,還要注意光照,白天使瓜苗見到陽光,才能保證根係和葉片的正常生長發育。同時,還要注意及時摘除卷須,防止瓜苗相互纏繞。定植前 7 ~ 10 天,要加大通風量進行低溫煉苗,增強幼苗的適應性。

4. 定植

大麵積露地栽培時,定植時間不能過早,應在終霜後進行。但冬暖大棚內溫度條件好,不受外界寒流的影響,所以要及時定植,促其營養生長,合適的時間是在 3 月上、中旬進行 定植,定植的位置選在棚內距棚前沿 1 米左右,東西方向栽 1 行,株距 5 ~ 7 米左右。定植前要挖長、寬、深各 1 米的栽植穴,將挖出的土三分之一與腐熟的優質圈肥 200 千克混合均勻,倒入穴中,上麵再鋪蓋 25 厘米左右厚的土,用腳踏實。定植時將育苗用的塑料袋取下,把幼苗帶土坨放入穴中,土坨與地麵一樣齊,埋好土後澆緩苗水。

5. 定植後的管理

佛手瓜在定植後的管理主要包括追肥、澆水、植株調整等,可分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後期管理、越冬管理四個管理階段。

(1) 前期管理

定植後至 6 月上、中旬棚內其他蔬菜拉秧,為大棚佛手瓜的前期管理。此期佛手瓜苗生長緩慢,需肥、水較少,且與大棚內其他蔬菜共生,肥、水一般都能滿足瓜苗的正常生長,因此無需再另外澆水施肥。此期管理以整蔓打杈為主,佛手瓜分枝能力較強,易形成叢生狀態,影響主蔓的伸長與上架,所以在前期應及時抹除莖基部的側芽,每株可保留 2 ~ 3 條生長健壯的子蔓即可。

(2) 中期管理

從 6 月上、中旬其他蔬菜拉秧到 9 月中旬佛手瓜植株開花,為大棚佛手瓜的中期管理。此期是大棚佛手瓜營養生長非常迅速的階段,生長量大,加上氣溫比較高,地麵水分蒸發量大,此時佛手瓜需水、需肥量都很大,要加強肥水管理,同時還要注意進行多次中耕鬆土,以促進根係的生長。這一時期的管理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適時澆水 佛手瓜的中期管理正好在越夏期間,不僅生長速度加快且當時氣溫高,因此要勤澆水,加大澆水量和增加澆水次數,保持土壤濕潤,增加空氣濕度,澆水後在根係周圍覆蓋 10 ~ 00 厘米厚的草進行保墒,可減少澆水次數。

②合理施肥 佛手瓜進入旺盛生長階段後,因其生長量大,所以需肥也較多。一般第一次追肥可於 6 月中旬棚內其他蔬菜拉秧後進行,每株施氮、磷、鉀複合肥 1 千克,在距瓜苗 30 ~ 40 厘米處進行環狀溝施,施後澆水,水滲下後覆土。第二次追肥可在 7 月上、中旬進行,每株施充分腐熟的人糞尿 20 ~ 30 千克,過磷酸鈣 1 千克,草木灰 5 千克,可距植株 60 厘米處環狀溝施,澆水後覆土,也可用氮、磷、鉀複合肥,每株 l 千克進行溝施。第三次追肥可根據植株生長情況,靈活掌握,時間一般在 8 月中旬左右,此次施肥可采取全園施肥,即於地表撒施、淺翻入土,再澆水,施肥量應掌握在畝用氮、磷、鉀複合肥 30 千克左右,此後一直到 9 月中旬,可每隔 15 天左右追施複合肥一次,每次每株 1 千克。

③及時搭架 在清除棚內蔬菜之後,用鐵絲或竹竿,在距棚麵以下 0.5 米處,搭起北高南低的瓜架,注意不能讓瓜蔓爬到大棚棚麵上,以免影響霜前蓋棚。

④及時整蔓 佛手瓜主蔓可長至 15 米以上,攀緣力強,其植株的卷須易相互纏繞,把瓜蔓纏在一起,且佛手瓜側枝分生力很強,每一個葉腋均可蔭發一個側枝,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整枝。莖基部發生的萌蘖應及時抹去,防止主蔓太多成叢生狀。一般每株最多保留 2 ~ 3 條主莖,主莖基部離地麵 l 米高處不留側枝。主蔓伸長期要及時引蔓上架,上架後一般不再打側枝,任其多發側枝,迅速生長。為使側枝分布均勻,通風透光,應注意調順側枝,減少交叉、重疊現象,使植株在瓜架上均勻分布。如分枝過密,妨礙通風透光時,應刪除細弱蔓,主蔓基部再發生的新芽,也應隨時去掉,以免影響架上莖蔓的正常生長。

(3) 後期管理

從 9 月中旬開花到 11 月中旬整棚收獲,為大棚佛手瓜的後期管理。

9 月中旬以後,氣溫逐漸下降,佛手瓜由營養生長摶人生殖生長。此期的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 :

①此期要逐步控製澆水量,尤其在開花時更要適當控製澆水量,以防對坐果造成不利影響。此期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宜,不要大水漫灌,更不能有積水,否則會造成減產甚至死株。

②在 " 霜降 " 前及時將棚膜封好,以防發生凍害。

③佛手瓜是邊開花,邊結果,邊成熟,一般在雌花坐果後 15 ~ 20 天果實即可長到 200 ~ 300 克,此時應及時采收上市。作蔬菜食用的佛手瓜應適期早收,以節約養分,供應以後的果實膨大 ; 采收過晚,果皮的纖維增加,有的還會在蔓上發生 " 胎萌 " ,降低了產品的質量。留種用的瓜,可適當延長時間,直到果皮黃白色方可收獲。收獲後的瓜,選擇單瓜重 0.25 ~ 0.5 千克,無傷、形正的放在 10 ℃以下、 5 ℃以上的室內可長期存放,即使長出胚根,及早掰去還可繼續貯存,不影響食用品質。在 11 月中旬,佛手瓜能全部成熟,可整體收獲。

(4) 越冬管理

①剪蔓、撤架 佛手瓜收完後可就地平茬,或留 2 米左右的主蔓,其餘的剪掉拿出棚外,然後撤架、撒藥滅菌、施肥、 翻地、整畦、移栽冬季主栽蔬菜。

②適當留根 佛手瓜在平茬後翻地時要留適當的根係,一般在離主根 30 厘米以外翻地,保留的厘米見方的根係不動,這樣既不影響冬季蔬菜的栽培,又能保證佛手瓜的正常發芽。

③保持棚溫,促發新芽 : 佛手瓜在平茬後,嚴防棚內溫度過低,最好在種越冬菜的大棚內種植,確保安全越冬。

隻要棚內溫、濕度適宜,平茬後可重新發芽,並且生長較快。實踐證明,長勢較強的越冬佛手瓜,在 3 月份可開花,經人工授粉, 4 月份即可收瓜上市。這時佛手瓜分杈較少,瓜蔓較稀,遮光麵積不大,對冬季棚內其他作物生長無多大影響。到 5 月初,每棵 3 條主蔓各長達 6 米以上,可摘瓜 20 多千克,以後仍能繼續結瓜,到年底,每株能結瓜 300 千克左右。這一時期,佛手瓜的溫、濕度,光照、肥水的管理一般附屬於棚內越冬菜的管理,當主蔓長長時,可用吊繩東西向在大棚前沿搭起臨時瓜架,讓瓜蔓在上麵生長。

通過種植得知 : 大棚種植佛手瓜,不但產量高,效益好,而且還能與棚內越冬菜或黑木耳等套作,可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間,是目前大棚高效益開發的成功模式。

總之,無論是作一年生栽培還是作多年生栽培,大棚佛手瓜取得成功的關鍵如下 :

A. 催芽期 催芽期必須在 11 月份進行,過晚會使生育期不足而造成產量降低。催芽時要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 90% 左右,濕度不足則會便芽發生幹縮現象。用塑料薄膜包裹種瓜,雖然濕度有了保障,但如果 3 ~ 5 天不敞開進行通風換氣,則芽會因缺氧窒息發黃而死。

B. 育苗期 若苗期發生幹旱則會使芽致死。如澆大水,特別是大水漫灌,會因水浸入種瓜出芽的縫隙中而造成種瓜腐爛。這是育苗失敗的主要原因。防止方法見育苗部分。

C. 提早定植 提早定植是延長生長期的有效措施。定植後一定要注意防止低溫和霜凍造成的危害。

D. 生育期 在生長期一定要加強栽培管理,水肥齊促, 增施磷鉀肥,還可進行根外追肥,可選用 0.2% ~ 0.3% 磷酸二 氫鉀,追施 3 ~ 4 次即可。

E. 盡量利用保護地進行栽培,采用多年生栽培技術,提高產量。

F. 采取措施提高結瓜率 佛手瓜一般雌花比雄花早開放 4 ~ 6 天,致使花期不遇,前期 1 ~ 5 個雌花不能授粉結實,因而造成產量減少 30% ~ 50% 。為此可用 100 ~ 200ppm 的赤黴素溶液或 15 ~ 2Oppm 的 2 , 4 - D 溶液進行處理。方法是 : 上午將當天開放的花進行藥液蘸花或噴霧,噴霧時,用左手食指、中指夾牢花柄,右手持噴霧器對準柱頭噴藥,以免碰落花朵。經如此方法處理的花朵,不但坐果率提高,而且能促進果實的生長,瓜的商品性狀也有所提高。但應注意的是,經激素處理過的瓜,不能作留種瓜。在處理時所用的藥液要隨配隨用,藥液中可加入紅墨水或廣告色,以作標識,便於蘸花或噴花時識別,也利於留種瓜時不選用。


( ) 佛手瓜的無土栽培技術

佛手瓜是被公認的產量高、耐運輸、無公害、營養豐富的優良蔬菜品種。通過無土栽培技術使其在北方安全越冬,不僅提高了佛手瓜的產量和品質,而且使具成為周年上市供應的蔬菜品種之一。

1. 品種選擇

目前,佛手瓜還沒有無土栽培生產的專用品種,可選用一般栽培方式中表現較好的品種,如古嶺佛手瓜、綠皮佛手瓜、台州白皮佛手瓜等。

2. 栽培設施

佛手瓜的無土栽培可選用基質機槽栽培法,該設施栽培係統是以地上式的栽管槽作為栽培床,配置滴灌係統、高位重力供液或低位動力供液,營養液不循環。此種係統的主要特點是,可根據當地基質資源,選擇物理性狀不同的基質,按照一定的比例充分混合,綜合各自的優點,為作物根係提供一個營養充足、水分適中、空氣持有量大的生態環境。

3. 栽培管理

佛手瓜可采用整瓜播種育苗,也可采用光胚繁殖幼苗。

①播種 首先在播種前做好棚室、基質及有關設施的消毒工作。後選擇已發芽的大瓜,栽於基質中,深度以不見種瓜為準。為避免種瓜發生腐爛,栽後一般不澆水。若采取光胚繁殖育苗,則要適當澆水。床溫要控製在 15 ~ 25 ℃。播種量為 30 ~ 35 株 / 畝。

②育苗 育苗期間溫度可保持在 20 ~ 25 ℃,若發現有徒長苗,可在幼苗有 4 ~ 5 片葉時摘除頂芽,促其萌發側芽。營養液的施用可在第一片真葉出現後開始,濃度可用標準液濃度的 1/2 進行少量澆灌。

③成株管理 佛手瓜生長發育旺盛,根係分布較淺,喜肥水,此期可用標準液進行澆灌,要注意使基質溫度保持在 2l ℃左右。同時,要及時設立支架,並注意扶蔓上架。當主蔓長到 10 節左右時可摘心,以促生子蔓。當子蔓長到一定節位時,也要適當摘心,促生孫蔓。若子蔓和孫蔓數量較多時,要適當疏去一部分,以免影響通風透光。

④結果期管理 佛手瓜授粉後發育很快,需營養量大,可適當調節營養液的濃度和用量,可把營養液濃度調成標準濃濃度的 1.5 倍左右。由於其開花結瓜比較集中,對莖蔓生長影響較大,因此須及時進行采摘,以減少養分的消耗,促進後茬瓜的生長發育,提高單株產量。食用瓜一般可在雌花坐果後 15 ~ 20 天采摘,留種用和貯藏越冬的瓜可適當延長時間,直到果皮黃白色時方可收獲。

⑤高效立體栽培 利用棚室進行佛手瓜的間作套種是一套切實可行的立體高效栽培方式。棚室內無土栽培的作物一般是番茄、辣 ( 甜 ) 椒、黃瓜等,佛手瓜苗和棚室內作物同時定植,畝栽 15 株左右。由於佛手瓜前期生長比較緩慢,不會對主栽作物造成大的影響,到佛手瓜迅速生長期時,棚室內的蔬菜作物的經濟效益高峰期已過,正處於拉秧階段。佛手瓜苗在棚室無土栽培的條件下,生長發育比露地定植的苗大 4 ~ 6 倍,產量高,且瓜、菜互不影響,提高了經濟效益。

⑥病蟲害及其防治

佛手瓜無土栽培時幾乎不發生病蟲害。倘偶有發生,可參見其他栽培方式的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行防治。


( ) 佛手瓜食用嫩莖栽培技術

佛手瓜食用嫩莖栽培時,其采收期長,南方每年幾乎有 10 個月的采收期, 2 ~ 3 月為初產期, 4 ~ 10 月為高產期, 11 ~ 12 月為末產期。在北方冬暖大棚中栽培時,周年均可栽培、生產、收獲。

1. 栽培時間

在佛手瓜的旺盛生長階段 8 ~ 10 月份時,佛手瓜有老瓜萌芽,摘下即可種植。

2. 栽培方法

栽培時要選擇肥沃有水澆條件的地塊或直接栽於大棚內,因佛手瓜是喜肥的多年生宿根作物,有機肥充足能提高產量和商品性,所以定植前要先施足有機肥,可畝施腐熟的有機圈肥 10000 ~ 15000 千克。栽植的株行距為 70 ~ 100 厘米 x70 ~ 100 厘米,定植穴深 30 厘米、直徑 30 厘米。穴內可施入 10 千克的有機肥,後再填入 10 厘米厚的肥沃土壤,接著將種瓜平植下。每穴用種瓜 2 ~ 3 隻,且種瓜要有 2/5 以上露出地表麵,芽長有 3 厘米以上者則不必露出地表麵。

為了使佛手瓜嫩莖高產優質,又加之佛手瓜本身就喜肥喜溫喜濕,所以栽培時要及時追施有機肥或速效氮肥,可每 15 天左右追施一次。有機肥可在離根刀厘米外進行溝施,複合肥可結合澆水進行追施,每次每苗用量 20 千克。生長期間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避免發生幹旱。

大棚內栽植佛手瓜嫩莖時,要在 10 月上、中旬封膜蓋棚,冬季保持棚內溫度在 20 ~ 30 ℃,防止低溫造成凍害,濕度保持在 80% 以上,促其嫩莖迅速生長。

3. 收獲

當嫩莖長至 40 厘米左右時即可割取,收割時留下基部的 1 ~ 2 個葉以利於分蘖萌發,繼續生長。

( ) 佛手瓜嫩卷須及塊根的采食法

佛手瓜的嫩卷須有很高的食用價值,用開水浸燙後可涼拌或湯食,清脆可口,獨有風味,是宴席上難得的高檔佳肴,可在佛手瓜的旺盛生長期及時采摘嫩卷須。采摘嫩卷須不但節約植株的養分,提高果實的產量,還可增加經濟收入,實屬一舉兩得。嫩卷須采收後,用溫布包裹,貯存於 2 ~ 5 ℃的環境裏,可貯存 5 ~ 7 天。

在一年生栽培的地區或多年生栽培結束時,可掘取地下塊根供食用,食用方法同山藥。但在山東地區,一般情況下很少發現有塊根,在定植早、發育好的植株上有時可發現垂直生長的塊根,塊根長 15 ~ 35 厘米,橫徑 2 ~ 5 厘米,表皮光滑無毛,皮土黃色,肉白而脆。


( ) 佛手瓜的病蟲害及其防治

1. 佛手瓜的病害及其防治

(1) 霜黴病

由鞭毛菌亞門的古巴假霜黴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葉片。保護地栽培時易發生此病。發病初期,葉麵葉脈間出現黃色褪綠斑,後在葉片背麵出現受葉脈限製的多角形黃色褪綠斑 " 發病嚴重時葉片向上卷曲,濕度大時病葉背麵生有自黴,即病原菌的孢子囊和孢子梗,而環境幹燥時則很少見到黴層。

該病菌可在溫室或大棚內的活體植株上存活,從溫室或大棚向露地植株傳播侵染。在溫暖地區,田間周年都有瓜類寄主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風雨輾轉傳播危害,無明顯越冬期。病菌萌發溫限為 4 ~ 32 ℃,以 15 ~ 19 ℃最為適宜。溫度低、濕度大易誘發本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保護地栽培時濕度最好保持在 90% ~ 95% ,尤其要縮短葉麵結露的時間。發病初期可噴灑 70% 乙膦 . 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或 64% 殺毒礬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 72% 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 50% 甲霜鋁銅或甲霜銅 500 倍液等。病情嚴重時,可用 69% 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 1000 倍液或 56% 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 700 ~ 800 倍液,每 7 ~ 10 天防治 1 次,連續防治 2 ~ 3 次,收獲前 l 周停止用藥。

(2) 白粉病

由子囊菌亞門葫蘆科瓜白粉菌和單囊殼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高溫高濕是該病發生的重要條件,尤其當高溫幹旱與高濕條件交替出現時,又有大量白粉菌及感病的寄主,此病即流行。該病發生時,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和莖蔓也能染病,但果實受害少。初發病時葉麵先產生白色小粉斑,後逐漸向四周擴展融合形成邊緣不明顯的連片白粉,嚴重時整個葉麵覆一層白色粉黴狀物,一段時間後,致使葉緣上卷,葉片逐漸幹枯死亡。葉柄和莖蔓染病時,症狀基本與葉片相似。

防治方法 采用人工大量繁殖白粉寄生菌,即白粉菌黑點病菌進行生物防治。於佛手瓜白粉病發病初期噴灑到植株上麵,可有效地抑製白粉病的擴展。發病初期噴灑農抗 120 或武夷菌素水劑 100 ~ 150 倍液,隔 7 ~ 10 天 1 次,連噴 2 ~ 3 次,不僅可防治白粉病,還可兼治炭疽病、灰黴病,黑星病等。也可在發病初期噴灑 20% 三唑酮乳油 2000 液,或 60% 防黴寶 2 號 1000 倍液, 12.5% 速保利可濕性粉劑 2500 倍液等,每 7 ~ 10 天防治一次。還可選用 40% 福星乳油 8000 ~ 10000 倍液,隔加天左右 1 次,防治 1 次後,再改用常用殺菌劑。保護地栽培時也可用 5% 百菌清粉塵劑,每畝用藥量為 1 千克。采收前 1 周停止用藥。

(3) 炭疽病

由半知菌亞門葫蘆科刺盤孢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發育適溫為 24 ℃,濕度越大該病越易流行,佛手瓜在整個生育期內均能染病。葉片染病,出現圓形至不規則形中央灰白色斑,後病斑變為黃褐色至棕褐色 ; 莖、蔓染病,病斑呈橢圓形邊緣褐色的凹陷斑 ; 果實染病,病斑圓形至不規則形,初呈淡褐色凹陷斑,濕度大時可分泌出紅褐色點狀粘質物,皮下果肉呈幹腐狀,雖可深入內部,但影響不大。

防治方法 加強大棚內的溫濕度管理,及時通風排濕,降低棚內濕度 ; 為減少人為傳播蔓延,田內各種農事活動都應在露水落千後進行 ; 保護地栽培,可用煙霧法,用 45% 百菌清煙劑,苗用量 250 克,每 7 ~ 10 天熏 l 次,連續或交替使用,也可於傍晚用 5% 百菌清粉塵劑噴撒,畝用量 1 千克。發病初期可噴灑下列藥劑 :5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700 倍液加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700 倍液,或 50% 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500 倍液、 2% 農抗 120 水劑或 2% 武夷菌素水劑 200 倍液, 80% 大生 M-45 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隔 7 ~ 10 天 1 次,連續防治 2 ~ 3 次。采收前 1 周停止用藥。

(4) 黑星病

由半知菌亞門瓜枝孢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濕度大和連續陰涼是該病發生的重要條件,一般隻侵染葉片,葉片染病時病斑圓形或近圓形,大小 1 ~ 2 毫米,褐色,四周組織常為黃色,病葉卷縮不平整,病部生長緩慢,後穿孔,病葉一般不枯死。

防治方法 加強栽培管理,尤其是定植後至結瓜期控製澆水十分重要。保護地栽培中,要注意溫濕度管理,采取措施降低棚內濕度,減少葉麵結露,抑製病菌萌發和侵入 ; 保護地栽培時,可用 10% 多百粉塵劑噴撒,每苗用量 1 千克,或用 45% 百菌清煙劑,每苗用量 250 克,連續防治 3 ~ 4 次 ; 發病初期可噴灑 7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或 2% 武夷菌素水劑 150 倍液加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600 液,或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 倍液,或 50% 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500 倍液等,每 7 ~ 10 天噴灑一次,連續防治 3 ~ 4 次。另外,要加強檢疫,嚴防此病傳播蔓延。

(5) 蔓枯病

由半知菌亞門的西瓜殼二孢菌引起的真菌病害,有性態為子囊菌亞門的瀉根亞隔孢殼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來年靠水流進行傳播蔓延,從傷口、自 然孔口侵入,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該菌在 20 ~ 25 ℃的溫度條件下發生流行,且濕度高時發病重,保護地栽培中,若植株過密,通風透光差,生長勢弱時發病重。

蔓枯病主要危害 佛手瓜的蔓、果和葉片,莖蔓染病造成的危害較大,蔓上初生褐色長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斑上生有黑色小點,即病原菌子實體。病情嚴重時,能引起莖蔓枯死,使病部以上蔓果生長發育受到很大影響,嚴重時可引起莖蔓死亡,果實萎縮。葉什染病,呈水漬狀黃化壞死,嚴重時整葉枯死。果實染病,產生黑色凹陷斑,龜裂或致果實腐敗。

防治方法 與非瓜類作物實行 2 ~ 3 年輪作。保護地栽培時要注意植株的調整,使其通風透光性好。發病初期可噴灑下列藥劑 :5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 77% 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 5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 倍液等,每 7 ~ 10 天一次,連續防治 2 ~ 3 次,采收前 l 周停止用藥。若莖蔓發病,可用 5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加水拌成糊狀,用棉絮或毛筆等塗於病部,每 3 ~ 5 天塗一次,連塗 2 ~ 3 次,效果較好。

(6)( 殼二孢 ) 葉斑病

是由半知菌亞門的黃瓜殼二孢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佛手瓜的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不規則形或近圓形病斑。病斑較小,直徑約 3 ~ 6 毫米,淺褐色至褐色。病斑邊緣明顯,上生黑色小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或土表越冬,條件適宜時放射出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引起初侵染。發病後,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收獲後要及時清潔田園,把病殘體集中燒毀,以減少菌源。發病初期可噴灑下列藥劑,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 ~ 600 倍液,或 36% 甲基硫菌靈懸浮劑 500 倍液,或 50% 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200 ~ 1500 倍液,或 60% 防黴寶 2 號超微可濕性粉劑 600 ~ 800 倍液等,每 7 ~ 10 天噴灑一次,連續防治 2 ~ 3 次。采收前 3 ~ 5 天停止用藥。

(7)( 葉點黴 ) 葉斑病

一般隻危害佛手瓜的葉片,其他部位未見有發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的正圓葉點黴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萌發,由氣孔或從傷口侵入,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引起植株發病。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此病易發生流行。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水漬狀小斑點,後逐漸擴展成不規則形或近圓形的病斑。病斑灰白色,中央散生肉眼不易看清的褐色小粒點。發病重的病斑融合成大片,造成葉片早枯脫落。

防治方法 實行輪作製度,避免重茬,覆蓋地膜可減少初侵染源 ; 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磷、鉀肥料 ; 加強栽培管理,適時適量控製澆水,及時整枝打杈及疏除老葉,以增加其通透性。發病初期可噴灑下列藥劑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 ~ 800 倍液,或 7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或 80% 新萬生可濕性粉劑 600 ~ 800 倍液,或 80% 大生 M - 45 可濕性粉劑 600 ~ 800 倍液,或 50% 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200 ~ 1500 倍液,或 64% 殺毒礬可濕性粉劑 500 ~ 600 倍液等,每 7 ~ 10 天噴灑一次,連續防治 2 ~ 3 次。采收前 5 ~ 7 天停止用藥。

(8) 葉燒病

佛手瓜葉燒病是在保護地栽培中出現的生理病害,多發生在植株中上部葉片上,一般以接近或接觸棚膜的葉片較易發生此病。發病初期病部的葉綠素明顯減少,在葉麵上出現小的白色斑塊,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擴大後呈現白色到黃白色斑塊,輕的表現為葉緣燒焦,重的則導致半葉以上乃至全葉燒傷。病部正常情況下無病症,但後期很容易被交鏈孢菌等腐生菌腐生,引起其他病害發生。

該病是由高溫誘發的生理病害,若棚內濕度較低,低於 80% 時,再遇有幼記左右的高溫時,就會產生高溫傷害,特別是在強光照條件下更易造成高溫傷害,從而引發葉燒病。生產上,中午不放風或放風不及時及放風量不夠,或高溫悶棚時間過長均易發生葉燒病。

防治方法 加強栽培管理,棚內溫度不能過高,否則要注意及時通風降溫。如通過強陽光照射,而棚內外溫差大、不便通風時,可采用遮花苫法降溫。當棚內溫度過高、濕度又低時應少量灑水或噴冷水霧進行臨時降溫 ; 采用高溫悶棚法防治其他病害時,要嚴格掌握悶棚的溫度和時間,防止發生葉燒病。

(9) 佛手瓜肥害

我國栽培的綠皮、白皮兩個佛手瓜品種,在出苗後或結瓜期葉片邊緣或葉尖往往出現褪綠斑點,葉片變薄,呈現水漬狀,病斑四周邊緣發黃,後褪綠斑不斷擴展,最後導致半葉或全葉幹枯上卷。

發生肥害的原因是佛手瓜幼苗對人糞尿特別敏感,若施用不當或過量施用,就會產生肥害,嚴重時能導致幼苗枯萎而死。

防治方法 播種前要對種瓜進行催芽處理,播種後盡量不要澆水 ; 幼苗期不要施用人糞尿,應在定植前或第二年的春季萌芽前,在離瓜棵 30 ~ 40 厘米處挖溝進行環施。定植前,定植穴內要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同時還要增施磷、鉀肥,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整蔓上架和摘除多餘側蔓。

2 ,佛手瓜的蟲害及其防治

佛手瓜的蟲害較少,但栽培不當時也會發生,應注意及時觀察與防治。

(1) 白粉虱

屬同翅目粉虱科,俗稱小白蛾子,成蟲和若蟲吸食植物汁液,被害葉片褪綠、變黃、萎蔫,甚至全株枯死。且因其繁殖力強,繁殖速度快,種群數量龐大,群聚危害,並分泌大量蜜液,嚴重汙染葉片和果實,往往引起煤汙病的大發生,使蔬菜失去商品價值。

防治方法 應以農業防治為主,培育 " 無蟲苗 " ,輔以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 可與芹菜、蒜黃等白粉虱不喜食的蔬菜輪作 ; 育苗前徹底熏殺殘餘蟲口、清理雜草和殘株。化學防治可采用下列藥劑 :10% 撲虱靈乳油 l000 倍液,對粉虱特效 ;25% 滅蟎猛乳油 1000 倍液對粉虱成蟲、卵和若蟲皆有效 ; 天王星 2.5% 乳油 3000 倍液可殺成蟲、若蟲、假蛹 ; 功夫 2.5% 乳油 5000 倍液 ; 滅掃利 20% 乳油 2000 倍液,連續施用,均有良好效果。生物防治可用人工繁殖釋放麗蚜小蜂,當粉虱成蟲在 0.5 頭一株以下時,每兩周放蜂 1 次,共 3 次釋放成蜂 15 頭 / 株。物理防治 : 利用白粉虱對黃色有強烈的趨性,可在板條上塗黃色油漆,再塗上一層粘油 ( 可使用 10 號機油加少許黃油調勻 ) ,每苗設置 32 塊,置於行間,高度與植株高度相同。當粉虱粘滿板麵時,要及時重塗粘油,一般可 10 天左右重塗 l 次。塗油時要注意不要把油滴在作物上造成燒傷。

另外,由於白粉虱繁殖快易於傳播,在一個地區範圍內的生產單位應注意聯防聯治,以提高總體防治效果。

(2) 紅蜘蛛

屬蛛形綱蜱蟎目葉蟎科,成、若、幼蟎在葉背吸食汁液,使葉片出現褪綠斑點,逐漸變成灰白斑和紅斑,嚴重時葉片枯焦脫落,田塊如火燒狀。高溫低濕時紅蜘蛛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 采取農業防治措施,鏟除田邊雜草,清除殘株敗葉,可消除部分蟲源和早春寄主 ; 合理灌溉和施肥,促進植株健壯,可提高其抵抗能力。藥劑防治可噴灑下列藥劑 :1.8% 的農克蟎乳油 2000 倍液對其防治效果極好,持效期長,且無藥害 ; 此外,可采用滅掃利 20% 乳油 2000 倍液、蟎克 20% 乳油 2000 倍液或水胺硫磷 40% 乳油 2500 倍液等進行噴灑,采收前 10 天禁止用藥。還可用生物防治,按紅蜘蛛與捕食蟎 3:1 的比例,每 10 天放 1 次捕食蟎,共 2 ~ 3 次,可控製其危害。




Description
Chayote, the vine, is a tuberous rooted perennial that climbs by clinging with tenacious tendrils. Vines can scramble over structures and up trees for 40 ft (12 m) or more. The leaves are broadly triangulate, about 5-8 in (12-20 cm) long, with shallow lobes. Chayote, the fruit, is a pale apple-green rounded pear shaped thing about 6 in (15 cm) long that dangles from the vines on thin stems. It is thick and fleshy, a little crisp, and contains a single large seed which is eaten right along with the flesh. The flowers are small and whitish in color. Female flowers, produced only late in the growing season, give rise to the fruits whose taste has been compared to cucumbers and summer squash. There are several varieties of chayote cultivated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They differ in details of shape, size and texture. Most varieties have fruits with ridges; some are smooth; some are knobby, and some are fuzzy; some are dark green, some almost white, and some are brown. About all you will find in American grocery stores are pale lime green fruits with longitudinal ridges on an otherwise smooth skin.

Location
Chayote, Sechium edule, originated in the cool mountains of Central America where it was first domesticated by the Aztecs. Today chayote is grown throughout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world for the edible fruits and tubers.

Culture
Chayotes need a long, warm growing season. Provide a strong trellis or tree. Growing more than one chayote vine should improve pollination and result in more fruits.
Light: Chayote vines need full sun.
Moisture: Water chayote plants freely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Hardiness: USDA Zones 8-11. Chayote vines are usually perennial, returning in spring after light freezes kill the vine to the ground in winter. Be sure to mulch the root before a hard freeze. On the other hand, chayote is often grown as an annual in areas where freezing weather is common. Note, however, that at least five or six months of growing season is required to get fruits. In frost free regions, cut the vines back to 6 ft (2 m) or so before new growth begins in spring.
Propagation: Chayote fruits sometimes begin germinating while still hanging on the vine. Grow your own chayote by planting the entire fruit. Simply bury the fruit, broad end downward and stem end nearly exposed, in spring, or give it a head start by planting the fruit in a pot several weeks before setting out after all danger of frost has past. Fruits purchased at the local grocery store should germinate readily.

chayote flower
A chayote flower (left) and baby chayote will mature over the season into tasty salads and savory baked dishes.
Usage
Chayotes are like summer squash, but a little crisper in texture and with a similarly subtle flavor. (Some say they are relatively bland and need seasoning.) Chayotes are sometimes eaten raw in salads and salsas, but are more often cooked by boiling, sauteing or baking. Although very young fruits can be eaten in their entirety, it is usually best to peel the older, more mature fruits. Slice the chayote through the folds between the ridges, then use a vegetable peeler. The peeled sections can then be cubed for frying or used in soups. Don't remove the single large tender seed, whose flavor has been compared to something between an almond and a lima bean. Chayotes retain a crispiness after cooking that summer squashes do not. A favorite method around here is to cut the chayotes in half, lay them cut side down on a baking dish and bake like a winter squash;
serve with butter. I peel and cube, then blanch, the fruits for freezing. They are still crispy after thawing, and are a great addition to vegetable soups. People in the tropics eat the large, starchy tubers as well as the fruits. Tubers from vines at least two years old are candied, boiled, or roasted like potatoes.

Features
Folks in Louisiana call this edible gourd mirliton; in Trinidad it's known as christophine; in India, chow-chow, and the folks in China call it something that refers to Buddha's hand. With good growing conditions, you should get 50-100 chayote fruits per vine per season. I use a long bamboo cane to twist off chayotes way up in a tree; a neighbor friend shoots them down! The squirrels will destroy many of the chayotes. My friend should probably shoot the squirrels! (Just kiddin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duerduerma 回複 悄悄話 Like your blog so much, especially the posts about vegetable garden. I'm at work right now, so can't type Chinese. We just bought our house this year and are very excited to plant our first vegetable garden ... ... Do you have Chayote seeds? My daughters love those. Please send personal message to me. Thank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