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秋葉聲

來美多年,感慨萬千:風中秋葉,風起則飛,風停遂止,隨緣起落,豈有它哉?唯書作伴,唯文作聲,
個人資料
正文

讀李白詩“山月隨人歸”,品伯濤先生書法

(2016-10-17 13:04:12) 下一個

讀李白詩“山月隨人歸”,品伯濤先生書法

近日秋葉得網友伯濤先生惠贈墨寶《山月隨人歸》,高興之餘,倍加用心品味白紙上“雕刻”的幾個大字,山之雄,月之朗,人之清,躍然腦際,雖身抱微恙,仍乘興執筆,讀詩、品墨、分享友情。

 

李白名句“山月隨人歸”出自詩仙古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全詩如下: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鬆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詩仙此作開篇點明“暮”,借以拓開,言“宿”,“宿”而夜置酒,共酒也長歌,曲盡見星稀,相醺怡也樂,陶然共忘機,寫盡作者歡情洋溢的真情實感,讓讀者稍稍讀句,即自然而然融入詩境,隨之陶然並受感染。伯濤先生顯然十分鍾情此作,所謂上碧山而望明月,讀佳句而入詩境,品味著“山月隨人歸”的擬人化,明月滿山,人入其境,心自澄明,人步月移,人月交融,詩之畫麵已悄然立體於大眾眼前,輕易把讀者心情引進詩境。我相信先生書寫此佳句何止百次,更在伯濤心底吟詠無數。品的是詩,也有人生吧?

  

品詩半陶然,品墨又如何?清人有語雲:“筆墨雖出於手,實出於心。”伯濤先生濃墨以揮,“山”自有氣,“月”也生情,一個“隨”字,輕筆以去,閑似流水,入田家,擬鄉酒,品之微微有醺。細讀其“橫、豎、撇、點、折”豈止是簡單的墨跡色素?書為心畫,想必也有學識、情操、墨韻、技法吧?若走進詩之境界,飄然紙上清菊,入墨黃花,閑雲染色了;如融入書卷,延伸“文以載道”,李白的“山月隨人歸”竟也生出別樣情致,是月隨人走吧?書家末兩字“人歸”,收筆皆以小鉤作結,隱隱流露了鐵劃中人的風骨,令我思考:月,大可處處隨人;人,卻未可時時隨大流。品墨識人,秋葉未必準確,讀字幅,品人書皆老,想必確然。

 

閑時,秋葉愛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又熱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陶公美句,複而回味李白酒詩“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忽悟人生既可淡然於南山東籬,又何嚐不可“長歌吟鬆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人生偶得酒之色彩,陶醉於飛揚,時賞登高之趣,長品歸田之樂。月圓時賞月,星疏夜數星,雖盡迥異,兩可陶然……說得多了,未免離題,可我並未忘記伯濤先生惠贈的另幅書法,那是先生應秋葉之邀書拙作《五絕-自勉》末兩句:“應知秋葉下,來歲有春生。”

 

此《自勉》寫於2005年深秋,全詩為:“起落平常事,高低自在行。應知秋葉下,來歲有春生。”乃心語直白:生活如大海,人生之途難免起落高低,若闖蕩外洋,更有風浪旋渦,高峰時,處之淡然;漩渦處,應以閑然,應是人生的追求吧?真能做到?秋葉未敢自信,唯心底不時自勉:“應知秋葉下,來歲有春生”,如此而已,豈有它哉。

 

此間,細細品味伯濤先生書法,風飄衣帶的走勢,疏朗有致的運筆,啟功體似的技法,想書家如此展示秋葉心言,何嚐不是運用紙墨情致,遙作遠方呼應?詩以言誌,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當是詩人的托物勵誌,我輩自當常習常記!人生若不喪誌,經風曆雨,秋天去了,冬天來了,春天也將隨至,我當自勉:信隨緣,應也信隨然吧?

 

讀詩,品書法,也品味網上友情。秋葉曾說:“網上結緣,友情若水”,我和伯濤先生識之於文字,交之於無欲,誠之於彼此,盡之於淡然,無望之於回報,更信網上之交澄明如水,如此直至永遠爾!此刻,再品味“山月隨人歸”,清風明月,入境隨詩,隨月,也隨人……

 

2013-11-1寫於校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