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秋葉聲

來美多年,感慨萬千:風中秋葉,風起則飛,風停遂止,隨緣起落,豈有它哉?唯書作伴,唯文作聲,
個人資料
正文

隨筆-讀金鳳《溫馨一刻》有感

(2009-01-06 07:25:08) 下一個
人生最大的快樂,我也不能答,戀愛,甜蜜,結婚開心,添孩子,更開心。可那就是最大的快樂嗎?真沒有那麽簡單。也許,一次次客服困難,一次次獲得成功,都有很大的快樂,但要明確那就是最大的,無法確定。

但是有一次,當我看著自己女兒,在千百人麵前獲獎,那是全場唯一的金獎啊!所有參與者為我女兒歡呼,許多人向我走來,和我握手,向我祝賀,我的心顫動了,淚水奪眶而出,為女兒驕傲,為女兒自豪,也是為作為中國人而驕傲自豪啊!快樂,真的快樂!大概,那就是我永生不能忘懷的快樂。那就是最大的啦?!

如果是,那就是,就算是吧!那麽,這一刻,可以回答:在我的心底,孩子的成功,才是自己最大的快樂。其實,就那麽簡單。什麽時候孩子能給我更大更多的快樂?我在期待。。。

孩子,能聽懂父母的心語麽?

01-05-2009

上文是閱讀金鳳《溫馨一刻》的有感,附


《溫馨一刻》


                ·金 鳳·

  十多歲的女兒有時會問我:媽媽,你什麽時候覺得最快樂?

  我一般都不能馬上回答,總會在腦子裏把我生活中那些重大的時刻回憶一番。考上大學,拿到出國簽證,兒子女兒出生,全家久別重返,等等,等等。我覺得最快樂的時刻應該是指人生的大事件,大快樂。我一下子答不上來的時候,就會來個反問句丟給女兒:那你什麽時候最快樂呢?女兒眨巴一下眼睛,脫口而出:和你一起做蛋糕的時候!

  那一刻我心中一下子特別感動,便想起了許許多多次和女兒一起烘烤蛋糕的情景。女兒小時候,周末是我們母女親情互動,在廚房大顯身手的時候。那時女兒人還沒有廚房台子高,她常常站在小凳子上麵,兩隻小手扶著台子看著我忙活。

  稍微大點兒,女兒會幫助我把雞蛋打碎,用攪拌機把麵糊攪勻。當然更多的時候,她都是在幫倒忙。手上、臉上、身上,到處都沾著麵粉。我讓她照照鏡子去,她小跑著離開了。沒過一會兒,我就能聽到從房間裏傳來她那清脆的笑聲。

  我把麵粉倒入大碗,按要求加入雞蛋,菜油,牛奶等材料,用攪拌機攪勻,然後撒上核桃仁或女兒喜歡的巧克力chips。每次放入烤箱前,女兒都會用她的小手指頭,蘸一下烤盤中的麵糊,放到嘴裏舔一下,笑眯眯地說:嗯,真香啊!

  烤箱關上之後,我把裏麵的燈打開,女兒就把小凳子挪到烤箱前麵,端正地坐下。她兩手托著腮,乖巧安靜地等待。透過玻璃,看著烤盤裏的麵糊,慢慢鼓漲、膨鬆,顏色也從白色變黃,一點一點變成金黃。女兒的眼睛亮晶晶的,閃著興奮的光芒。蛋糕的香味在屋子裏一點點散發、彌漫,溫暖甜蜜的感覺溢滿心間。那一刻在女兒的印象中應該無比溫馨美麗,快樂無邊。

  對於小孩子,其實快樂就如此簡單具體。

  又是烤蛋糕的時候了。

 讀《杏花園的白蝴蝶作者BY 陳善壎》有感

前段時間身體不適,很少上美華論壇,或是蜻蜓點水,竟漏過了老陳的的《杏》,極少晚上上網的我,今晚鬼使神差,夜已深深,竟讀到如此佳作,心有感觸,不嫌時晚,也寫幾句。

善薰先生此文,要說是散文,可說別具一格,它筆墨細致,猶如小說,許多描述都十分詳盡精細,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因為我也喜歡寫散文,卻常常用筆淺淺,一帶而過,難有像善薰先生一樣的精細用字,綿密鋪陳,因此,寫作雖多卻難有精品。讀此文,真的大有啟發,如此雖不能早眠,也不枉夜讀!《杏》將是我的範文,我會當好好品習。

說多幾句,就是美華文友的真誠點評和精彩文字,無論文刀,荒田,國參,還是翎翅都真誠賞讀,點評到位,讀來真的感人。有文友如此,我心愉悅!文人相輕可休矣!起碼在美華論壇,就是如此。我為美華的好風格驕傲自豪。

1-4-2009

讀過善醺先生的多篇作品,感覺是篇篇有味,餘味無窮。有時感覺老陳就好象生活的收藏家,把生活裏的各種人物收藏在文字裏,隻要他需要,隨時可以把收藏品拿出來曬曬太陽,讓參觀者(讀者),看到一幅幅形象鮮活的畫像,即使是老陳過去收藏的久人物,也能讓人看到新鮮。這是我的心語,絕非吹捧。

如今讀《大》文,我又看到一個晃動的過氣大老板。他過去的富有,曾經的成功,習慣了的擺款,還在追求的虛榮,都給人留下印象。其實(由於是短文),老陳筆下的阿其,著墨並不算多,卻由於作者觀察細致,描寫深刻,仍然給讀者一個形象豐滿的男人。如果用心,透過文字,大概還可以聽出阿其的心語,內在的思維。《大》可算成功的作品。

記得兩年前讀過劉荒田筆下的老南,同樣給我深刻的印象。一個文革時代的詩人,一個金山世界的闖蕩者,一個故去的老朋友,同樣因為淺墨豐型,令我印象深刻,至今難忘。我自感慨,好的作家,筆下總有人物,總存鮮活,讀者用心讀了,也在心裏影印了,這就是作家的成功。

多謝你,老陳,你讓我也收藏了一個老板,內心也多存了幾個銅板。嗬嗬,開心!

01-05-2009


金鳳此文,惹我共鳴。

去年六月,我隨團遊華東五市,車上一年輕人,不時口出汙言,大聲喧嘩,團友多不悅,卻無奈。至遊無錫靈山大佛,此人更口無遮攔,隨意褻瀆神靈,令我心頭不快,一時難耐,向其進言:我們身處靈山聖地,舉頭就是神靈,要人人自重,敬佛慎言,如口無遮攔,於己於眾都無益。大慨見我態度真誠,講得有理,年輕人雖泱泱,卻是納言:我是無心隨口的。。。卻自此慎言,滿車安然。

類似蔣子龍寫的故事,我聽過不少,舉頭三尺有神靈,絕不可以輕言“沒有”“不信”。即使你認為“沒有”或“不信”,神靈聖地,自重慎言,絕對需要。其實,敬神,也折射敬人。相互尊敬,和諧相處,何樂而不為?

金鳳借“舉頭三尺有神明”一言,發揮成一篇文章,讓讀者我,聽過故事,警醒心靈;讀過文字,更明事理。細品金鳳“舉頭三尺有神明。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循規守法,不為所欲為。”的心語。舉一反三,於生活,於論壇,於文字都要“循規守法,不為所欲為。”於人,於事,於文共舉和諧。

當今美華,已呈現良好互動,和諧相處的氣氛,大家再加把力,多寫文章,多作評論,美華論壇必可紅火起來。2009,我極期待!

風中秋葉臨屏
01-08-2009


舉頭三尺有神明


金鳳

看過作家蔣子龍寫的一篇文章,是講二十年前他上五台山的親身經曆。

我剛好在二零零六年的夏天到過五台山,所以對他文中描寫的景點既熟悉又親切。他所講的故事,也讓我記憶鮮明,感觸很深。

一九八七年夏天,蔣子龍和三十多名作家,編輯,參加山西省作家協會組織的文學筆會後,一起上五台山旅遊。

他們到了一處叫佛輪常轉的地方,那裏珍藏著一座遐邇聞名的轉輪藏。轉輪藏為木製,是明代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由五台山著名高僧憨山大師自募資金、自己設計製造的。它有六角二十一層,高十一米,上大下小;底層裝有轉盤,輕輕一推,即可旋轉。設計新穎,別具一格,為木結構製作精品。據說,製作此轉輪藏的用意不僅在於珍藏經卷,還有“法輪常轉,碾碎罪孽”的作用。用手每轉動一次轉輪藏,就如同念誦了一遍經卷,使人免去一切煩惱。

導遊告訴大家要順著時針轉,這樣就可以消災免禍,一生平安。這時,一個年輕的女編輯跳出來搶風頭,大聲說:我就反著轉,又能怎麽樣?後來也有其它人跟著起哄,也開始反轉佛輪。他們口無遮攔,高聲喧嘩,招搖張揚的舉止與肅穆安靜的禪房寺廟極不協調。

後來他們經過一個大殿,看到許多僧人在做法事。遊客們都安靜地聆聽、觀望,氣氛莊嚴肅穆。忽然一個容貌美麗的尼姑引起了這幫文人的注意。那個反轉佛輪的女編輯又開始品頭論足,說長道短,一點不收斂。尼姑一定聽到了她的言論,也許是為了不影響法事,就悄悄從後門退了出去。

最後他們來到了一個叫“佛母洞” 的地方。佛母洞又被人們稱為千佛洞,按佛經說,釋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釋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釋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即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國善覺王的女兒,迦毗勻衛國淨飯王的第一夫人。

千佛洞之洞,分內外兩洞。外洞大而明,內洞小而幽,中間有一個扁圓形孔穴相通.內洞中,可以容納五至七人。內洞的洞壁上,山岩經水溶化,產生許多乳石及石筍,夾有各種色質,猶如人體心肝五髒,洞形又呈葫蘆形狀,後人便稱之為母腹。佛教宣揚進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複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煩惱,獲得無上歡樂幸福。

聽完解說,一個知名評論家首先鑽了進去,他剛下去,天上忽然飄起了蒙蒙細雨,打濕了地麵。於是別人怕弄髒衣服,就都停止了腳步。評論家在洞裏孤零零的,就招呼外麵的人下去。看沒人響應,就開始蠱惑人心,信口開河:下來啊,我真的看到了佛母的心肝五髒……有人在洞外問:你怎麽知道那就是佛母的心肝?他說:跟人的一個樣。那人又問:你見過人的心肝五髒嗎?他說:我沒見過人的還沒見過豬的嘛!

這種褻瀆神靈的話語,實在是有點過分,粗俗。不過,大家誰也沒有在意,回去的路上,依然談笑風生,心中毫無半點不適之感。

沒想到,旅遊車行至半山腰的時候,忽然發生意外。車子搖搖晃晃,頭朝下呼悠悠地翻到了山溝裏。萬幸的是,雖然車子嚴重損害,不少人受了傷,但無一人死亡。

蔣子龍說:他永遠也忘不了那個口無遮攔的女編輯當時的慘狀:身上別處都完好無損,隻是頭上撞開了一個大口子!而那個剛才在山上曾鑽進“佛母洞”的評論家,也是別處無恙,卻惟獨撞傷了嘴巴,腫得老高,象極了豬的大長嘴。他的樣子顯得十分滑稽好笑,可當時卻沒有一個人笑得出來,直覺得毛骨悚然!因為人們都還記得他在“佛母洞”裏那番關於豬的褻瀆……



蔣子龍在文章的結尾總結到:守住心就是守住嘴,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絕不妄加評判。


看到這裏,我感觸良多。對我們許多無神論者來說,車禍和前邊的不敬言行可能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是當事情發生了,人們不禁要捫心自問:自己張揚無忌的行為是否在冥冥之中觸犯了什麽東西,而招致懲罰、身遭不幸呢?

確實,對於你不理解的東西,可以不信,也可以不屑一顧,但是切不可以口無遮攔,胡說八道。尤其在五台山那樣的佛門聖地。

古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循規守法,不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無法無天,到哪裏都混不吝的滾刀肉確實讓人心生厭惡。

口中留德,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對人,對事,對自然界的一切,都要寬容,理解。實在理解不了,發發議論,提個問題,並不為過。但過分惡毒,詛咒別人的話,就要嚴格控製了。

其實這一點,說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心裏也常常會產生惡毒之念,比如前幾天,我在學校吃了一張罰單,罰單上說我的停車證展示得不清楚。我一看那幾十元的罰款,氣就不打一處來。停車證不是清清楚楚地擺在那裏嗎?隻不過那天遮陽板稍稍擋了一個角,那檢查員隻要掂掂腳尖、伸伸頭就看清楚了。生氣的瞬間,心裏也狠狠地罵:這家夥真XX缺德,叫他沒有好下場。

其實仔細想想,也是自己的錯,誰叫自己把停車證遮住了一角呢?


忘了在哪裏看過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年輕人和他的老板搞不好關係,常常發生口角。有一次在氣頭上,年輕人就惡狠狠地罵了他一句:你這種人,整天想著整人,出門就讓汽車撞死你!他呈了一時的口舌之快,覺得十分過癮。

幾個月之後,老板有一天忽然沒來上班。後來公司裏得到消息,他出車禍死了。

按說眼中釘除了,年輕人該高興了罷,可事實正相反。他開始內疚,後悔,覺得自己一語成讖,惡毒的詛咒促成了他的死亡。於是,夜裏常做惡夢。夢見老板披頭散發,青麵獠牙地來到他的身邊,向他討債、索命。(咦,這故事怎麽有點兒蒲鬆齡《聊齋》的味道?)

這樣的故事聽著就讓人後背嗖嗖冒冷氣,如果不說那句話,老板出車禍死了,年輕人的良心是不是會安靜一些呢?

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中國旅客到泰國遊覽之後,到一個禮品店裏買記念品。她嫌禮品太貴,就和售貨員討價還價。售貨員說:我不能給你減價,因為老板不在,我做不了主。遊客說:這樣吧,你給我減價,我給你回扣。這樣你和我都得好處,反正你們老板也不知道。女售貨員說:老板不知道,可是佛知道。

不能因為沒有人看見,沒有人知道,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