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草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個人資料
正文

另一種軌跡,林書豪 - by 櫻花圖騰

(2012-02-06 23:01:48) 下一個

林書豪今天終於打出了成績,我翻出了當年在《愛籃球》雜誌對他進行的全麵報道。後來他母親見到我的時候開玩笑地說,小夥子,我要投訴你。我問為什麽,她說文章裏有一段“如果林書豪接受了他媽媽的教育,現在肯定不能站在NBA的賽場上”。我說,這短引用了美國媒體的原文,如果報道失實,我表示道歉。

2001年,當NBA中國第一人王治郅加盟達拉斯小牛隊的時候,林書豪還是個剛上初中的孩子。居住在舊金山帕羅奧爾托華人社區的林書豪看起來和身邊眾多黃皮膚的孩子並沒有什麽不同,既沒有突出的身高,也沒有任何驚人的技能。

那時候林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哥哥以及爸爸一起打籃球,他纏著自己的爸爸林繼明在自家的後院安裝了一個新的籃球架,每天放學完成功課後,就拉著爸爸和比自己大三歲的哥哥一直打球到黑夜,並樂此不疲。

和很多居住在美國的亞裔不同,林繼明擁有典型的“做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情”的美國精神。而當孩子和自己喜歡的事情完全一致的時候,林繼明樂得陪伴他們一起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

這或許才是林書豪和身邊孩子的不同之處。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二次移民浪潮,讓林書豪身邊並不缺少同齡孩子作為玩伴。當他在做別人口中“玩兒球”的事情時,身邊的亞裔孩子正在忙著學各種樂器,比如鋼琴、小提琴、薩克斯之類。或者會去參加選修各種課程,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為孩子將來成為一名醫生或者火警作為鋪墊的預備課程。

“我也曾學過幾年的鋼琴,我媽媽一直督促我勤加練習。”林書豪說,“可畢竟我最愛的還是籃球,她也拿我沒辦法。而至於那些課程,我沒有涉及過。”

台灣製造

很明顯,如果林繼明是和他妻子一樣的教育理念,那麽人們今天肯定看不到這個站在NBA賽場上的亞裔後衛。99.99%的亞裔家庭會讓他們的孩子成為一名醫生,而不是運動員。即便他們的孩子可能是一個網球運動員或者滑板極限運動的材料。

所以人們很有必要了解下這個5尺6寸的中年人腦子裏都在想些什麽,他和其他呆在美國的華裔有什麽不同。

用林書豪的話說,他的父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籃球癡”。

出生在台灣省的林繼明很小的時候就從一些老舊錄像帶中感受到了美國籃球的魅力,盡管那個時候NBA在美國都不是什麽太受關注的聯盟。但這段經曆卻讓他有了日後去美國留學的衝動。沒錯,除了去美國攻讀學位,另一個願望就是能去現場看NBA。

1977年,美夢成真,林繼明來到普渡大學攻讀計算機工程學博士學位。而此時正值NBA70年代末最輝煌的時刻,打開電視機,你就能看到卡裏姆·阿普杜爾·賈巴爾、摩西·馬龍、朱利葉斯·歐文這些中生代怪獸,以及此後若幹年出現的拉裏·伯德、“魔術師”約翰遜和邁克爾·喬丹。

林繼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洛杉磯,巨大的工作壓力讓他精疲力竭,而此時他就把打籃球當做了放鬆的方式。

但你很難想象這樣個從小就狂熱喜愛籃球的男人卻在那個時候根本完全不會打球。林繼明不敢走上美國街頭競爭激烈的球場,於是他將注意力重新放回到比賽錄像上去,並像如今很多小球迷那樣,不斷模仿那些超級巨星的動作。

“我的勾手就是模仿賈巴爾的。”林繼明笑著說。

在自己不斷模仿之後,林繼明終於有信心去街頭球場一試身手,但很顯然已經年過30的他不可能在那幫身體素質變態的年輕人身邊找到自信。而也就是那個時候起,他決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接觸籃球,盡管那個時候他距離“爸爸”還非常遙遠。

但很多年後,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的願望,當自己的大兒子喬舒亞5歲的時候,林繼明就開始將那些錄像帶中的超級球星動作傳授給孩子。3年後,林書豪降世,又過了4年林書偉出生。幾乎是當孩子們能拍著皮球跑的時候,林繼明就開始帶著他們走上球場。而當他們又大了一點的時候,父子4人就開始了一周3次的特別訓練。通常訓練會從晚上8點半一直持續到10點。

林繼明非常清楚想打好球,就必須在年輕的時候打好基礎。他期待將那些球星的經典動作灌輸到孩子的肌肉記憶中去。

由於自己幾乎完全不懂運動,所以林繼明所能做的就是帶著孩子們走上球場,讓他們找到打球的樂趣。而他也沒有什麽科學的訓練方法,所做的就是和孩子們一打一,二打二,並在他們年齡變大後帶他們參加一些比賽。

“我完全沒有想把他們培養成職業球員的想法。”林繼明坦言他就是培養自己孩子的興趣,“如果那個時候,他們當中有任何一個人說,‘爸爸,我不喜歡這個運動’,那麽OK,我不會強迫他們做這些事情。我不是要把自己的興趣和未完成的理想強加給這些孩子。但值得開心的是,他們每一個人都特別喜歡。”

美式教育

在這3個孩子中,林書豪是最特別的。這種特別並不體現在他的身形方麵。畢竟到初中畢業時,他還隻有1.58米,這連很多孩子的及格線都達不到。但林繼明在林書豪身上發現了和他一樣的狂熱籃球血液,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張。在林書豪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尋求更高的挑戰。當他哥哥的球隊在室外小路慢跑時,他就會不自覺地加入。如果在室內訓練,林書豪就會在一旁練習投籃。

“我一直在跟隨著他,因為我一直以超過他為目標。”林書豪說。

這也就意味著,林書豪從小到大一直在同一群比自己大3歲左右的男孩一起訓練,甚至加入其中進行對抗。他一直逼迫自己變得更好,為的就是能和這群比自己大的孩子一起打球,否則別人不會帶他一起玩兒。

你不會知道,林繼明,這個成長階段都在台灣的中年人是怎樣很快把美式的習慣以及教育理念統統運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比如飲食,林繼明和他的夫人雪莉都習慣中式,但他卻在林書豪很小的時候就用牛奶和牛肉作為食物去喂養。很多亞裔後代在美國能夠長得非常結實,和牛奶以及牛肉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麽人們習慣把他們稱為“喝牛奶、吃牛肉長大的一代”。

高中就前往美國打球,隨後成為NCAA中國女子第一人的曲洪瑤坦言,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導致他們的身體素質根本不能和吃牛肉喝牛奶長大的美國人相提並論。而這些都是除了人種之外的後天因素。而林書豪在兄弟三人中又是最能吃的一個。林繼明將這歸因為林書豪打球最多,消耗最大,所以吃得也最凶。但林書豪卻覺得這種食量是天生的。

“我想這是上帝的恩賜。”堅定信奉基督教的林書豪說,“剛出生的時候我就比兩個兄弟都要重,很多人開玩笑說我父母給我吃了更多的嬰兒食品,但確實這是天生的,後天難以掌控。”

林繼明同時一直告訴自己的孩子,“體育和文化同等重要”。這也是典型的美式思維,在美利堅,體育課程和文化課程在學校的比重同等重要,這也是為什麽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會這麽久以來一直占據著世界體育霸主地位的原因。而美國各大院校為體育特長學生提供的豐厚獎學金,也是能體現出他們對於體育的重視。

但在亞洲,這種事情是不能想象的,可林繼明卻又一次驚人地轉換了思維,他將林書豪的課餘時間幾乎都安排在了球場上,在他眼裏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強健體魄、遠離不良習慣。

林繼明的這套理論在當時被認為是“歪理邪說”,因為身邊的亞洲裔沒有這麽幹的。

“我周圍的朋友其實對我是不以為然的,他們認為我應該像絕大多數華裔那樣,注重孩子的文化,培養他們的賺錢能力等等。但在我的思維裏,興趣是第一位的。”林繼明說。

林書豪說他從小到大的生活方式確實和很多亞裔孩子有不小的區別,他也經常可以從父母的朋友那裏聽到一些言論,大致都是說“你的父母讓你們打球打得太多了,這是不務正業”之類的話。

“但當我通過籃球進入了哈佛,這些言論就全部煙消雲散了。”林書豪說,“他們開始意識到,原來體育也可以對進入好的大學有所幫助,甚至他們也開始支持自己孩子從事體育運動了。看著自己慢慢改變周圍人的想法,這有趣極了。”

林書豪對於這一點有些得意,因為如果人們設身處地想象一下林書豪的成長環境,他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這條路如果失敗了,將成為別人的笑柄。或許他嘴裏“自己改變別人的看法”就會變成“自己變成別人教育子女的反麵典型”。那樣無疑也會讓林繼明“興趣至上”的培養方式被狠狠抽一個耳光。
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情是,林繼明並非不重視林書豪的文化教育和人格教育。他讓林書豪也成為了堅定的基督教徒,每周帶著孩子去做禮拜。同時他把亞洲人謙虛謹慎的性格也移植到了孩子身上,這就是為什麽林書豪看起來彬彬有禮,像個紳士。

另外,林書豪幾乎沒有任何不良嗜好,煙酒不沾,也沒有參加Party之類的習慣。因為他的時間除了用於
功課,就都用在了籃球場上。

“打球就是他的課餘生活,他喜歡這樣的生活。”林繼明說。

林繼明並不擔心孩子因此缺少生活樂趣,也不擔心孩子因此沒了社交圈子。他堅信在籃球場上的朋友會比燈紅酒綠的酒吧聚會裏認識的那些家夥更加靠譜。老實說這都讓人會想到類似德裏克·羅斯這樣的黑人的成長經曆——在毒品、犯罪橫行的芝加哥,德裏克的兄長用籃球為他編織了一道保護傘,讓羅斯遠離這些成長為NBA最年輕的MVP。雖然林書豪的生活環境遠沒有羅斯那麽惡劣,但籃球或多或少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

上帝的恩賜

情況在向著好的方麵發展。林繼明在林書豪小時候為他打下的基礎,讓林書豪在籃球場上愈發擁有自信。林爸爸將這一切形容成“滾雪球”效應——練習得越早、打得就越好,這讓林書豪愈發有成就感,讓他興趣更濃,因此更加勤奮練習。

周而複始。

初中畢業,林書豪的球技已經出類拔萃。但他當時不到1.6米的身高確實限製了發揮。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被林書豪稱為上帝的恩賜——在高中,林書豪以每年約8厘米的速度長高,進入大學之後他又長了2厘米,就到了現在這個身高。

“這真的是上帝的恩賜,因為我父親很矮,隻到我下巴這裏。”邊說,林書豪還邊做著手勢,“盡管我媽媽很高,但我仍然覺得是上帝看到了我的籃球熱情。我爸爸又激動又嫉妒,他還跟我說如果他也和我一樣從小在美國長大,也可以像我這麽高。但我真的不這麽認為。”

林繼明非常清楚亞洲人的身體差距在哪裏,他看著身邊很多人的孩子在高中時期沒跟上步伐,因為這是最長身體的時候,如果營養和訓練沒有跟上,體育成績也就會掉得很厲害。

“高中對於很多亞洲人來說是一個坎,很多練習體育的孩子,到了這個時候會因為各種原因,就沒有長起來,最後就慢慢沉下去。”林繼明說。

所以他為林書豪準備了更多的肉類和牛奶,當然還是以牛肉為主。而林書豪也從小就適應了這些事物,盡管偶爾也吃米飯,但他對於漢堡、牛排這些從不抗拒。

那個時候,林書豪同時在4支球隊訓練,所以他的生活就是從一個球場轉移到另外一個球場。這樣巨大的消耗讓“大胃王”吃得更多,因此他在高中時期身高的猛躥並非沒有任何預兆。也就是在高中,林書豪逐漸發現,自己在與身邊白人球員和黑人球員競爭的時候已經不落下風。其實從五年級開始,林書豪就開始和黑人一起比賽,那時候他就已經比其中一部分強了。要知道從小就適應和比自己大的孩子打球的林書豪拒絕參加舊金山的一些亞裔比賽和華裔比賽,而專注於AAU聯賽(注:美國業餘體育聯合會)。這一方麵是由於林書豪希望把自己的標準設定得更高,他更想同美國人競爭。而另一方麵,一些曆史原因也讓林書豪的母親希望她兒子遠離這種小團體性質的比賽,去融入美國。

人種歧視

在自己所在的帕羅奧爾托高中,林書豪無可爭議地進入校隊。隨後在高二,他入選年度最佳陣容,又兩次當選分區最有價值球員。但這些並沒有讓他受到人們的尊重,這也是美國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種歧視,沒錯,起碼在運動場上,黃種人是種族歧視的直接對象。他們被當成“異類”,賽場上充斥著“滾回老家去”這樣的侮辱性言論。

林繼明當然了解這些“美國特色”,他隻是告訴林書豪,“勝利會讓你受到尊重。”這讓林書豪不再糾結於那些瑣碎言語。高四那年,他場均得到15分7助攻6籃板5搶斷的華麗數據,帶領帕羅奧爾托高中打出32勝1負的恐怖戰績。他們甚至在加州校級聯盟的2級聯賽,擊敗了全美排名第19位的Mater Dei高中,那場比賽,林書豪得到17分。

在這場比賽之前,林書豪已經用表現征服了自己學校的球迷,甚至連帕羅奧爾托高中的死敵Henry M.Gunn高中的學生也成為林書豪的球迷。他們一起在當地一家披薩店為林書豪和他的球隊加油。

那個賽季,幾乎所有加州媒體都將林書豪評選為年度最出眾球員。但這樣的成績竟然沒有能夠為他換回一份NCAA一級聯賽的獎學金。這多少讓林書豪有些失望,但他明白,這與他的血統有關。

根據2009年NCAA的一份數據統計顯示,一級聯賽所有大學中,美籍華裔球員占總數的0.4%,也就是大約20人。

在NCAA打女籃聯賽的曲洪瑤多多少少能理解這一切發生的原因,因為她發現黃種人在NCAA打球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教練對他們並不信任。她並沒有把這些形容成人種歧視,但可以說成是一種美國體育圈的現象,約定俗成。

當時哈佛給林書豪提供了一個機會,另一個是布朗大學。但為了能打上NCAA一級聯賽,林書豪寧願選擇為哈佛支付高昂的學費。沒錯,所有常青藤聯盟的學校都不提供運動獎學金。所以後來,當林書豪穿上NBA勇士隊的球衣時,人們才會那麽驚訝——不僅僅因為他是華裔,也因為他來自哈佛。要知道上一個哈佛培養出的NBA球員是1953年的ED Smith,他僅僅在紐約打了11場比賽,場均2.5分2.4籃板。穀歌上你甚至很難在眾多搜索中準確定位到他。

循序漸進

林書豪上演“辛德瑞拉”的美麗童話並不是一個瞬間的綻放。進入哈佛的時候,他仍然是隊伍中最瘦弱的。這也就是為什麽在哈佛的前3年,甚至沒有人知道林書豪這個名字。林書豪說,在進入大學之前,他甚至沒有接受過力量訓練,但在大學,他為自己增重了30磅的體重,並開始泡在健身房裏。

“教練對我有這方麵的要求,他們說從未見過比我還瘦弱的大一球員了。”林書豪說。

“態度”一詞一直掛在林書豪嘴邊,他說這是父親教給他的生存寶典,他也將這看成是自己在大學中成功的關鍵。

“進入大學後,我就是一個弱者。”林書豪說,“我可能是球隊中最瘦小的,所以我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麽可以去輸掉的東西。我隻是盡力去訓練,盡力去做能夠幫助自己提高的事情。而我也享受這其間的樂趣,因為能夠進入哈佛在當時來看已經是一種成功,感謝上帝。”

林書豪一周7天不間斷地訓練,這讓他的大學生活幾乎沒有閑暇時間。要知道他成功從哈佛畢業,拿到經濟學學士,平均成績高達3.1,這看起來決不是一個體育特長生的所作所為。

當然林書豪也經曆了很長時間才找到學業和打球的結合點,他承認第一年的時候沒有頭緒,是通過不斷摸索才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如果可能,林書豪總是盡量快完成功課,投入到訓練中去。“但如果學習上真的忙不過來,我隻能犧牲一下打球的時間。”林書豪說。

這種過程也體現在林書豪的球場表現上,直到大三,他才發現自己可以成為哈佛最好的球員。而到了大四,他真的開始幻想能夠進入NBA打球。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後衛紮克·羅森在林書豪大四那年接受ESPN采訪時說:“幹掉林書豪,你就幹掉了整支哈佛。”但林書豪整個賽季18.6分5.3籃板4.6助攻2.1搶斷的數據告訴人們,幹掉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林書豪還是林書豪們?

2010年的NBA夏季聯賽,達拉斯小牛為落選的林書豪提供了一個機會。結果在與約翰·沃爾的對位中完全占據上風。從那時起,他華裔的身份不再成為人們歧視的對象,反而伴隨著他一路好運。

“這場比賽是我能夠簽約勇士隊最重要的因素。”林書豪絲毫不否認這一點。

這個小時候家裏都貼著勇士隊海報的華人後代進入了自己的家鄉球隊。在擁有20%華裔和37%亞裔的舊金山,這就像一顆炸彈,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在舊金山居住了十年的華裔ED對記者說,林書豪在舊金山的受關注度甚至超過姚明。“但我絕不認為勇士隊簽下他隻是為了迎合市場,在美國這樣的事情並不多見。”

原因究竟是怎樣的,我們無從得知。但林書豪的經紀人確實在私下裏告訴記者,勇士隊方麵已經對他做出了一些承諾,而前些日子關於蒙塔·埃利斯交易的傳聞也並非空穴來風。如果還有下個賽季,林書豪應該是斯蒂芬·庫裏的第一替補。

在姚明上個賽季僅僅打了5場比賽,易建聯淪為邊緣球員的NBA去中國化時代,林書豪身上被寄予的希望不言而喻。沒錯,他還是一個後衛,如果有機會,他可以拿著球衝進內線,來一次勢大力沉的灌籃。
可人們千萬不要忘了,盡管長著標準的亞洲人麵孔,但林書豪與姚明、易建聯這樣的球員幾乎沒有任何共同點。姚易是典型的中國特色體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球員,而林書豪是洛奇式的人物。他做出的改變比姚易更多,而他已經證明,黃種人在美國的體育環境下也可以進入頂級聯盟。

同時林書豪身上有著很多偶然的因素,很多人擔心這是一個特例:如果林書豪身高並沒有在高中時猛躥,如果林書豪並沒有在對位約翰·沃爾時發揮。

盡管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波移民潮的很多後代都已經成長起來,但在體育界有點名氣的人少之又少。上個賽季成功被美國NFL聯盟布法羅比爾隊選中的華裔後代王凱算是可以與林書豪遙相呼應的一位了。
但還會有下一個林書豪嗎?

林繼明看到了自己孩子夢想成真中夾雜的偶然因素,“我的培養模式不可複製。”林爸爸說得很堅定,“我隻是培養林書豪的興趣,最後的結果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我隻能說林書豪證明亞洲人有訓練,有興趣,也可以達到一定的層次,並不是完全不可能成功。我也不是運動員出身,我也不知道我的孩子未來能變成什麽樣,最後成功了,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如果 在美國,有華裔希望像我這樣培養孩子成為籃球、橄欖球或者冰球這類運動的明星,我隻能說這要因人而異,我絕對承認黃種人在先天條件上有著很大的差距。”

林書豪卻認為自己隻是一個開始,“會有很多比我還要棒的球員出現,不管是美籍華人還是中國人,一定會有很多。”

這與他父親的觀點剛好相反。

關於這個問題誰對誰錯,確實還是一個問號。但林書豪和王凱的出現,確實讓人們開始思考,這一代人(或許我們可以仿照當下流行,給他們起個名字叫移二代?)會不會成為華裔體育明星成長的開端?今後會不會有更多的林書豪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就像10年前王治郅叩開了中國人進入NBA的大門那樣,林書豪或許也是一個先鋒。

“我樂意成為榜樣,去激勵更多人實現自己的夢想。”林書豪顯然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人們期待的那個角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