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240771
緣起
一直想寫點東西,因為自己自幼以來得到家人朋友的愛護和幫助實在是太多了,無以為報.可我生性懶散,故一直沒有動手.總想等以後時間充裕了,條件好轉後再寫,然生命在呼吸之間爾,我又怎能保證自己能安穩的活到”以後”和’”將來”,時不我待,故開始著手寫, 現在慈母重病在身,若有見聞者能得到一絲一毫的利益,我願都回向給我的母親,願我母能遠離病痛,命終之時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願大家平安,幸福.南無觀世音菩薩!!!
一艾炙簡介(1)
灸法,即使是正規中醫藥院校出來的學生,恐怕對此也知之甚少,說到具體操作,更是沒有幾個人親身實踐。《內經》上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唐代孫思邈說:“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明代《醫學入門》上說:“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自古醫聖名賢都很重視灸法,並把灸法作為治療的重要手段,把“會用灸法”作為醫師必備素質之一。
但是,近些年來針灸學界偏重於針法,逐漸減少了灸法的使用。針灸科常常是“但見針刺病,不聞艾絨香”。那麽,灸法是通過什麽來治病的,它與針法有什麽不同,它的適應症有哪些呢?灸法對陽痿、早泄、遺精、遺尿、長期發熱、哮喘、眩暈、貧血、胎位不正、子宮出血、經常感冒、小兒發育不良、結核病、胃腸病等效果良好。總之,隻要是慢性病、常規醫療沒有辦法的病,用傳統灸法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灸法能有這麽好的治療效果,可為什麽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呢?據一些專業人士說,現在灸法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留下疤痕,為近代崇尚美容之大忌,尤其是歐美國家,從來隻重針而不重灸;二、艾灸煙霧彌漫,造成空氣汙染,是今天提倡環境保護人士的大忌;三、灸法操作時間太久,對醫師的經濟效益來說,並不劃算。 施灸注意事項(2)
一、責任和態度:
首先要有很強的自信心,耐心細致地宣傳灸法的好處,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說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勵病人樹立樂觀主義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堅持下去,長期和疾病作鬥爭。要嚴肅認真,專心致誌,手眼並用,切勿掉以輕心,草率從事,防止灸不好,徒傷皮肉,而於病人無益。
二、要注意空氣冷暖的調節和安全:施灸時不免要有煙薰和艾味,艾本來具有芳香氣味,有的人很愛聞,有的人則嫌惡,因此在避免風吹病人的條件下,可以開窗調換空氣。施灸時要脫衣服,應特別注意室內的溫度和內外隔障,尤其在冬季嚴寒和夏季酷暑之際,更應注意使病人舒適。
灸法最易落火,燒灼皮膚和衣服,應小心處理,當心失火。應用物品必須具備,如坐灸之椅,臥灸之床,各種灸料及點火之香等一應用具,務必事先備妥。
三、必須做到姿勢端正,體位舒適,穴道準確。《千金方》上說:“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勿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皮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可見對體位非常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嚴格端正姿勢,然後施灸。灸胸腹應仰臥,腰及下肢後麵應俯臥,肩背部要正坐或俯臥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為宜。尤其要注意體位自然,肌肉放鬆,不要取勉強的體位。
四、暈灸的防治:暈灸者雖不多見,但發生暈灸時也和暈針一樣,會出現突然頭昏、眼花、惡心、顏麵蒼白、脈細手冷、血壓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暈倒等症狀。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勞,恐懼、體弱、姿勢不當、灸炷過大、刺激過重等引起。一經發現,要立即停灸,讓病人平臥,一般無什麽危險。但應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預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斷留心觀察,爭取早發現,早處理,防止暈灸為好。經灸一二次後,情況就會好轉。(未完待續)
艾、艾絨及艾炷艾條(3)
艾的作用
艾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自然生長於山野之中,我國各地均有生長,古時以蘄州產者為佳,特稱蘄艾。
在農曆的4~5月間,當葉盛花未開時采收。采收時將艾葉摘下或連枝割下,曬幹或陰幹後備用。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綱目》載:"艾葉能灸百病",用艾葉做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回陽救逆等多方麵的作用。
艾絨的製備
采集肥厚新鮮的艾葉,放日光下曝曬幹燥,搗碎,篩去雜梗,再曬再搗再篩,如此反複多次,就成為細軟的艾絨。艾絨按加工(搗篩)程度不同,分粗細幾種等級,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細艾絨;若作間接灸,可采用粗艾絨。
艾炷和艾條
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時,所燃燒的錐形艾團,稱為艾炷。每燃盡一個艾炷,稱為一壯。 製作方法 ,把艾絨捏成上尖下平的圓錐形小體,不但放置方便平穩,而且燃燒時火力由弱到強,患者易於耐受。艾炷的大小常分為三種規格,小炷如麥粒大,可直接放於穴位上燃燒(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棗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欖大,常用於間接灸(隔物灸)
② 艾條:指用艾絨卷成的圓柱形長條。根據內含藥物之有無,又分為純艾條(清艾灸)和藥艾條兩種。使用簡便,不起泡,不發瘡,無痛苦,患者還可以自灸.
藥艾條:主要包括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三種。 普通藥艾條 取肉桂、幹薑、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沒藥、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細末。將藥末混入艾絨中,每支艾條加藥末6g。
太乙針其藥物配方曆代各家記載各異。近代處方為:人參250g,參三七250g,山羊血62.5g,千年健500g,鑽地風500g,肉桂500g,川椒 500g,乳香500g,沒藥500g,穿山甲(土炮)250g,小茴香500g,蘄艾2000g,甘草1000g,防風2000g,麝香少許,共研為末.取紙(紙寬41cm,長40cm),內置藥末約25g左右,卷緊成爆竹狀,越緊越好,陰幹待用。
這就是艾條,一般藥店都有.一盒艾條,內裝十支艾條,這東西不值錢,我們這藥店零售十多元一盒,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也就二十五元一盒,但它的療效卻很神奇.本人對艾炙有一點心得,願意和感興趣的朋友分享.
艾條灸 (4)
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種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膚有一定距離,灸10~20min,以灸至皮膚溫熱紅暈,而又不致燒傷皮膚為度。此為懸起灸。懸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為溫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① 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離皮膚2~3cm,進行熏燒,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3至5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如遇到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及小兒時,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生的手指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
② 雀啄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
③ 回旋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複旋轉地進行灸治。
這是在給家人用艾條炙
有時為了省力,也可借助一些艾炙工具.
這是炙架
還有艾炙盒,也很好用.點好艾條後,直接放在穴位上,隻要適時移動即可
藥條灸 (5)
是指用藥物與艾絨卷成艾條。常用的有: 太乙針灸施灸時,將太乙針的一端燒著,用布七層包裹其燒著的一端,立即緊按於應灸的腧穴或患處,進行灸熨,針冷則再燃再熨。如此反複灸熨7~10次為度。此法治療風寒濕痹、頑麻、痿弱無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雷火針灸 其製做方法與"太乙針"相同,惟藥物處方有異。 施灸方法與"太乙針"相同。
溫針灸(6)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時,將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將針取出。此法是一種簡而易行的針灸並用方法,值得推廣。
燈火灸 (7)
方法是用燈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著後,於應灸的腧穴上爆之。可聽"叭"響,為一壯功能疏風解表,行氣化痰,清神止搐。多用於治療小兒臍風和胃痛、腹痛、痧脹等症。
天灸 (8)
本法又名自灸,因其敷貼藥物後,發泡如灸瘡而得名。古人文獻中記載的天灸很多,茲擇要介紹數種如下:
① 毛茛灸:采取毛茛葉子揉爛,貼於寸口部,隔夜就發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療瘧疾。
② 斑蝥灸:斑蝥乃一種甲蟲。灸治時,將斑蝥浸於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癬癢。
③ 旱蓮灸:用旱蓮草搗爛,敷置穴位上,使之發泡,可以治療瘧疾等症。
④ 蒜泥灸:用蒜泥貼於手太陰經的魚際穴處,使之發泡,可治喉痹。
⑤ 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處,使局部充血,發泡,可以治療陰疽、痰核、及膝部腫痛。
灸法最易落火,燒灼皮膚和衣服,應小心處理,當心失火。應用物品必須具備,各種灸料及點火之香等一應用具,務必事先備妥。
另外,艾條點燃不容易,息滅更難,有時用手撚摁半天也不滅,剛開始艾炙時因為不懂,圖省事就用水澆滅.後來知道這樣不可,艾條是不能著水的,會影響療效. 於是就有了專門的滅火工具:上邊的是一段小竹子;中間是父親截的鐵管(掃地的掃把)一邊封死;下麵黑色的是專用工具,我買的現成的,是一種用耐高溫的材質做的.
艾炷間接灸(9)
又稱間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墊一襯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稱間接灸。因其襯隔藥物的不同,又可分為多種灸法。其火力溫和,具有艾灸和墊隔藥物的雙重作用,較直接灸法常用,適用於慢性疾病和瘡瘍等.
① 隔薑灸:將新鮮生薑切成約0.3cm厚的薄片,中心處用牙簽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可將薑片稍許上提,使之離開皮膚片刻,旋即放下,或稍微移動,再行灸治,反複進行,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本法簡便易行,不會引起燙傷,應用較廣。生薑味辛,性微溫。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故此法多用於治療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風濕痹痛、嘔吐、腹痛、泄瀉等。
② 隔蒜灸:用獨頭大蒜切成約0.3cm厚的薄片,中間用針穿刺數孔,放在穴位或腫塊上(如未潰破化膿的膿頭處),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壯,換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壯。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後容易起泡,故應注意防護。大蒜味辛,性溫。有解毒,健胃,殺蟲之功。本法多用於治療肺癆、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癤等。
③ 隔鹽灸:又稱神闕灸,本法隻適於臍部。其方法是:患者仰臥屈膝,以純白幹燥的食鹽,填平臍孔,再放上薑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臍部凸出,可用濕麵條圍臍如井口,再填鹽於臍中,如上法施灸。加施薑片的目的是隔開食鹽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鹽遇火起爆,導致燙傷。這種方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和虛脫等證,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陽、肢冷脈伏之脫症,可用大艾炷連續施灸,不計壯數,直至汗止脈起,體溫回升,症狀改善為度。
④ 隔附子(餅)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餅(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作餅,厚約0.5cm,直徑約2cm)作間隔,上置艾炷灸之。由於附子辛溫火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用來治療各種陽虛證,如陽萎、早泄以及外科瘡瘍竇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膿又不消散的陰性虛性外證。可根據病情選取適當部位灸治,餅幹更換,直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溫熱、芳香藥物製成藥餅作間隔灸。灸時在藥餅下襯墊紗布,以防燙傷,藥餅灸後可重複再用。
我常用的是隔薑灸,效果好,取材容易.以下是我給家人做的隔薑炙,我將步驟圖發上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試.
這是我新建的艾灸養生群:70301365。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互相學習 艾炙治療小兒腹瀉(1)
我兒子現在兩歲半了,一歲五個月時他爸帶他去奶奶家住了兩天,因喂養不當,加之夜晚著涼,孩子又拉又吐,一天腹瀉三、四次,後來幾乎都是水樣的大便。星期一早上他奶奶送了回來,這時他父親的電話也跟著打了過來,說他在外地出差,兒子又吐又瀉,囑咐我給兒子用艾條炙一下,聽得出他父親很是擔心,我在電話裏跟他說:“你安心出差吧,兒子一定會很快康複的。”
我觀察了一下,雖然兒子腹瀉嚴重,在精神狀態尚可,胃口也不錯,中午讓兒子喝了點兒粥就哄他睡覺了。我準備好五年的陳艾條,過了二十分鍾等兒子睡熟後,開始給他懸灸。兒子當時正好側身睡,我於是先從後背開始灸,把整個脊柱灸了一遍,著重灸了一下“身柱”,總共灸了十多分鍾。要說陳艾就是好,即使艾條離身體很近,孩子也沒多大反應,睡得還很安穩,這時我輕輕幫兒子翻了個身,讓他平躺,開始灸“神闕”(即肚臍眼),先前因為怕燙著孩子,所以都是隔著衣服灸,後來冒了點險,把兒子的背心掀開,直接灸“神闕”,這樣效果會更好,我小心翼翼的拿著艾條在“神闕”的上方轉著小圈,大約六、七分鍾的時間,兒子肚臍周圍的皮膚已經潮紅了,然後我又接著給他在“關元”灸了三、四分鍾,雙腿“足三裏”各灸了一分鍾(此穴多炙對小孩視力不好,忘了在哪本書上看的),最後把氣血引到足底,灸了“湧泉”三分鍾,治療過程完畢。
兒子午睡前腹瀉了兩次,午睡艾灸後,居然一次也沒拉肚子,艾炙的療效可謂是立竿見影。第二天中午午睡時,又照上述方法給兒子灸了一次,果然,兒子第二天上、下午各大便一次,而且大便已經成形了,不再是水便了,飲食上也是以清淡為主,多飲水。到第三天已經基本上沒什麽事了,但為了鞏固療效我還是又給他灸了一次。
前陣表弟家的孩子也是一歲多,因飲食不當,也是又拉又吐,還有點低燒,結果上醫院看了看,打了針,又拿了好多錢的藥,結果開的藥孩子吃不了,大多都吐出來了,後來幹脆就不張嘴了,鬧了一個星期才好。兒子以往也犯過這樣的小毛病,一般都會服用一、兩次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衝劑,但此次為了驗證艾炙的療效,我就忍住沒讓兒子喝藥,畢竟是藥三分毒,孩子還小,能不喝就不讓他喝了。
把這些寫出來也算是給和我一樣的年輕父母們一些不成熟的經驗吧,孩子小時候感冒發燒、拉肚子都是常事,隻要情況不是太嚴重,作父母的不要過於擔心,動不動就往醫院跑。更主要的是,通過此次給我兒子治療腹瀉,教育了家裏人,讓他們不再過於的依賴藥品,有事沒事就想吃點藥,再不行就往醫院跑,傳統療法一樣有效,而且更經濟、更安全,沒有副作用,少受罪,療效也好 這是我一年前寫的帖子,我這人平時不愛上網看電視,打字也慢,好多東西懶得寫,但一想單阿姨這麽大歲數還筆耕不斷,自己真是慚愧呀!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艾灸,把自己的艾灸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畢竟獨樂樂不如群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