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一直是人口最多的一個群體,中國從先秦起就有普遍地實行人口、土地、家產、賦稅的嚴密而成熟的登錄製度,秦代就有郡縣各地向國家作月報、季報、年報的“上計製度”,且有“年終評比,三年大比”的 考核法規。就人口登錄而言,秦國不僅登錄壯丁,登錄他們的性別、年齡、身高、體貌特征、社會身份、財產狀況、賦稅交納情況及其功過記錄,而且同樣登錄女 口、老幼、殘疾與奴隸,甚至連桑樹幾棵、犬豕公母,都在登錄之列。在這種製度保證下,曆代人口登錄是持續的、有組織的,其數據也是詳盡的、係統的、基本可 信的。這在世界史上是又一個奇跡。
在歐洲,在為期一千二百多年的“中世紀”裏,歐洲各國始終沒有一份可與我國秦代的“上計”資料相比匹的統計資料。隻是在1086年(相當於北宋時),英格蘭奉“威廉征服者之令”,花一年時間,才編製了一份《末日判決簿》,涉及人口僅150萬,而且隻是計算人頭。到1522年才重編出第二份《末日判決簿》。到了1800年,英國才進行過一次覆蓋全國、包括全民的人口普查,但尚未製度化:因為它們害怕“人口統計”會招致“上帝的譴責”而走向“末日”。遲至1841年,英法才把“年齡”項列入“人口普查綱要”。由此反觀中國曆代的人口統計,不能不說是“驚人的成就”。
然而,我們今天來看看中國古代人口增減的曲線,其起伏之大,又不能不讓人觸目驚心。從中人們不難發現,人口的繁衍固然與曆代國家產業的發展、醫療發展的水平密切相關,而與政治穩定程度、災情嚴重程度、國家人口政策的取向之間的關係,顯然更為直接、更為重要。比如“安史之亂”與“攤丁入畝”兩件事,在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突出“作用”,就尤為引人矚目。
現根據相關文字記載,將我國若幹重要的人口數據列表如下。
中國曆代人口統計的若幹重要數據
統計年份 | 帝王紀年 | 人口數 | 背景說明 |
前215 | 秦始皇在位期間 | 約3000萬人 | 全國統一後的估算數 |
前202 | 漢高祖登基之初 | 約800萬人 | 秦末與楚漢相爭後的剩餘人數 |
公元2 |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 59,594,978 | 第一項全國性人口登錄的總數 |
公元57 | 東漢光武中元二年 | 21,007,820 | 新莽以後,人口損失慘重 |
105 |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 | 53,256,229 | 東漢安定時期的人口總數 |
157 |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 | 56,486,856 | 東漢末年的人口總數 |
280 |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 | 16,163,863 | 三國時人口損失慘重 |
609 | 隋煬帝大業五年 | 46,019,956 | 人口複原勢頭很明顯 |
639 |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 | 12,351,681 | 隋末動亂。 |
755 |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 50,975,543 | 唐極盛之時人口仍比漢代少 |
760 | 唐肅宗乾元三年 | 16,990,386 | 安史之亂後驚人銳減 |
821 | 唐穆宗長慶元年 | 15,762,432 | 唐中興之際,人口仍在減 |
1006 |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 16,280,254 | 五代十國後人口難以恢複 |
1066 |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 29,092,185 | 遼、金、西夏、南詔未計入 |
1110 | 北宋徽宗大觀四年 | 46,734,784 | 北宋最高登錄數(不含金代) |
1160 | 南宋高宗紹興二九年 | 16,842,401 | 人口銳減(金人未統計在內) |
1264 |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 13,026,532 | 宋將滅亡,元人南進 |
1291 | 元世祖至元二八年 | 59,519,727 | 統一中國後的人口,與漢代持平 |
1403 | 明成祖永樂元年 | 66,598,337 | 明初人口統計數 |
1562 | 明嘉靖四十一年 | 63,654,248 | 明代人口持平數 |
1656 | 清順治十三年 | 15,412,776 | 清入關後統計的成丁人口數 |
1677 | 清康熙十六年 | 16,216,357 | 成丁人口數,全國人口數應超四千萬 |
1721 | 清康熙六一年 | 25,763,498 | 成丁人口數,康熙五十二年,開始攤丁入畝 |
1734 | 清雍正十二年 | 27,355,462 | 成丁人口數,不收人頭稅,實際人口過億 |
1743 | 清乾隆八年 | 164,454,416 | 高增長,破1.6億之大關 |
1762 | 清乾隆二七年 | 200,472,461 | 高增長,破兩億大關 |
1790 | 清乾隆五五年 | 301,487,115 | 高增長,破三億大關 |
1809 | 清嘉慶十四年 | 352,900,024 | 清高峰期人口超過三億五千萬 |
1834 | 清道光十四年 | 401,008,574 | 清高峰期人口突破四億大關 |
1915 | 中華民國 | 460,000,000 | 自豪於“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
1955 | 解放初期 | 500,000,000 | 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
2005 | 改革開放時期 | 1,300,000,000 | 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
2040 | (預測,未來頂峰) | 1,600,000,000 |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幾個問題:
(一)秦朝人口不過3000萬,它以消耗人口過半的沉重代價,完成了擴建鹹陽城、築馳道、開靈渠、修長城、造驪山墓等巨型土木工程。經楚漢相爭,漢初朝 廷控製人口才800萬;而兩百年後,到西漢末年,全國登錄人口已近6000萬,這是一個驚人的發展數字。漢家農業已有充分發展,可以養活5000萬上下的 人口,過此就會出現生存危機,引發動亂。此後曆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甚至隋、唐、五代、北宋,卻都未能達到6000萬的水平,直到元代才與之持 平,而明代才實現突破。每當改朝換代之際,人口總數都要跌落,這中間反複波動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如此人口曲線,值得深思。
(二)漢代以降,在中國人口史上,“1600萬”是人口銳減的一個標誌性數字,它標誌著人口已經跌入穀底:一是西晉統一全國時的統計數,人口從漢代之 5000多萬跌至穀底的1600萬;一是在安史之亂後的唐肅宗時代,人口統計又從5000萬以上跌至穀底的1600萬,且終唐之世,曆經代宗、德宗、憲 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其頹勢再未挽回;直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3~1021年),才回升到2000萬之數,然後重新攀升。動亂對人口的影 響竟如此深重!南宋高宗統治半壁江山,人口數再次跌落,長期在2000萬左右徘徊(如果計入金代人口,十世紀時中國約有4500萬人口,大體正常)。南宋 理宗時跌落到1300萬左右;期間社會經濟文化卻有所發展,並未發生全國規模的戰亂與天災,原因何在,需要探討。
(三)元明兩代人口大體在5000萬以上、6000萬左右,當時糧食播種麵積、耕作技術、作物品種的構成均有所改善,明代國家工場與私人作坊發展勢 頭強勁,養活了新增人口;但國家財力畢竟有限,到明末又引發動亂,人口再度銳減。康熙十六年登錄的成丁納稅人口,其“底數”居然也是1600萬這個數,其 總人口數應達4000萬。總的看來,人口低穀都出現在全國性大動亂之後。一想到一次大動亂就是千萬人的“消失”,不能不讓人心驚肉跳!
(四)清代“攤丁入畝”後,實行“盛世滋生人口不再加稅”的政策,取消了自古以來的“人頭稅”,從此人口數字猛升,由1億攀升到2億、3億、4億, 隻用了一百年(1734~1834年)。一項政策與人口的關係竟如此之大,曠古未見第二例。反過來看,一千年間中國人口始終不過6000萬,“人頭稅”政 策在其中起了巨大的約束作用。
(五)曆史上我國經濟文化發展比較平穩的時期,總人口大致在4000萬至6000萬之間。回顧中國史上發展最好的漢唐時期,人口也隻在5000萬上 下。可見人口不在多少,而在於當時的社會組合力之強弱、統治集團執政水平的高低。換句話說,中國這片土地,在農業經濟條件下,養活人口大體在6000萬上 下。準此,清朝中期以後,其政府的人口壓力、財政壓力之大,是漢唐宋元明“盛世”之曆屆政府所從未遇到過的。人口猛增又適逢西方帝國主義侵淩之時,清政府 招架不住,無力維係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的安寧,也就理所當然了。
(六)反觀曆史上,凡攻伐得手而建立的新王朝,開始時人口總是很少,其文明水準、經濟總量也未必就高於它所推翻的對手,可能還落後不少,可見爭鬥勝否的 重要因素,不在人力多寡,不在文化先進與否,也不在經濟體量大小。當年拓跋魏、金代、元代、清代的統治民族,都起家於塞外漠北荒寒之地,後來都成了中原大 地的主人,其成功絕不在“先進文明”上。曆史證明“落後就要挨打”,是真的,“落後就會搶奪”也是真的。隻要該民族處於上升勢頭,有進取心,形成了求勝的 民族意誌,完全可能戰勝人口、土地、經濟、文化在體量上超過自己的,又處於停滯、下滑階段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