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不能離魚肉者,皆雲:“菜蔬冷,令人虛乏。魚肉溫,於人補益。”作如是說,皆是倒見。今試複粗言其事不爾。若久食菜人,榮衛流通⑿,凡如此人,法多患熱。榮衛流通,則能飲食,以飲食故,氣力充滿,是則菜蔬不冷,能有補益。諸苦行人亦皆菜蔬,多悉患熱,類皆堅強,神明清爽,少於昏疲。凡魚為生,類皆多冷,血腥為法,增長百疾。所以食魚肉者,神明理當昏濁,四體法皆沉重。無論方招後報,有三途苦;即時四大,交有不及。此豈非惑者因心各有所執?甘魚肉者,便謂為溫、為補。此是倒見,事不可信。複有一種人,食菜以為冷,便複解素⒀。此是行者未得菜意。菜與魚肉,如水與火。食菜才欲得力,複啖魚肉,魚肉腥臊,能滅菜力。所以惑者雲“菜為性冷”。凡數解素人,進不得菜蔬之力,退不得魚肉邪益,法多羸冷,少有堪能。 是諸僧尼,複當知一事:凡食魚肉,是魔境界,行於魔行。心不決定,多有留難,內外眾魔共相嬈作,所以行者思念魚肉。酒是魔漿,故不待言。凡食魚肉、嗜飲酒者,善神遠離,內無正氣,如此等人,法多衰惱。複有一種人,雖能菜食,恃此驕慢,多於瞋恚,好生貪求。如是之人,亦墮魔界,多於衰惱。又有一種人,外行似熟,內心粗惡,見人勝己,常懷忿嫉,所行不善,皆悉覆相。如是等人,亦行魔界,雖複菜蔬,亦多衰惱。若心力決正,蔬食苦到,如是等人,多為善力所扶,法多堪能。有不直者,宜應思覺,勿以不決定心,期決定人。 諸大德僧尼,有行業已成者,今日以去,善相開導,令未得者,今去皆得。若已習行,願堅誌力。若未曾行,願皆改革。今日相與共為菩提種子,勿怪弟子蕭衍向來所白。
寺官三百六十八人、宿德二十五人、義學五百七十四人、導師三十九人。
右牒眾僧合一千六人。
寺官三百六十九人、義學六十八人、導師五人。
右牒合尼僧四百四十二人。
並右牒僧尼,合一千四百四十八人。並以五月二十二日五更一唱,到鳳莊門。
二十三日旦,光宅寺法雲,於華林殿前,登東向高座,為法師。瓦官寺慧明,登西向高座,為都講⒁。唱《大涅槃經·四相品》四分之一,陳食肉者斷大慈種義,法雲解釋。輿駕親禦,地鋪席位⒂於高座之北。僧尼二眾,各以次列坐。講畢,耆闍寺道澄,又登西向高座,唱此斷肉之文,次唱所傳之語。唱竟,又禮拜懺悔,普設中食竟出。
下麵開始,是最精彩的辯論部分,不可錯過:
二十三日會,其後諸僧尼或猶雲:“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
其月二十九日,又敕請義學僧一百四十一人、義學尼五十七人。於華林華光殿,使莊嚴寺法超、奉誠寺僧辯、光宅寺寶度等三律師升高座。禦席地施座。餘僧尼亦爾。
製旨問法超等三律師曰:“古人雲:‘止沸莫若去薪,息過莫若無言。’弟子無言,乃複甚易。但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與諸僧尼共弘法教。兼即⒃事中,亦不得默已。故今集會,於大眾前,求律中意。聞諸僧道:‘律中無有斷酒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諸律師從來作若為開導,使人致有此疑?”
法超奉答:“律教是一,而人取文下之旨不同。法超所解,律雖許啖三種淨肉,而意實欲永斷。何以知之?先明斷十種不淨肉,次令食三種淨肉,未令食九種淨肉。如此漸製,便是意欲永斷。法超常日講,恒作如此說。”
製又問僧辯:“法師複作若為開導?”
僧辯奉答:“僧辯從來所解大意,亦不異法超。但教有深淺,階級引物。若論啖三種淨肉,理當是過,但教既未極,所以許其如此。”
製又問寶度:“法師複若為開導?”
寶度奉答:“愚短所解,隻是漸教,所以律文許啖三種淨肉。若《涅槃》究竟明於正理,不許食肉。若利根者,於三種淨肉教,即得悉不食解。若鈍根之人,方待後教。”
製又問法超:“法師向答是文外意。若依律文,作若為判?”
奉答:“常日解義,隻作向者所說。”
製問僧辯:“法師意複雲何,同超法師不?”
奉答:“同法超所解。”
製問法超:“法師從來作此解律,諸律師並皆啖肉,為不啖肉?”
法超奉答:“不知餘人並若為,法超從來自不食肉。”
製問僧辯:“法師複食肉不?”
僧辯奉答:“昔恒不食肉,中年疾病,有時暫開。”
製問寶度:“法師複雲何?”
奉答:“本住定林,末移光宅,二處不得進肉。若在餘處,為疾病亦不免開。”
問:“講律時啖肉不?”
奉答:“講時必有徒眾,於徒眾中不敢。”
問:“不敢有兩義,為不敢食,為不敢不食?”
製又問僧辯:“法師常日講律時,為當許徒眾食肉,為當不許?若不許啖肉,有食肉者,應驅遣去。若許者,作若為說?”
奉答:“若約教解,不全言不許。若論其意,未常開許。”
問:“今正問約教時,為許,為不許?”
答:“約教不遮。”
問:“不遮是許,為是不許?”
答:“引其向理,許其得食三種淨肉。”
問:“見殺亦可不見,聞殺亦可不聞。疑作若為得免?”
答:“若見因緣不假疑,聞因緣亦不假疑,唯遇得者疑。”
問:“以錢買魚肉,是疑不?”
答:“若理中理,自是疑。”
問:“不得以理中見答。若理中為論,眾僧不應市魚肉。今所問事中是疑不?”
答:“若約教非疑。”
問:“市中人為誰殺?”
答:“乃為買者殺,但買者不作此想。”
問:“買肉者此人既不昏亂,豈得不知是為買者殺,而不作此想?”⒄
答:“於時作現死肉心。”
問:“為自死名作死,為殺名作死?”
答:“此旨是理中言。約教辯,隻得如此。”
問:“法師既為人講說,為人明導,為人法城,雲何言隻得如此?但問作意使人買時,作若為意?”
答:“買自死者意。”
問:“若自死者處處應有,寺中亦應有自死者,何假往屠肉家買?”
答:“理中居然是疑。”
問:“若理中居然是疑者,雲何得不疑肉食?”
僧辯無複對。
製又問:“此肉為當作肉味,為當作菜味?”
僧辯奉答:“猶作肉味。”
問:“為是慈心故食肉,無慈心故食肉?”
答:“此非慈心。”
問:“若非慈心,豈得非殺耶?”
答:“理中常應不得,約事故如此。”
問:“律教欲使人出離不?”
答:“令人出離。”
問:“食肉得出離不?”
答:“不得。”
問:“若爾,雲何令食肉?”
答:“為淺行者說,引其令深。”
問:“為具足戒者說,為不具足者說?”
答:“為具足者說。”
問:“既為具足者說,不為童蒙,雲何今答食肉,而是引其令深?”
答:“初教如此,非是極教。”
問:“雲何初教,教具足戒人?”
答:“僧辯所解,正自齊此。”
製又問:“律教起何時?”
僧辯奉答:“起八年已後至涅槃。”
問:“若如此,《涅槃經》有斷肉,《楞伽經》有斷肉,《央掘摩羅經》亦斷肉,《大雲經》、《縛象經》並斷肉。律若至涅槃,雲何無斷肉事?”
答:“律接續初教,所以如此。”
問:“律既雲接續初教,至於涅槃。既至涅槃,則應言斷肉。”
答:“若製教邊,此是接續初教,通於五時,不言一切皆同。僧辯解正齊此。”
問:“法師既是大律師,為眾開導。今日大眾取判,法師不得言齊此。齊此亦不得住,不齊此亦不得住。隻問此是優波離⒅律不?”
答:“是。”
問:“佛般泥洹時,優波離既親在坐,雲何律文不斷食肉?”
答:“此是接續前近教。”
問:“若言接近教,近教亦不明食肉。且涅槃前,迦葉已持修行不食肉法。律若異此,則非優波離律,是異部家律。雲何用此講說,以化群僧?”
僧辯不複奉答。
製問寶度:“法師說既同德同行,雲何解此語?”
寶度奉答:“若律中事是優波離所出,經事悉是阿難所出。”
問:“若爾,律中事便當皆不出經?”
答:“若經中事牽律,律中事牽經。”
問:“佛說經時,有所製約,便集以為律,何處方複牽律?若經皆牽律,是則說經應在律後。”
答:“隻言經中有明戒處,愚謂應相關涉。”
問:“若論相涉,三藏義何嚐不相涉?修多羅中,亦有毗尼與毗曇。毗尼中,亦有修多羅與毗曇。毗曇中,亦有修多羅與毗尼。不言無此義,但問法師今所講律,是優波離律義不?違經不?”
答:“今所講是優波離律,與經不違。”
問:“若是優波離律,不違經者,則斷肉義不應異《涅槃》。”
答:“《涅槃經》顯斷肉。律文雖不明,而優波離意,未嚐開肉。”
問:“律既是具教,優波離既不開肉,律何得無文?法師此解,殊為進退,隻可為寺中沙彌、式叉摩尼說,不得以此答弟子。”
答:“寶度愚解,止自極此。”
製又問:“下座諸律師複雲何解?”
龍光寺道恩奉答:“律文不斷,《涅槃經》方斷。”
問:“法師所講是誰律?”
答:“是佛律。”
問:“所引乃極弘曠,隻未知此律,是優波離律不?”
答:“優波離仰述佛律。”
問:“優波離悉集佛所說不?”
答:“集前四時,不集涅槃時。”
問:“若爾,迦葉哪得語阿難道:佛從何處說法,至涅槃時集修多羅藏。語優波離道:佛從何處說法,至涅槃時集毗尼藏。雲何得言唯取前四時,不取涅槃?”
答:“涅槃時不複製戒。”
問:“《涅槃》雲:‘夫食肉者斷大慈種。’‘我從今日製諸弟子,不得複食一切肉。’‘一切悉斷,及自死者。’如此製斷,是戒非戒?”
道恩不複奉答。
製又問:“諸律師親自講律,諸大法師盡講《大涅槃經》,雲何有時解素?素是何義?若不解是素,解則非素,素若使得不素?戒既是淨,亦可得使淨為不淨不?諸經律師親違此教。外書所雲:‘自逾短垣,竊簡書法。’正是此義。”
宣武寺法寵奉答:“閉穢門稱為素,開穢門稱不素。”
問:“若爾,眾僧雲何開穢門?”
答:“實自不應得開,但貪欲情深,所以如此。”
問:“雲何懺悔?”
答:“懇惻至心,是為懺悔。若能懺悔,是大丈夫。”
問:“諸學人即時懺悔不?故如弟子請諸法師,動至千數,導師唱導令懺悔者,於時諸法師懺悔已不?”
答:“哪得不懺?”
問:“若懺竟出寺,更食肉不?”
答:“居然不食。但其中有無明多者,或亦不免更食。”
問:“出寺更食,何如發初作者輕重?”
答:“一種。”
問:“雲何一種?初直爾而食,後已經於諸佛前誓,方複更啖。雲何一種?”
答:“初人無慚愧,後人有慚愧,乃得有勝初人義。”
問:“若爾,但先道慚愧,痛打前人,而道:‘我慚愧汝,我打汝;我慚愧汝,我食汝。’”
答:“如大邪見人無慚愧,其既知慚愧,故知差不慚者。”
問:“先道慚愧,而猶啖食,此是知而故犯,非謂慚愧。若使先時不知,或是過誤,後方起愧,乃是慚愧。豈非知而故犯,其罪大於不知。又複慚愧,不得重犯。如其重犯,複是違破初心。論此為罪,所以彌大。”
答:“經有成文。耆婆雲:‘汝有慚愧,故罪可滅。’慚愧即是清白法。”
問:“法師是得經言,不得其意。此明若作罪後,方知慚愧,此為白法。不言發初慚愧,而故作罪,以為白法。”
答:“經又道慚愧為上服。若爾便有非上服義。”
問:“義亦如此。若正作罪,雖雲慚愧,終無所益。若作罪後,能生慚愧者,乃是上服。”
法寵無複答。
法寵奉答事畢,三律師並下。
又敕始興寺景猷升高座,讀《楞伽》、《央掘摩羅經》所明斷肉經文。今載如左:
《大般涅槃經·四相品》上第七(此品今月二十三日會,已唱此文,法雲法師解說。今二十九日不複重唱):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聽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
“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製。”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複不聽?”
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製,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雲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
“善男子,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穀麥,及黑石蜜、乳酪、酥油,以為美食。雖說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何況貪著是魚肉味?”
迦葉複言:“如來若製不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
“善男子,不應同彼尼乾所見。如來所製一切禁戒,各有異意,故聽食三種淨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迦葉,我從今日製諸弟子,不得複食一切肉也。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獅子已,眾人見之,聞獅子臭,亦生恐怖。善男子,如人啖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舍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舍之走,鹹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薩,清淨之食猶尚不食,況當食肉?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歲,四道聖人悉複涅槃。正法滅後,於像法中,當有比丘,似像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其所被服,粗陋醜惡。形容憔悴,無有威德。放畜牛羊,擔負薪草。頭須發爪,悉皆長利。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視徐行,如貓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羅漢。’多諸病苦,眠臥糞穢。外現賢善,內懷貪嫉。如受啞法婆羅門等,實非沙門,現沙門像,邪見熾盛,誹謗正法。如是等人,破壞如來所製戒律、正行威儀、說解脫果、離不淨法,及壞甚深秘密之教。各自隨意反說經律,而作是言:‘如來皆聽我等食肉。’自生此論,言是佛說,互共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善男子,爾時複有諸沙門等,貯聚生穀,受取魚肉,手自作食,執持油瓶。寶蓋革屣,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占相星宿,勤修醫道。畜養奴婢、金銀、琉璃、硨磲、瑪瑙、頗梨、真珠、珊瑚、琥珀、璧玉、珂貝、種種果蓏。學諸伎藝,畫師泥作。造書教學,種殖根栽。蠱道咒幻,和合諸藥。作倡伎樂,香花治身。摴蒲圍棋,學諸工巧。若有比丘,能離如是諸惡事者,當說是人真我弟子。”
爾時迦葉複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雲何得食,應清淨法?”
佛言:“迦葉,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若其食器為肉所汙,但使無味,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一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斷肉之製,若廣說者,則不可盡。涅槃時到,是故略說,是則名為能隨問答。”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言:
“彼諸菩薩等,誌求佛道者,
酒肉及與蔥,飲食為雲何?
惟願無上尊,哀湣為演說。
愚夫所貪嗜,臭穢無名稱,
虎狼所甘嗜,雲何而可食?
食者生諸過,不食為福善,
惟願為我說,食不食罪福。”
大慧菩薩說偈問已,複白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食不食肉功德過惡。我及諸菩薩,於現在、未來,當為種種悕望肉食眾生分別說法,令彼眾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於住地清淨明了,疾得究竟無上菩提。聲聞、緣覺自地止息已,亦得逮成無上菩提。惡邪論法,諸外道輩,邪見斷常,顛倒計著,尚有遮法,不聽食肉。況複如來,世間救護,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令飲食無節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複次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蘇陀婆,食種種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謀反,斷其俸祿。以食肉者有如是過故,不應食肉。複次大慧,凡諸殺者,為財利故,殺生屠販。彼諸愚癡食肉眾生,以錢為網,而捕諸肉。彼殺生者,若以財物,若以釣網,取彼空行水陸眾生,種種殺害,屠販求利。大慧,亦無不殺、不求、不想,而有魚肉,以是義故,不應食肉。大慧,我有時說遮五種肉,或製十種。今於此經,一切種、一切時,開除方便,一切悉斷。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尚無所食,況食魚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是故不聽令食子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曾悉為親屬,鄙穢不淨雜,
不淨所生長,聞氣悉恐怖。
一切肉與蔥,及諸韭蒜等,
種種放逸酒,修行常遠離。
亦常離麻油,及諸穿孔床,
以彼諸細蟲,於中極恐怖。
飲食生放逸,放逸生諸覺,
從覺生貪欲,是故不應食。
由食生貪欲,貪令心迷醉,
迷醉長愛欲,生死不解脫。
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
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呼獄。
若無殺想求,則無三淨肉,
彼非無因有,是故不應食。
彼諸修行者,由是悉遠離,
十方佛世尊,一切鹹訶責。
展轉更相食,死墮虎狼類,
臭穢可厭惡,所生常愚癡。
多生旃陀羅,獵師譚婆種,
或生陀夷尼,及諸肉食性,
羅刹貓狸等,遍於是中生。
《縛象》與《大雲》、《央掘利魔羅》,
及此《楞伽經》,我悉製斷肉。
諸佛及菩薩,聲聞所訶責,
食已無慚愧,生生常癡冥。
先說見聞疑,已斷一切肉,
妄想不覺知,故生食肉處。
如彼貪欲過,障礙聖解脫,
酒肉蔥韭蒜,悉為聖道障。
未來世眾生,於肉愚癡說,
言此淨無罪,佛聽我等食。
食如服藥想,亦如食子肉,
知足生厭離,修行行乞食。
安住慈心者,我說常厭離,
虎狼諸惡獸,恒可同遊止。
若食諸血肉,眾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
食肉無慈慧,永背正解脫,
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
得生梵誌種,及諸修行處,
智慧富貴家,斯由不食肉。”
《央掘摩羅經》第一卷:
上座迦葉,舍種種甘膳之食,舍肉味食,受持修行不食肉法。
第二卷雲: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
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複次文殊師利,一切眾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珂貝、蠟蜜、皮革、繒綿,非自界肉耶?”
佛告文殊師利:“勿作是語。如來遠離一切世間,如來不食。若言習近世間物者,無有是處。若習近者,是方便法。若物展轉來者,則可習近。若物所出處,不可習近。若展轉來,離殺者手,則可習近。”
文殊師利白佛言:“今此城中有一皮師能作革屣,有人買施,是展轉來,佛當受不?複次世尊,若自死牛,牛主從旃陀羅取皮,持付皮師,皮師作革屣,施持戒人,此展轉來,可習近不?”
佛告文殊師利:“若自死牛,牛主持皮,用作革屣,施持戒人,為應受不?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慈悲,然不破戒。”
唱經竟。製又語諸僧道:“諸小僧輩,看經未遍,互言無斷肉語。今日此經,言何所道?所以唱此革屣文者,本意乃不在此。正為此二十三日,法雲法師講《涅槃》斷肉事。於時僧正慧超、法寵法師難雲:‘若經文究竟斷一切肉,乃至自死不得食者,此則同尼乾⒆斷皮革,不得著革屣。若開皮革,得著革屣者,亦應開食肉。’法雲法師乃已有通釋,而二法師難意未了。於時自仍通雲:‘若是聖人,故自不著此物,若中行人亦不著此,著此皆下行人。所以不同尼乾者,語有所含。若無麻紵之鄉,亦有開皮革義論。有麻紵處,大慈者乃實應不著。但此事與食肉不得頓同。凡著一革屣,經久不壞。若食啖眾生,就一食中,便害無量身命,況日日餐咀,數若恒沙。亦不可得用革屣以並斷肉。’於時諸僧乃無複往複。恐諸小僧執以為疑,方成巨蔽,所以唱此不受革屣文,正欲釋一日所疑,非關前製。凡啖肉者,是大罪障。經文道:‘昔與眾生,經為父母親屬。’眾僧哪不思此,猶忍食啖眾生?己不能投身餓虎、割肉貿鷹,雲何反更啖他身分?諸僧及領徒眾法師、諸尼及領徒眾者,各還本寺,宣告諸小僧尼,令知此意。”
製說此語竟,僧尼行道,禮拜懺悔,設會事畢出。
其晚,又敕員外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周舍曰:“法寵所言慚愧而食眾生,此是經中所明羅刹婦女雲:‘我念汝,我食汝。’法寵此心,即是經之羅刹。”
又敕舍雲:“僧辯所道自死肉,若如此說,鴟、鴉、鳩、鴿觸處不死,哪不見有一自死者?獐、鹿、雉、兔充滿野澤,亦不曾見有一自死者。而覓死肉,其就屠殺家。覓死魚,必就罾網處。若非殺生,豈有死肉?經言:‘買肉與自殺,此罪一等。’我本不自為,正為諸僧尼作離苦因緣。”
又敕舍雲:“眾生所以不可殺生,凡一眾生,具八萬戶蟲,經亦說有八十億萬戶蟲,若斷一眾生命,即是斷八萬戶蟲命。自死眾生又不可食者,前所附蟲雖已滅謝,後所附蟲其數複眾,若煮若炙,此斷附蟲皆無複命。利舌端少味,害無量眾生。其中小者,非肉眼能觀。其中大者,灼然共見。滅慈悲心,增長惡毒,此實非沙門釋子所可應行。”
又敕舍雲:“眾僧食肉,罪劇白衣。白衣食肉,乃不免地獄,而止是一罪。至於眾僧食肉,既犯性罪,又傷戒律,以此為言,有兩重罪。若是學問眾僧食肉者,此為惡業,複倍於前。所以如此,既親達經教,為人講說,口稱慈悲,心懷毒害,非是不知,知而故犯,言行既違,即成詭妄。論學問人食肉,則罪有三重。所以貴於解義,正為如說修行,反複啖食魚肉,侵酷生類,作惡知識,起眾怨對,墜墮地獄,疾於攛矛。善惡報應,必也不亡,凡出家人,實宜深思。”
又敕舍雲:“聲聞受律儀戒,本製身口七支。一受之後,乃至睡眠悶等,律儀恒生,念念得未曾有律儀。所以爾者,睡眠等非起惡心,故不損不失,乃至常生。若起欲殺心,於聲聞法雖不失身口戒,而於戒有損,非唯損不殺戒,亦兼汙餘戒。至於手夾、齒齧,動身口業,則失身口戒。爾時律儀無作,即斷不續,既失不殺戒,亦損汙餘戒。所以爾者,旃陀羅人為屠肉時,為何等人殺?正為食者。若食肉者,即有殺分,於不殺戒即成有缺⒇。若謂於善律儀受殺生分,於不殺戒無所缺者。是不善律儀人持八戒齋,是惡律儀猶應相續。若惡律儀人持八戒齋,惡律儀不複相續者,是知善律儀人受諸殺分,是不殺戒即時便缺。別解脫戒,不複解脫。惡律儀人,無論持八戒齋,但起一念善心,惡律儀即斷。若一念不斷,多念亦應不斷。若多念斷,是知一念時斷。善律儀人,其事亦爾,無論受諸殺分,有少殺分,不殺律儀即時亦斷。菩薩人持心戒故,自無有食眾生理,若缺聲聞戒,終不免地獄等苦。”
⑴ 本文是關於中國漢地僧人素食傳統的確立及其由來的最為重要的一篇曆史文獻,彌足珍貴。全文可分為六節:
第一節為梁武帝為五月二十三日僧眾集會親撰的《斷酒肉文》。文中列舉僧人飲酒食肉不如外道和在家眾者各九項,以及種種障道過患,依據如來在《涅槃經》、《楞伽經》等經中教敕,嚴令禁止一切僧眾不得再有飲酒食肉行為,否則將依王法治問,勒令還俗。
第二節為五月二十三日僧眾集會的簡要記錄,其日與會僧尼共一千四百四十八人。梁武帝親自出席。法雲法師講南本《涅槃經·四相品》,道澄法師唱誦梁武帝所撰《斷酒肉文》。
第三節記述二十三日集會申令禁斷酒肉後,部分僧尼仍持有疑義。梁武帝敕請義學僧尼一百九十八人,於五月二十九日舉行第二次集會。文中詳細記錄了梁武帝與法超、僧辯、寶度三位上座律師及道恩、法寵等的論辯對話。
第四節為論辯結束時,景猷法師登座唱誦《楞伽經》、《央掘摩羅經》中有關斷肉的經文。文中亦將五月二十三日法雲法師所講,而此次未再重複讀誦的《大般涅槃經·四相品》中的一段經文一並收入。
第五節為唱誦斷肉經文後,梁武帝重申斷肉的製令。
第六節為五月二十九日晚,梁武帝向近臣周舍就當日的論辯加以評議。
⑵ 義學:教義的研討與闡揚。三官:寺中的三種主要職位。
⑶ 黑衣人:出家僧人。
⑷ 波夜提:又稱波逸提,輕垢罪之一。犯者懺悔可得清淨,否則將墮於地獄。
⑸ 和光:互相包容。
⑹ 物宗:眾所崇敬。
⑺ 罝罘(jūfú):捕獸的網。
⑻ 五篇七聚:出家戒律的總稱。
⑼ 尼羅浮陀地獄:又名尼剌部陀地獄,八寒地獄之一。
⑽ 外司:官府。
⑾ 策使:受官府役使。
⑿ 榮衛:血氣。
⒀ 解素:開齋。
⒁ 都講:南北朝講經時所設的輔講之人,負責向主講法師提問。
⒂ 梁武帝親自出席,坐在就地鋪設的座位上。中食:午前的齋飯。
⒃ 兼即:普濟眾生。孟子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⒄ 梁武帝此問很關鍵,因佛陀所製三淨肉,為不見、不聞、不疑所食之肉是為己而殺。實際上市場所賣肉類,是屠戶專為買者所殺。買者明知如此,仍買來食用,其肉即已非三淨肉,即為犯戒。
⒅ 優波離: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精於戒律,在佛滅後的第一次結集時誦出律藏。
⒆ 尼乾:又名尼犍陀,印度六大外道之一。
⒇ 梁武帝於此處論證,屠戶正是為食肉者而殺,若持戒者食其所殺之肉,於不殺戒即有缺漏,而不殺戒為佛教根本重戒,犯者為波羅夷罪,持守此戒即必須斷除肉食,此為佛陀所製出家戒律中本有之義。這成為後來漢地佛教信眾嚴格信守的一致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