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百喻經(白話)31-40

(2007-09-23 17:43:00) 下一個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89276&highlight=

雇請瓦師

昔有婆羅門師,欲作大會,語弟子言:“我須瓦器,以供會用。汝可為我雇請瓦師。詣市覓之。”時彼弟子往瓦師家,時有一人驢負瓦器至市欲賣,須臾之間,驢盡破之。還來家中,啼哭懊惱。弟子見已,而問之言:“何以悲歎懊惱如是?”其人答言:“我為方便,勤苦積年,始得成器。詣市欲賣。此弊惡驢,須臾之頃,盡破我器。是故懊惱。”爾時弟子見聞是已,歡喜念言:“此驢乃是佳物!久時所作,須臾能破。我今當買此驢。”瓦師歡喜,即便賣與。乘來歸家,師問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師將來?用是驢為?”弟子答言:“此驢勝於瓦師。瓦師久時所作瓦器,少時能破。”時師語言:“汝大愚癡,無有智慧。此驢今者適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

  譯文:
  買了一頭驢子
  從前婆羅門教,要舉行一個盛大的集會,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盤,他們的教主就叫徒弟到集市上去雇請一個窯工來造。徒弟奉命就到集市上去找。在路上,他碰到一個窯工,正趕著一頭驢子,驢背上負了很多的陶器,要運到集市上去出售。那驢子忽然失了一腳,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負的陶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這個窯工就哭哭啼啼,懊惱得不得了。徒弟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那個窯工說∶“你為什麽哭得這樣悲傷呢?”窯工回答說∶“我怎能不哭呢?這些陶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做成,今天原想運到市上去換錢的,不料這頭壞驢子,頃刻之間都給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惱不懊惱?”這個徒弟聽了,心裏卻很歡喜,他想∶“這頭驢子很好,窯工要做上一年,它隻要轉瞬之間就能毀壞了!”於是,他就跟窯工商量要買這頭驢子。窯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驢賣給他。這個徒弟就騎著驢子回來,見了教主,教主問他∶“為什麽不把窯工找來卻買來了一頭驢子?”那徒弟回答說∶“這驢子的本領比窯工大得多。那窯工一年所做成的陶器,它隻把身子一歪就毀得個精光了。”教主連連搖頭,對徒弟說∶“你真是笨人,一點知識也沒有。這驢子能在頃刻之間打破陶器,但它卻一百年也做不了一個窯器呀!”
  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養很久,不但沒有報償,且常作損害的事,這種背恩忘義的人,和他親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損無益的!



昔有二估客,共行商賈:一賣真金,其第二者賣兜羅棉。有他買真金者,燒而試之。第二估客即便偷他被燒之金,用兜羅棉裹。時金熱故,燒棉都盡。情事既露,二事俱失。



  譯文:
  商人偷金
  有兩個商人,在一處作生意,一個販賣金,一個販賣棉花。一天,有人向那個賣金子的買金子,要當麵試驗是不是真金,便把金子放到火裏去熔解。那個販賣棉花的商人,私自偷了一塊,恐怕別人見到,連忙把這塊金子塞入棉花中,不料滾熱的金子,立刻把棉花燃燒起來了。這樣,偷竊的行為馬上被戳穿,他不但沒到偷金子,反而把自己的棉花都燒掉了。
  這故事比喻∶外道偷取佛法,妄稱是他自己的法,但因為他們不明原理,不善運用,不但得不到好處,曲解了佛法,而且也混亂了自法,終究是馬腳畢露的。



昔有國王,有一好樹,高廣極大,常有好果,香而甜美。時有一人,來至王所。王與之言:“此之樹上,將生美果,汝能食否?”即答王言:“此樹高廣,雖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斷樹,望得其果。既無所獲,徒自勞苦。後還欲豎,樹已枯死,都無生理。


  譯文:
  砍樹取果
  從前有一個國王,在他的園中種有一棵好樹,非常高大茂盛,而且能結一種很好的果子,這果子香而甜美,為別處所沒有。有一天,來了一個外國的客人,國王領他去看這棵樹,並對他說∶“這棵樹能結一種果子,甜美無比,可說是世上所少有的。”那外國的客人接著問道∶“既然有這樣好果子,能不能給我嚐幾隻呢?”國王聽了,就叫人來把這樹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可是什麽也沒得到。後來又叫人把栽倒的樹再種植起來,然而想盡辦法,卻終不能把已斷了的莖和根接起來。這棵樹就從此枯死,當然也不能再結果子了。
  這故事比喻∶釋迦世尊曾指示我們持戒功德像大樹一樣,它能生出種種禪定、神通、智慧的殊勝的果實。假使我們要得到這些果實的話,首先就應當持戒,還要修許多的功德善法來灌溉它,方能得到圓滿成就。但是有些人不懂這個方法,竟毀犯了戒律,去希求定慧神通,這無異砍樹求果實,連根都枯了,那裏還有果實呢?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語,信王語故,終不肯去。
  

譯文:
  縮短路程
  從前有一個村莊,距京城有一百裏。這個村上有一口井,井裏的水清潔並且甜美,因此國王就命令這個村莊的老百姓,每天送水到京城去給國王飲用。那些老百姓天天奔走,弄得疲勞不堪。大家都想遷移到別的地方去。這事被那個村莊的村長知道了,連忙召開了一次村民大會,說道∶“你們都不要遷走,我立刻去請求國王,把一百裏改為六十裏,那麽你們就會近得多,不會感到疲勞了。”村長隨即去請求國王,國王立刻批準他的請求,下令把一百裏改為六十裏。村民們當時聽到都很快樂,說現在近得多了。從此,村民們都很相信國王的話居住在這個村上不遷移了。 
  這故事比喻∶世人修行正法,以求渡脫生死輪轉的苦,但因長期修學,感到勞倦,往往中途要想退心,不欲再求進步了,幸虧如來法有大方便門,把一乘的佛法方便說成三乘,使得小根小智的人們聽了,以為很容易修成,就會鼓起勇氣來修善進德,以求了脫生死,等到他們證到自己解脫的小乖果位以後,佛再告訴他們,佛法原來有一乘,所謂『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到了這時,他們因篤信佛語,就能回小向大,信受不疑,安然進修大乘菩薩道了。



昔有一人,貧窮困乏,多負人債,無以可償,即便逃避。至空曠處,值篋,滿中珍寶。有一明鏡,著珍寶上,以蓋覆之。貧人見已,心大歡喜,即便發之。見鏡中人,便生驚怖,叉手語言:“我謂空篋,都無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篋中,莫見嗔也。”

  譯文:
  寶箱中的鏡子
  從前有一個人,很是貧窮,且欠了人家很多的債,沒有辦法償還,隻得逃到別處去躲避。一天,他逃到了荒涼的田野裏,看見那兒丟著一隻箱子,他打開箱子一看,裏麵都是珍珠寶貝,上麵裝有一麵鏡子蓋著。當時這個人見了很是歡喜,就動手去取那些珍寶,但他看到鏡中照出的人,嚇得他連忙縮回了手,心裏感到很不安,就對鏡中人說∶“我以為是一隻空箱子,裏麵沒有東西,想不到您在這裏,請不要見怪吧!”接著他就急忙溜走了。
  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常被很多煩惱所纏繞,成為貧窮苦惱沒有福德,又常為生死遷流的“魔王、債主”所逼迫著,因此欲求解脫生死的痛苦而修學佛法。他們作了種種的功德,這好像碰到了寶箱,可是又往往被“身見、我執”所惑亂,在無常無我中妄執有我。這“身見我執”譬如鏡中的麵像,他們誤作真實,困此不能修成禪定道品等無漏功德的道果。這和已遇到寶箱而竟無所得是很相類似的。



昔有一人,入山學道,得五通仙,天眼徹視,能見地中一切伏藏,種種珍寶。國王聞之,心大歡喜,便語臣曰;“雲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國,不餘處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寶?”有一愚臣,輒便往至,挑仙人雙眼,持來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國。”王語臣言:“所以貪得仙人住者,能見地中一切伏藏。汝今毀眼,何所複任?”
  

譯文:
  錯挖了眼睛
  從前有這樣的一個人,他上山修道,學得一種法術,能看到理藏在地下的一切財寶。這事傳入國王耳中,國王聽了心中很是歡喜,便對大臣們說∶“我要邀請這個人,長期住在我國,不讓他到別的地方去,使我能得到國內藏在地下所有的財寶,那麽我就很富足了。”當時有個大臣,馬上答應去找這個懂法術的人。後來他果然找到了這個人,但卻不請這個人到國王那裏去,而是把這個人的雙眼挖了出來,拿回去呈給國王,並且說∶“臣已經取來這個懂法術的人的雙眼了,現在即使他再到別處去也不妨了。”國王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你真的太笨了。我所以要去請這個懂法術的人,是因為他的雙眼能見到地下埋藏的財寶,你今已毀了他的雙眼,還有什麽用呢!”
  這故事比喻∶世人有看到在山林郊野中刻苦清修的高僧們,非常恭敬地把他請到家裏來供養,不知道這樣作會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毀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能成就道果。這是在家佛教徒常常會犯的毛病和過失。護法不知法,供養不如法,或以世俗情誼妨擾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兩受其害,過失是很大的。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頭牛,常驅逐水草,隨時喂食。時有一虎,啖食一牛。爾時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為!”即便驅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盡皆殺之
 

 譯文:
  殺了一群牛
  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二百五十頭牛,常把它們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來一隻老虎,把他的一頭牛吃掉了。這個人看到後,心裏想∶“我的牛失去了一頭,已不是全數了,我還要這些牛作什麽呢?於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趕到一個深坑裏去,在坑底排著隊,統統把它們宰殺了。
  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來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條戒,本來很好。後來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慚愧心,不求懺悔還淨,卻反作這樣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繼續持它呢。”於是索性無所忌憚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棄不持。這正如因死一牛而殺群牛一樣的愚癡可憐!



昔有一人,行來渴乏,見木桶中有清淨流水,就而飲之。 飲水已足,即便舉手語木桶言:“我已飲竟,水莫複來。” 雖作是語,水流如故。便瞋恚言:“我已飲竟,語汝莫來,何以故來?” 有人見之言:“汝大愚癡,無有智慧。汝何以不去,語言莫來。”即為挽卻,牽餘處去。
  

譯文:
  水依然在流著
  有一個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裏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麵前盛有木桶,水是滿滿的,他就開口大喝,喝得足夠了,那時他就舉手木桶說∶“我已經喝夠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來了。”可是水依然在流著,並不停止。這人大怒,在桶邊大鬧不休。有人見了,笑責他道∶“你不要它,你自離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來呢?”
  這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愛中飲用著五欲的水(五欲是∶財、色、名、食、睡,或者是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常常使人們顛倒迷惑。)有時,感到厭倦了,希望色聲香味等不要再來相擾。這就應該收攝六根,從內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緣,不生妄想。不這樣從自心遠離作功夫,而止要求外麵五欲的境界不來侵擾,那是既不可能阻止聲色等顯現,也不可能得到煩惱的解脫,這是徒勞無益的



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見他屋舍牆壁塗治,其地平正,清淨甚好。便問之言:“用何和塗得如是好?”主人答言:“用稻穀杙水浸令熟,和泥塗壁,故得如是。”愚人即便而作念言:“若純以稻杙,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淨,泥治平好。”便用稻穀和泥,用塗其壁。望得平正,返更高下,壁都坼裂,虛棄稻穀。都無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
  

譯文:
  用穀子粉刷牆
  有一個人,到朋友家裏去,看到他的家裏牆壁粉刷得很光滑,又很幹淨,就問朋友說∶“你用什麽東西粉刷的,使牆壁這樣光滑美觀?”朋友回答說∶“我是把米糠浸在水裏,和入泥土中,再把它們調勻,然後塗到壁上去的。”這人心想∶“用米糠就這麽好,如果用穀子塗上去那不是更好嗎?”於是他回到家中,就用穀子和泥土去粉刷牆壁。可是結果不但浪費了許多穀子,反使牆壁弄得凹凸不平,而且還裂了很多縫兒。
  這故事比喻∶誤解佛法的意義,或自作聰明,修行不如法,往往會弄出毛病,無益有損的,譬如凡夫聽了聖人說法,修行諸善,等到此身死去後,可得生天,或者得到解脫。他竟斷章取義地自殺了身體,望得生天,結果徒自喪命,對修道卻毫無所得,猶如上麵說的那個愚人一般。



昔有一人,頭上無毛,冬則大寒,夏則患熱,兼為蚊虻之所唼食。晝夜受惱,甚以為苦。有一醫師,多諸方術。時彼禿人,往至其所,語其醫言:“唯願大師,為我治之。”時彼醫師,亦複頭禿,即便脫帽示之,而語之言:“我亦患之,以為痛苦。若令我治能得差者,應先自治以除其患。”
  

譯文:
  禿頭求醫
  有一個人,頭上光禿禿的沒有頭發,因此冬天覺得特別冷,夏天又被太陽曬得特別熱,還有蚊子來叮,很是苦痛。他到處打聽醫生,要治愈他的毛病。後來探知一個醫生,據說這個醫生不論什麽疑難雜症都能醫治,他就跑去求治,對醫生說∶“我的禿頭病實在太痛苦了,現在知道隻有大醫生,能治我這個病,無論如何請你給我醫治一下。”不料這個醫生,立刻脫下帽子,也露出光禿禿的頭,說∶“對不起,我自己也是患著這個毛病,很是痛苦。假使我能治愈這病,我不是早已把自己醫好了麽?”
  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因為有生老病死的苦惱,欲求長生不死之道,不知向已了生死已證聖因的佛菩薩出世聖人們求學,卻盲目地向外道婆羅門之流問道,那裏知道他們自己也是在生死輪回中無法解脫的人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