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http://www.dzzc.com/3-1.html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是一部極好的佛學入門教材,經中通過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把佛法的大意層層揭示給大家,能夠讓我們對佛法有的正確了解。平時很多的疑惑,都可以在這部經裏找到答案。 所以推薦大家學佛之初先學習這部經是十分有益的。這裏我們用白話文講述經文中的故事,大家可以在閱讀經典的時候作為參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汝今往彼迦毗羅城。問訊我父閱頭檀王並我姨母波闍波提。及三叔父斛飯王等。因複慰喻羅睺羅母耶輸陀羅。令割恩愛放羅睺羅。令作沙彌。修習聖道。所以者何。母子恩愛。歡樂須臾。死墮地獄。母之與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離別。受苦萬端。後悔無及。羅睺得道。當還度母。永絕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槃。如我今也。目連受命。即入禪定。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到迦毗羅城淨飯王所。而白王言。世尊殷勤。致問無量起居輕利。氣力安不。及大夫人。波闍波提。並三叔父斛飯王等。問訊起居。亦複如是。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指派大目犍連說: 你現在替我到迦毘羅城,問候我的父親閱頭檀王和我的姨母、三叔父。然後勸喻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讓她能割舍母子恩愛,讓羅睺羅做出家沙彌,修習佛法。為什麽呢?母子恩愛的歡樂是短暫的,死後墮入地獄,母子互不相知,業障黑暗,永遠離別,受無窮痛苦,那時後悔晚已。羅睺羅如果修道證果,還可以渡化他的母親,脫離輪回生死根本,和我一樣證得涅槃清淨。目連領命入定,運用神通之力瞬間即到了迦毘羅城淨飯王的宮殿。向淨飯王陳奏:世尊讓我來向您問候身體康泰。及波闍波提夫人和三叔父斛飯王等康健安樂。
時耶輸陀羅。聞佛遣使來至王所。未知意趣。即遣青衣。令參消息。青衣還白。世尊遣使。取羅睺羅。度為沙彌。耶輸陀羅。聞是消息。將羅睺羅。登上高樓。約敕監官。關閉門合。悉令堅牢。時大目連。既到宮門。不能得入。又無人通。即以神力。飛上高樓。至耶輸陀羅坐前而立。耶輸陀羅。見目連來。憂喜交集。迫不得已。即起恭敬。禮拜問訊。冒涉遠途。得無勞也。敕為敷座。請目連坐。問目連曰。世尊無恙。教化眾生。不勞神也。遣上人來。欲何所為。目連白曰。太子羅睺。年已九歲。應令出家。修學聖道。所以者何。母子恩愛。少時如意。一旦命終。墮三惡道。恩愛離別。窈窈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羅睺得道。當還度母。永度生老病死憂患。得至涅槃。如佛今也。
這時耶輸陀羅聽到佛派遣了使者來到王宮,不知道是什麽來意,於是讓自己得侍女前去打聽。侍女回報:世尊派遣使者是來求取羅睺羅出家做沙彌的。耶輸陀羅聽後立即把羅睺羅送到一座高樓上。並吩咐衛士緊閉門窗。大目犍連來到樓下,不能進入,也沒有人通報。於是運用神通飛上高樓,到耶輸陀羅麵前。耶輸陀羅看到目連來到,十分憂愁和悲傷。但是迫於無奈仍起立迎接,施禮問候:這麽遠來,是否勞頓?世尊派遣您有什麽事 ?大目犍連說:太子羅睺羅已經九歲,應該讓他出家修道。母子恩愛僅僅是很短時間的歡樂,一旦命終之後,墮落到三惡道。恩愛即 成別離,母子互不相知。羅睺羅得道後還能渡化母親,永遠脫離生老病死的憂患,和佛一樣證得涅槃。
耶輸陀羅。答目連曰。釋迦如來。為太子時。娶我為妻。奉事太子。如事天神。曾無一失。共為夫婦。未滿三年。舍五欲樂。騰越宮城。逃至王田。王身往迎。違戾不從。乃遣車匿白馬令還。自要道成。誓願當歸。披鹿皮衣。譬如狂人。隱居山澤。勤苦六年。得佛還國。都不見親。忘忽恩舊。劇於路人。遠離父母。寄居他邦。使我母子守孤抱窮。無有生賴。唯死是從人命至重。不能自刑。懷毒抱恨。強存性命。雖居人類。不如畜生。禍中之禍。豈有是哉。今複遣使。欲求我子為其眷屬。何酷如之。太子成道。自言慈悲。慈悲之道。應安樂眾生。今反離別人之母子。苦中之甚。莫若恩愛離別之苦。以是推之。何慈之有。白目連曰。還向世尊。宣我所陳。時大目連。更以方便。種種因緣。隨宜諫喻。反覆再三。耶輸陀羅。絕無聽意。辭退還到淨飯王所。具宣上事。王聞是已。令喚夫人波闍波提。王告夫人。我子悉達。遣目連來迎取羅雲。欲令入道修學聖法。耶輸陀羅。女人愚癡。未解法要。心堅意固。纏著恩愛。情無縱舍。卿可住彼重諫謝之。令其心悟。時大夫人。即便將侍從五百青衣。往至耶輸陀羅所住宮中。種種方便。隨宜諫喻。反覆再三。耶輸陀羅。猶故不聽。白夫人曰。我在家時。八國諸王。競來見求。父母不許。所以者何。釋迦太子。才藝過人。是故父母。以我配之。太子爾時。知不住世出家學道。何故殷勤。苦求我耶。夫人娶婦。正為恩好。聚集歡樂。萬世相承。子孫相續。紹繼宗嗣。世之正禮。太子既去。複求羅睺。欲令出家。永絕國嗣。有何義哉。爾時皇後。聞是語已。默然無言。不知所雲。
耶輸陀羅回答說:釋迦如來做太子的時候娶我為妻。婚後侍奉太子如同天神一樣,沒有一點過錯。夫婦未滿三年,他便舍棄了世間歡樂,逃離王宮,置身郊野。父王前去召回也不願意 反轉。遣回侍從車馬。說一定要修行成道才會回來。如同瘋子一樣批鹿皮衣隱居在山野叢林之中。六年辛苦之後證得佛果,回來卻忘記了自己親人的恩愛,如同陌路。遠離父母,寄居他國。讓我們母子孤獨度日,絕望無助,真想一死了之。可是生命是珍貴的,我沒有權利結束它,隻能懷著憤恨痛苦苟且偷生。這樣的生活還不如畜生,有比這更厲害的災禍 嗎?現在又讓人來要我的兒子做他的眷屬,怎麽能這樣殘酷。太子成道,宣揚慈悲,讓眾生安樂才是慈悲,現在反而讓他人母子離別,最痛苦的事情 莫過於此,這樣看來那裏有什麽慈悲呢?大目犍連再三用各種方法譬喻來勸說,但是耶輸陀羅根本沒有聽的意思。於是他告辭後回到淨飯王的宮殿,陳述了事情的經過。淨飯王召見大夫人波闍波提,說:我的太子悉達派遣目連尊者來領取羅睺羅出家修道,耶輸陀羅智慧不足,不能明了佛法的重要。不能割舍母子恩愛,固執己見。你去勸勸她,或許可以讓他回心轉意。大夫人波闍波提帶著五百名侍女來到耶輸陀羅的宮中,用種種方法譬喻勸說再三。耶輸陀羅仍然不聽,對夫人說道:我未嫁時,有八個國家的君主競相要求聯姻,父母卻沒有答應。因為釋迦太子才藝過人,所以才把我許配給他。太子當時知道要出家學道,為什麽殷勤求婚?人娶妻子正是為了恩愛歡聚,生子傳家,繼承宗嗣。這是世間天經地義的道理。太子既然離家,又要讓羅睺羅也出家,斷絕國家的宗脈,是何道理呢?波闍波提聽了也默然不語,不知如何回答。
爾時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輸陀羅。汝頗憶念往古世時誓願事不。釋迦如來。當爾之時。為菩薩道。以五百銀錢。從汝買得五莖蓮華。上定光佛。時汝求我。世世所生。共為夫妻。我不欲受。即語汝言。我為菩薩。累劫行願。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爾者。聽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國城妻子及與我身。隨君施與。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惜羅睺。不令出家學聖道耶。耶輸陀羅。聞是語已。霍然還識宿業因緣。往事明了如昨所見。愛子之情自然消歇。遣喚目連。懺悔辭謝。捉羅睺手。付囑目連。與子離別。涕淚交流。爾時羅睺。見母愁苦。長跪合掌。辭謝母言。願母莫愁。羅睺今往定省世尊。尋爾當還。與母相見。時淨飯王。為欲安慰耶輸陀羅令其喜故。即時召集國中豪族。而告之言。金輪王子。今當往彼舍婆提國。從佛世尊。出家學道。煩卿人人。各遣一子。隨從我孫。鹹皆唯然。奉大王命。即時合集。有五十人。隨從羅睺。往到佛所。頭麵作禮。
這時世尊以神力化現一人在空中說:耶輸陀羅,你還記得多生以前的誓願嗎?釋迦如來當時行菩薩道,用五百銀錢從你那裏買得五莖蓮花供養定光佛。但是你求我生生世世和你結為夫妻。我不願意,於是說:我行菩薩道,多生多劫布施一切,不願違逆他人的意願。如果你也能做到的話,我就娶你為妻。你立下誓言:“生生世世所有國家、城市、甚至我自己都隨你布施,決不反悔。”為什麽今天愛惜羅睺羅而不讓他出家修道呢?耶輸陀羅聽了這番話恍然記起宿世因緣,和昨天發生的一樣曆曆在目。愛子之心自然消歇,請大目犍連來向其懺悔。握著羅睺羅的手交給目連,和孩子告別的時候仍忍不住悲傷而涕淚交流。羅睺羅見到母親憂愁不樂,頂禮告別時說:母親不要悲傷,我現去看望世尊,不久一定回來,和母親相見。淨飯王為了安慰耶輸陀羅,召集國中的王公貴族高知大家:王子現要前去舍婆提國跟從世尊出家,修學佛法,請大家各選一子,跟隨我的孫子。眾臣奉淨飯王的命令,立即召集了五十人,跟隨羅睺羅來到世尊的駐地,向其頂禮。
佛使阿難。剃羅睺頭及其五十。諸公王子。悉令出家。命舍利弗。為其和上。大目揵連。作阿闍梨。授十戒法。便為沙彌。羅睺幼稚。習樂憿慢。耽著嬉戲。不樂聽法。佛數告敕。恒不從用。非可如何。爾時舍衛國。波斯匿王。聞佛子羅睺。出家為沙彌。與其群臣夫人太子後宮采女婆羅門居士。恭敬圍繞。於其晨朝。來詣佛所。禮拜問訊。並看佛子羅睺沙彌。各一麵坐。佛為說法。王及群臣。憍傲習樂。不堪苦坐。聽佛說法。辭退欲還。爾時世尊。知王始悟。信根未立。將欲開悟王及群臣。為利益故。告阿難曰。汝可往召沙彌羅雲及其眷屬。悉皆令集。聽佛說法。阿難往召。須臾皆集。佛告王曰。且待須臾。聽我說法。王叉手曰。今我此身。習樂來久。不堪苦坐。願佛垂恕。佛告王曰。此不為苦。所以者何。前身種福。今為人王。常處深宮。五欲恣意。出入導從。腳不觸地。何名為苦。三界之苦莫若地獄畜生餓鬼諸難等苦。如此諸苦前已曾說。
佛讓阿難為羅睺羅和五十名孩子剃度,全部出家。命舍利弗為他們的親教師,大目犍連做授戒師,傳授他們十善戒法成為沙彌。羅睺羅比較幼稚,性情矯慢,沉迷於玩樂,不喜歡聽聞佛法。佛曾數次告誡警示,他都聽不進去,誰也沒有辦法。舍衛國波斯匿王聽到世尊的兒子出家做了沙彌,和群臣、王後、後宮妃子、婆羅門、居士一起在一天早上來到佛的駐地禮拜問候,並看望羅睺羅。大家一一落座,佛為大家說法。波斯匿王和諸位大臣貴族平素養尊處優,不耐久坐,聽到佛為大家說法就想告辭回去。世尊知道波斯匿王剛剛有些覺悟,但是信心尚未堅固,想開導他和群臣。為了利益大家,他讓阿難召集羅睺羅和那五十名孩子都到這裏,聽佛說法。阿難很快就把他們找來。佛對波斯匿王說:請稍待片刻,聽我說法。波斯匿王說:我的身體素來安泰,所以不能苦坐,請佛寬恕。世尊說:這不是苦。為什麽呢?您前身種下了福田,現在成了一國之君,住在深廣的宮殿中,各種享受隨意而有,出入都無需腳沾地麵,怎麽能叫苦呢?三界中最苦的莫過於地獄畜生惡鬼這三種苦難,這些我以前也和您們講過。
佛告羅雲。佛世難值。法難得聞。人命難保。得道亦難。子今既得人身。值佛在世。何故懈怠。不聽法耶。羅雲白佛。佛法精妙。小兒意粗。安能聽受世尊法也。前已數聞。尋複忘失。徒勞精神。無所一獲。及今少年。且放情肆意。至年大時。自當小差堪任受法。佛告羅雲。萬物無常。身亦難保。汝能保命。至年大不。唯然世尊羅雲不能。佛豈不能保子命耶。佛語羅雲。我尚不能自保。豈保汝也。羅雲白佛。徒勞聽法。既不得道。聞法之功。何益於人。佛告羅雲。聽法之功。雖於今身不能得道。五道受身。多所利益。如我前說。波若智慧。亦名甘露。亦名良藥。亦名橋梁。亦名大船。汝不聞乎。羅雲白佛。唯然世尊。時波斯匿王。長跪合掌。白天尊曰。如佛所說。波若智慧。有四種名。其義雲何。願佛哀湣。為我說之。佛告王言。欲得聞者。著心諦聽。吾今說之。
佛告訴羅睺羅:佛在世間的時候是很難遇到的,人命脆弱,得道自然很困難。現在你既然生而為人,又恰好有佛在世,為什麽怠懈懶散,不聽聞正法呢?羅睺羅說:佛法精妙,我心粗陋,怎能聽受世尊的佛法?以前曾數次聽聞,轉眼就忘了,白白浪費了精神,沒有收獲。而且我現在年少,可以先縱情玩樂,等到年紀大了,能夠擔負一些小的使命的時候,再來學習不遲。佛說道:萬物都在無常變幻,身體也是難以長久的,你能保證自己的性命會長久麽?羅睺羅說:我自然不能,難道您不能保佑自己孩子的性命嗎?佛說:我尚且不能自保,怎麽能夠保佑你呢?羅睺羅說:既然辛苦聽法卻不能今生得道證果。那聽法有什麽益處呢?佛告訴羅睺羅說:聽法的益處,雖然不一定能在今生得道,但是在輪回之中有很大利益的。像我以前說的般若智慧又稱甘露、良藥、橋梁、大船,你沒有聽到麽?羅睺羅答道:是的,聽到過。波斯匿王向世尊跪下頂禮,問道:世尊您曾說過般若智慧四種名字,那麽這些名字有什麽意義呢?請為我們講一下。佛告波斯匿王:如果你想知道的話,那麽用心聽法,我現在就講。
注:這是本經的第一個故事,也僅是一個開場。這裏世尊以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親情相對於六道輪回來說是渺小的,任何恩愛歡樂都會隨著不會停歇的輪回而漸漸遠去,現實中的苦樂悲歡更是轉瞬即逝,不可常保。歡樂是暫時的,痛苦卻是注定的。隻有脫離生老病死的憂患才能得到永恒的歡樂。出家這個在普通人眼裏不可思議的行為,在佛教中則是那麽的理所應當.
佛言。憶念過去無數劫時。毗摩大國。徙陀山中。有一野幹。有師子王追逐欲食。野幹惶怖奔走。墮一丘井。不能得出。經於三日。開心分死。而說偈言:
禍哉今日苦所逼 便當沒命於丘井
一切萬物皆無常 恨不以身餧師子
嗚呼奈何罪厄身 貪惜軀命無功死
無功而死尚可恨 況複臭身汙人水
南無懺悔十方佛 表知我心淨無已
前世所造三業罪 願於今身償令畢
眾罪畢了三業淨 其心不動念真實
從是世世遭明師 如法修行速成佛
時天帝釋聞佛名 肅然毛豎念古佛
自惟孤露無師導 耽著五欲自沉沒
不能得出恩愛獄 思惟感切目下淚
即與諸天八萬眾 飛下詣井欲問訊
乃見野幹在井底 兩手攀土不能出
天帝複自思念言 聖人應現無方術
今我雖見野幹形 斯必菩薩非凡器
今當請問除我疑 並令諸天得聞法
世尊說:“在無數劫以前毘摩國的陡陀山中,一天有隻野幹(形似狐狸,但體形較小的動物)被饑餓的獅子追趕捕食,慌忙之中墜落到一口井中,無法出來。經過三天的時間,野幹已無生望,於是說道:遇到這樣的災禍,我的生命就要在這井中結束。一切萬物都是無常變幻的,可是我這個身體不僅沒有做一點功德,臨死還要沾汙井水,還不如當初讓獅子吃掉。 我的心已清淨,向十方諸佛皈依懺悔,願身口意造作的罪業於今生全部籌償,三業清淨,心住真實,生生世世遇到明師,如法修行速證佛果。
這時帝釋天主聽到野幹稱念十方諸佛的名字,霍然想起過去諸佛,思忖自己沒有教導的明師,沉迷五欲享樂,不能脫離恩愛的牢獄,不禁潸然淚下。於是帶領八萬天人來到野幹所處的井邊問訊法要。帝釋天主看到野幹在井底兩手攀爬土壁無法出井,就想聖人應化沒有固定的方法可循,我現在看到的雖然是野幹形象,但一定是菩薩化現。應當向其請教除我疑惑,也讓諸位天人聽聞佛法。
天帝曰:
不聞聖教曠大久 常處幽冥無師導
仁者向說非凡語 願為諸天宣法教
於時野幹仰答曰 汝為天帝無教訓
不知時宜甚癡傲 法師在下自處上
都不修敬問法要 法水清淨能濟人
雲何欲得懷貢高 天帝聞是大慚愧
給侍諸天愕然笑 天王降止大無利
而被慚恥甚可悼 帝釋即時告諸天
慎莫以此為驚怪 是我頑弊行不稱
必當因是聞法要 即時垂下天寶衣
接取野幹出於上 叉手辭謝說不是
叩頭懺悔願垂亮 諸天實爾如尊誨
纏綿五欲致迷荒 皆由不遇善師導
為說苦樂常無常 諸天為設甘露食
野幹得食生活望 非意禍中致斯福
心懷踴躍慶無量
帝釋天主說道:已經很久沒有聽到殊勝的佛法,我們處在沒有明師教導的黑暗之中,剛才您所說的絕非普通,希望能夠為天人宣講佛法教化。野幹抬頭回答:你身為天主卻無禮儀規矩,不看時宜,愚癡傲慢。那裏有法師在下,請法的卻人在上。連恭敬都談不上還請教佛法?佛法如清淨之水,能夠滋潤利益於人,怎麽想學習卻又心懷貢高。帝釋天主聽了十分慚愧。諸天隨從不禁愕然失笑,這次天主下到人間不僅白費功夫,還被教訓得慚愧起來,真是可憐。帝釋天主告訴諸位天人:不要為此奇怪,的確是我的舉止行為不妥,慚愧自己的錯誤才能讓我們聽聞佛法要旨。於是立即垂下自己的天衣,把野接出井中。並禮敬道歉,叩頭懺悔,恭請說法:我們的確如您所說,因為沒有明師教導我們苦樂無常的道理,沉醉於五欲享樂之中。諸天為野幹準備美妙的食物,野幹吃後不再絕望,意外的災禍卻帶來了這樣的好事,心中充滿激動和慶幸。
於是野幹。心自念言。畜生道中。醜弊困厄。無過野幹。智慧力故。乃致如是。複作是念。刑殘之命。本非所愛。所以稱慶。大歡喜者。為通化耳。此諸癡天。皆蒙帝釋先有波若一豪之分。共相隨來。皆欲聞法。而自歎言。奇哉奇哉。何慰如之。今當通化。成我功德。複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師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乎。南無力我師。南無我師。南無波若。南無波若。雖複失行生惡趣中。猶識宿命。知其業緣。波若之力。能感諸天。降神來下。接濟供養。複得通化。展我微心。時天帝釋。告諸天曰。如師言者。定欲說法。我等今來。快得善利。今當人人。叩頭丹誠。請令說法。鹹然唯諾。即各修敬。偏袒右肩。圍繞野幹。長跪合掌。異口同音。而說頌曰:
野幹心中想到:在畜生中沒有比野幹更加醜陋粗鄙的,憑著智慧的力量才會是現在這樣。又想:我本就不喜愛這殘缺的身體和生命,之所以高興是因為這些愚癡的天人承蒙帝釋天主有一點般若智慧,帶領眾人前來聽聞佛法,讓我有了宣揚佛法的機會。於是感歎到:妙啊,再沒有比這更另人欣慰的,我今應當宣揚佛法,成就功德。又念:今天的恩惠都是由於我的教授師傳授智慧方便所致。皈依我師,皈依我師,皈依般若智慧,皈依般若智慧。雖然我因為過錯墮落到惡道中,但卻能了知宿命因緣。般若智慧的力量能夠讓眾多天神下降人間,接濟供養於我,而且還有宣揚佛法的機會,得償心願。這時,帝釋天主叮囑諸位天人:法師這樣說那就是一定會宣講佛法了,今天我們會得到很大的利益,應當人人禮拜,恭請請教。 諸位天人都稱是,恭敬禮拜,圍繞野幹,一起說道:
善哉善哉 和上野幹 唯願說法 開化天人 天人幽冥 五欲所纏 恒恐福盡 無常所遷 死墮惡道
求拔良難 從久遠來 數萬憶年 今始一遇 良祐福田 唯垂慈哀 宣示法言 天人得福 眾生亦然
願與和上 永劫相連 至成佛道 常作因緣 明人難值 故立誓言
請和上野幹講解佛法,教導我們這些沉迷於五欲的蒙昧天人,恐怕一旦無常到來,福報享盡,墮落到三惡道,再也難以脫離。數萬億年我們才遇到這樣一次福田,希望您能開示佛法正見,不僅我們天人得到利益,一切眾生都會因此得福。願我們直至成佛和您永不相離,因為善知識難以遇到,所以要立下這個誓言。
於是野幹。見諸天人。殷勤勸請。樂欲聞法。益加欣踴。告天帝曰。憶念我昔。曾見世人。欲聞法者。先敷高座。莊嚴清淨。方請法師。登座說法。所以者何。經法貴重。敬之得福。不宜輕心。自虧福也。諸天聞已。鹹然唯諾。脫天寶衣積為高座。須臾之間。莊嚴校飾。清淨第一。野幹升座。告天帝曰。吾今說法。正當為二大因緣故。何等為二。一者說法。開化天人。福無量故。二者為報施食恩故。豈得不說。
野幹看到諸位天人殷勤勸請,想聽聞佛法,更加欣慰。告訴帝釋天卞說:我曾經見到世人想要聽聞佛法,必先設置高大莊嚴的法座,然後才請法師登台說法。為什麽呢?經典佛法十分尊貴,禮敬就會得到福報,不要因為輕慢而損害了自己的利益。諸位天人聽了都立即脫下寶衣,層疊堆積成高大寶座,轉瞬之間寶座即成,莊嚴清淨無比。野幹落座,向帝釋天主說:我今天因為兩個緣故演說佛法。第一是教導天人福報無量;第二是為了報答大家布施飲食的恩情,怎能不說。
天帝白曰。免井厄難。得全身命。功德應大。尊者雲何說法報恩。不及此耶。所以者何。一切天下。皆樂生求安。無欲死者。以是因緣。全命之功。豈得不大。野幹答曰。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貪生。有人樂死。何人貪生。其人生世。愚癡幽冥。不知死已。後世更生。違佛遠法。不遭明師。殺盜淫欺。唯惡是從。如是之人。貪生畏死。何人樂死。遭遇明師。奉事三寶。改惡修善。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和順妻子。奴婢眷屬。謙敬於人。如斯之人。惡生樂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應生天。受五欲樂。惡人死者。應入地獄受無量苦。善人樂死。如囚出獄惡人畏死。如囚入獄。
帝釋天主說:我們把您從井中救出,保全了您的性命,這個功德應該是最大的,為什麽您說報恩沒有涉及於此呢?一切眾生都希望能夠生命安樂,沒有願意死的,所以保全生命的功德應該很大啊?野幹答道:人們對於生死的喜好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貪戀生命,有人歡迎死亡。什麽人貪生怕死呢?在世的時候愚癡邪見,不信來世,遠離佛法,不遇明師,殺盜淫妄,無惡不作。這樣的人才貪生怕死。什麽人歡迎死亡呢?能夠遇到明師,奉侍三寶,改惡修善,孝養父母,禮敬師長,和睦妻子和眷屬奴婢,對人謙和恭敬。這樣的人厭惡身命,歡迎死亡。因為善人死後會因福報升天,享受五欲歡樂,惡人死後,會墮落地獄,受無量痛苦。善人歡迎死亡如同囚徒被釋放出獄,惡人害怕死亡如同被抓入獄的囚徒。
天帝問曰。如尊所誨。全其軀命。無功夫者。誠如所言。其餘二功。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願說之。開化盲冥。野幹答曰。布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物。濟一世之福增益生死。係縛因緣。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出世間道者。凡有三種。一者羅漢。二者辟支佛。三者佛道。此三乘人。皆從聞法。如說修行。有諸眾生。免三惡道。受人天福樂。皆由聞法。是故佛說。以法布施。功德無量。
帝釋夭主問道:如您所說,保全生命並無功德,的確是這樣。那麽其餘兩條原因有什麽功德呢?請您一並講一下,開導我們這些尚不明了的人。野幹回答:布施飲食能夠救濟人一天的性命,布施珍寶能夠給予人一輩子福報,但是這會讓對生死輪回、業因牽纏更加嚴重,說法教化稱為法布施,能夠讓人脫離六道輪回。脫離輪回有三種人:一是羅漢,二是辟支佛,三是佛。這三種人都從聽聞佛法,如法修行而證果。眾生能夠免除三惡道的苦報,享受人天福樂都是由於聽聞佛法的緣放。因此以法布施功德無量。
天帝白言。師今此身。為是業報應化身乎。野幹答言。是罪業報非應化也。天人聞已。肅然驚怖。悲哀傷心。垂淚滿目。更起修敬。白野幹曰。我意謂是菩薩聖人應現濟物。而今方聞罪業果報。未知其故惟垂哀湣。說其因緣。野幹答曰。欲聞者善。吾今說之。憶念故世。生波羅捺波頭摩城。為貧家子。名阿逸多。刹利種姓。幼懷聰朗。好學是欲。至年十二。追隨明師。在於深山。辛苦奉事。研精習學。翹勤不懈。師亦晨夜。切磋教授。不失時節。經五十年。九十六種。經書記論。醫方咒術。占相吉凶。災異禍福。靡所不達。高才智德。名聞四遠時阿逸多。伏自惟曰。今日之濟。莫不由我尊師和上教化之恩。其功難報。家既貧乏。無為供養。唯當賣身以報師恩。作是念已。長跪白師。弟子今者。欲自賣身以報師恩。其師答曰。山居道士。乞食自存。五無所乏。子今何為。毀賣貴身。欲供我也。子今成就智慧辯才。當轉教化天下人民。為法燈明教化之功。豈不足報我之恩也。幸可不須餘舉動也。時阿逸多。既是智人。不違師教。留住山中。乞食自存。
帝釋天主說:那法師您現在的身體是神通化現的嗎?野幹說:是罪業報應所致,並非化現。眾天聽了,甚感驚訝和悲哀,不禁淚流,更加恭敬。對野幹說:我原以為是菩薩聖者為了度化眾生而變化的形象,現在才知道是罪業報應。不知道這裏麵有什麽緣故,望您慈悲,說說其中的因緣。野幹說:你們這個要求很好啊,我現在就講給你們聽。我前世曾經出生於波羅奈波頭摩城一個貧困的家庭,叫阿逸多,是刹帝利種性的貴族,聰明好學,十二歲跟隨師傅在深山中勤奮學習,從不怠懈。師傅亦不分日夜地教授我學問、智慧,恰當地給予指導。經過了五十年,九十六種經論、醫方、咒術、占相吉凶禍福都十分精通。其智慧學識名揚四方。那時阿逸多想:我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由於老師教化的功勞,難以報答。但是家境貧困沒有能夠供養的,隻有賣身報答。想到這他向老師頂禮,說道:弟子想賣身供養師傅,以報答您的恩情。他的老師答道:我是山中的隱士,乞食就可以活命,沒有什麽缺乏的。你為什麽要把自己高貴的身體出賣來供養我呢?以你的智慧才學應該可以教化天下人,做佛法明燈,教化的功德足以報答我對你的恩情。千萬不要再動這樣的念頭了。阿逸多是有智慧的人,不會違逆老師的教誨,仍然留在山中乞食生活。
如是不久。國王崩亡。群臣集議。宣令國界。諸名學士。普召使集。令共講論。誰得勝者。當立為王。時阿逸多。應召來集。與諸學士五百餘人。七日之中。共捔試議。無有勝者。群臣歡喜。召婆羅門。拜阿逸多。紹為國王。時阿逸多。見是事已。憂喜交集。而作是念。若作王者。恐有憍溢。貪求快意。為民致患。死入地獄。受苦因緣。若不為者。家貧無祿。無以供養報師重恩。思計反覆。聽當受之。為報師恩並養父母。思惟是已。寧受王位。受正位已。即遣忠臣。嚴駕寶車。幢幡曲蓋。香花伎樂。百種飲食。就山迎師。還國供養。別立宮舍。七寶廁填雕文刻鏤眾彩雜飾。床臥被褥。飲食醫藥。花果園林。流泉浴池莊校嚴好。以供養師。阿逸多王。與國臣民夫人采女。日日從師。受十善法。經一百年。
過了沒有多久,國王就去世了。群臣商議,宣告國人,召集所有才學之士,一起演講辯論,獲勝者就擁立他為君主。阿逸多也應召前來,和諸位飽學之士有五百人,在七天中共同辯論,沒有能勝過他的。群臣十分高興,召集婆羅門等貴族,禮拜阿逸多,擁立為王。阿逸多看到這樣的情況,喜憂兼並,想到:如果作了君主,恐怕會產生驕慢習氣,貪求快樂,導致人民的痛苦,死後還會墮入地獄,受諸痛苦。如果不做這個君主,自己家境貧困,無力供養師傅,報答他的恩情。思考再三,最後決定接受大家的擁立,為了能報答師傅,供養自己的父母,決心稱帝。接受王位後,阿逸多王就派遣忠誠的大臣帶領座駕馬車,幢幅寶蓋,香花樂舞,種種飲食,到山中迎接師傅,回到都城供養。另外建立莊嚴的七寶宮殿,雕花刻樓,繪畫彩色來裝飾。床臥被褥,飲食醫藥,園林花果,泉水浴池一切完備,供養師傅。阿逸多王和舉國臣民,夭人宮女,每日都跟從師傅受持十善法戒,這樣過了一百年。
爾時邊境有二小國。其二小國王。共相怨疾。私立兵馬。共相誅罰。經於多年。各不相得。其一國者。名安陀羅。一國名曰摩羅婆耶。安陀羅王。召諸群臣。集共議言。當作何方令得彼國。諸臣答言。阿逸多王。出生寒賤。雖居王位。寒意猶存。從昔已來。奉持十善。不犯外色。雖有宮女。其年並宿。如臣計者。檢括國中。不問豪賤。選擇名女。足一百人。年少端政。堪適意者。莊嚴香潔。遣忠良者。齎持重寶。並諸采女。往貢獻之。若其納者。當從王請。強兵百萬。助往攻之。無往不伏。
那時邊境上有兩個小國,互有仇怨,各自召集兵馬討伐對方,戰亂多年雙方都沒有獲勝。兩個國家,一個叫安陀羅,一個叫摩羅婆耶。安陀羅王召集大臣商議,讓大家獻計獻策,用什麽方法能夠吞並占領對方。大臣們說:阿逸多王出身微賤,雖然身居王位,寒微之意尚有。身居帝位以來奉持十善,從不邪淫,雖然有宮女,一年當中也親近不了幾次。按我的想法,我們從國中挑選美貌可人,端正年少的女孩一百人,打扮漂亮,派遣忠誠使者,附帶貴重寶物和秀女,前往貢奉。如果他接受了,請他派遣百萬強兵,幫助我們攻打,一定可以攻克。
即隨其計。名女寶物。一時悉辦。遣忠良臣。往奉獻之。阿逸多王。得諸美女及珍寶物。甚大歡喜。問使者言。彼王奉我。如斯好物。欲望何報。使者白王。摩羅婆國。是大王所統。彼王頑嚚。不知化度。淫亂無道。不理國政。民被其毒。視之若怨。特從大王。請兵百萬。助往伏之。奉獻之誠。其正在此。王曰甚善。即令揀銳強兵百萬。以送與之。安陀羅王。自揀國中。得百萬人。一時相助。鳴鼓往伐。百日之中。鬥戰傷殺。人死過半。方得勝彼。摩羅婆王。悉被刑斬。及其宗族。數千萬人。一時傾沒。阿逸多王。既得諸女。意迷情惑。忘失本誌。奢淫著樂。不理國政。眾官群僚。相與作亂。良民之子。略為奴婢。風雨不時。饑餓滿道。異方怨敵。遂來侵掠。阿逸多王。從是失國。遂致亡沒。
於是按照這個計策,寶物美女很快備好,派遣使者前去奉獻給阿逸多王。阿逸多王得到眾多的美女寶物後十分高興,便問:你們大王送給我這麽好的禮物,想要有什麽報答呢?使者稟告說:摩羅婆國是大王管轄統治的地方,但是他們的國王十分奸詐狡猾,不知化度國民,自己荒淫無道,不整頓國政,人民被他毒害,看到他猶如敵人一樣。所以特地請大王派遣百萬強兵,協助我們降伏他。我們奉獻寶物秀女表示誠意,正是這個緣故。阿逸多王說:很好。遂即派遣精銳兵士百萬眾。安陀羅王也從自己國中派遣百萬人馬,一起合力前往討伐。經過一百天的戰鬥,傷亡過半才獲勝,摩羅婆王和其宗族都被殺死,數千萬人的生命就這樣沒有了。阿逸多王自從得到了眾多美女,情意迷亂,忘記了自己原來的初衷。奢侈荒淫,貪諸享樂,不理國政,百官群臣竟相作亂,搶掠百姓為奴,風雨不調,饑民遍野,他國乘機前來侵掠。阿逸多王從此亡國,自己也死了。
從是死已。生地獄中。身被楚毒。緣前學問智慧力故。即識宿命。心自悔責。改惡修善。須臾之間。地獄命終。生餓鬼中。複識宿命。即悔複過。修念十善。須臾之間。餓鬼中死。生畜生中。受野幹身。智慧力故。複識宿命。改往修來。奉持十善。複教餘眾生。令行十善。近逢師子。當時怖懼。墮丘井中。開心分死。冀得生天。離苦受樂。由汝接我。違失本願。方經辛苦。何時當免。是故我說。汝濟我命。無功夫也。
阿逸多王死後墮入地獄,受到種種痛苦茶毒。由於前世學問智慧的力量得知宿命,懺悔自責所做罪業,立即從地獄命終,生到餓鬼道。在餓鬼道中仍能得知宿命,懺悔罪業,修十善業。便立即從餓鬼道脫離,投生道畜生道成為野幹。由於智慧的力量,仍然知曉前世宿命,改過修行,奉持十善,也教化同類修行十善業道。這次遇到獅子捕食,一時恐懼墜落井中,安心待死,希望離苦得樂,往生天界。由於你們救我出井,讓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我經受的辛勞痛苦什麽時候才能結束啊。所以說你拯救我的性命是沒有什麽功勞的。
天帝難曰。如尊語者。善人求死。是事不然。何以故。師在井底。若不入衣則不得出若不得出。自不得生。今所緣得生。由師入衣。是故當知。非不欲生。雲何說言不貪生耶。野幹答曰。吾今所以入衣之意。正為三事。大因緣故。何謂為三。一者入衣。不違天帝本誌願故。夫人違誌。不果所願。則致大苦。施人苦惱。在在所生。所願不果。所求不得。所向不得。自致苦惱。為是等故。非為生也。二者入衣。見諸天意。欲得聞法。欲為諸天。宣通正法。不吝法故。如當不說則為吝法。吝法之罪。世世所生。聾盲喑啞。諸根閉塞。生於邊地。癡騃無智。雖生好處。情頑闇鈍。所學不成。學不成故。自致苦惱。為是等故。非為生也。譬如世人。因其前世。布施修善。福德因緣。今生為人。所願從心。富有財物。貧者求乞。慳心吝惜。不肯施與。慳貪果報。生餓鬼中。常患饑渴。裸形無衣。冬時寒凍。身體破裂。暑時大熱。無依蔭處。如是苦惱。數千萬歲。餓鬼罪畢。生畜生中。食草飲水。癡無所知。或食泥上。汙露不淨。慳貪罪故。受報如是。吝法之愆。亦如此焉。三者入衣。正為宣傳通法化耳。利益天人。令開悟故。名為法施。功德無量。為是等故。非求生也。
帝釋天主說:尊者所說善人歡迎死亡怕是不對,為什麽呢?法師在井底,如果不投入我們垂下的天衣就無法出來,也就不能得救。您之所以得救是因為法師自己的主動。可見並非不願繼續您的生命,怎麽說不貪戀生命呢?野幹說:我之所以投衣得救是為了三個重要緣故。第一個緣故是為了不違背帝釋天主您的願望。違背他人的良好意願,導致其不能實現,會受苦報。給他人帶來苦惱,生生世世自己所希求的願望都得不到實現,等於是給自己苦惱。並非為了貪戀生命。第二個緣故是見到諸位天人是想聽聞佛法,為了給大家宣講正法,做法布施的緣故。如果應當說而不說就是吝嗇佛法智慧,這樣的果報是生生世世盲隆黯啞,六根不靈,生活在偏僻的地方,沒有智慧。雖然所處的地方是不錯,但是心智不開,學什麽都不能成就。這也等於是給自己帶來苦惱。並非是為了貪戀生命。就如同世人由於前世布施修善,由於福報得生為人,各種願望都得到滿足,擁有眾多財富。有貧困的人來乞求施舍卻因為吝嗇的心不肯布施,貪吝的果報會轉世生於餓鬼道中,時常饑渴,冬日沒有衣物禦寒,夏天沒有陰涼避日。這樣痛苦的日子要數千萬年才能結束,然後轉生到畜生道,吃草飲水,愚癡無知。或在汙穢的泥濘中進食。貪吝佛法智慧的罪過就是這樣。第三個緣故是為了教化宣說佛法,利益一切天人大眾,另大家智慧增長,這是法布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天帝問曰。教化功德。其福雲何。唯願說之。野幹答曰。宣傳正化。能令眾生知死有生。作善獲福。為惡受殃。修道得道。緣是功德。轉身所生智慧明了。常識宿命。若生天上。為諸天師。若生世間。為金輪王。常以十善。教化天下。若為人王。治以正法。常識宿命。識宿命故。心不放逸。人居尊寵。受五欲樂。多有魔事。來相沮壞。令人意惑。造起惡業。雖複失行。受惡報時。智慧力故。速得免苦。生天福樂。智慧光明。漸漸增長。成菩薩行。至無生忍。是故佛說。教化之功。其福無量。天帝喜曰。善哉善哉。誠如尊教。我等諸天。今日始知財施法施功德因緣差別之相。其財施者。譬如寸燈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猶若日光照四天下。隨所行處。能除闇冥。所以者何。日性自明。故能照物。和上今者。亦複如是。本修習故。智慧明了。複以慧明。除眾生闇。
帝釋天主說:請您說說宣講佛法,教化眾生的福報是什麽。野幹答道:宣講正法,能夠讓人們知道有來生後世,作善會得福,作惡會受報,修行可以得道。由此功德後世會智慧明達,了知宿命。如果轉生天界就能成為大人的導師。如果生在人間就是轉輪聖王,用十善教化天下人民。如果是國君,會以正法治理國家,通達宿命。因為了知宿世因緣,心不會放逸。身居尊貴,享受五欲快樂就會有魔事擾亂毀壞,讓人迷惑造作惡業。一時犯錯受到惡報的時候,由於智慧力的緣故能夠迅速兔除苦報,轉生天界,智慧光明會逐漸增長,成就菩薩道,所以佛說教化的福報無量無邊。帝釋天主聽後十分喜悅,說道:好啊,好啊。就像您說的,我們這些天人,今天才知道財布施和法布施的區別。財布施如同豆綠大的燈光在很小的房間中,法布施如同太陽的光芒照耀天下一切,所到之處黑暗消失,因為日光的本性就是光明的,所以能夠照耀一切事物。老師您今天也是這樣,由於從前修習正法,智慧通達,現在又以智慧光明解除眾生愚癡的黑暗。
於時天帝。說是語已。八萬諸天。鹹然起立。正服修敬。長跪合掌。白野幹曰。願尊垂湣。授十善法。多所饒益。利安眾生。亦令和上功德轉增。答曰善哉。宜知是時。告天帝曰。受戒之法。先當懺悔。淨身口意。何謂身業。殺盜邪淫。何謂口業。妄言兩舌惡口綺語。何謂意業。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事。禁身口意業。不犯眾惡。名為十善。恣身口意。造眾惡業。名為十惡。一心丹誠。悔除十惡。十惡滅故。身口意淨。三業淨故。名為十善。
帝釋天主說完這番話後,八萬天人都肅然起立,端正衣服,恭敬頂禮,向野幹說:願您慈悲傳授我們十善法戒,能夠利益安樂眾生,也讓您的功德增長。野幹回答:太好了,這正是時候。然後開始講道:受戒的方法先要懺悔,清淨身口意。什麽是身業?就是殺生、偷盜、邪淫。什麽是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口業。什麽是意業?就是嫉妒、嗔恚、驕慢、邪見。嚴禁身口意造作這些惡行就是十善。放縱身口意造作惡業就是十惡。一心誠懇,懺悔罪業,不做十惡,身口意自然清淨。三業清淨稱為十善。
天帝問曰。十善之功。果報雲何。野幹答曰。曾聞佛說。人行十善。十惡果報。生六欲天。七寶宮殿。五欲自然。百味飲食。壽命無量。父母妻子。六親眷屬。端政淨潔。歡喜快樂。假令諸天。持十善者。天上福盡。還生天中。福報轉勝。不同世人十善報也。所以者何。世人修善。心道三戒。難可護持。不嗔戒者。先須方便行於慈心。然後能得成不嗔戒也。世人行慈。難得久停。如刀斫水。隨破隨合。持不嗔戒。亦複如是。嫉妒戒者。發有時節。雲何時節。見他得利見他使樂。見他端政見他勇健。見他聰明。見他修福。以要言之。一切勝事。爾時其心。方生嫉妒。是故當知。嫉妒之心。發起有時。其憍慢心。起亦有時。見愚癡者。心起憍慢。見醜陋人。見不淨人。見貧窮人。以要言之。聾盲跛瘺。諸根不具。夷蠻胡虜。憍慢之心。見時方起。是故當知。不憍慢戒。發起有時。是故世人。心戒難持。雖複強持。乍得乍忘。是故世人。十善果報。雖受天福。不如諸天十善功德。光明神力。食祿相好。巍巍第一。識宿命事。皆亦如是。是故當知。天人修行十善果報。勝於世人。
帝釋天主又問:十善業有什麽果報呢?”野幹回答:曾經聽佛說:如果人奉行十善業道,將來會轉生六欲天,居住七寶宮殿,五欲享樂自然而有,不用勞作。多種飲食可以享用,壽命無極。父母妻子,親戚眷屬都端正清潔,在一起快樂歡喜。如果天人奉持十善業道,天上福報享盡,還會轉生天界,福報更勝從前。和人間十善的果報不同。為什麽呢?凡人修善,心道三戒難以護持。
不嗔恚需要先修習慈悲心,然後才能成就不嗔恚的戒律。人間行慈悲心很難持久,如同用刀斬水,隨破隨合。護持不嗔恚戒律也是這樣。
不嫉妒戒發作的時候是有條件的。什麽條件?見到他人得利,見到他人快樂,見到他人相貌端正,身體強健,智慧聰明,見到他人修道得福,總之是一切好事,這個時候才會有嫉妒心。所以嫉妒心發作是有特定時節條件的。
驕慢心起的時候也是有條件的。見到愚癡人,醜陋的人,貧窮的人,汙穢的人,總之聾盲瘸瘦等殘廢人,少數民族,野蠻人,驕慢的心才會升起。所以驕慢心發作也是有其時節條件的。
因此世間凡人的心戒難以護持,雖然強行把持,總是經常忘記。普通人修持十善果報,雖然可以獲得大人福報。但是不如天人修持十善,其光明神通,飲食福祿的福德好。知曉宿命的能力也更勝一籌。所以天界修行十善的果報勝過人間。
天帝白曰。如尊所說。人行十善。心道三戒。難為護持。天人亦爾。嫉妒嗔恚。憍慢邪見。如是等心。未曾不有。雲何福報勝世人耶。野幹答曰。天人雖有不同世人。所以者何。天人福德。苦少樂多。煩惱心輕。世人薄福。樂少苦多。煩惱心重。天帝白曰。諸天昔來。習樂心粗。猶若猿猴。今持十善。後脫廢忘。虧犯之時。當雲何也。野幹答曰。曾聞師說。人行十善。若有犯失。行惡業者。當就賢明。福德之人。隨所犯事。發露懺悔。更從受之。如是行者。不失戒也。所以者何。十善戒者。譬如穀苗。煩惱如草。草與正苗。互共相妨。欲長苗故。當除草穢。穀苗淨故。收實必多。穀實多故。終無饑乏。
帝釋天主向野幹說:就像您說的那樣,凡人修行十善,心道三戒難以護持,天人也是這樣啊,嫉妒嗔恚,驕慢邪見。這樣的心也是有的。怎麽說福報勝過人間呢?野幹說:天人雖然也有,但是不同於人間。為什麽呢?天人福報好,苦少樂多。煩惱心輕,世人福報薄,樂少苦多,煩惱心重。
帝釋天主問道:諸位天人的習氣享樂心重,如同猿猴一樣,現在修持十善,以後如果不慎違犯了,該怎麽辦呢?
野幹回答:曾經聽聞老師說:人修行十善,如果一時毀犯,作了十惡業,因該向賢明福德的人,把所做的事情表白懺悔。然後重新受持十善。這樣就不會缺失戒律。為什麽呢?十善法戒,如同秧苗,煩惱就如同雜草,相互妨礙。應當鏟除雜草,純是秧苗自然會有好的收獲,有了好的收成就不會忍饑挨餓了。
爾時天帝及八萬諸天。聞是事已。甚大歡喜。不複憂慮福盡無常受惡趣報。伏自惟曰。行善功德。雖無苦報。然有生死。不免無常。兼有他化自在天王。見人修福。心懷嫉妒。為作留難。忘失善道。令造惡業。惡業因緣。應受苦報。白野幹曰。修何功德。常得不死。不令魔王所惑亂也。野幹答曰。曾聞師說。發菩提心。修菩薩業。魔王波旬。不能沮壞。心不惑故。在在所生。智慧明了。慧明了故。常識宿命。識宿命故。不起惡業。心清淨故。得無生法忍。無生忍故。於道不退。遠離生死。憂惱苦患。天帝白曰。修菩薩道。應行何法。野幹答曰。曾聞師說。求佛道者。從元而起。先當廣學諸法因緣。解因緣故。信心堅固。信根力故。能起精進。精進力故。不起一切惡業因緣。純善之心。無放逸故。智慧成就。智慧力故。總攝一切三十七品助菩提道。
帝釋天主和諸位天人聽了如此正法,十分高興。不再憂慮天福享盡後墮落到三惡道。大家又思維:修行十善的功德雖然沒有苦報,但是依然會有生死,不能免除無常,還有他化自在天王見人修福,心中嫉妒,想辦法製造困難,讓人忘記善業,造作惡業,這樣就會有苦報。於是又向野幹問道:修行什麽功德能夠不死,不讓魔王惑亂呢?
野幹回答:曾聽師傅說道,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魔王波旬不能破壞。是因為心不迷惑的緣故。生生世世智慧明了,知曉宿命,能知曉宿命就不會做惡業,心清淨的緣故,證得無生法忍,道業不退。遠離生死過患。帝釋天主說:菩薩道應該怎樣修呢?野幹回答:曾聽師傅說:求佛道的人從根本上來說先要廣泛學習諸法因緣,明了因緣果報,信心就會堅固。信心堅固自然會精進修行,不造一切惡業因緣。純善的心不再放逸,智慧就會成就。這包括了三十七品助菩提道。
天帝問曰。如尊教者。三十七品。其義弘深。非是粗懷卒能得了。雲何得入菩薩道行。野幹答曰。曾聞師說。修菩薩道者。先以方便。調伏諸根。何謂方便。謂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名方便。調伏諸根。天帝白曰。六波羅蜜。其義雲何。唯願說之。野幹答曰。第一布施。破慳貪心。無遺惜故。二者守善。不行惡故。三者遭逢惡事心能堪忍不懷報故。四者精進修行。道業不懈退故。五者收攝其心不邪念故。六者修習智慧。照除煩惱無明闇故。是則名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方便之力。調伏諸根。
帝釋天主說:如您所說,三十七品助菩提道,其含義廣大深遠,不是我們狹小的智慧所能明了,怎樣才能開始修行菩薩道呢?
野幹回答:曾聽師傅說過,修行菩薩道要用善巧方法調伏六根。什麽是善巧的方法呢?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調伏六根的善巧方法。
帝釋天主說:請您講一講六波羅蜜是什麽意思呢?野幹回答說:第一是布施,對世間物沒有眷戀和痛惜,能夠破除貪吝的心。第二是持戒,不做惡行即是持戒。三是忍辱,遭遇惡事而不懷報複是為忍辱。四是精進,修行道業而不怠懈退悔為精進。五是撣定,收攝自心,不起邪念。六是般若,修習般若智慧破除煩惱無明。這六波羅蜜的善巧方便之力可以調服六根。
複有四事。調伏諸根。何謂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喜心。四者舍心。是為四事。名無量心。天帝問曰。雲何行慈。野幹答曰。見苦厄人。當起慈心。為作救護。皆令得所。何謂為悲。見諸眾生。無明愛故。造生死業。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應懈怠。當勤精進。修習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當以智慧光明。照除眾生無明黑闇。令見大明免眾苦縛。雖未成佛。凡所施為。一切善業。回施眾生。令得安樂。眾生有罪。我當代受。是名悲心。何謂為喜。若見世人修行善業求三乘果。勸助隨喜。見受樂人。心亦隨喜。見端政人。見勇健人。見富貴人。見智慧人。見慈心人。見孝順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勸助隨喜。是為喜心。何謂為舍。凡所施為。一切功德。行恩於人。不望現報。不望生報。不望後報。是名為舍。成就四事。名四無量心。眾生無量故。慈心無量。眾生無量故。悲亦無量。眾生無量故。喜亦無量。眾生無量故。舍亦無量。是故名為四無量心。連前六度。名十波羅蜜。十波羅蜜。總攝一切菩薩道行。
還有四種方法可以製服六根,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喜心,四是舍心。這四種稱為四無量心。
帝釋天主問道:怎樣施行慈心呢?野幹說:見到人有災厄,應當起慈心,幫助救護,令得其所。
什麽是悲呢?見到眾生因為無明愛渴,造作生死業緣,輪轉五道,受苦無休,不能解脫,所以不能懈怠,應該精進修習智慧,速證佛果。成佛後用智慧光明破除眾生無明黑暗,令見光明,免除種種痛苦,業因纏綁。雖然沒有成佛,凡是所做的一切善業都回向眾生,願其安樂,眾生罪業,我來代替,這是悲心。
什麽是喜呢?如果見到世人修行善業,求三乘佛果,一定鼓勵幫助、隨喜讚歎。見到他人歡樂,自心亦喜,見到貌美端正的人,勇敢健壯的人,以及富貴的、有智慧的人,見到有慈悲心的人,孝順的人,總之一切善人,都鼓勵幫助,隨喜讚歎。這是喜心。
什麽是舍呢?凡所做一切功德,有恩於人,不希望得到現報,不希望此生得報,也不希望將來的回報,這是舍。
這四件事做到了,叫做四無量心。眾生無量無邊,所以慈心也無量無邊,悲心、喜心、舍心同樣無量無邊。所以叫四無量心。加上前麵六波羅蜜,稱為十波羅蜜。這十波羅蜜包括了一切菩薩道的修學。
時天帝釋。聞野幹說十善行法功德因緣。複聞菩薩行菩提道因緣義趣。疑網結解。歡喜踴躍。充遍其身。即與八萬侍從諸天。更起修敬。叉手合掌。白野幹曰。弟子今日。八萬諸天。一心同時。發菩提心。如和上說。菩薩道行。當具奉行。唯願和上。隨喜聽許。野幹答曰。宜知是時。斯則是其本心所望。
帝釋天主聽道野幹解說十善法的功德因緣和菩薩道修學無上菩提的法要,解開了眾多的疑問,歡喜雀躍,身心暢快。同八萬天人一起恭敬禮拜,合掌致敬,向野幹說:弟子和八萬天人今日共同發菩提心,奉行修學法師所教授的菩薩道,請您同意印可。野幹回答:這正是時候,也正是你們所真心希望的。
於是天帝。白野幹曰。和上飲食。法用雲何。唯願教示。當設供養。野幹答曰。其所食法。不中人聞。何以故。罪業因緣所食之物。極是不淨。形似畜生。不異餓鬼。幸可不須問其所食物。天帝白曰。和上飲食。好亦當示。惡亦當語。弟子今當隨所便宜施設供養。野幹答曰。常食師子虎狼屎尿。及食塚間死人骸骨。弊衣皮革脫不能得。如斯之食。饑窮所逼。亦食泥土。罪苦果報。從生至死。雖食不淨。未曾充飽。時天帝釋及諸天眾。聞野幹說飲食之相。悲哀感結。涕淚傷心。白野幹曰。弟子現欲施設供養。如師言者。所願不果。非可如何。今還天宮。當作何方報師重恩。野幹答曰。汝等今者。從我聞法。還於天上。展轉教化。開悟諸天。不問男女乃至一人。令信受行。非但報我。亦報一切諸佛之恩。隨所教化。而自增長諸天福德。何況教化。開悟多人。功報無量。
帝釋天全向野幹請問:請告知我們法師的飲食如何,我們好為您準備。
野幹回答:我所吃的東西說出來不堪入耳,因為罪業的緣故所吃食物十分肮髒,表麵象是畜生,其實如同餓鬼。不要再問我吃什麽了。
帝釋天主問:您的飲食好也罷,壞也罷,跟我們說一說,弟子今天應當盡可能供養您啊。野幹回答:經常吃的是虎狼屎尿,死屍遺骨。粗鄙的臭皮囊有時連這樣的食物也不能得到,要以泥土充饑。罪苦的果報,讓我從生至死雖然所吃食物如此不淨,依然無法飽足。
帝釋天主和諸位天人聽了野幹所說飲食的情況無不悲哀落淚,感慨不已。大家向野幹說道:弟子們想為您準備飲食的願望現在看來是不能實現了,這該怎麽辦好呢?現在我們返回大宮,怎樣才能報答師傅的恩情呢?野幹回答:你們今天到天宮,把從我這裏聽聞的佛法輾轉教化其他天人,無論是男是女,隻要有一個人能夠信受奉行,不僅報答了我,而且報答了一切諸佛的恩情。你們能夠教化他人,自己的福德也會增長,更何況能夠輾轉開悟更多的人,功德無量。
諸天起立。白野幹曰。弟子之徒。今還天宮。未審和上何時當舍此罪報身得生天堂共相見也。野幹答曰。限至七日。當舍罪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願生彼天。何以故。兜率天中。多有菩薩。說法教化。為諸天人求佛道故。天帝白曰。如尊教者。弟子眷屬。於忉利天。福盡命終。皆應生彼兜率陀天。與師相見。奉侍教授。誓如今也。說是語已。以天花香。散野幹上。於是別去。諸天去已。於時野幹。不離本坐。一心專念。十善行法。不行求食。七日命終。生兜率天。為天王子。複識宿命。複以十善。教化諸天。
諸位天人起立向野幹說:弟子們今日回歸天宮,不知法師您什麽時候能夠舍棄此罪報之身,上升天界和我們相聚呢?
野幹說:七天之後應該舍棄此身,得生兜率天,你們也可以發願往生此天,因為兜率天中,有很多菩薩為了天人學習佛法的緣故而說法教化。
帝釋天主說:我們一定按照您的教誨,忉利天命終之後發願往生兜率陀天,和您相見。奉侍您說法教化,就向今天一樣。說到這裏以散播天花供養,回歸天界。諸位天人離去之後,野幹不離座位,一心念十善法,不求覓食,七天之後,命終生於兜率天,為天王子。仍能了知宿命,並且以十善正法教化諸天。
佛告王曰。爾時野幹。即我身是。時天帝釋。舍利弗是。時阿逸多。教授大師。憂波達者。彌勒是也。八萬諸天者。今娑婆國土。八萬菩薩不退者是。佛言大王。憶念往昔。從初發意。修菩提行。乃至無生。於其中間。常與彌勒舍利弗等。為求法故。勤加精進。不顧軀命。追逐明師。親近奉侍。研精學問。成就智慧。智慧力故。於五道中。隨所生處。教化成就。無量眾生。令得度苦。至今成佛。皆由波若智慧方便。斷除一切結習因緣。成等正覺。複以智慧。於娑婆國土。教化眾生。度三有苦。是故我說波若智慧。有四名義。
佛告訴波斯匿王說:那時的野幹就是我,而帝釋天主就是舍利弗。而阿逸多的師傅憂波達就是彌勒菩薩。八萬天人就是婆婆國土八萬不退轉菩薩。大王,回憶以前,從開始發心修行菩薩道,直至獲得無生法忍不退轉位,在這中間,常常和彌勒菩薩,舍利弗等人,為了佛法而精進不懈,不顧身命,追隨明師,朝夕親近,精研學問,成就智慧。智慧的力量能夠讓處於輪回之中的人,隨其所在教化無量眾生,得離諸苦。直到成佛,無不是由般若智慧方便,斷除一切習氣因緣,成無上正覺。又以智慧在婆婆世界教化眾生,脫離眾苦。所以我說智慧有甘露、良藥、橋梁、大船這四種含義。?
時波斯匿王。及其眷屬。聞佛說已。心意開解。更起作禮。歡喜踴躍。倚立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來見佛。快得善利。聽佛說法。不知疲懈。所以者何。世尊先說。四真諦法。十二因緣。出世間道。情根鈍故。慌慌不解。以不解故。身體疲懈。今聞佛說菩薩行法。雖未全解。心甚愛樂。渴仰欲聞。情無厭足。弟子今欲發菩提心求無上道。唯願世尊哀湣聽許。教示菩薩所行法度。當如說行。
波斯匿王和其眷屬聽聞佛所講述的故事後豁然開朗,歡喜萬分,於是頂禮世尊,合掌說道:“今日見佛得到了十分殊勝的利益。聽佛說法卻不知道疲倦。世尊從前講述四聖諦、十二因緣、出世間道業,由於我們根基遲鈍而茫然不解。因為不了解,所以身體疲倦。今天聽到佛說菩薩道業,雖然沒有完全了解,但是興趣盈然,很願意聽,尚未滿足。弟於今天願發菩提心,求無上正覺,願世尊能悲憨允許,並為我們開示菩薩修行的法要,我們好遵照修學。
佛告王曰菩薩法行。如上所說。身口意業。十善道行。十波羅蜜。總攝一切助佛道法。汝能行乎。王曰如世尊說。十善行法。心道三法。難得護持。當雲何受。令不漏失。
佛告訴波斯匿王:如前所說,菩薩道業是身口意奉行十善業,包含一切助道因緣的十波羅蜜法,你能奉行嗎?波斯匿王說:世尊所說的十善法中,心道中的不貪、不嗔、不癡難以護持,怎樣才能作好呢?
佛告王曰。世人心粗。譬如猿猴。為諸煩惱風所動轉。是故欲行十善道者。不得遲久。欲修十善。當限三時。何謂三時。從晨至食。名為上時。經一食頃。名為中時。行百步時。名為下時。受十善法。隨其所堪。於一時中。將護其心。堅持三戒。無令漏失。是則名為修行十善。
佛告波斯匿王說:世間的人心意粗鄙,如同猿猴一樣不能安定,被種種煩惱所驅使,沒有停歇。所以修行十善業道總是不能持久。要想奉行十善業道,應該以三種時間為限。是那三種時間呢?從清晨到中午名為上時,一頓飯的功夫名為中時,行走百步的時間叫下時。修學十善法的人隨自己所能接受的程度,任選一時,在此時間內護持自己的心念,堅守不貪、不噴、不癡的戒律,令不缺失。這樣就是修習十善法了。
王曰如世尊說。限三時持十善行者。其功蓋微。雲何生福。佛告王曰。人修十善。時節雖促。功報彌廣。何以故。心道三戒。難守護故。雖少時持。果報無量。譬如有人於百年中積聚薪草。以火焚之。須臾滅盡。是故當知。少時修善。能滅無量惡業重罪。又如攢火。加勤用力。須臾得火。火之功力。能燒天下草木叢林。須盡乃息。大王當知。人修十善。亦複如是。須臾之功。能滅無量惡業重罪。能令行者。起菩提芽。萌芽成故。漸漸增長。至成佛果。?
波斯匿王說:如您所說,限三時行善,功德應該很小,怎麽能夠產生福報呢?世尊答道:人修十善,雖然時節短促,但是功德卻很廣大。為什麽呢?心道三戒難以護持的緣故,所以即使是很短的時間也會有無量的果報。如同有人積攢了百年的柴草,被火一燒,片刻就會消失。雖然行善的時間短,但是能夠滅除無量的惡業重罪。又如鑽木取火,需要很用力,但是等得到火後,這一點火苗可以把天下的草木叢林點燃,直至焚燒盡滅。您應該知道,人修行十善也是這樣,片刻修行可以除滅無量劫惡業重罪,能夠讓人生出菩提的萌芽,有了萌芽,漸漸成長,就會結出無上正覺的佛果。
王聞是已。更起作禮。甚大欣慶。得未曾有。白世尊曰。弟子今者。大得善利。所以者何。聞世尊說。修十善道。功德因緣。能令眾生成菩提芽。弟子今者。誌樂菩提。當勤修行。心不退卻。佛說是時。隨從王者。群臣吏民。後宮夫人。四部弟子。天龍鬼神。人非人等。五千餘人。皆發無上菩提道意。
波斯匿王聽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歡喜激動,向世尊頂禮說:弟子今天得到非常大的利益,因為聽聞佛說的修行十善的功德因緣。能夠讓人出生菩提萌芽,弟子從今開始,以無上正覺為誌向,勤奮修行,心不退轉。波斯匿王這樣說的時候,跟隨來的大臣官吏,後宮嬪妃,以及在場的四眾弟子,天龍鬼神,非人眾生等共五千餘人,都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爾時波斯匿王。國大夫人。出入行來。常使四人。名扇提羅(扇提羅者漢言石女無男女根故名石女)。最大筋力。令此四人。擔皇後輿。皇後所乘。七寶輦輿。留在祇洹精舍門外。敕諸黃門。令守護之。黃門轉令四扇提羅。守夫人輿。其身自往佛邊聽法。扇提羅等。各於輿下。睡眠不識。時有凶人。偷取夫人珍寶輦輿一摩尼珠。爾時黃門。暫出看輿。不見寶珠。心中惶怖。懼夫人責。問石女言。使汝守輿。何故偷珠各各答言。實不偷也。黃門大怒。鞭打石女。苦痛徹骨。時有一石女。自審不偷橫受楚毒。奔走逃突入精舍中。稱怨大喚眾皆聞之莫知所由。
波斯匿王和皇後出宮的時候經常用四名力氣很大的石女抬轎。皇後所乘的轎子有七寶裝飾。這一次被留在世尊精舍的門外,讓太監看守。太監就轉命四名石女守著轎子,自己跟隨聽佛講法。這四名石女睡著了,有人偷了轎於上的一顆摩尼寶珠,她們也不失道。這時太監不放心,出來察看。發現轎子上的寶珠沒有了,心中十分害怕皇後斥責,便問石女說:讓你們看護轎於,你們怎麽監守自盜偷寶珠呢?這些石女都說:不是她們偷的。太監發了脾氣,用鞭子抽打石女,痛徹骨隋。其中有一名石女覺得自己沒有偷竊寶珠而被鞭打,便逃入世尊講法精舍,大聲喊冤。大家聽了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
佛語阿難。汝可出往彼黃門所。無令橫鞭無過之人。何以故。此四石女者。乃是皇後前世之師。自無過罪。何以橫鞭。自造後世惡業因緣。是時皇後。聞佛此語。即起恭敬。合掌白佛。如世尊說。四擔輿石女。乃是皇後前世時師。迷意不解。惟願世尊。說其因緣。令諸會眾普得聞知。佛告皇後。喚石女來。於世尊前。驗其虛實。皇後奉命。即遣黃門。攝之將來。時四石女。見佛叩頭啼哭。長跪合掌。白世尊曰。實不偷珠。有何因緣。橫羅此罪。鞭打楚痛。身體破壞。世尊告言。罪業因緣。自身所造。非父母為。非從天墮。人行善惡。受苦樂報。如響應聲。貪現前利。心行邪諂。不知後世累劫受殃。夫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消毀其形。王叉手白佛。前後說法。皆有因緣。令四石女。先世本業有何因緣願佛為說。開悟盲冥多所利益。眾人蒙祐。
佛對阿難說:你去到太監那裏讓他不要鞭打沒有過錯的人,這四名石女是皇後前生的老師,沒有犯什麽錯,為什麽要鞭打她們呢?這會造作後世的惡業因緣。皇後聽到佛說這話,於是恭敬起立,合掌問佛:世尊所說這四名抬轎石女是我前世的老師,我十分迷惑,請您說說其中因緣由來,讓大家都能明了知曉。佛告訴皇後:你召喚石女進來,在我麵前可以驗證虛實。皇後就命令太監把四名石女傳來。四名石女見佛後,叩頭啼哭,頂禮世尊說:實在不是我們偷了寶珠,因為什麽緣故而遭此痛苦,鞭打加身呢?世尊說道:罪業的因緣是自己所造,並不是父母所為,更不是從天而降。人們造作善惡之事,就會有苦樂報應,就如同喊話回聲一樣如影隨形。為了貪得現前的利益而做奸邪欺騙的事情,卻不知後世多生多劫會遭受苦報。惡從心生,卻是自己的敵人,如同鐵器生鏽,腐蝕其形。波斯匿王向佛致禮問道:世間的事情都有前後因緣,這四名石女前生有什麽因緣請佛說一說,開導我們這些無知之人,利益大眾。
佛告王曰。欲聞者善。著心諦聽。吾今說之。佛複惟曰。今我法中。有諸比丘。言行不同。心口相違。或為利養錢財飲食。或為名譽要集眷屬。或有厭惡。王法役使出家為道。都無有心向三脫門。度三有苦。以不淨心。貪受信施。不知後世。彌劫受殃。償其宿債。為是等故。豈得不說。
佛告訴波斯匿王說:你們想聽其中的來龍去脈那很好,我現在就講,你們用心聽。世尊又重申:在我的教法之中,有一些出家比丘,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為了名聞利養,錢財飲食,招募徒眾,或者為了逃避國家規定的役製,才出家修道。根本沒有誌向解脫,度化眾生的願望。以此不淨心享受信眾布施,卻不知道後世多生多劫受到罪報,償還業債。為了這個緣故我怎麽能不說呢?
佛告王曰。憶念過去。無數劫時。有一大國。名裴扇闍。有一女人。名曰提違。婆羅門種。夫喪守寡。其家大富。都無兒息。又無父母。守孤抱窮。無所恃怙。婆羅門法。若不如意。便生自燒身。諸婆羅門。時時共往到提違所。教化之曰。今身之厄。莫不由汝前身罪故何謂為罪。不敬奉事諸婆羅門。又不孝順父母。夫婿複無慈心。養育兒子。有是罪故。致令今身抱孤守厄。汝今若不修福滅罪。後世轉劇。墮地獄中。當爾之時。悔無所及。
佛告訴波斯匿王:在多劫以前,有一個很大的國家,名叫裴扇闍。有一個女人叫提違。是婆羅門種姓。丈夫死後守寡,她的家裏很富有,但是沒有兒於,也沒有父母。孤獨一人,沒有依靠。婆羅門教中有種方法就是如果有了什麽不如意,就自焚燒身。這時有一些婆羅門教士經常一起到提違的住處,勸他說:現在所受的苦報災禍都是由於前世造作罪業的緣故。什麽是罪呢?不尊敬奉侍婆羅門教,不孝敬父母丈夫,又沒有養育兒子的慈悲之心。有這樣的罪過,才讓你遭受孤獨一人的痛苦。如果不修福滅罪的話,後世的苦報會更加痛苦,墮落到地獄當中。那時後悔就晚了。
提違問曰。當作何福。得滅罪耶。婆羅門曰。滅罪二種。其罪輕者。手自髡頭。香湯洗浴。入天廟中。懺悔辭謝那羅延天。請婆羅門。足一百人。施設飲食。設飲食已。以乳牛百頭從犢子者。嚫婆羅門。然後罪滅。所以者何。諸婆羅門。修淨梵行。不食酒肉五辛蔥蒜。唯仰牛乳。以為食資。令施主檀越滅罪生福。世世所生。所願從心。汝今罪重。應以家中一切所有諸珍寶物。布施五百大婆羅門。諸婆羅門得布施已。當為咒願。令汝後生常得大富。欲滅罪者。於恒水邊。積薪自燒。諸婆羅門。當複咒願。令汝前身所造一切輕重過罪。一時滅盡。後世更生。無複餘殃。父母兄弟夫婿兒子。壽命無量。快樂無極。於是提違。便許可之。決定開心。當自燒身。便敕家奴。將十乘車。入山伐樵。規以自燒。
提違就問:那要怎樣才能修福滅罪呢?婆羅門教士說:滅罪有兩種方法,一是罪過輕的,剃除頭發,洗浴清潔,到神廟中懺悔,乞求那羅延天,請一百名婆羅門教士吃飯飲食,然後用哺乳的奶牛百頭供養婆羅門教士才能滅除罪業。為什麽呢?婆羅門教修行梵行,不吃酒肉五辛蔥蒜,隻飲牛奶。以奶牛做供養能讓施主除滅罪業,獲得福報,生生世世心想事成。你現在的罪業很重,應該以家中的一切珍寶布施五百名大婆羅門教士,諸位婆羅門教土得到布施後會為你祝福,誦咒祈禱,讓你後生得到大富的果報。如果要滅除罪業,應該在恒河邊自焚。諸位婆羅門也會為你祈禱,讓你所有的輕重罪業全部滅除,後世不會有痛苦的果報。父母兄弟丈夫孩子都會長壽,快樂無量。於是提違便同意了,執意決定自焚滅罪,於是便讓家奴用十輛車到山中砍伐木材,準備自焚。
爾時國中。有一道人。名缽底婆(齊言辯才)。精進持戒。多聞智慧。常以慈心。教化天下。令改邪就正舍惡修善。傳聞提違欲自燒身。心生憐湣。往詣其所。問提違言。辦具薪火。欲何所為。提違答言。欲自燒身滅除殃罪。辯才答曰。汝身罪業。隨逐精神。不與身合。徒苦燒身。安能滅罪。夫人禍福。隨心而起。心念善故。受報亦善。心念惡故。受惡果報。心念苦樂。受報亦爾。如人餓死。則作餓鬼。苦惱死者。受苦惱報。歡喜死者。受歡喜報。安隱快樂。果報亦爾。汝今雲何。於苦惱中。求欲滅罪。望善報也。幸可不須。於理不通。
這個國家中有一位得道之人,名為缽底婆。持戒精進,多聞智慧。常以慈悲心教化天下人民,讓其改惡從善。聽到提違要自焚的消息,於是心生憐憫,來到她的住所,問提違說:你砍伐木材,是要幹什麽啊?提違回答說:想要自焚來滅除罪業。辯才回答說:你的罪業是跟隨精神而有,不是在身體裏,如果自焚,白白受了焚燒的痛苦,卻是不能滅除罪業。人的富禍由心而起,心念善則受善報,心念惡則受惡報,心念痛苦歡樂,受到的果報也是一樣。 就如人餓死,那麽就會做餓鬼,苦惱而死的人就會受到苦惱的果報。歡喜而死的人就會受到歡喜的果報。安隱快樂的人死後也會有相同的果報。你現在怎麽能在苦惱中想求滅除罪業,希望得到善報呢?千萬不要這樣想,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
複次提違。如困病人。為苦所逼。若有惡人。來至其所。嗬罵病人。以手摶耳。於意雲何。爾時病人。寧有善心。無忿惱不。提違答言。其人困病。未見人時。常懷忿惱。況被摶耳。而當無忿。辯才告曰。汝今如是。先身罪故。守窮抱厄。常懷憂惱。複欲燒身。欲離憂惱。當可得不。如困病人。得人嗬罵。尚增苦惱。百千萬倍。況自燒身。猛炎起時。身體焦爛。氣息未絕。心未壞故。當爾之時。身心被煮。神識未離。故受苦毒。煩悶心惱。從是命終。生地獄中。地獄苦惱。尤轉增劇。百千萬倍。求免甚難。況欲燒身求離苦也。複次提違譬如車牛厭患車故。欲使車壞。前車若壞。續得後車。扼其項領。罪未畢故。人亦如是。假令燒壞百千萬身。罪業因緣相續不滅。如阿鼻獄。燒諸罪人。一日之中。八萬過死。八萬更生。過一劫已。其罪方畢。況複汝今。一過燒身。欲求滅罪。何有得理。
再者,提違,就說那在病痛之中的人吧,被痛苦所折磨,如果有懷有惡意的人嗬斥辱罵這個病人,用手撕扯他的耳朵。那麽你想這時病人的心裏會快樂嗎,會沒有憤恨的心嗎?提違回答,病人在病痛中,沒有見到人的時候都常常惱怒,何況被人撕扯怎麽會沒有憤恨心呢?辯才說:你現在也是一樣啊。前世的罪業造成你孤獨一人,常常苦惱憂愁,還要自焚來脫離苦惱,不就是這樣嗎? 如同病人痛苦之中遭到辱罵嗬斥,苦惱會增加百千萬倍,何況自焚,火焰生起的時候,身體焦爛,氣息還沒有斷絕,神誌尚清。這時身心被火焚燒,但是神識卻沒有離開身體,受到痛苦茶毒,內心苦惱,這樣命終之後會轉生地獄之中。地獄中的苦惱會增加百千萬倍。想要脫離難上加難。何況要用自焚來脫離痛苦呢! 還有,提違,如同牛討厭所拉的車一樣,想方設法讓車損壞脫離痛苦,但是這輛車壞了,下一輛還會套在它的脖子上。這是因為罪業沒有完結的緣故啊。人也是這樣,假如燒壞了一個身體,罪業因緣仍然存續,沒有消滅。如同阿鼻地獄中被火焚燒的罪人,一天之中會被燒死八萬次,但又會八萬次活過來,經過一劫這樣的罪業才完畢。更不要說你希望自焚一次就可以滅罪了,怎麽會有這樣的道理呢?
爾時辯才。種種因緣。為說正法提違女人。心開意解。改誌易操。燒身意息。白辯才言。當設何意。令得滅罪。辯才答言。前心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闇。汝今幸有欲滅罪意。自有方便。我能令汝不費一錢。乃至不經毫分之苦。滅除殃罪。現世安隱。後更生處。善願從心。提違聞已。心大歡喜。憂怖即除。如重罪囚蒙赦欲。出即起修敬。禮拜問訊。即敕婢使。為敷高座。[毯-炎+瞿]毹毾[毯-炎+登]。錦繡綩綖。嚴飾第一。散花燒香。勸請辯才。令登高座。辯才受請。即升高座。提違女人。即率家內奴婢眷屬五百餘人。圍繞辯才。叩頭恭敬。合掌而立。
辯才以種種比喻為其講說正法。提違覺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改變了主意,不再自焚。於是請教辯才說:應該怎樣才能滅除罪業呢?辯才回答:前麵心懷惡念,如同烏雲遮月,後心發起善念,則如火炬消除黑暗。你今天幸好有滅除罪業的意願,我有善巧方法能夠讓你不花費一文錢,甚至不經曆一毫痛苦,滅除罪業,讓現世就能安隱快樂,以後更會往生善處,隨心所願,萬事如意。提違聽後歡喜非常,憂愁恐懼一掃而空,如同囚犯被赦免出獄。立即頂禮問訊,命仆人鋪設莊嚴寶座,布置鮮花,焚香燃燈,請辯才落座講法。辯才即接受邀請落座。提違帶領家內五百眷屬奴仆圍繞辯才,恭敬叩頭頂禮後合掌站立。
提違女人。白辯才言。尊向所說。滅罪事由。雖懷欣慶。猶有微疑。惟願為說。除罪之法。當如法行。辯才答曰。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果報。今當一心丹誠懺悔。若於過去。若於今身。有如是罪。今悉懺悔。出罪滅罪。當自立誓。從今已往。不敢複犯。並為我等先人父母夫婿兄弟。所有過罪。我今一心。代其懺悔。我弟子提違。以今懺悔。改惡修善。福德因緣。施與一切受苦眾生。令其得樂。眾生有罪。我當代受。複立誓言。緣我今日改邪就正。悔罪修福。從是因緣。舍身受身至成佛道。常遭明師。遇善知識。壽無量命。常與父母夫婿兒子六親眷屬。常相保守。不經苦患。莫如今也。於是辯才。告提違言。悔過滅罪法皆如是 。
提違向辯才說道:聽了您說滅罪的道理,雖然十分欣慰歡喜,但還是有些疑問,請您為我們說說除滅罪業的方法,我們好遵照實行。
辯才回答說:罪業的來源是由於身口意的造作。身業造作的惡是殺生、偷盜、邪淫。口業造作的是妄語、兩舌、惡口、 綺語。意業造作的是嫉妒,嗔恚 驕慢、邪見。這是十惡。造作了這十種惡行就會受到惡的果報。現在應當專心一念,至誠懺悔:前世今生所造作的這十種罪業今天完全懺悔,發露出的罪業才會滅除。並應自行立下誓言,以後堅守十善,不再做惡。
同時我們的父母、丈夫、兄弟等親人所做的罪業,我也一心代他們仟悔。弟子提違以今天仟悔、改惡修善的福德因緣,布施給一切遭受苦難的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眾生所有的罪業我都代替他們承受。再立下誓言,因為今天我改邪歸正、懺悔罪業修積福報的因緣,後世轉生直至成佛,會始終遇到明師和善知識,壽命無量,常和父母夫婿於女眷屬,相互顧念,不會遭受和今大一樣的痛苦災禍。
最後辯才告訴提違說:懺悔滅罪的方法就是這樣。
於是提違。及其眷屬。於辯才前。長跪合掌。白辯才言。弟子之徒。奉尊教誨。如法懺已。願尊更賜餘善法教。當勤奉行。增本功德。辯才告曰。今當誠心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如是三說。今當盡形受十善道。我弟子某甲。從今盡形。不殺不盜不邪淫。是身善業。不妄言兩舌不惡口綺語。是口善業。不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意善業。是則名為十善戒法。爾時辯才。教授提違十善法已。提違眷屬。歡喜踴躍。盡心奉行。提違女人。為設種種百味飲食及諸珍寶。長跪叉手。白辯才言。願尊留神。垂湣教化。今當為尊造立宮室。隨所便宜。終身奉事。辯才答曰。汝今以能舍邪就正。淨修十善。為正法子。複以十善。教化天下。則為已報師徒重恩。汝已得度。我不宜留。吾今複當往化餘處 。
提違及其眷屬在辯才前跪拜合掌說:弟子們聆聽您的教誨,也按照方法進行了懺悔,願尊者能夠傳授其它的善巧教法,我們當會奉行不懈,增長功德。
辯才說道:現應誠心皈依佛、法、僧。這樣說三遍。今生會受持十善業道。弟子某某,從今天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身業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縛語是口業善。不嫉妒、不咳毒、不驕慢、不邪見是意業善。這就是受持十善法戒。
辯才傳授了提違十善法戒後,提違及其眷屬歡喜雀躍,盡心奉行。提違又布置了多種飲食和珍寶,向辯才稟告:願尊者不要起離去的念頭,留下來教化我們這些眾生。我們會為您建造居住宮殿的宮殿,隨您的心意奉侍終身。
辯才回答說:你今天己經能夠舍邪歸正,修習十善,為正法弟子。再以十善教化天下,那麽就是報答師傅的恩情了。你己經得度,我不必再留,當去往其它的地方教化眾生。
爾時提違。知師不住。運輦庫藏諸珍寶物。以奉上師。冀得留意。辯才不受。辭退便去。於是提違。心自念言。今日之濟。莫不由我。尊師和上。開悟成就。教授重恩。苦請不留。又複不受珍寶之物。當如之何。悲感傷心。涕淚交流。叩頭辭謝。於是別去 。
提違知道辯才尊者不會留下,於是將儲藏的珍寶般出來敬獻,希望能夠留住法師。但是辯才沒有接受,告辭離去。於是提違心想:今天所得到的惠利都是由於我們在師傅的教授下開悟才能得到的。教化的恩情無以報答,但是法師即不留下,也不接受珍寶的供養,真是無可奈何。於是悲傷淚流,叩頭拜別。
辯才去後。提違女人。與其眷屬五百餘人。常以十善法。展轉相化。經於多時。爾時國中。忽遇穀貴。人民饑餓。時有五比丘。懶惰懈怠。不修學問經書義理。又不專行持戒精進。世人輕慢。不供養之。貧窮困苦。無複生理。五人議曰。夫人生計。隨時形宜。人命至重。何宜守死。各共乞索。辦具繩床。於曠野中。掃灑淨潔。華幡莊嚴。依次而坐。外形似禪。內思邪濁。世人見之。謂是聖人。齎持供養。百種飲食。雲集供養。於是五人。飽足有餘。爾時提違。聞是事已。遣人訪覓。信還報曰。有五聖人。獨坐山澤。世人雲集。如事天神。提違歡喜。而自慶言。我願果矣。明旦即敕。嚴駕寶車。香華伎樂。詣五比丘。提違到已。禮拜問訊。施設供養。飲食畢已。提違眷屬。恭敬合掌。白比丘曰 :
辯才離去後,提違女人和其五百眷屬以十善法輾轉教化他人,經過了很長時間。
這一年遇到了饑荒,糧食價值暴漲,人民饑餓。當時有五名比丘十分懶惰,不修習經書義理,也不是專門精進修行持戒。被世人輕慢,也沒有人供養。貧窮困苦,生活沒有指望。五個人商議道:生存的道理就要有適宜的形象,人的生命是珍貴的,怎麽能坐著等死呢?
於是各自乞討來繩索,編成繩床,在曠野中打掃幹淨,布置華麗莊嚴的幢幅,五個人依次盤坐,外表就如習禪入定一樣。但是內心所想卻是邪見惡念。世人見了,都以為是聖人,於是爭相供養,多種飲食。五名比丘吃喝有餘。
此時,提違也聽到了這件事,派人尋訪,回報說:有五位聖人獨坐於曠野中,很多人都前去侍奉供養,如同天神一般。提違很高興,暗自慶幸:我的願望終於要實現了。第二天就駕著華麗的馬車,跟隨著香花樂舞,前來禮敬五名比丘。
提違到達後禮拜問訊,並供養飲食,向五名比丘說道:
尊德至重 無上福田 眾生蒙祐 不宜自輕 弟子愚意 欲請尊靈 臨顧貧舍 展釋微誠 唯願慈哀 濟度群生 弟子亦有 清淨園林 流泉浴池 嚴飾光榮
尊者們的功德貴重,是無上福田,眾生因此得蒙庇佑。不應該這樣對自己輕慢。弟子希望能夠請尊者光臨我家,讓我能夠奉獻一點我的誠意。隻希望您發心慈悲,救度眾生。弟子的家中有清淨的園林,流泉浴池,也莊嚴美好,願意供養諸位尊者。
提違眷屬。叩頭再三。時五比丘。知其意至。便許可之。
提違和其眷屬再三叩頭邀請,五名比丘知道其意十分誠懇,便應允了。
提違歡喜。辭還家中。即遣使人。莊嚴寶車。迎五比丘。還家供養。提違女人。有好園林。去舍不遠。其園縱廣。足滿十頃。流泉浴池。奇雜花果。鵁鶄鴛鴦。清淨嚴好。於其園中。造立堂舍。眾寶莊校。其堂舍中。敷置床席。眾妙臥具。香潔第一。令五比丘止住其中。提違女人。終身奉事。隨時便宜。飲食湯藥。供給使令。不失時節。
提違得到應允十分歡喜,告辭還家,派遣人駕駛莊嚴華美的馬車,迎接五位比丘到家供養。提違家有一處美妙的園林,就在家旁不遠。有十頃大小,流泉浴池,奇花異草,百鳥嗚瑞,清淨妙好。園中建造宅舍,種種珍寶裝飾,布置有各種上好器具,芳香整潔。就請五名比丘在此居住。提違則終身奉侍,隨時隨地,及時供養飲食湯藥。
時五比丘。既被主人恩厚供養。安隱快樂。而自慶言。何忽如之。夫人生世。種種方宜。求覓財利。以救貧乏。雖得如意。不如我等。都不勞身。而食福祿。此豈不由智慧力乎。
五名比丘被主人殷勤供養,十分安逸快樂,慶幸道:真沒有想到這樣幸運,人生在世,用種種方法謀求財利,脫離貧困。即使願望能夠滿足也不如我們,不必辛勞唾手可得。飲食福祿是需要智慧才行的啊。
其五比丘。察見主人殷勤意重。而共議言。雖得主人隨宜供給。日富歲貧。不能濟人。歲寒富樂。我等今宜更施方便。求覓錢財。充為後時受五欲樂。
五名比丘觀察主人殷勤誠懇,一起商議道:雖然主人能夠隨時供養,但是日久天常不免貧困,到了不能接濟我們的時候,富足的生活就沒有了。我們現在應當再以其它的方法謀求財富,為將來享樂做準備。
作是論已。更相易代。差遣一人。遊諸聚落。宣語諸人。唱如是言。彼四比丘。閑居寂靜。護持禁戒。斷絕酒肉。不食蔥蒜。稱於梵行。修禪止觀。證無漏業不久修行。成阿羅漢。則為天下無上福田。眾人聞已。齎持種種錢財飲食。運集來詣。恭敬供養。
這樣商議好後,便派遣一個人化妝易容,到各處去宣傳:有四位比丘,隱居寂靜的地方,堅守禁戒,不食酒肉蔥蒜,梵行圓滿,修行禪定止觀,證得無漏神通,不久就會得到阿羅漢果,是天下人最好的福田。人們聽後,都帶著錢財飲食前來禮拜,恭敬供養。
如是多年。提違女人。直心敬信。隨宜供養。歡喜無厭。壽盡命終。生化樂天。其五比丘。專行巧偽。邪濁心故。福盡命終。生地獄中。八千億劫受。大苦報。地獄罪畢。受餓鬼形。魑魅魍魎。如是展轉。經八千劫。餓鬼罪畢。受六畜身。償其主人。先世供養。業報因緣。或作駱駝驢騾牛馬。隨其主人所受福處。常以筋力。報償主人。如是展轉。複八千世。畜生罪畢。雖獲人身。諸根闇鈍。無男女根。名為石女。自爾以來。八千世中。常以筋力。報償主人。於今不息。佛告王曰。爾時提違者。皇後是也。爾時辯才者。目連是也。時五比丘。即今皇後隨從擔輿。扇提羅等。五人是也。王白佛言。如世尊說。五人起因。今者唯見擔輿四人。其餘一人。為何所在。佛告王曰。其一人者常在宮內。修治廁溷除糞者是。
這樣過了很多年,提違因為直心敬信、恭敬供養,始終如一,壽終後往生到化樂天。而五名比匠由於行為虛偽巧詐,內心邪惡,福報享盡,壽命終了後墮入地獄,八千億劫,受種種劇苦的報應。地獄罪畢又生為餓鬼,種種形類,這樣又過了八千劫。餓鬼罪畢轉生畜生身,以身力償還主人供養的因緣。轉生駱駝、驢騾、牛馬等等,隨其主人受生享福的地方,以勞力償還主人業債。這樣輾轉受生了八千世,畜生罪畢。雖然又轉生人道,但是諸根不靈,沒有男女二根,被人稱為石女。從那時起又過了八千世,以苦力償還業債。至今還沒有結束。
佛告訴波斯匿王說:那時的提違就是現在的皇後,辯才尊者既是現在的目連尊者。那時的五名比丘就是現在抬轎的五名女仆。
波斯匿王向佛問道:世尊所說五人的因緣由來,但是現在僅僅見到四人,另外一個,在什麽地方呢?
世尊說道:另外一人在王宮之內負責清潔廁所,掃除糞便。
皇後聞已。肅然毛豎。心懷怖懼。更起禮佛。倚立合掌。而白佛言。如世尊說。扇提羅等。是我前世因緣師者實懷憂怖。恐犯逆罪。所以者何。夫人師者應修恭敬。頂戴禮拜。是其宜也。而反使擔車輿隨從不異牛馬。以是因緣。甚懷怖懼。願佛垂哀。聽我懺悔。佛告之曰。皇後福德。自無過罪。何故疑懼。眾生殊性。業行不同。善者受福。惡自受殃。皇後本時。直心清淨。信樂修福。福德因緣。自爾以來。世世所生。常遭明師。信受教悔。從善入善。從祿入祿。至於今日。食福自然。值佛出世。前身福德。因緣力故。複聞正法。如說修行。以是因緣。無罪咎也。其扇提羅五人因緣。由其本時。邪濁佞諂。無有慈心。受汝供養。罪業因緣。償其宿債 。
皇後聽了佛講的因緣後,十分恐懼驚栗,於是站起禮拜,向佛說道:就如世尊所說,這五名女仆是我前世的老師,現在成為我的仆人,是不是我犯了大逆不道的罪過?因為人對於老師應該恭敬頂禮,才是道理。現在反而讓其抬轎隨從,如同牛馬。這太讓我害怕了,願佛慈悲,聽我懺悔。
佛回答說:皇後自己的福德享受,沒有什麽罪過,不用疑懼。眾生因緣不同,受生業報也不一樣。行善自然受福,作惡自然受殃。皇後那時心地平直清淨,樂於修福,從那之後,生生世世都遭遇明師,聽聞正法教誨,善行不斷,福祿逐漸增長。時至今日,福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恰逢有佛出世,由於從前的福德因緣力量,再次聽聞正法,如法修行。因為這些緣故您是沒有罪責的。那五名石女的因緣,由於他們那時邪見貪欲,虛偽巧詐,沒有慈悲之心,接受你的供養。罪報的緣故使其償還宿債。
皇後白曰。今聞佛說。本業因緣。弟子疑解。更無憂懼也。此扇提羅。罪業果報。何當畢也。弟子今者。放扇提羅。不敢驅使。隨意東西。唯願世尊。說法開悟。令其心解。改惡修善。速得免苦。
皇後說:今天聽到佛說我前世的因緣,弟子疑惑消解,也不再憂慮。這些石女的罪報要到什麽時候才能完畢呢?弟子願意放他們自由,不再驅使他們,請世尊為他們說法令其了悟,改惡修善,得以免除諸苦。
佛告之曰。今欲令我開化其者。喚彼宮內除糞者來。皇後即時。遣使令喚。扇提羅來。使者受命。須臾將來。扇提羅等。五人聚集。於佛前立。
世尊說:要我開化他們,那把王宮內的清除糞便的那名石女也叫來。
皇後立即派遣人把石女召喚來。不一會,五名石女已經聚齊站在佛前。
世尊大慈。先以善言。慰勞之曰。汝等諸子。體氣康和。安隱快樂。無苦惱不。五人怒曰。佛不知時。所以者何。晝夜勤苦。鞭杖使役。不暇得息。有何樂哉。佛豈不知如是事乎。而反問人快樂以不。佛告五人。今身之苦。皆由前世邪濁諂曲。懷不善心。受人供養。罪業因緣。展轉所生。至於今身。償罪因緣。猶故未畢。汝若欲求免惡果報者。今應至心丹誠悔過。改惡修善。從是因緣。可得免苦。
世尊慈悲,先以善言問候:大家身心康泰,安逸快樂麽?
五個人聽了惱怒的很,回答說:佛怎麽這麽不知時宜?我們晝夜辛勤勞苦,還要被鞭打役使,沒有暫停休息的時候,有什麽快樂可言?佛不知道麽?反而問人是否快樂,這不是不知時宜麽?
佛告訴五人說:現生所受苦報,都是由於前世邪見貪欲、虛偽巧詐,心懷不善而受人供養的罪業報應,輾轉多生,至於今世償還罪業還沒有完畢。你們想要免除苦報的話,應該至心誠肯懺悔改過,改惡修善。從這樣的因緣就可以免除苦報。
扇提羅等。聞佛語已。忿怒隆盛。反背向佛。不欲聽聞。佛以神力。令一化佛對其前立。方便慰喻。勸令懺悔。扇提羅等。又反麵向東。複有化佛。對前而立。複反向西。複有化佛。四維上下。皆有佛對。扇提羅等。見佛圍繞。五人即時。稱怨大喚。而作是言。我等今者。是弊惡罪人。佛今何為苦見逼耶。爾時世尊。還攝化佛。為一佛身 。
石女聽了佛說的道理後反而更加憤怒,背過身去,不想再聽。佛以神力,幻化另外一個身體,站立在他們麵前,以種種方便譬喻勸慰,讓其仟悔罪業。這五名石女又轉身向東,佛依然化身站立麵前。他們又轉向西,依然如此。最後東西南北上下各方都有幻化的佛站立麵前。石女們見到諸佛圍繞,於是大聲叫喊道:我們現在己經是粗鄙惡劣的罪人,佛為什麽要苦苦逼迫我們呢?這時佛攝各個化身消夫,仍就恢複原來的佛身。
佛告大眾。國王太後。諸比丘等。汝等見是扇提羅不。鹹言唯然。汝等當知。眾生罪業。有二種障。一者業障。二者煩惱障。其罪輕者。有煩惱障。重罪業障。扇提羅等。具有二障。重罪障故。不得受化。非可如何 。
佛告訴大眾:國王,皇後,諸比丘,你們看到石女們的反應了嗎?大家都點頭稱是。 “你們要知道:眾生的罪業有兩種,一種是業障,一種是煩惱障。罪業輕的,有煩惱障,罪業重的則有業障。這幾名石女是兩種罪障都有。不能接受教化,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爾時皇後。見扇提羅不受佛化。哀感傷心。語五人曰。自今以後。永解因緣。隨意東西。無憂快樂。扇提羅等。長跪涕淚。白皇後言。我等五人。奉事大家。有何等愆。非意今日被驅棄損。若有不稱。惟願弘恕使役如前。於是皇後辭讓再三。扇提羅等。不欲離去。
這時皇後見到石女不能接受佛法的教化,十分悲傷,對五個人說:從今以後,我們斷了從前的因緣,給你們自由,可以無憂無慮了。石女們都跪下向皇後求情說:我們五個人奉侍您家,有什麽過錯,沒想到今天會被趕出去。如果您有什麽不稱心的,請一定寬恕我們,還讓我們像從前一樣服侍您。皇後再三說明自己的善意,但是石女卻依舊不願離去。
皇後白佛。弟子至意。放扇提羅。不肯欲離。當如之何。佛告之曰。扇提羅等。償債未畢。因緣係縛。不令得去。非可如何。且順其意。複其事業。償因緣畢自當得脫。佛告王曰。夫人修福。謙虛敬重。直心清淨。行於道業。功德無量。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偷劫盜賊。不能得便。國王強力。不能動轉。如今皇後。受天福也。人行惡心。貪現前利。如扇提羅。曆世受殃。於今不息。雖遇聖化。如風過耳。罪業力故。反生怨嫉。窈窈冥冥。何時當免 。
皇後向佛說道:弟子願意給五名石女自由,她們卻不肯離去,這如何是好?佛告訴她:這五名石女的業債還沒有償還完畢,因緣的牽纏使她們不能離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暫且順從她們的意思,繼續她們的工作,等到宿債因緣了結自然會解脫的。
世尊告波斯匿王說:人修福業,能夠謙虛敬重,正直清淨,修行道業,是功德無量的,其果報火不能燒,水不能沒,盜賊無法偷取,國家法令也不能改變的。就象現在的皇後,享受的福報如同天人。人心念惡,貪圖現前的利益,象石女這樣多生多劫遭受痛苦的果報,至今尚沒有結束。雖然能夠遇到佛法教化,但是由於罪業的障礙,反而會產生怨恨嫉妒。這黑暗的前途,什麽時候才能脫離呢?
爾時世尊。慈悲心故。告諸比丘。如我前說。人身難得。值佛時難。法難得聞。終壽亦難。汝等諸子。前身微善。得生人道。遇佛在世。聞法信受。割斷恩愛。離別父母兄弟妻子六親眷屬。出家為道。如囚免獄。應舍惡從善。中表相應。言行無異。少欲知足。不貪世榮。忍饑耐渴。誌在無為。研精學問。棄捐眾惡。莊嚴智慧。修無漏業。出生死海。複以智慧。順化天下。使行十善。是則名為自度度人。應菩薩業。爾時會中。有諸比丘。聞佛說已。自忖所行。身口意業。不稱道法。五百餘人。即起修敬。叩頭懺悔。叉手合掌。而白佛言。如世尊教。三不善業。我等悉有。今於佛前。發露懺悔。惟願天尊。表察其誠。從今以往。誓不為非。當如法行。願佛證知。佛言諸子。三界聖尊。眾生之父。子今悔惡修善甚是所欣。當隨喜爾 。
世尊以慈悲心向諸位比丘說道:如同我從前所說,人身難得,逢佛出世更難,聽聞佛法難卜加難,最難的還是能夠終生如法修行。你們大家,從前種下善因,能夠得生人道,又遇佛在世,聽聞佛法,信受奉行,割斷恩愛,別離父母兄弟妻於眷屬,出家修道,如同囚犯得到赦免出獄一樣。應當舍惡修善,言行一致,表裏相應,少欲知足,不貪戀世間的尊榮,有時還要忍受饑渴。而誌在無為聖道,研習學問,丟棄一切惡行,增長智慧,修集無漏道業,脫離生死苦海。還能以智慧教化天下眾生,奉行十善,這就是自度度人,行菩薩道。
這時大眾中有的比丘聽聞佛說的道理後,反省自己,身日意三業和佛法相去甚遠,五百餘人即站起向佛叩頭頂禮,合掌懺悔說:世尊所說不善的身口意三業我們都有,今天在佛前我們發露懺悔,惟願世尊了解我們的誠意。從今往後發誓不再做不善業,應當如法修行,請佛作證。
世尊說:你們啊,佛是三界中的聖者,眾生的父親,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懺悔罪惡,修習善行,十分欣慰,理當隨喜呀。
複有五百粗行比丘。聞說是已。即起修敬。叩頭向佛白言世尊。我等不堪修出家道。所以者何。從昔以來。為利養故。行於邪濁。有虛無實。受人供養。負債滋多。為是等故。實懷憂懼。今欲舍道還歸俗緣。願佛垂聽。佛告比丘。善哉善哉。吾助爾喜。所以者何。夫人入行。如把刃持毒。不能堪者。不如不為。何以故。執持不勤。反為害故。汝等今者。信於業報。有慚愧心。慚愧因故。除滅過罪。增長善根。彌勒菩薩。後成佛時。初會說法。當得上度。又告比丘。寧割身肉。以用供口。不以邪心受人施也。甚難甚難。慎之慎之 。
又有五百名沒有嚴持戒律的比丘,聽聞佛的教化後,起立頂禮,向佛說道:世尊啊,我們實在不配出家修道,因為從前出家是為了名聞利養,行的卻是虛偽奸邪之事,隻有表麵的功夭,受人供養,負債太多了。為此我們實在恐懼憂慮,今天願還俗歸家,請佛準許。
佛告訴這些比丘:那很好,我也隨喜各位。因為人做某一項事業,都如同把玩利刃和毒藥一樣,如果沒有相應的能力,還不如不做。否則作不好反而會受其害。你們今天能夠相信因緣果報,又有慚愧心,因為此心的緣故,能夠除滅罪過,增長善根。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初次說法即會得到度化。
又告訴諸位比丘:寧肯割自己身上的肉來吃,也不要以邪心接受人家的布施。這是很難的,一定要謹慎,再謹慎。
爾時佛子羅睺羅等。五十沙彌。聞佛說彼扇提羅等。禍所由起因緣本末。甚大憂懼。即各修敬。頭麵禮佛。叉手合掌白言。世尊。今聞說此扇提羅等宿業因緣受苦果報。甚懷怖懼。所以者何。和上舍利弗大智福德。為國中豪族。所見知識。眾人競共雲集供養。餉致最上甘珍美味。小兒愚癡。無有福德。食人如是妙甘飲食。後世當複償其因緣。受苦果報如扇提羅。是故我等實懷憂慮。彼諸長德。五百比丘。尚不能堪。退道還俗。而況小兒。無智慧者。願佛垂哀。賜聽我屬舍道還家冀免罪酬不經苦厄。爾時世尊。告羅睺羅。汝今畏罪。欲得還家。求離苦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有二人乏食饑餓。忽遇主人。為設種種肥濃美味。其人饑餓。貪食過飽。然此二人。一者有智。二者愚癡。有智之人。自知食過身體沉重嚬呻欠呿。恐致苦患。即詣明醫。謙虛下意。叩頭求救。請除苦患。良醫即賜摩檀提藥。令其服之。其人即吐腹中宿食。吐宿食已。令近暖火。禁節消息。其人因是。得免禍患。終保年壽。安隱快樂。其無智者。不知食過。謂是鬼魅。消費家財。橫殺生命。祠祭鬼神。欲求濟命。唐費功夫。腹中宿食。遂成生風。生氣轉筋。絞切心痛。因是死亡。生地獄中。累世受苦。由無智焉 。
這時佛的兒於羅侯羅等五十名沙彌聽到石女遭受惡果的因緣由來,很是恐俱憂慮。即向世尊禮拜,說道:今天聽聞您說的石女惡報的因緣,十分恐懼。因為就象教授師舍利弗那樣,有大智慧大福德,被國家中的名門旺族所公認,竟相供養最好的美味飲食甘露珍品。而我們這樣的愚癡小兒,沒有什麽福德智慧,接受這樣的布施,後世一定會償還宿債因緣,遭受痛苦果報,就象石女們一樣。所以十分優慮。象這五百比丘前輩尚不能承受,還俗歸家,何況我們這些小孩子,沒有智慧的人呢?請佛慈悲,允許我們也還俗回家,希望能夠免除將來的罪報,不要遭受痛苦災難。
佛告訴羅侯羅說:你因為畏懼自己的罪業而想回家,希望能夠免除苦報,是沒有這個道理的。比如有兩個人同時缺少飲食,饑餓難耐。忽然遇到好客的主人,招待他們甜美肥膩的食物。這兩個人由於饑餓而進食過多。但是這兩個人一個有智慧,一個沒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自知飲食過度,身體沉重,嗝逆頻繁,難以消化,有可能導致身體的疾患。於是前往就醫,虛心誠意,作禮求救,請其解除病痛。於是醫生給予對症之藥,服下後將腹內的積存的食物全部吐了出來,並讓其以火暖身,起居有節,禁止勞神費力。這個人因此而免於痛苦,終於能夠得享天年,身體康健。
而沒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自己吃的過多,以為身體的不適是鬼神所致,於是花費錢財,殺生祭掄鬼神,希望能夠保佑自己的生命,卻是白費功夫。腹中所積存的宿食,引發風氣,絞轉筋脈,心痛發作而亡。墮落致地獄當中,受苦無盡。這都是因為沒有智慧的緣故。
佛言。汝羅睺羅。畏罪還家。如彼無智愚癡人也。夫人求福。欲離罪者。當謙虛精勤。親近明師。修習智慧。悔惡罪業。改往修來。從是漸漸。智慧成就。慧成就故。消滅眾罪。如我前說。日光威力。能除眾冥。人修智慧。亦複如是。緣汝先有善根因緣遭值我。時舍利弗等。如彼明醫能濟苦患。而得不死。子今何為舍明入暗。沙彌羅睺白言。世尊。諸佛智慧。猶如大海。羅睺等心。猶如毫末。豈能受持。如來智慧。佛告羅睺。如天雨渧。後不及前。雖不相及。能滿大器。修學智慧。亦複如是。從小微起終成大器。成大器已。轉成餘器。如是展轉。滿無量器。是則名為自利利人。自利利人。名為大士。如我今也。羅睺羅等。聞佛說已。心開意解。無複憂慮。如世尊教。當具奉行。不敢疑也 。
佛又說:你羅侯羅,因為害怕自己的罪業而還俗歸家,就如同沒有智慧的愚癡之人。人求福德,脫離罪報,應該謙虛勤懇,向明師請教,修習智慧,懺悔罪業,改往修來。這樣漸漸智慧成就,消滅眾罪。就如同我從前所講:日光的威力能夠除滅黑暗。人修習智慧也是這樣。因為你從前種下善根的因緣,能夠遇到佛法,舍利弗等比丘,就如同醫生一樣能夠救助病苦,使人保住生命。你怎麽會舍棄光明而趣入黑暗呢?
羅侯羅問道:世尊,諸佛的智慧猶如大海一樣,而我的心卻象毫發的末端。怎麽能夠領會如來的智慧呢?
佛說:天降大雨,每一個雨滴都互不相幹,十分微小,卻能成滿很大的器皿。修學智慧也是一樣,從微小開始,最後總會盛滿很大的器皿。不僅盛滿一件,還會盛滿多件,這樣逐漸增加,可以盛滿無數的器皿。這就是自利利人。能夠自利利人就是大士,象我一般。羅侯羅聽了佛的教導,恍然明了,不再憂慮。應按照世尊的教誨,奉行不二,不會再有懷疑了。
爾時會中。國王太子。名曰隻陀。聞佛所說。十善道法。因緣果報。無有窮盡。長跪叉手。白天尊曰。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還舍受十善法。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難持。畏得罪故。世尊告曰。汝飲酒時。為何惡耶。隻陀白佛。國中豪強。時時相率。齎持酒食。共相娛樂。以致歡樂。自無惡也。何以故。得酒念戒。無放逸故。是故飲酒。不行惡也。佛言善哉善哉。隻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間人。能如汝者。終身飲酒。有何惡哉。如是行者。乃應生福。無有罪也。夫人行善。凡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有漏善者。常受人天快樂果報。無漏善者。度生死苦。涅槃果報。若人飲酒。不起惡業歡喜心故。不起煩惱。善心因緣。受善果報。汝持五戒。何有失乎。飲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勝十善報也。
當時有一位隻陀太子聽了佛說十善業道、因緣果報沒有窮盡的道理,向世尊跪拜合掌說:以前佛教導我們受持五戒,現在我想舍戒,轉受十善法戒。因為五戒當中的 酒戒難以守持,害怕獲罪的緣故。
世尊問道:你飲酒的時候作什麽惡了?
隻陀太子回答說:國中的貴族豪傑經常經常相約飲酒,以資娛樂,並沒有做什麽惡啊。因為飲酒的時候心裏想到持戒,所以沒有放逸,故此飲酒,並沒有做惡。
世尊說道:好的,隻陀太子,你己經掌握了智慧方便,世間的人如果都向你一樣的話,終身飲酒又有什麽罪過呢? 這樣做的話應當會有福報,不會有罪的。人行善有兩種,一種是有漏善,一種是無漏善。有漏善的果報是人天快樂的果報, 無漏善則會有脫離生死輪回,涅磐的果報。 如果飲酒的時候沒有造作惡業,歡喜心的緣故沒有煩惱,善心的因緣會有善果,你受持的五戒有什麽過失呢? 飲酒時心念戒律,更可以增長福報。先持五戒,現在又受持十善業道,功德會比單單受持十善業道勝過多倍。
時波斯匿王白言。世尊。如佛所說。心歡喜時。不起惡業。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人飲酒時。心則歡喜。歡喜心故。不起煩惱。無煩惱故。不行惱害。不害物故。三業清淨。清淨之道。即無漏業。世尊憶念。我昔遊行獵戲忘將廚宰。於深山中。覺饑欲食。左右答言。王朝去時。不被命敕令將廚宰。即時無食。我聞是語已。走馬還宮。教令索食。王家廚監。名修迦羅。修迦羅言。即無現食。今方當作。我時饑逼。忿不思惟。嗔怒迷荒。教敕傍臣。斬殺廚監。臣被王教。即共議言。簡括國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殺者。更無有能為王監廚稱王意者。時末利夫人。聞王教敕殺修迦羅。情甚愛惜。知王饑乏。即令辦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莊嚴身體。將諸伎女。往至我所。我見夫人。莊束嚴麗。將從妓女。好酒肉來。嗔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斷酒不飲。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將酒肉來。共相娛樂。展釋情故。即與夫人。飲酒食肉。作眾伎樂。歡喜娛樂。恚心即滅。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黃門。輒傳我命。令語外臣。莫殺廚監。即奉教旨。我至明旦。深自悔責。愁憂不樂。顏色憔悴。夫人問我。何故憂愁。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為饑火所逼。嗔恚心故。殺修迦羅。自計國中。更無有人堪監我廚如修迦羅者。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猶在。願王莫愁。我重問曰。為實如是。為戲言耶。答言實在。非虛言也。我令左右喚廚監來。使者往召。須臾將來。我大歡喜。憂恨即除。
波斯匿王說道:世尊,如您所說,心歡喜的時候,不造作惡業,稱為有漏善,這個道理不對啊。因為人飲酒的時候,內心歡喜,心歡喜的緣故,沒有煩惱,也不會做惱害他人的事情,這樣三業清淨,三業清淨應該是無漏業。
世尊,記得有一次我去野外遊戲打獵,忘記帶廚於。在深山中感到饑餓的時候,要進餐用膳,隨從告訴我說:大王您早晨出去的時候沒有讓廚於作飯,所以現在沒有飲食。我聽到後即返回宮殿,讓廚師端上飲食。宮殿中的大廚叫做修迦羅。修迦羅說:現在還沒有,馬上就做。 當時十分饑餓,憤怒心急,不假思索,就下令侍臣將大廚斬首。 當時大臣們接受了我的命令,一起商議到:舉國當中僅此一人堪當此任,如果今天把他殺了,便再也沒有能夠讓國王滿意的宮中大廚師了。
這時末利夫人聽到我命令將修迦羅斬首的事情,十分憐惜,知道我饑餓疲乏。於是準備了酒肉,沐浴塗香,打扮漂亮,帶領伎樂舞女,來到我的宮內。我看到皇後打扮美貌,跟隨伎樂舞女,帶著美酒佳肴,怒火自然消退。 因為平時末利夫人受持五戒,是不飲酒的,我因此時常不滿。今天忽然帶著酒肉前來,一起縱情娛樂。隨即與夫人飲酒食肉,一起觀賞歌舞,歡娛嘻戲,怒火自然熄滅了。
末利夫人知道我的怒意消失,便派遣侍從假傳我的命令,對外麵的大臣說:不必再殺廚師了。大家於是就遵照旨意行事。 等到第二天早晨,我十分後悔,悶悶不樂,麵容樵淬。夫人問我:為什麽憂愁不樂,您擔心什麽呢? 我說:我因為昨天饑餓難耐,一氣之下殺了修迦羅,現在想來這個國家中再也沒有 象修迦羅那樣稱職的宮廷廚師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十分後悔。夫人笑著答道:您不要發愁,這個人還在啊。 我再三問:果真如此嗎?不是開玩笑吧? 夫人說:的確是的,不是玩笑。 我命令侍從召喚修迦羅,不一會兒就來了。我十分歡喜,憂愁也沒有了。
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齋。一日之中。終身五戒。以犯飲酒妄語二戒。八齋戒中。頓犯六戒。此事雲何。所犯戒罪。輕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無有罪也。何以故。為利益故。如我前說。夫人修善。凡有二種。一有漏善。二無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無漏善。依語義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義語者。凡心所起善。皆無漏業。
波斯匿王向佛說:末利夫人,受持五戒,每個月要有六天齋戒。一天當中五戒違反兩條:飲酒和妄語。八關齋戒中違反了六條。這樣的情況,犯戒的罪過輕重如何呢?
世尊回答說:這樣的犯戒有大功德,沒有罪過。為什麽呢?是因為利益於人的緣故。就象我從前說過的那樣,人修善業有兩種:一種是有漏善,一種是無漏善。末利夫人雖然犯戒,但是屬於有漏善,沒有犯戒屬於無漏善。依照戒律的文字說明,破戒修善是有漏善,依照真實的含義,凡是內心所發善念,都是無漏業。
王白佛言。如世尊說。末利夫人。飲酒破戒。不起惡心。而有功德。無罪報者。一切人民。亦複皆然。何以故。我念近昔。舍衛城中。有諸豪族。刹利王公因小諍競。乃致大怨。各各結謀。興兵相罰。兩家並是國中豪種。複是親戚。非可執錄。紛紜鬥戰。不從理諫。深為憂之。複自念言。昔太子時。先王大臣。名提違羅。恃其門宗。富貴豪強。而見輕慢。形調戲弄。劇於畜生。當時忿恚。情實不分。意欲誅滅。力所不堪。訴向父王。複不聽省。懷毒抱恨。非可如何。以是因緣。飲食損常。懊惱愁悴。爾時太後。見我愁苦。種種諫曉。愁故不息。於是太後。愛子情重。便遣使人。求覓好酒。勸我令飲。即白母言。先祖相承。事那羅延天。奉婆羅門。今若飲酒。懼恐天怒。為婆羅門之所嘖罰。太後當時。懼子致命。於夜靜時。關閉宮門。不令異人黃門婢使而得知者。太後語言。夫天神者。有慈悲心。救一切苦。婆羅門者。皆應如是。子今愁毒。唐自失命。天神豈能救子命耶。寧當服藥。消散憂患。得全身命。諸婆羅門。未得天眼。安能知子隱密事也。逼迫再三。俯仰從之。既飲酒已。忘失愁恨。太後見子。還複顏色。心即歡喜。召集宮女。作唱伎樂。三七日中。受五欲樂。所追忿恨。從是得息。思惟是已。即敕忠臣。令辦好酒。及諸甘膳。又使宣令國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論。國中大事。諸臣諍競。兩徒眷屬。各有五百應召來集。於王殿上。莊嚴太樂。王敕忠臣。辦琉璃碗。受三升許。諸寶碗中。盛滿好酒。我於眾前。先吃一碗。王曰今論國中大事。想無異心。坐此會也。今當人人辦此一碗。甘露良藥。然後論事。鹹言唯諾。奉大王命。並敕伎官。作唱太樂。諸人得酒。並聞音樂。心中歡樂。忘失仇恨。沛然無憂。王複持碗。白諸君曰。士夫修德。曆世相承。遵奉聖教。不應差違。諸君何為。因於小事。忿諍如之。若不忍者。恐亡國嗣。是故重諫。幸息諍事。諸臣白曰。敬奉重命。不敢違也。因是和平。王白佛言。諸人起諍。不因於酒。然因得酒。息忿諍心。而得太平。此豈非是酒之功也。
波斯匿王說道:世尊這樣說,末利夫人雖然飲酒破戒,但是心無惡念,所以有功德,沒有罪過,那麽一切人民也都是這樣啊。為什麽呢?我想起近日舍衛城中有王公貴族因為很小的爭執,釀成了很大的仇恨。各自商議謀劃舉兵討伐,兩家都是國家中的豪門旺族,又是我的親戚,不能一抓了事。他們又都不聽勸解,喊著要武力解決,所以十分憂慮。
我回想起,在做太子的時候,先王有一名大臣,叫提違羅,自持其家的權勢富貴,輕慢於我,比耍笑畜生還要惡劣地戲弄我。當時我十分憤怒,想殺了他們,但是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向父王訴說也不聽。隻能心中暗暗憤恨,卻無可奈何。因為這個原因也吃不下飯,日漸慷淬。太後見到我愁苦的樣子,想方設法開導勸慰,卻仍然如故。
太後因為疼愛自己的兒子,便派遣人找來好酒,勸我飲用。我對母親說:我們世代信仰那延羅天,敬奉婆羅門。如果飲酒恐怕會招到上天的憤怒,被婆羅門責罰。太後擔心太子的性命,於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緊閉宮門,不讓婢女侍從知道。太後說:天神都是有慈悲心的,救濟苦難,婆羅門也是這樣。你現在憂愁不樂,日漸憔悴,等於是自己丟掉性命,天神怎麽能夠救你呢?不如服藥,排解憂患,這樣可以保護你的生命。那些婆羅門也沒有得到天眼,怎麽會知道隱秘的事情呢?這樣再三逼迫,我勉強順從。飲酒之後忘記了仇恨。太後見到兒子麵容恢複,心中歡喜,召集宮女,歌舞娛樂。三周之內盡情享受五欲歡樂,所懷憤恨,由此熄滅。
想到這件事,我即命忠誠的大臣,準備好酒及美味佳肴。宣召國中的王公大臣豪門名士前來集會,要商討國家大事。 雙方各自帶領約五百人前來。在大殿之上奏起莊嚴的音樂,我讓大臣每個琉璃碗裏盛滿三升美酒。我在大家麵前先飲一碗。說道:今天我們在此討論國家大事,想來大家都沒有什麽意見,現在大家都各飲酒一碗,然後再開始討論。大家都答應稱是。大家聽聞美妙的音樂,又飲美酒之後心中歡喜,忘記了仇恨,沒有憂慮。我又手舉酒杯,向大家說:士大夫、貴族都是世代相承,尊奉聖教,不該違背。為什麽大家因為一點小小的事情就相互爭鬥成這個樣子,如果不能相互忍讓,那麽恐怕後果是國家要毀滅。所以我重新全諫大家,平息紛爭。諸大臣說: 我們尊奉您的命令。不敢違背。由此國家得以和平。
波斯匿王向佛說道:眾人的紛爭並非由酒引起,但是卻由於酒而平息了爭鬥,這不是酒的功勞麽?
複次世尊。察見世間。窮貧小人。奴客婢使。夷蠻之人。或因節日。或於酒店。聚會飲酒。歡樂心故。不須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時。都無是事。是故當知。人因飲酒。則致歡樂。心歡樂時。不起惡念。不起惡念。則是善心。善心因緣。應受善報。複次世尊。獼猴得酒。尚能起舞。況於世人。如世尊說。施善善報。施惡惡報。如世間人。緣前布施福德因緣。今致大富。貧者從乞慳惜不與。慳貪因緣。受餓鬼報。或有世人。若男若女。受形端正。男人好者。為女所愛。女人好者。男情所樂。若有強力。製斷男女。不令會合。不得合故。則致憂苦。此之殃罪。當歸何處。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報。世尊雲何。令持五戒。月行六齋。六齋之日。不得莊嚴香華服飾。又複不聽作倡伎樂。又複不聽附近夫婿愛好之姿。竟何所施。徒亡其功。豈非苦也。?
另外,世尊啊,我觀察世間即使是貧窮的平民百姓,奴婢仆人,荒蠻之地的夷人,或者是為了慶祝節日,或者是到酒店聚會,因為歡樂的緣故,無需人教導,便能歡歌起舞,在沒有酒的時候,根本不會有這樣的事情。所以由此知道,人因為酒的緣故而有快樂。心歡樂的時候不會起惡念,不起惡念則是善心,善心應該有善報。獼猴飲酒尚能起舞,何況世人。
就象世尊所說,行善善報,行惡惡報。就如同世間的人,因為從前布施的福德因緣,現在得到大富的果報。貧窮的人乞討,卻吝嗇不給,因為貪吝的緣故,將來受餓鬼報。又如世間男女相貌端正,男人相貌好者,女子喜愛,女子美貌,男子喜樂。如果有外力強令斷決,不讓其相配,就會導致其憂愁苦悶。這樣的罪過,應當算誰的呢?
末利夫人由於前世樂善好施,現得好報。為什麽世尊令其受持五戒,每月齋戒,不能穿著華麗的服飾,帶花塗香,不能歌舞嘻樂,又不能讓其夫妻歡聚。這樣的行為有什麽好處呢?這不是苦嗎?
佛告王曰。大王所難。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時。若我不敕令受戒法修智慧者。雲何當有今日之德也。以能得度。複度王身。如斯之功。複歸誰也。末利夫人。受我教故。如說而行。故使今日成就智慧方便解脫。複次大王。譬如世人家有一子。欲令成故。及其幼年。將詣學堂。與師令教文藝書疏人望禮儀。學堂之法。皆有製令。嗬嘖杖罰。禁節飲食。不得睡眠。出入行來。不失節度。有違犯者隨罪輕重。計而行罰。兒畏杖故。專心就學。至年大時。高才博聞。靡所不知。複以所知。轉教餘人。末利夫人。奉齋持戒。亦複如是。
佛告波斯匿王說:大王所疑並非沒有道理。末利夫人在少年的時候,如果我不令其受持戒法、修習智慧,怎麽會有今天的福德呢?不僅自己得度,還能度化大王。這樣的功績該是誰的功勞呢?末利夫人遵守我的教導,奉行如一。所以才會有今天的智慧方便。
大王,比如家中有一子,想要其有所成就,當在其幼年的時候送至學堂,讓老師教授文學、藝術、禮儀等等。學堂裏有其規矩,否則要嗬責杖罰,禁止飲食,不能睡眠。出入進退,不能違犯禮節。有違犯的則要根據情況進行責罰。小兒因為畏懼,會專心學習,到了年紀增大,高才博聞,無有不知,又能轉教於人。末利夫人,奉持齋戒,也是這樣。
複次大王。如富樓那。妒嫉心故。割斷恩愛。辭別父母。舍離妻子。入山習學。被服草衣。忍寒耐苦。自立誓言。要當諷誦九十六種經書記論。悉令通達。不爾不還與父母相見。足二十年。一切通達。還王舍城。頭戴炬火。以銅鍱腹。陌上而行。而自唱言。我一切智。來至我所。而謂我言。儞瞿曇沙門。竟何所知。我言癡人。而說頌曰
大王,又如富樓那,因為嫉妒心的緣故,割舍恩愛,辭別父母妻子,入山學習。披草衣,忍受饑寒困苦。立誓:要學習通達九十六種經書記論,否則不回去和父母相見。用了二十年,一些學問都明了無疑。返回王舍城,頭頂火炬,腹前掛有銅羅,邊走邊唱:“我有一切智慧”。來到我這裏說道:你這沙門,能知道什麽。
我說:愚癡的人啊。
若多少有聞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執燭 照彼不自明
如果有了一點智慧學問,就自大驕傲,那就如同盲人手持燭光,能夠照耀他人,卻不能照耀自己一樣。
時富樓那。聞是語已霍然心悟。舍炬解腹。五體投地。慚愧悔過。皆由多聞智慧。諸根利故。未起之頃。斷三界漏。得羅漢道。智慧之力。譬如調象隨鉤而轉。
富樓那聽了我說的話,豁然了悟,舍棄火炬銅羅,五體投地,懺悔自己的過錯。由於其多聞智慧,諸根明利,還沒有起身的功夫便能斷除三界,證得無漏阿羅漢道果。智慧的力量如同訓練大象一般,可以讓其隨著小鉤而轉動。
大王當知。夫習學者。皆由禁製攝五情根。然後通達無所掛礙。名無礙智。無礙智者。具四辯也。今富樓那。具四辯才。皆由慊苦勤學所得。是故我說。夫慧解者。有七德才。何謂為七。第一信才。二精進戈。第三戒才。四慚愧才。第五聞才。六為舍才。七定慧才。是為七才。末利夫人。具此七才。大王當知。末利夫人。雖為女身。高才智博。非同凡人。皆由少來。慎身口意。一心專念。修習智慧。智慧力故。名為解脫。複以智慧。解悟天下。爾時世尊。因羅睺沙彌。為諸大眾。說頌曰:
大王應當知道,學習都是要禁止自己的情欲,專心一致。才能通達無礙。這叫做無礙智。無礙智具有四辯才。而富樓那具有四辯才都是由於其勤苦學習所得到的。所以我說:智慧學問,有七種利益德行。一是信心,二是精進,三是戒律,四是慚愧,五是聽聞,六是能舍,七是定慧。末利夫人即具備此七才。大王,末利夫人雖然是女身,但是才智廣博,非同凡想。 都是由於少年的時候,慎護身口意,專一其心,修習智慧。由於智慧的力量,才得解脫。又以智慧轉教天下人。這時世尊為了教化羅睺羅,於是說偈誦道:
聞為金翼鳥 威勢武力強 聞為行寶藏 所在相利益 聞為大橋梁 濟度眾苦厄 聞為大船師 濟渡生死海
多聞令誌明 以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 見聞行法安 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為歡 善解甘露法 從是得泥洹
聞為知律法 解疑亦見正?從聞舍非法 行到不死處?仙人敬事聞 諸天亦複然?撿心不放逸 積聞成聖智
慧能散憂患 亦除非邪衰 欲求安隱吉 當奉事明者 盲從是得眼 如暗中得燭 開導世間人 如明將無目
是故應舍癡 離慢豪富樂?務學事明者 是名積聚德
多聞如同金翅大鵬鳥一樣威武強壯。
多聞是指導我們行為的寶藏,隨時隨地為我們帶來眾多的利益。
多聞是寬廣的橋梁,能夠讓眾生脫離痛苦與災禍。
多聞是大船,能夠渡化眾生脫離生死苦海。
多聞能夠讓我們的心誌開明,增長智慧,有了智慧就能了達真正的佛法,對所聞所見都能如法對待。
多聞能夠驅除我們的優慮,能夠讓我們以定為樂。真正了解佛法甘露,最後達到涅盤妙果。
多聞能夠了知戒律,善不善法,解開疑惑,端正自己的見解。
從多聞能夠讓我們舍棄不善之法,從而逐步獲得常樂我淨的聖果。仙人,天人都十分尊敬多聞的人。收攝心神,不放逸。再加?上多聞,就可以成就無上智慧。
真實智慧能夠消散我們的憂患,除滅邪見非法,及苦厄。如果要得到安詳和吉利,那麽就要跟從明師學習。
如同盲人複明,黑暗中得到燭光照耀一樣。開導世間眾生,讓沒有眼睛的人看到光明。
所以應當舍棄愚癡,遠離驕慢富樂,從明理多聞者學習。這樣才能積聚福德。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複告王曰。王今福德。聰朗博義。皆由前世親覲明師。慊苦奉侍。習學所致。因緣果報。今為人王。智慧明達。陸宜撫接。世間難有。是故我說。般若智慧有四種義。是故當知。求三乘人。當學般若。苦欲離三惡八難苦患。欲受人天快樂果報。以要言之。求一切福德。皆應修學智慧方便。如我前說。阿逸多王。勤苦習學。智慧力故。雖複失行生惡趣中。常識宿命。識宿命故。改惡修善。速得解脫。感致諸天。濟接供養。以智慧力為諸天師。以是因緣。我說般若有四種義。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智慧方便。功德因緣。甚大歡喜。太子隻陀。夫人太後。群臣士民。一切大眾。莫不解悟。各各修敬。為佛作禮。複座如故。
世尊說完這個偈子後,又告訴波斯匿王說:大王今天您的福德都是由於前世親近明師,謙虛辛勤、奉侍學習的緣故,所以今生得為人王,智慧明達,待人處事善巧相宜,世間少有。所以我說,般若智慧有四種意義,還應當知道,求三乘正法的人,都應當學習般若智慧,想要遠離三惡人苦,享受人天果報的人,總之一句話,求一切福德都該修學智慧方便。
就象我前麵所講,阿逸多王勤苦學習,智慧得力量讓其雖然因為作了錯事,墮落惡趣,但能記憶宿命,因為能夠記憶宿命,改惡修善,就迅速解脫,甚至感動諸天供養,以智慧的力量能成為諸天的老師。所以我說般若智慧有四種意義。
這時波斯匿王,聽聞佛說智慧方便的功德,十分歡喜。太子祉陀,天人,太後,群臣,大眾都明白了這個道理,各自禮敬世尊,然後落座繼續聽聞佛法。
王叉手曰。如佛所言。世人修善。凡有二種。一有漏善。二無漏善。有漏無漏。二義歸一。世尊。雲何說差別耶。佛告王曰。人有二品。一者利根。二者鈍根。為鈍根人。說二種善。利根之人。不說二也。所以者何。眾源泉流。終歸一海。鈍根之人。諸根暗塞。是故為說分別法耳。
波斯匿王說:就象佛所說的那樣,世人修行善業有兩種,一種是有漏的善業,一種是無漏的善業。但是無論有漏無漏都是善業。世尊怎麽說其有所差別呢。世尊告訴波斯匿王說:人有兩種,一種是利根,一種是鈍根。為鈍根人說法,則說有漏無漏兩種善。為利根人說法,則不說兩種。為什麽呢?所有的小流小溪最後都會流歸大海。鈍根人諸根閉塞,所以為其分別說法,讓其容易明了。
爾時國王。太子隻陀白佛世尊。十善戒法。有差別也。同一義耶。妄語戒義。一耶多耶。若一義者終不可持。若差品者。願佛說之。佛告之曰。妄語有二。一重二輕。何謂為重。若受戒人。不修智慧。愚癡無智。不能教化興隆佛法為是之故。人所輕慢。不得供養貧窮困苦為供養故外現精進。內行邪濁。展轉相教。宣向諸人。比丘苦行精進。得禪境界。或言見佛見龍見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語。犯是罪者墮阿鼻獄。
這時國王的隻陀太子向佛請教,說:十善戒法是有差別品級呢?還是就一個標準。例如妄語的含義,是唯一的呢?還是有多種不同區別。如果隻是一個標準,凡是說謊的都是妄語,那麽恐怕無法受持。如果有差別品相,請佛講解。世尊告訴他說:妄語有兩種,有輕有重。一是大妄語,如果受戒的人,不修習智慧,愚癡無智,不能教化他人,興隆佛法,因為這個緣故被他人輕賤怠慢,沒有人來恭敬供養。為了擺脫-貧困的緣故,外表偽裝為精進,而內裏卻行為邪濁。並且到處宣傳其比丘苦行精進。有什麽樣的境界。或者說我見到什麽佛,見到什麽鬼神龍王,這樣的人叫作大妄語。如果違犯了這個罪過,那麽將來會墮落到阿鼻地獄。
又複妄語。能令殺人破壞人家複有妄語違失期契。令他嗔恨。如是名為下妄語也。行如是者。名為犯戒。墮小地獄。其餘調戲。及諸私理。匿禁之事。或有言無。或無言有。不犯戒也。太子隻陀。聞說是已。即於佛前。受十善道法。白佛言世尊。弟子今日疑悔已除。發三菩提心。願佛證知。佛言善哉。甚大隨喜宜知是時。
另外如果妄語讓人因此喪命,或者破壞他人家庭,破壞他人和睦,或者妄語為了違背契約,最後讓他人嗔恨。這樣的妄語是下妄語。這樣的行為是犯戒的。墮落到小地獄。至於其他的調戲玩笑,個人言語喜好,或者藏匿之事,或者有的說無,無的說有,並不犯戒。隻陀太子聽候便在佛前,立誓受持十善道法。向佛說道:弟子今天疑問已經消除,在此發三菩提心,請佛證知。世尊說:好阿,這是應當隨意的大好事情,正是時候。
王白佛言。如佛所說。十方賢聖明達眾生。因緣果報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隨持禁戒。絕於酒肉五辛蔥蒜。供養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頭乳牛。施婆羅門。計四十年。四萬頭牛。諸婆羅門。食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願佛垂哀分別教示。令諸行者普得聞知。佛告王曰。前王果報。今在地獄。所以者何。不值善時。不遇善友。無善方便。雖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後畢時。方當受福。
波斯匿王向佛請教:如佛所說,十方聖賢,明了眾生的因緣果報。那麽我的父王,奉侍外道,並且隨其受持禁戒,不吃肉,不喝酒,斷絕五種辛菜。並且能供養梵天,祭拜日月水火,經常布施,以求福報。多次以千頭奶牛布施婆羅門。這樣有四十年。共計大概有四萬頭牛。諸位婆羅門享受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美味。這樣的功德現在會生到什麽天界呢?請佛教導明示。讓我們這些行善業者都知道一下。世尊告訴說:您的父王現在正在地獄受苦,為什麽呢?因為他沒有遇到好的時候,沒有善知識教導,也沒有方便善巧。雖然修習功德,但是卻沒有滅除罪業。布施的功德卻也沒有消失,等到罪業完畢,才會享受福報。
大王當知。夫人修福。不與罪合。不共合故。要須方便。令得滅罪。何謂方便。謂善知識。何謂善友。謂正見人。是為善友。常以正教。調伏其心。何謂正教。謂觀無常苦空無我十二因緣。纏著生死。修四真諦見苦斷習證滅修道。行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為方便。調伏諸根。根調伏故。定慧成就慧成就故。其心正直。心正直故。能起精進精進心故。能起戒慎。戒慎究竟。定慧明了。慧明了故。遊諸萬行。通達無礙。行無礙故。名為解脫。解脫心者。即涅槃也。是則名為善知識也。大王當知。明師善導是大因緣不可輕也。大王今者遭賢遇聖。皆由前世因緣果報。聞法信解。複能解人。是故我說。明人難值而不比有。其所生處。族親蒙慶。是故當修般若智慧。
大王應當知道人修善業,不能和罪業相抵消。因為不能抵消,所以想要滅除罪業就要有正確的方法。什麽是正確的方法呢?那就是善知識。什麽是有正見的人呢?就是能夠以正教調伏妄心的人。什麽是正教呢?就是修觀無常、苦、空、無我四法印還有十二因緣,牽纏生死,修習四種真諦,見苦、斷習、證滅、修道。修行六婆羅蜜,四無量心。這是能夠調伏我們諸根的正確方法。諸根調伏就可以成就定慧。有了智慧其心自然正直,能夠精進,戒慎究竟,定慧明了。這樣所行所作通達無礙。通達無礙才叫作解脫。解脫心即是涅盤。這才是善知識。大王應該明了,明師是大因緣,不可輕視。大王現在能夠遇到佛法教化,都是由於前世的因緣果報。聽聞正法,又能為他人解說的緣故。所以我說,明師善師是十分難遇的,其出現的地方,周圍的人都會得到很大利益。故此應當修習般若智慧。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佛未出時。弟子亦有如斯之罪。當如之何。修十善行。令得成就無滯礙也。佛告王曰。如我先說。日光出時。眾冥悉滅。有餘暗不。王曰燈火之光。尚能滅暗。況日光明。威勢力也。今王福德。聞佛說法。成就智慧。喻若日光滅一切暗。無餘罪也。王白佛言。我父所事。婆羅門師。精進智慧。修習苦行。為求福故。不惜身命。或有投岩。五熱炙身。或斷飲食。求生梵天。或大積薪。生自燒身。或有翹腳。張口向日。或於高樹。以繩係腳。而自倒懸。或臥刺棘。抱石磓胸。有如是等種種苦行。苦行之功。福德因緣。歸何所耶。佛答之曰。如吾前說。行苦苦報。行樂樂報。汝不聞乎。王言世尊。製諸弟子。令持禁戒。非為苦耶。夫人饑時。不即得食。煩惱橫起。忿怒隆盛。不自覺識。起嗔懷害。殺修迦羅。如斯之事。累世受苦。豈非惡也。佛告王曰。吾前所以製中前食者。為諸比丘。舍外道法。於我法中。出家為道。先習苦行。饑餓心故。得諸弟子。肥美飲食。貪食過飽。食不消故。則致眾病。是故製食。非為饑苦。求福德也。又節食者。見諸比丘。縱橫乞食。無有晝夜。食無時節。為諸外道之所譏責。而作是言。瞿曇沙門。自言道精。何以不如外道法也。是故節食。非於饑苦。而求福也。以要言之。所製禁戒。正為癡人無方便慧。非為智人知時宜也。如我前說。般若智慧。即是解脫。智者所受。聖所行處。王聞是已。益加歡喜。更起恭敬。為佛作禮。一切大眾。皆亦如是
波斯匿王向佛說道:如果是這樣的話,佛尚未出世度化眾生的時候,弟子也有這些罪業。該怎麽辦奉行十善,才能順利無礙呢?世尊告訴波斯匿王說:如我前麵所說的:日光出現的時候,黑暗自然消失。還有剩餘的黑暗嗎?
波斯匿王說:燈火尚能滅除黑暗,何況日月光明的威力呢。世尊回答:今天大王您聽聞佛法,成就智慧,就如同日光滅除一切黑暗,沒有剩餘的。
波斯匿王說:我父親所奉事的婆羅門師,精進智慧,修行苦行,為了希求福業,不顧身命。有投岩、燒身、斷食、翹腳獨立、張口向日、倒懸、臥於棘藜,以石錘胸等等苦行,求生梵天。這樣的苦行,有什麽福德呢?世尊回答:我剛才說過,行苦會有苦報,行樂會有樂報。你沒有聽到嗎?
波斯匿王說:世尊讓人受持禁戒,這不也是苦嗎?人饑餓的時候,不能得到食物會起很大煩惱,憤怒心熾盛,而自己卻不覺知,甚至心懷毒害,殺修迦羅。這樣的事情會累世受苦,這不是惡嗎?世尊說:我從前所以製過午不食的戒律,是因為比丘們舍棄外道修法,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從前修習苦行,懷有饑餓心,得到肥美飲食後貪食過飽,食後而不能消化,導致疾病。所以才製定這個戒律。並不是以饑苦而求福德。又因為修習外道法而節食的人,見到比丘晝夜乞食,沒有節製,會譏笑佛法還不如外道修法。所以節食不是為了饑苦求福。
總之,製定戒律正是為了那些愚癡而沒有方便善巧的人,不是為知時知節有智慧的人製定的。象我從前所說:般若智慧即是解脫。有智慧的人所領悟的,也正是聖人所奉行的。波斯匿王聽了,更加歡喜,愈加恭敬,向佛頂禮,其他大眾也同樣頂禮恭敬。
波斯匿王。長跪合掌。白世尊曰。今此大眾。聞佛所說。疑網結解。猶如日光消除暗冥。得見大明。如此之功。其恩難報。諸弟子等。當以何方施設供養。報今世尊斯重恩耶。佛告王曰。及諸會眾。甘露法教。其功難報。假令有人。於恒沙劫。盡心奉事。佛法聖眾。衣食臥具。疾病醫藥。於意雲何。其福多不。王曰甚多。不可稱量。佛告王曰。甘露法者。精妙難量。濟無粗細。非天世人福德之力所能報也。唯有一事。能報佛恩。何謂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轉開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轉教化。無有窮盡。譬如一燈燃無量燈。如是行者。乃名為報師徒重恩。大王當知。欲報師徒解脫恩者。以還智慧。解脫眾生。如是行者。則為供養三世諸佛。非但供養報一師也。王叉手白。宣傳聖教。開悟群生。令行正見。修習聖道。其福雲何。唯願垂哀。開導眾生。佛告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從師聞法。一句一義。展轉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無量無邊。非是凡夫所能知也。大王假使有人。於千歲中。飲食醫藥上妙衣服。供養恭敬佛法聖眾。其福多不。王言甚多。不可稱量。佛言大王。善男子善女人。從師聞說諸佛正教。展轉教化。乃至一人。令其信解。其所得福。複過於彼。千萬億倍。不及其一。何以故。法化之功。應無量故
波斯匿王跪禮合掌,向世尊說道:今天大眾聽聞佛法,解開了很多疑惑,猶如日光消除黑暗,得到大光明一樣。這樣的恩德,我們無法回報。我們應當如何布施供養,才能報答世尊的重恩呢?世尊告訴波斯匿王:佛法如同甘露一樣,其功德是難以報答的。假如有人於恒河沙劫,盡心奉事佛及僧眾,衣食臥具,疾病醫藥。你想這個福業多不多呢?
波斯匿王回答:多到不可計算。
世尊告訴波斯匿王說:佛法甘露,十分精妙,難以衡量。無論什麽人都會施與利益。這不是天人或者世人的福德所能報答的。隻有一件事情可以報答佛恩。
是什麽事情呢?常以慈悲心,以其所明了的一切善法,輾轉教化,甚至僅僅一人,讓其信心堅固,成就智慧。這樣輾轉傳授,沒有窮盡,如同一燈點燃無數盞燈一樣。這樣做才是報佛恩德。大王你應當知道,想要報答老師幫助其解脫的恩德,唯有智慧,解脫眾生。這樣才是供養三世諸佛,不僅是報答一位師傅。
波斯匿王合掌向佛:宣傳佛法,讓大眾開悟,令其生出正見,修習聖道。其福報如何?請佛為我們講述,以開導大眾。
世尊說道: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從善知識處聽聞佛法,甚至一句一義,輾轉教化他人,即使是僅僅一個人,讓其信解,其所得福報,比前布施福報千萬億倍。因為教化佛法的功德,無量無邊?
佛告阿難。如此法教。精勤宣化。一切人民。其福無量。阿難我今。以此無上妙法。付囑於汝。宣布教化。過度眾生。則為供養一切諸佛。阿難叉手。白世尊曰。佛囑此經。當何名之。佛告阿難。此經教者。名未曾有說因緣經。當勤修行。爾時波斯匿王。隻陀太子。夫人後宮。四部弟子。釋梵諸天。八部龍神。八十萬人。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各各發心。向三脫門。禮佛辭退。如法奉行。
佛告阿難,能夠盡力精心宣揚此經典中的教法給大眾,其福報不可估量。阿難,我今天把此無上妙法托付於你,宣揚教化,度化眾生。以此來供養一切諸佛。
阿難合掌向佛說道:佛付托此經,該叫什麽名字?
世尊說:此經名為:未曾有說因緣經。應當勤奮修習。這是波斯匿王、隻陀太子、夫人後宮、四部弟子、諸天梵王,八部龍神。共八十萬人。聽聞佛所說法,皆大歡喜。各自發菩提心,誌向解脫。向世尊禮拜告辭,如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