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不是為了生氣by歸西

(2007-04-13 16:35:02) 下一個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79506&extra=page%3D1

一位師父酷愛蘭花,每人閑暇時間精心侍弄,蘭花很是惹人喜愛。一日師父去雲遊,對徒弟交代一定要照顧好蘭花,師父走後徒弟貪玩,一日刮風下雨,將蘭花全部打亂,徒弟很害怕,擔心師父回來後一定要責罵,師父回來後看到散落一地的蘭花,又看看早已體如篩糠的徒弟笑起來,說道:“我養蘭花不是為了生氣的”。

師父的大度、修為實在是令人佩服,養蘭花是為了美化環境,美化陶冶心靈,當自己的最愛被毀壞時,不去生氣,這樣的胸懷是何等的灑脫自在。我們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我們不是為了生氣才去做的。工作、生活、生兒育女都不是為了生氣的,可我們偏偏在這些問題上就是為了生氣,工作原本是為了養家糊口,不如意時就很生氣,抱怨東指責西,最終一塌糊塗;生活原本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每家如此,當麵對不順心的時候就很生氣,比東比西,總拿自己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其結果對生活質量的提高沒有關係,到是把不錯的生活弄得一團糟;特別是培養孩子更是如此,為自己的孩子早早設計好前程,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設計去學習,工作,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天地、也有逆反心理,家長的“苦心”孩子不一定理解,所以孩子總要走自己的路,家長的“設計”有時是很理想化的,不顧自己孩子的實際特點,不去正確方法引導孩子的成長,就可能適得其反。從世俗上講,每個人的環境、條件、機遇、性格、智慧都是不一樣的,所產生的結果也是不同的;從佛法的角度講,每個人的因果不盡相同,所受的果報也不盡相同,往往不是人力所可以改變的。

甚至於有的同修在修學佛法時,好象也是為了“生氣”來的,動輒就發發脾氣,發發牢騷,指責這個不如法、看不慣那個修學的法門,眼裏隻有別人過,惟獨沒有自己的過,當有人指責他時,好家夥,那脾氣哪還有修學者的影子?實在沒什麽說的,就抱怨這裏不是修學的“好”地方,一走了之。這樣的修學者就是為了生氣來的。

對待不如意、不順心的正確方法就是如師父一樣——“不是為了生氣”,麵對逆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頭再來”,師父將蘭花重新養起來,一樣是生機勃勃,把責怪徒弟的時間不如用在重新養蘭花上,指責徒弟不可能使蘭花重生,生氣更不能使蘭花複蘇。

佛告訴我們要忍辱,要忍別人所不能忍,修為的高低就反映在忍辱上,胸懷的寬闊與否也反映在忍辱上,當我們麵對同樣的逆緣,處理後所得到的結果往往是不一樣的,原因就是看誰的忍辱道行深。忍辱可以使心態平和,情緒不會失控,理智始終處於上風時,人就不容易步入“雷區”,也不至於引火燒身。退一步想,即使我們大發雷霆,暴跳如雷,對問題的解決是於事無補的,生氣決不可以解決問題,隻能火上添油,使原本不大的問題,擴大化;原本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者時時告戒自己常常忍辱,凡事不做生氣想,一笑煩惱跑,大腹可容難容之事,這樣,我們的修學與生活將得到較明顯的提高。

我亦凡夫,忍辱還很不到位,遇事雖不暴跳如雷,但也不能和風細雨。看到師父養蘭花的故事,使人為之一震,當自己非常喜愛的東西遭到毀壞時,能否做到師父的“不是為了生氣”?應深思深慮啊。

末學和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