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業報經新講》卷下二by夢參老和尚
(2007-04-12 06:27:46)
下一個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遠得趣會一乘之道·
必須得到熏習,才能夠趣向大乘之道。大乘道即一實境界。現在不要求多,地藏菩薩要求我們熏習這個信,信地藏菩薩所教授的這種法和道理都學習圓滿了,才是唯心識觀。
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你想得到智慧,想有所證,要知道唯心識觀就是修習智慧的最上乘,這是地藏菩薩說的,也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完全是用智慧觀照的,而不是心裏去計度、思量。這二種觀道,就是講空義,由此建立信心的功德,就不會貪著。不貪著,功德就沒有了嗎?不會沒有。假使說不先空掉又怎能建立一切法呢?《華嚴經》能建立一切法,但必須經過般若空,而後才能到華嚴境界建立一切。這是有層次的,所以必須信二種觀道,以這個智慧,才能進入,而且信了之後,才能夠使你的心猛利,增長你的信解力,這樣才可能用到空義,才能夠發無上菩提心。就像我們吃麵條、餃子一樣,相信吃了肚子就飽,你才會去吃,否則就不想吃了。能很快的進入空義,發無上大菩提心,就是你的心具足了止觀,即圓頓止觀,這比五品位又進一步了,證得了六根清淨位。六根清淨,見思二惑都已伏住,但是細惑還不斷地產生。如果沒學習上半部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你學下半部經義就難進入。所以地藏菩薩才設最善巧方便的法門,用占察輪相來引導你漸漸的進人。
下半部就是圓頓法門,上半部是世間的法門。沒有上半部的啟發,不能使你的心生起猛利的信解。《華嚴經》裏講叫發心住。因為信解力強,信心清淨了,才能夠發起來無上大菩提心,出離心強,大悲心切,智慧心增高,般若心增重,證得了空義,也就是證得了無障礙的真空實相,但這個是相似證得的。三賢位叫相似位,對於一實境界相似契入。登地之後,分證契入,究竟圓滿了,究竟契入。初地歡喜地,發大菩提心,是真正的發心。證得了法身理體,隨著法性而發心的。十信位電發菩提心,叫念住,這時候惑還沒有斷,經常生起惡念,等到了圓初住發心位的時候,就能伏住粗煩惱,但細惑還有,所以進入空義證得住位,這時候發的大菩提心跟信位圓教五品位的發心不同。
學教義的目的使我們能夠認識自己,必須要信才能人。信了之後要修,你修到什麽境界自己不知道,要依著教義來判斷分析,沒到這個位以前,我們學的隻是培養信心,種善根。如果自己不認識自己,沒有方便善巧,地藏王菩薩就教我們用占察輪相來占察,以這種善巧,我們就能夠認識自己。但現在自己三業不清淨,入不了道,就要好好修,特別是每天上殿,甚至吃鈑,乃至做任何善事,完了之後,都回向給眾生。但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好大的功德回向給眾生,能使眾生得到利益嗎?你就用占察輪占察、占察。如果自己沒有力量,就念地藏菩薩聖號,借點力量,修《華嚴三品》,也可以借普賢菩薩的力量,文殊師利菩薩的力量,法慧菩薩的力量來回向給眾生。我們回向的效果怎麽證明呢?有的皈依弟子打電話說有困難時,蘿到我了。我說:『我沒作意,也沒想到你,這是因為你念地藏菩薩。我講地藏菩薩,或者你聽《占察經》、《地藏經》、《大集十論經》,在這時我的力量給他回向,你的力量給我回向,我們就會有互相感應,這叫假借地藏菩薩的力量。』
《地藏經》佛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十方一切佛都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也讚歎不完。《大集十論經》上,佛說:『此土的彌勒、文殊、觀音、普賢這些大菩薩,供養他們好多劫的功德,都不如供養地藏菩薩一時的功德。』但並不是說地藏菩薩就比這些大菩薩還高明,《般若經》上同時又把文殊師利菩薩說得不可思議,《普門品》上又說:『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功德,都不如一時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這是在哪部經上,佛就對著這類根機的眾生讚歎哪位菩薩,讓眾生生起他們的希欲心、好樂心、歡喜心,其實一切都是平等的。這些都是等覺以上的大菩薩,隻是在我們求生的心裏,總要分個高劣,這個菩薩比那個功德大,我就念這個菩薩,菩薩都沒成佛,你就不念菩薩。念佛的功德最大,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成就了浮佛國土,釋迦牟尼佛這個國土在一個法會當中,阿難尊者說:『釋迦佛,你過去是不是沒修好,為什麽有道個國土,簡直是五濁惡世。』佛就說:『讓你看看我的佛國土是什麽樣子:』佛就用足趾一點大地,大地為上變成了華藏世界。佛說:『你看到這個五濁惡世的國土是眾生的業力所感,並沒有高低上下,就是看你的緣。』跟哪位佛菩薩有緣,就得到哪位佛菩薩的加持,遇見哪位佛菩薩。如果你跟這位菩薩有緣的時候,你感覺這位菩薩特別殊勝,再加佛一讚歎,就相應了。
若學習真如實視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當發起大菩提心的時候,障礙就減輕了。若隨時能夠至心,心裏清淨,就可以修真如實相觀。真如實相觀就是心性無住,如《金剛經》上說的:『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不生不滅,要不住見聞覺知,離開無生無滅,叫真空絕相。絕相之相就是實相,這就是《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沒有一切的分別相,就是沒有一切心識。這個時候乘你的真心而修,乘實性而修,觀察你這個心的體,既沒有想修的意念,也沒有能修的我輿昕修的法,心法兩亡。
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昧·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障礙·勤修不發·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複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昆婆會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執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修真如實相的時候,漸漸的就得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這就是四果聖人,得到四空定的境界。也就是說修真如實觀能善超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是指世間禪定,一共九次第定,相似得到空三昧。受想行識粗的分別相降伏不現前,還沒有真正達到實相境界。一般證了初果就叫聖人,小乘得到暖、頂、忍、世第一就叫聖人。因為他得到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完全講的妙用,不空。降伏了受、想、行的粗煩惱,這個粗煩惱不現在前了,繼續再修,就能達到五蘊皆空了,智慧增長,照見五蘊皆空,相似地照見空,不是完全切實地證得。真正的善知識,必須有大慈悲心,而且證得空義。我們的福薄,障深慧淺,所以遇不到,也有大善根的人可以遇到,登地的菩薩,都可以作為大善知識。在利益眾生時能產生無邊妙用,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大悲心跟他的般若心增勝,由此度眾生而無眾生相。我們現在用的是慈悲心、磷憫心度眾生,跟大慈悲心不同,而且看見什麽都是真實的,不能看見一切法是如蘿幻泡影。度眾生一定要發四無量心,在度的同時要達到能所雙亡,無能度的人,也無所度的眾生,即《金剛經》上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此這樣的發心,勤修不發,才能展轉入心寂三昧。得了心寂三昧,才能進人一行三昧。一行,即一切行。就是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具足了拜懺,也具足了念《華嚴經》。聽法、修道、讀誦大乘,念一即念一切,就叫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乘性起修,乘著真如實相,一實境界性,包括法界,即是普賢行隨。十方三世一諸佛都包括在裏頭了,這叫法界行,入了法界朗,一念就是遍滿法界了,是一切諸大菩薩,一切諸佛所修的,你也可以如是修。一行三昧也就是密宗的大圓滿手印,但最後還是回到現前一念心。禪宗參的一念心,就是入真如實相,像六祖大師是頓悟的,就入這種境界,但是必須在入定的時候,平常是沒有的。修行時,應孩行、住、坐、臥無一處不是在定中。釋迦牟尼佛說了那麽多年的法,都在定中。釋迦牟尼佛從來沒到這個世界來,也沒離開過這個世界,如如不動,本體一如。隨便哪一法,都遍滿一切,這叫一行三昧,叫圓滿大行。念一句就包括一切,在理上講就是理事無礙。
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位老和尚從前麵的天王殿到大殿,走幾步路,就把一部《華嚴經》念完了。他的這種功力就是已入色寂三昧,遍及一切念,像道安法師、慧遠大師修的都是心寂三昧,從那些境界相可以理解到,生這個信多麽不容易。當年道生法師說:『佛性都是一樣的,法性平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事物都有法性。』常時在會埸上的那些大德都說他邪知邪見,把他擯出了道埸。後來他到蘇州虎丘山,把石頭都擺起來,跟石頭說:『假使我說的對,你們就點一點頭。』他一說,石頭都點頭了。其實不是石頭,是護法神,是諸大菩薩薩明他說的對,到後來《涅盤經》傳到中國翻譯之後,那些大德才慚愧,認為道生法師了不得,他那時就修得了心寂三昧。
入了一行三昧,到這個時候才登初住,叫堅信位,圓滿信;信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叫真正的圓頓教;六根清淨了,決定向佛果,再沒有退落,這叫十信的初住位。依著真實觀而修,證得了圓初住;再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這才叫真正能利益眾生。真實能修觀行了,懂得了真如實際,才能把奢摩他、毗婆會那,止觀雙運的功德善巧方便地去應用,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才能放光動地作一切事。你看他坐在那也沒動,但他的化身,妙用已經到三千大千世界利益眾生去了,而且度眾生也無眾生相。密宗不所顯示的妙用度眾生也僅僅如此。這時他對生死沒有恐懼了,生死如蘿幻泡影了。他也不想證得二乘阿羅漢果,唯一就是化度眾生。行二種觀道,止觀雙運可以善巧應用,化度眾生就是行根本法。
複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
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
虛誑不實·如蘿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除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視·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懇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
真如冒相觀即是根本,這樣的境界相,修唯心識觀修成了,才能進人。直入修真如實觀可以嗎?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有兩種人可以直修真如實觀:一種利根人;一種鈍根人。』利根,我們夠不上了,鈍根,我們也沒分,但必須修,從淺的信解到修深的信解。過去善根早培養好了的利根人,知道一切諸,乃至外麵所有的境界相,都是唯心所作,虛妄不實,空無障礙,如蘿如幻的,他可以先修學真如實觀,六祖慧能大師,沒住過佛學院,也沒住過禪堂,聽了一句《金剛經》裏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這種人就是利根的。鈍根人,他不知外麵的境界相是唯心所作,虛幻不宜,所以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學『唯心識觀』。這個鈍指學『一實境界』是鈍,但學『唯心識觀』就不鈍了。當然也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但智慧不太大,而且自己調伏不了煩惱,所以應按次第,先把『唯心識觀』學好,再來學『真如實觀』。因為善根少,業障多,一直沒什麽進步,又加上煩惱很重,不能調伏,心裏總懷疑、怯弱常怕墮三途八難,又怕過不著佛、菩薩,聽不到正法,不能培福,菩提道難成,有了這些懷疑和種種障礙。怎麽辨呢?地藏菩薩教我們最方便的方法,你應該在一切時一切處稱地藏菩薩名號。
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稱念空號。可是有些道友,執著進廁所不能念,睡覺不能念,到這也不能念,到那也不能念。我說:『鬼就在廁所等著你,到哪兒不念就把你抓住,這是你自己給鬼一個好機會來抓你,應該放開心量不要執著,任何時任何處無罷無礙。』如果想,我念地藏菩薩,皈依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是我師,我師父就在我頭頂上坐者,邪門外道你們都不要來。修的時候,如果觀想阿彌陀佛、地藏菩薩,首先觀想同地藏菩薩與你是麵對麵的,在加持你。最後,觀想地藏菩薩坐在你頭頂上,與你一起去度眾生,麵朝外。初觀想是麵朝裏度你,度完你就與你合為一體,麵朝外,你和地藏菩薩一起度眾生,隨睛這樣觀,地藏菩薩在你頭上、心中、喉嚨上,自己的三業就是地藏菩薩三業,一邊想一邊念,這樣你在修唯心識觀也好,修真如實相觀也好,就容易降伏障疑。這是地藏菩薩特別的方便善巧,如果兩種觀行你都修不成,不要停,至心念地藏菩薩名號,求加持一修即成。
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蹄依·又複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
念到一心不亂,不但善根增長,智慧也猛增。觀想諸佛菩薩同一個法身,同時觀地藏菩薩法身與我們的法身是一個,一切諸佛地藏菩薩就是我自己,法身無二無別,信自己的心,信自己的法身,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皈依。
地藏菩薩用他的大智慧,巧妙的說法,說你一邊念我的名字,念地藏菩薩,一邊觀想我的法身,與自己無別,久久成熟了,意根猛利,真如實相也就修成了。
如果對這些世界沒有厭離心,就會貪戀世界的一切,想這想那,放不下又怎能專心念地藏菩薩名號呢?那我們就要修苦、空、無常、無我觀。觀察自己如幻如化,如此觀察就能生起厭離,厭離世界的一切,達到常樂我淨。心樂地藏菩薩,樂諸佛菩薩的法,現前一念心意念十方諸佛是所依恃處。若能這樣修,清淨信心能增長,煩惱障礙也就漸漸的減少了。
何以故·此人名為學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為學聞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以上這樣修行才叫真正聞到地藏菩薩聖號。為什麽現在才算呢?因為你以前聞的聽到的是虛妄,聞是妄聽聽,念是妄念。怎樣才算是達到真正的真實呢?觀諸佛法身、地藏菩薩法身跟自己法身,自身與諸佛菩薩、地藏菩薩結合。皈依十方諸佛就是皈依自己,皈依地藏菩薩也是皈依自己,就是皈依自己的真心。
這段經文說的很清楚,每天很辛苦讀大乘經,所獲得的功德,仍然落入世間,不能深心去學習,不能深聞大乘經典,所以必須學習唯心識觀,修了之後,念菩薩聖號,供養佛還得用二種觀行來供習、來修習,隻有這樣,才能算是習信修行,產生淨信,方能得入。也就是說修觀成熟了,名為讀大乘經典,供養諸佛,聞到了諸佛名,地藏菩薩名,才能遠離邪見得到究竟甚深第一義。不墮謗名為真正的學習信解,能排除罪障,舍身後方能保證不墮惡道八難,聽聞正法,住持正法,如佛所說的去修行,乃至願生極樂國土以及生他方國土,都能隨願。無論到哪都隨自己的心。染者漸染,淨者漸淨,你觀什麽境界,就隨著所觀的境界現。
複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園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視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園·善根增長·速獲不退·
若人願往生他國淨土,應當隨著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名字,專心三思的念,無有其它雜念,道一步修唯心識觀和真如實觀,決定能生彼淨佛國土。使現生善根增長,得不退轉。
當知如上一心係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善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
至心的時候,心誠則靈,所以應當『一心係念』。係念什麽呢?係念諸佛的平等法身,係念你自己法身。念的功德,在一切的善根常中,是最殊勝的,最不可思議。如果懈懈怠怠的修行,心雜念妄想,就定不下來,就不能趣向一行三昧。一行是什麽?是平等法身的一行,至心的一行,達到一行,即證得相似無生法忍。一行包括二種觀道,一實境界,故一心係念就是一宣境界。經論常說要一心至心,念佛念到成三昧,修行的道路一定成功。
晉朝王義之,書法聖人,也叫草聖。王義之的字寫得入神入妙。他的兒子王獻之學他的字,住在一個寺廟裏天天寫,寫了十年沒離開寺廟,後來,廟裏老和尚檢查這十年寫的字,看過來看過去,看完後老和尚歎了一口氣,說:『可磷十年寒窗苦,隻有一點像義之。』其實這一點也不是王義之兒子說的,還是王義之一次來看兒子寫字,發現有一字缺了一點,就拿筆給填上了。也就是說,學一個技術,乃至成名成家,不曉得要經過多少苦工夫的練習。我們要想把無量劫的煩惱斷了,要想了生脫死不容易。不用說別的,斷一個欲念,佛都說就像斷四十裏的瀑流那樣難,何況那麽多貪瞋癡想截止。所以修行必須下苦功夫來修,達到聞、思、修三慧,用心去聽去行,圓聞一切,才聽到真正地藏菩薩名字,十方諸佛的名字,這樣才能至心禮拜供養我。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才能深入大乘深經,否則,始終達不到甚深的福德和信心,也不能了達一實境界。
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原因就是無分別的菩提心。無分別的菩提心,就是覺心。菩提無分別的,寂靜的,隻有智慧現前,度眾生的願力才能夠實現。如果你自己都沒覺悟,發菩提心都沒發又怎麽能叫菩提薩埵,怎麽能使眾生覺悟呢?所以要想行菩薩道,必須守內心,直心正念一實境界。一實境界就是《華嚴經》講的理法界,也是諸經論講的妙明真心、如來藏性。另外還要行一切善法,哪怕一點小事,隻要對眾生有利益都要去做,這就是鐃益有情戒。受菩薩戒最難得就是發菩提心。大家念《地藏經》、《普門品》、《華嚴三品》處處能感覺到諸佛菩薩的悲心。因為以上這種原因,所以他能夠聽到我地藏名字。聽就是自性能聞我名號,乃至能供養我,因此才能夠現一切的方便善巧做利生事業,而不退轉。
方便就是大悲心,比如說看一個人很窮,想救度他,給他幾個錢,但是這樣救不了他。錢花完又沒有了,必須啟發他的心智,給他有智慧,否則隻能幫他一次而不能幫他一世。過去古人說,你供他一頓飯,他可以把你當恩人,但供養一百頓飯,他不但不把你常成恩人,反而還會把你常成仇人,所以度眾生一定要有方便善巧。
若雜亂垢心·雖複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要是雜亂心、汙染心,帶著三毒煩惱來念地藏菩薩空號,這叫雜亂垢心。還有求不當求的,也叫垢心。這樣念隻能得到世間的福報。如果沒有至誠心去聽地藏菩薩的名字,你就沒有智慧,若不靜心的觀照信解就沒有智慧,因此就不能如法修行。聞、思、修三慧都不能具足,你怎麽能達到一實境界、二種觀行呢?
所以念的時候不能心有所求,更不能光追求數字,如果能夠至心念十聲都好。我經常提倡十,十是無盡數。當早晨剛醒,心裏頭什麽都沒想,或在晚上臨睡的時候,把一天的事都放下,清清淨淨的恢愎你的本覺,至心稱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比你雜亂垢心念一萬聲、十萬聲、百萬聲功德都大,不在數字的多少,而在你念的是不是至心。若以雜亂垢心來稱名號,好像是個修行者,但不名為聞我名,更不用說念了。如果達到一心就進人了一行三昧,也就達到般若。
我們念時會出現種種的障礙因緣,使這個心不是那麽清淨,但你不要灰心,應當一直堅持下去,一邊念一邊觀照,隻要一有雜染起來為上停止,警惕土完了再念,把雜染垢心消滅掉,這樣才能得到深妙的利益。
我們奮閂的目標是成佛,斷見思塵沙無明。假使用你的心觀,用圓性、圓覺、圓修,就沒有一法不圓。念句地藏聖號,觀想一聲遍滿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都能聞到大家念經、禮懺、念佛,最後都要回向法界,這是我們學習的法界觀。法界觀就是觀法界,一動念遍法界都滿了,不要局限於你自己的六親眷屬,給一切眾生回向,更不要局限自己,從近及遠,從自身、六親眷屠、曆劫的父母、冤親債主,乃至到法界一切眾生,不管是垢染心,還是清淨心念的聖號,功德都給他們回向。如果回向是清淨心,那麽垢染雜亂也變成清淨的了,這樣回向得大利益。都要靜心的這樣回向,這就是法界性。
善男子·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禪者·不久能獲深大利益· 漸次作佛·
無相禪就是無有形相的,一實境界的實相。實相是無相,也就是不執著,沒有生死相、涅盤相,因為無相故,才能無障礙。無相又無所不相,這是妙用,但現在被我們的執著所束縛,沒有道樣的心境,受肉體的局限,妙用也發不出來。如果達到無相的境界,妙用自然就發出來了。無相才無障礙,才能夠進入真空的宣相境界。
深大利益者·所謂得入堅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堅修位·成就順忍故·入正真位·成就無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來往性故·成就順忍者·能解如來行故·成就無生忍者·得如來業故·
這部經主要是講堅定你的信心。主持請問的菩薩叫堅淨信菩薩,要想修無相禪,先把信心建立起來,堅固不動,入了位,這時才叫真正的發心。大家在學習次第中,一定要依著四教說的『六即佛』,觀一切眾生,一切畜生,馬、牛、羊等等,乃至螞蟻最小的都能成佛,這是從理上講。法界理是一致的,這叫『理即佛』;像我們出家了,或受三皈五戒、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些都是『名字即佛』;三寶的弟子,如果你起修,有觀行了,就是『觀行即佛』;觀行深入,到了三冒位的菩薩,叫『相似即佛』;從初地到十地叫『分證即佛』;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斷盡了,叫『究竟即佛』。
心裏如是觀,如是想,就進入『觀行即佛』了。等你發大菩提心,信心不退,堅淨信心自己是佛,這個信心非常不容易。常你上課時,或靜坐時,觀想心、佛、聚生,三無差別,如果一切時一切處這個念都不失掉,自己跟三寶結合在一體,這時就是觀行了。能夠堅信不移,入了堅信法位,而後起修,悟得自己輿佛無二無別,相信我的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我的心,這就是信忍位的菩薩。而後繼續堅定不移地去修,成就了順忍位,見了法性之後,此時乘性起修,所修還歸於性體,就是《華嚴經》所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法界就是心,入了堅修位,堅修位的菩薩就是三賢位的菩薩,再進一步就成就順忍位,證了初地菩薩,見了法性登歡喜地,隨順法信而起修,入正真位。在成佛的過程中,順忍位的順,是順一切諸法無生無相。我們參的是無相禪,這叫無生法忍位。到了無生法忍,一實境界也沒有了,一切法都舍了。《金剛經》講這叫實相,實相無相。
現在你的性體已經去掉很多惑染,能夠成就如來種性,如來怎麽修,我就怎麽修。如來忍辱時,被歌利大王解剖身體時,不但沒痛苦,而且也不起瞋恨心;還有舍身胃虎,割肉銀鷹,如來所行的,能做得到嗎?如果成就了順忍位,我們也就能做到。『忍』字是承認,認可的意思,也可以作『忍辱』講。真正得到無生忍,成就如來的事業,這個時候能產生無窮無盡的妙用,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是毗虛遮那佛的化身,有無量億、千百億是大釋迦的一個。諸佛的化身就像兩點一樣多。這是他從不可思議的智慧所起的妙用來講,這就是如來的業,業用無窮無盡。
現在我們剃發染衣,學戒,保護我們的身心。從戒生定,定能生慧,慧照現前了,才能得到無漏智慧,有了無漏智慧,從無相禪就能人了如來境界。進一步成就無生法忍,知道一切法本來無生。要達到這個程度,非常難,恐怕要三大阿僧祗劫。成就無生法忍,就作佛了。
漸次作佛者·略說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二者解滿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於生死涅盤·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三者證滿法故作佛·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爹盡故·
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漸次成佛有四種:
第一、『信滿法故作佛』,即信法圓滿。就是以大悲心和智慧去利益眾生,堅固清淨的信心達到圓滿,住於菩提心,行菩提道,成就菩提果。依著佛的種性,決定相信一切諸法都是不生滅的,清淨平等的,眾生與佛無二無別。第二、『解滿法故作佛』,指解法修圓滿。解就是明白,也可說成開悟,天天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天天念佛一句佛都沒念,這就叫法性。法性無作、無相,無相無不相。深解法性,知道如來所作的事業是沒有造作的,就是說生死即涅盤,煩惱即菩提。懂得了法性的道理,與法性不起二想,知煩惱生死,就是菩提涅盤,依心而立,這樣就心無望礙,無罷礙故無有恐怖。第三、『證滿法故作佛』,是證法修圓滿,無所得方為真正的得,如果你所發的願力,所要修行的都達到了,就成佛了,就是說證了菩薩的歡喜地,一直到十地的法雲地,具一分清淨心進一步地到八地菩薩不動地,再眾菩提心度眾生,才能把最後的無明除斷。斷了根本見惑,得到出世淨心,即依清淨心見法身,心就清淨了。第四、『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依究竟菩薩地,即『六即佛』的『究竟即佛』,能使無量劫來的無明習氣頓斷,修行圓滿到了究竟不退的地位。
以上四種講了修行成就次第,即信、解、行、證。依著地藏菩薩告訴你的次第去修,四種次第修行圓滿了,就能成就佛果。
複次·當知·若修學世間有相禪者·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禪三昧功德·而生懊慢·為禪所縛·退求世間·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禪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昆婆會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蘿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禪功德而不堅著·不複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架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無相禪是依著一實境界而修,但無相禪是從有相禪來的,按次第說先修有相禪到照相,也就是先修色寂三昧,再修心寂三昧。當色寂、心寂全都得到,即得到禪定了,再修一實境界。一實境界就是實相禪,實相彈進入不了就要從有相禪入手,有相禪有幾種呢?地藏菩薩教授我們說,有相禪次第修行有三種:
第一種禪、『無方便信解力故』。沒有信心,解就更沒有了,修禪定時得到了坐禪的三昧功德,便貪著輕安的境界,認為已有成就,這就為禪所縛,退墮到世間,一生驕慢心,就墮落,因為他對自心信解力沒有,修禪修成障礙。修禪跟念佛不同,念佛菩薩有佛菩薩的加持力,修禪完全靠自己的善根力,靠你增上緣的力量,沒有增上緣很容易誤入歧途。
第二種禪、『無方便善巧信解力故』。偏厭離行,即證到偏空之理,指二乘人,斷了見思惑,厭離世同,沒有度眾生的大願心,認為他證得涅盤不生不滅,佛說大乘法他不聞,不進取大乘。他修的禪定是厭離世間,觀世間無常、無我,觀受是苦,偏離於半邊而不窮竟,所謂的真理叫二乘的空理,不是圓滿空義。
第三種禪、『有方便信解力』。就是說,做的一切,修行也好,幫助別人,利益眾生,從來不起執著,不起貪戀,沒有功德想,也不驕傲,了知人人都具足佛性,都可以成佛。方便善巧的信解力就是他的信心,堅固不動。與前兩種修禪的不同,不但信而且理解,理解自性的佛種子。解後而修行,依止的是一實境界,即修的止觀雙運。他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離心外無法,一切所有法都沒有真實的,依空而建立。非是真有,是幻有。所以他也修世間禪,獲得世間諸禪的功德,但不執著,不認為這究竟。也不會退到三界,也不會求世間的樂果。因為他已經信解力堅定的時候,知道生死即是涅盤;沒有能所,沒有能修的我,也沒有所證的法;沒有恐怖沒有希求。不求二乘,也不退到二乘,行這種禪定就是菩薩。
菩薩修行,不從功力上計較,也不從利益眾生多少去想。有時菩薩為度一個眾生,跟他好多生,乃至於成佛還想輔助他。就如提婆達多,專門破戒,破壞佛法,惱害佛,出佛身血,身陷地獄,這是菩薩示現。他是在成就佛行的菩薩道,這是我們所見不到的,以世間的觀感來看,這叫行逆行的菩薩。逆行很難行的,有些大菩薩退墮二乘,不是有意退的。如果想利益眾生,或建廟安僧,說法度生,在度生中有時會感到眾生難度,剛強難調,便生疲厭退悔心,悔了之後,感覺不對又發心,所以說菩薩道難行。所以我們比丘、比丘尼人世同行菩薩道,化度眾生,就要像蜜蜂一樣,勤勤懇懇,始路如一,對世絲毫不貪戀,要是利益世間,對世間無害就做,這樣才能漸漸入佛道。
佛菩薩境界跟我們不同,我們對一切事情認為是實有,並執著不舍,菩薩對一切事物做了就放下,過去了不留戀,未來不思惟,現在不執著,知道這都是空的,是幻化的,並非實有。比如我們塑幾尊佛像,或建一座廟,認為功德不小,是錯誤的,有無功德就看你有沒有執著,你不執著,功德很大,一執著功德就受局限。如果你誦經、拜佛回向你自家眷屬,《地藏經》說的很清楚『三生受益』,隻能享受三生,若把你所做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盡你心量所能想到的都給回向,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一切法都是心生的,所以對一切都不要貪戀,出家要遠離俗家,俗家事情亂如麻。但要想到利眾生,先從六親眷屬利益起,因為親屬對你相信成份大,從近及遠,再擴大到一切眾生。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就到自己的國家,先度化他的眷屬,及家鄉人。經過佛的教化,親人當中有的出家、有的皈依了三寶。所以行菩薩道的,先得有犧牲自己的心,要學地藏法,不怕下地獄。如果你學會了《地藏三經》和實相觀,地獄是沒有的。若你把地獄當成是真實的,那就是苦了,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佛說,犯戒通過懺悔,佛能救你。若破了見,佛就沒辨法救你。因為看法不同了,你再跟他說,他也不相信。世間禪容易墮入邪見,不要太執著。如果對善知識、善友的教導,完全的執迷不悟,固執己見,這樣很危險,容易墮落。大家記住學《占察經》特殊的一點。
要學係念,地藏菩薩說:『如果你什麽觀都修不成,就係念我的名號。乃至你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一心係念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能去。』一心係念地藏菩薩,業障決定消失。
如是修學一切諸禪三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禪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為十·
無論哪一種禪定,乃至想得到三昧,依著這十種次第去修,就能夠深入。
一者攝念方便相·
『攝念』就是把念頭收住;『方便』就是善巧,就是天台宗講的止觀法門。一般最初修數息觀的比較多。數息不如念佛,或念地藏菩薩空號容易攝念。地藏菩薩訴我們的『攝念方便』有四種:
第一、攝念增上緣,把念頭看管好,然後起念信佛、信法、信憎,這就是因,還要有增上緣。攝念就是因,也就是用你的內心,一心係念。增上緣就是念佛菩薩聖號、及念佛法僧三寶、念阿彌陀佛時,觀想我跟阿彌陀佛一樣,也有無量光,無量壽。那麽佛就做了這個因的增上緣。這樣念一句阿彌陀佛,消無量罪,會增長智慧。念法也可以。念《占察善惡業所經》、《地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法華經》、《華嚴經》,這都叫增上緣。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都在你身邊,我們每天如是觀想就是『攝念』。『攝念』不懂能改變我們的容貌,而且還能使人長壽。所以我們應該時『攝念』,不令忘失。
第二、攝念方便:就是求諸佛菩薩加持。當你心裏有罷礙,有恐怖時,把念頭回攝,念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求他們加持你、度你,這也是『攝念』。
第三、能夠見佛的增上緣:佛不住世,你可以見佛像。觀地藏像,受地藏王菩薩加持,念念見像,得到佛像的加持力,使你念念『攝念』。若人家求你給受皈依,先應該想到,自己沒力量,把菩薩像供到前頭,菩薩就出現了。或者在你頭上、或者在你心中。給人家受三皈,觀想菩薩像,這時你就是代表,隨時用佛像做增上緣。
第四種、諸佛菩薩證明增上緣。在死的時候,證明能夠生淨土。要得到佛菩薩的證明,我們在念佛菩薩時,口念不算念,必須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這樣才能達到『攝念』。死後得到佛菩薩的證明。上麵講了『攝念』的四種方法,如果能把這個念修好了,『攝念方便』就是實相觀。
二者欲住境界相·
這叫觀相修法,你若不會觀的話,你就觀地藏菩薩的相,心係在地藏菩薩相上。念經也容易散亂,念佛號,再加上觀相,比較容易攝念。另一種觀想法,實相無所不相,諸法皆實相,斡什麽就住在什麽上。你住的是什麽相,什麽相就是實相,這叫體真止觀。體是法體、性體;真是真如,就是住;觀就是三昧,這樣來修定,才能修實相定。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前邊講的是安心法,就是住學哪樣,一定住在哪。住心就是降伏心的瓣法。當你起貪心和瞋心時,怎麽樣降伏呢?一定要知道有出入相,怎麽起的貪念、瞋念叫入相。找到入相把他排遣了,就是出相。好比我們的呼吸,呼是往外吐,吸是往裏吸氣。出氣是出相,吸氣是入相。假使用這個方法念『阿彌』出氣,『陀佛』吸氣,一出一吸,分明了了,阿彌陀佛現前。最初很不容易,都是粗的。入到細密的地方時,你邊說話邊做事,但出入氣裏還是係念著佛號不斷,最後到達有住相,無有出相,功夫就到家了。
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
心已經善住於出入息,了了分明,一出一住都是三寶。諸佛菩薩都是度眾生的意念,這就是心住了了分明,善住於境界得堅固相,這時這時可以說得堅固信心,清淨不變。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
靜坐思惟,得定後不滿足現在的境界相,想向前進取,入體真止觀,二種觀行。
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
修真如實相觀的時候,心裏漸漸明亮,生起這種歡喜心,信解之類的疑惑就沒有了。同時由於自己信心堅固,解行明了,所以說得到了安慰。
七者克獲騰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
『思所專者』,就是你心意識注重修觀的時候,這時能夠少分的與理相合,少分的相應,而且自己也覺得已經得到利益了。
八者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騰功德對治成就相·
就是你的定力越強,智慧越增長,在觀照上麵,生起了一種歡喜心、快樂心,到這時,煩惱不安的現象都能對治。定心不退轉,感覺都清楚明了,這就是『轉修增明』。
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業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
就是說,在修定的時候,心裏想做的事業,當你出定去做時,跟你想的意願完全相吻合,這就叫『相應』。稱心滿意,就叫『如意相應』。
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
以前修數息觀,現在改為念佛觀了,就叫『異修』。雖然是『異修』,但得到前麵的方便,一個一個的次第成就,修到最後,使你的入、住、出,都可以隨心自在得到。
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禪定之業·
這十種次第相門,收攝一切禪定行業。無論是唯心識觀,還是真如實相,或世出世間禪,都要有道十種方便法門,才得成就,才能與二種觀道相應。
我們中國漢地修的禪定都是修的如來禪,同『念佛是誰?』直接消滅我執,找真我。這就是真如實相觀。修真如實相,必須是上上根基的人,把我執、我見一切放下。一切眾生就是我執太重,修實相觀的時候,第一個就必須無我,無我才能跟真心相應。《金剛經》告訴我們,如果修觀,觀什麽呢?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被四種相所牽,但還要利益眾生。以般若的智慧結合大悲心,跟眾生同體,利益眾生是應該作的事,如果不利益眾生,就不能成佛。地藏菩薩跟壁淨信菩薩說,想修禪觀,要修十種的方便法,但十種不一定都用。不過你得知道次第,在修禪觀時過到障礙,就找找這些方法。如果大家要修禪,真正需要每天坐的功夫,坐時,身心要調好,心無雜念平平靜靜。
如果一天上殿過堂,乃至學習,感覺到疲勞,就得靜坐一下,什麽都不想,身心放鬆,此時不作意其他的,一心觀照念地藏菩薩聖號,或者念阿彌陀佛空號,不要多,就念一百聲,字字分明,四肢百骸全放下,最後成靜止狀態,精神很快會恢愎,這是長壽的方法。
地藏王菩薩教我們的方便法就是觀心,心裏自己能放出很多智慧來,如果是到了第九種,隨我心所念相應的境界,定力就有了功夫。從定理發生慧,再從慧裏發生用,如果我們功夫沒到這種程度,那麽方便力量就生不出來。地藏菩薩講的方便,是說你坐禪定,坐禪的已有功夫了,進一步發出的善巧方便,就是從我們體上發出的一種用。思考用功的時候,這叫體。思考完了要把它發出去跟我們作用相結合這叫用。我們現在用跟體結合不起來。舉個例子說,大家天天上殿,念的很多,但都是口念,沒往心裏去就用不上。上殿時,從你念『妙湛總持不動動,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祗護法身。』你得到了嗎?用也用不上,隻是隨大家念幾個偈子而已。讓你不曆僧祗護法身,不要經過很多劫,一念之間,當下就是,我們就是用不上。每天都在念『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現在我們也沒有行菩薩道,罪障山沒有消除,體用不相應,但是這也就是熏習了。熏習先修,假使是你念一百遍,什麽是妙湛?什麽是總持?你不明白是什麽意思,你怎麽信呢?信解怎麽生得起來,所以先得解。隻是隨著大家念,你自己根本不用心。若用心的話,你一定問為什麽?學法,學什麽法?學成佛的法、學斷煩惱的法、學方便法。天天學,天天念,在文字上既不能解釋,心理上也就沒有觀想,沒有觀想就沒有受用。好比說,我學做菜,就要知道,先放油下鍋,還是先放鹽下鍋,怎樣炒才好吃。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致用。若不會操作,炒出的菜就不好吃,所以要學。我們學法也就是這個意思,學了就是為了用,有好多道友跟我說:『我學的不夠用。』我說:『你不是學的不夠用,你學的很多很多,學的你用不完。』現在有很多道友,學的很多,就是沒有用,一個也沒有用,其他的你都用不上。一門通了,一切都通了。不能光學不用,一定要學以致用,才不會白學。地藏菩薩告訴我們說:『你
修唯心識觀修不來、修實相觀修不來,用占察輪你用不來,沒有智慧,那怎麽瓣呢?好了,那你就觀想我的名號。隻要你把我名字念好了,這些法你就都會了。』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汝雲何巧說深法·能令眾生得離怯弱·
地藏菩薩在前麵已經開示的很清楚了,堅淨信菩薩知道,還有根機鈍的眾生聽了這個實相觀、唯心識觀,會感覺到很深,修不進去,沒有勇氣,心生怯弱,所以又請地藏菩薩再巧說一次,使眾生能有信心去修。其實地藏菩薩早已說清楚了,那就是善巧方便,用占察輪問:『我修這個法能進人不?能夠開悟不?能有成就不?占的時候,告訴你不行,入不進去,你就用最簡單的方便,先持我名號,念一萬聲、十萬聲再修。有障礙再念,念了再修。』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當知初學發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於無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當以巧便宣顯實義而安慰之·令離怯弱·是故號我為善安慰說者·雲何安慰·所謂鈍根小心眾生·聞無上道·最勝最妙·意雖貪樂發心願向·而複思念·求無上道者·要須積功廣極·難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數長遠·於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獲·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為說真實之義·所謂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畢竟無我無作無受·無自無他·無行無到·無有方所·無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為說十八空等·無有生死涅盤·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又複為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乾圈婆城·如空穀響·如陽焰·如泡·如露·如燈·如目噎·如蘿·如電·如雲·煩惱生死性甚微弱·易可命滅·又煩惱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無滅·自性寂靜·即是涅盤·如此所說能破一切諸見·損自身心執著想故·得離怯弱·複有眾生不解如來言說旨意故而生怯弱·
『如此所說』是指上文說的空義。空義就是空一切法的道理。地藏菩薩知道末法眾生執著心特別強,所以說了那麽多空,目的就是空眾生的執著,破除一切不正確的知見。眾生對於佛所證的涅盤真理,認為是實在的,其宜涅盤亦是空的。執著心屬於情感,也就是社會上所講的七情六欲。七情,就是喜、怒、哀、樂、優、恐、敬。在我們的生活常中,離不開這七樣。高興時心裏就生起歡喜心,不高興時就生憂愁心,這些都叫情見,情的知兄以情去看問題,所以產生種種執著。說空,就是要破除我們執著的情見。對那些執著的人,感覺到很愚癡,他就是執著看不破,怎麽勸他都聽不道去,不能照佛所教導的去行,不能用智慧去觀照空理。隻有空掉你身心上那些執著的想法,依佛所教的去觀照,這樣你才會沒有恐怖感,離開怯弱的心。但還有眾生不能理解如來所言說的目的,及教授宗旨,所以生起恐怖感心生瞻怯。
一切有形象有言說的,都無時義,是空的。但隻是不具足性體,比如說一張桌子,並不是把這桌子拿去燒了叫空,燒了還沒有空,空是讓你心裏空掉那個形象。《華嚴經》上講,一切諸佛菩薩在一個毫毛孔裏轉大法輪,有無窮無盡的聞法者。為什麽呢?因為這個汗毛孔是空的,由空故能容法界,在法界裏任運而轉,說法度生無有障礙。
但是有的人就這樣,以為一空什麽都沒有了,反而執著的更屬害。認這做什麽都沒有並係,但要記住因果不空,空是不空的具體表現。應該把能用的心空掉,把所觀一切事物一切境界都空掉,最後這個空也要空掉,法也要空掉。在《金剛經》上,佛對對菩提說:二乘所證的果位不是真的。但是對二乘人講《阿含經》的時候,或者在《俱會論》說,二乘法的時候,還是當時對機說的,究竟什麽是真的呢?隻有一實境界是真的。這個真不懂破凡夫的執著,亦破二乘的執著,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假使要執著的話,說法是真的,那就是邪見。法沒有真的,一切法都是對機而說的,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但是一個事物說它大小不可以,說它長短不可以,說它是方的圓的也不可以。因為沒有對待,沒有對待就沒有比較,沒有比較這個法就不成立。所以一說到空,絕對不要落到斷滅空;一說到有,也絕對不要執著是實有。一定要懂得,空是建立在不空的道理上,不然的話很容易落入邪知邪見。如來言說的意思,是去眾生的執著妄想,如果沒有言說,你又怎麽能人呢?但你一定不要執著語言,就像一個人不知道月亮在哪,用手指頭指月亮,指月亮是讓你看月亮,可不是讓你看手指頭,你把手指常成了月亮,這就是錯誤。我們現在業障沒消除,一實境界、真如實相被蒙蔽。現在的眾生就是褂念太多,因為沒有空,不曉得這是假的,是障礙。有罷礙就有恐怖,有恐怖就顛倒。所以必須依著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來觀察。古大德說,『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就是所說都是解脫的,沒有智慧,所做的方便善巧都是束縛的,所以必須學智慧。修唯心識觀,一實境界,假使我們功夫不夠,就不要修下半卷,就用上半卷地藏菩薩的善巧方便,擲擲占察輪先解決一些現實的題,以後有功力了再來修觀開智慧。
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所謂如來見彼一實境界故·究竟得離生老病死眾惡之法·證彼法身常恒清涼不變等無量功德聚·複能了了見一切眾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而為無明閣染之所覆障·長夜恒受生老病死無量眾苦,如來於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眾生離於眾苦·同護法身第一義樂·而彼法身是無分別離念之法·唯有能滅虛妄誡想不起念者·乃所應得·但一切眾生·常樂分別取著諸法·以顛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來為欲令彼離於分別執著想故·說一切世間法畢竟體空·無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間法亦畢竟體空無所有·若廣說者·如十八空·如是顯示一切諸法·皆不離菩提體·
這一段經文告訴你如來所說一切法的旨意所在,就是讓你了解一實境界相。如果能夠究竟悟得一實境界,就與佛無二無別,生老病死也都不存在了。法身常恒清涼不變,而且具足了無量的功德。而生老病死是虛妄的相,是無明所染起的,是變化的。如在《楞嚴經》裏,佛對波斯匿王說:『你幾歲看見恒河?』波斯匿王說:『三歲的時候。』佛又問他:『你現在多大幾了?』波斯匿王說:『現在我已經六十多了。』佛說:『你三歲看見的恒河,跟你六十歲看見的恒河有什麽不同嗎?』他說:『沒有變化。』他的答複是不對的。一切事物都在運動當中,社會上說道是永恒的,但是從我們佛教的看法,一切法沒有永恒的,都是虛妄不實的,無一時不在變化著的。隻有一切諸佛法身無量的性功德是永恒不變的。
我們說的一實境界,釋迦牟尼佛、毗虛遮那佛,都是修得的。修成功了,才知道這些功德一切眾生都具足。無論是觀音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的功德,還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我們都具足,由於我們不修被無明所遮蔽,所以不得顯現。所以如來想要使眾生離開分別執著,不造無明業流轉生死,為說世間一切有為法,乃至出世間的無為法,都是本體空無所有,就如十八空所顯示的一切諸法,皆不離開菩提體。那什麽是菩提體呢?
菩提體者·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有無俱·非一非異·非非一非非異·非一具異·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以離一切相故·雄一切相者·所謂不可依言說取·以菩提法中無有受言說者·及無能言說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無有能取可取·無自無他·離分別相故·若有分別想者·則為虛偽·不名相應·
菩提是覺的體。『非有』,就是沒有;又『非無』,就是有;『非非有』,不是沒有又是有,『非非無』還是無。『非有無俱』,兩個合起來還是沒有,還不是真實的。『非一』,就是不同;又『非異』,就是一了。『非非一』、『非非異』、『非一異俱』,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離四句,絕百非。』『離』的意思,說有不可以,說無也不對;說一不可以,說異也不對;有無,一異兩個合起來也不真實,有、無、一、異,皆是假名,總之,凡是言說都無實意,這叫戰論。菩提覺體畢竟沒有任何相狀可以得到,因本體離開一切名言相狀,也就是說不可以用言說取得。能言說的是假的,所言說的也是假的。心意識都是假的,無自無他以菩提自體是空故,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樣才能顯出菩提真體。那所想的則是虛偽,不是真實,這一樣也沒有跟菩提體相應的。
如是等說·鈍根眾生不能解者·謂無上道如來法身·但唯空法·一向畢竟而無所有·其心怯弱·畏墮無所得中·或生斷滅想·作增滅見·轉起誹謗·自輕輕他·我即為說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淨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亦皆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滅·如是等說·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有的眾生,不理解什麽是無上道?什麽是如來法身?認為是空法,空到什麽都沒有了,畏怯怯弱怕墮於無所得中。無所得,我學它幹什麽?由於執著學竟空無所得,作斷滅想、增滅想、長短大小方圓想,作如是斷見,自己不知道這樣就是誹謗大乘深法。自己不承認菩提體,也輕視其他人的菩提體,像這類的眾生怎麽辨?地藏菩薩就對堅淨信菩薩說:『對害怕空義、有恐怖感的眾生,我就為他說如來的法身,乃至於你所具足的法身自性不空,說菩提體不是空的,是有真實的體。其體具足了無量的清淨功業,不是造作來的,無始世來就是這樣自然圓滿的。』如佛在《楞嚴經》上說:『何籍劬勞,肯啟修證。』菩提不是修證來的,一切眾生的身中皆具足。不止作佛,一切眾生都具足菩提,菩提體不變,修成佛了也沒有增一分,墮落到眾生也沒有滅少一分。這樣給眾生說不是空,眾生的怯弱心理就沒有了。說我還是有的,有實體的,我可以求,可以奮勇門得到。
又複愚癡堅執眾生·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非修非作相故·起無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計自然·墮邪倒見·
非常愚癡執著不舍的眾生,聽到這樣的說法,他又生起另一方麵的怯弱了。他說如來的法身本來具足,不是修的。那佛不是白修了三大阿僧祗劫嗎?眾生總要得一個什麽,修完了以後總要得三昧、得菩提,念經得功德。說無得,他又生怯弱了,因為自然而產生的。若認為是自然的,即是邪知邪見,顛倒見,要知道,是沒有自然之法的。
我即為說修行一切善法·增長滿足·生如來色身·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如此等說·令離怯弱·是名安慰
如果過到這類執著的眾生,又怎麽辨呢?我又安慰他們,圓教的圓滿教義,圓修一切善法,修一法即修一切法,增長滿足了,你就能產生如來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得無量清淨的果報。如是這樣一說,執著無所得的眾生,心就安樂了。
一切法由眾生的心生,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為什麽我們時時刻刻要注意我們的念,念念是善法,隨著善法能夠清淨我們的法身,惡法跟法身是相背的,越走越遠,這樣念念如是,修到圓滿,就成就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果。得到的時候得無所得,毫無執著。就是說,得無所得是這樣得照所得。因為無所得故,體如是,相如是,用也如是。我們佛教講的平等,跟社會講的平等完全不一樣。我跟天主教、基督教開瓣論會時,他說佛教所說的法,六道輸迥是沒有的,他們不相信。我說:『我們也沒有啊!我們說的沒有,同你的說的沒有不一樣,你那個還是有。』他說:『我怎麽有?』我說:『耶穌哪兒來的?』他說:『上帝派他到人間度人的。』我說:『猶大把他檢舉,釘在十字架上,死了他又到哪兒去了?』他說:『死了又回到天上去。』我說:『這就是輸迥,天上人間、人間天上,不是輸迥嗎?我說你們也是在輸迥。你們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死了你能當上帝嗎?』他說:『那不能。』我說:『你能生到天上跟上帝平等嗎?』他說:『不能平等。』我說:『我當和尚就不同,成了佛就跟佛一樣的,包括你,你跟我們也平等,你也能成佛,你也有佛性。』在修的過程當中,好像有形、有相、一切法都有。當你修成了一切法都無了,證一分法身,斷一分無明,就平等一部分。生是因為愚癡執著而不得成就,進而不能輿佛平等。
而我所說甚深之義·真實相就·無有諸過·以離相違說故·雲何知離相違相·
我所要說的甚深真實意,沒有一切過錯,就是離開了相違的過錯,與真實相應。『相違相』,就是違背顛倒的意思。怎樣為相違呢?就是常違背無常,無常違背常。說法身是常的,眾生就執著,落入常見。空違背有,有違背空。你說一切法空,眾生又落入斷見,眾生很難切人中道。
所謂如來法身中·雖複無有言說境界·離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不可依言說示·而據世諦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則可方便顯示而說·以彼法身性·實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乃至違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有·以離心分別·想念則盡·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為有·是故空義浹定真實·相應不謬·
佛菩薩翻來覆去說,怕你落入斷常二邊,為了讓你探取中道。中道就是性空,性空隨著緣起而說斷常。因此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我所說的甚深法意,跟真實法相應的,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不相違背。說空就是為了顯有,說有就是為了顯空。』《心經》上告訴我們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妄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心;顛倒想就是真實性,真實性就是顛倒想。若你把這個法身的道理明白了,哪怕不能證得相應,就是能解信相應也好。如果你真是能相應,一有煩惱,自己就能化解開。
如來法身中說的境界,離開了心、想、念,就是讓你達到無言的境界。這類境界說空不可以,說不空也不可以,他不是空非空,也不是不空、非不空。佛教這種圓融非常的多。要你真正地去體悟,離開一切言說,沒有一切相。
上麵說明了如來藏的如實空義,空中含有妙有,與如來藏體是相應的、符合的。
複次·即彼空義中·以離分別妄想心念故·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實故·即為不空·所謂離識想故·無有一切虛為之相·畢竟常恒·不變不異·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離增滅故·又彼無分別實體之處·從無始世來·具無量功德自然之業·成就相應·不離不脫故·說為不空·
言語隻能啟發一下子,不能契入一切世間法,也有世間法的道理叫世諦,世諦的幻化因緣,是假名法則。若觀法契理,都是相對的。因必待果,果必具因,或者果中又產成因,因中又產生果,因果無窮無盡。法身的性體實實在在,是沒有分別的,離自相,也不同他相對的。是空的,但他又不是空義,也不是不空義,即沒有空,也沒有什麽不空。為什麽呢?遠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有。一實境界的法體,就是眾生的法體,諸佛的法體,就是你的心念。
大家學本經後半部的時候,不能照著《占察善惡業惡所經》的文字去解釋,也不能離開文字。有兩句名言;『依文解意,三世佛冤。』照著文字講解這個道理,就是諸佛的冤家。說即無說,就是讓你明白理解,不要去執著文字。我們在沒有開悟的時候,沒有斷煩惱、沒有證菩提,要學經,到斷煩惱了,菩提出證得了,還要學經幹什麽?這時就要去掉你的法執。
如是實體功德之聚·一切眾生雖複有之·但為無明噎覆障故·而不知見不能克獲功德利益·與無莫異說名未有·以不知見彼法體所有功德利益之業·非彼眾生所能受用·不名屬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見彼法身·然後乃獲功德利益·是故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
一實境界功德,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但被無明覆障障住了,所以他不能克證獲得功德利益,不獲得跟沒有一樣。比如我們現在,神通妙用沒用上,就等於沒有神通,那隻是一個名相而已。地藏菩薩告訴眾生,把虛妄破除,真實的就顯現了。但你要依著我所說的方法去做,自然就會得到。不做,什麽都沒有,這就是我的善安慰說。你沒有諸佛菩薩的功德,就享受不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一切的功德利益。假使我們把煩惱對治了,見到了法身,功德利益就屬於你的了。沒見到,就不屬於你。所以要依著地藏菩薩的教導,修一切善法,就會得到一切善法的利益。一切善法能生如來心。
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是具足法身理體,我們不能發生妙用,因為不能發生妙用故,所以說隨有法身說明未有,因為我們沒有見到法體,這個見是說證得。你不知見彼法體故,那麽所有法身的功德,就得不到受用。所以雖具足法身但法身不屬於你。應該怎麽樣做,法身才能屬於你自己的呢?唯一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障礙消除才能見彼法身。這就是說有了功德利益之業,然後你才獲得功德利益。所以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
這段經文總的講,就是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眾生雖具足法身等於沒有。說沒有的意思,不是說他沒有具足,說未有,就是他不能夠親自具足法身。這個具足就是說,他沒有功德,利益眾生的事業,所以對於法身的無量性功德不能起作用。所以說修一切善法,才能獲得功德的利益,生如來色身。
這是指理雖頓悟,事須漸修,你頓悟了不能起妙用,你修成了,才能起妙用。由這個道理就知道上半卷,這什麽我們要用占察輪,因為我們不具足這個功德利益的事業,不能起智慧的觀照,就是沒有神通,還有疑惑,乃至於連清淨的信心都不能堅定。要用修一切善法的功德來對,我們把那個惡業,障礙全部消失,變成純善的清淨心,如果有惡在身上,那你生老病死都具足,喜、怒、哀、樂、悲、恐、敬,一樣也斷除不了。我們每個人都想成道,早一點而把煩惱斷掉,為什麽辨不到?就是不勤修善法,要想得到一切功德乃至如來法身,你必須具足一切諸善法。使求不得的能得,不能去掉的煩惱去掉,諸佛給我們解釋為了讓我們生信,信完了能解,解完了能行,行完了能證。所謂證者,就是恢愎你原來的本體。
善男子·如我所說甚深之義·決定真實·離相違過過,當如是知·
地藏王菩薩又重覆再說,你們應該知道我說的心識相觀,一實境界,二種觀道,這個道理很深是絕對真實的,沒有相違的過錯。但是因為你現在沒修一切善法,不能體會甚深真實之義,所以感覺跟你好像是相違背的,這是因為你具足一切煩惱,具足一切惡。惡輿善是相違背的,惡與真實的甚深之義是相違背的。不能去惡,性功德的法身就不能產生。善法跟心識相觀是不相違背的,唯一善法才能順如來性功德與法身相應。
兩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說如此等殊勝方便深要法門時·有十萬億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心·住堅信位·複有九萬八個菩薩得無生法忍·一切大眾·各以天妙香華供養於佛及地藏菩薩薩訶薩·
地藏王菩薩說完《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時候,很多人都得到利益。具體有少呢?有十萬億,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利益眾生,證得堅信位即菩薩初住位;有九萬八千菩薩證得了無生法忍,即登地的菩薩。其它在會的大眾,還有很多讚歎隨喜證得速來的功德。遠來得功德,就是說他沒有入信位。聞法以後,在會的大眾虔誠修供養。這是說意念的供養。
兩時佛告諸大眾言·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隨所住處·廣令流布·所以者何· 地藏菩薩說完了,佛就接著跟大家說,囑托會上大眾都應受持這種法門。受持就是自己領受。應當要修一實境界二種觀行,聽完了就要去做。依照此教法去受持,最後達到成佛的究竟。同時還應當弘揚這殊勝的善巧方便法門,用地藏菩薩教授的占察輪引不信的人生信,繼而能住堅信位,乃至究竟成佛。為什麽要廣為流布呢?
如此法門·甚為難值·能大利益·
佛囑托法會大眾,像這樣的法門很難得遇到,隻要聽到了,就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
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號·及信其所說者·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疾至無上道·
聞到地藏菩薩名號,乃至信他所說的《占察善惡業報經》,就能夠離一切所有障礙的事情。這部經也可以說是善巧方便,但實際上是對大菩薩說的,依一實境界而發起心修行的,顯示這從方便善巧引你能頓入圓頓教。現在假使說《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法,是人間法,這種說法是絕對錯的,要知道他是能使你迅速成就無上道,是成佛的大乘法。
於是大眾皆同發言·我當受持流布世間·不敢令忘·
聽完佛的囑托,在會的大眾都向佛表白,我當受持《占察善惡業報經》,能讓這部經,永遠在世間流布,隻有自己受持,才能流布。
很可惜,這部經在世間流通的很少。在明朝,藕益師師提倡過一回,但很少人信受。弘一大師也一再提倡,信受的人也很少。我們現在繼續弘揚這部經,希望大家聞法後能受持發心,不要聽人家說,這部《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是犯戒的、學戒的人怎麽能去學《占察善惡業報經》呢?一定要聽佛的囑托,佛是怎麽跟我們說的,要我們把這部能使人得到大利益的經法,流布世間,不被遺忘。大家在讀《地藏經》時,佛最後囑托觀世音菩薩,說觀世音菩薩跟這個世界非常有緣,你要大力弘揚《地藏經》。虛空藏菩薩示佛,問佛說:『讀《地藏經》有什麽功德?』佛就跟他說二十八種功德。大家誦《地藏經》就能知道。《地藏經》跟這部《占察經》結合起來,再看看《大乘大集十輪經》,把《地藏三經》結合在一起,那你就會更加尊重、恭敬、讚歎地藏王殊勝的功德。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六根聚修多羅中·名何法門·此法真要·我當受持·令末世中普皆得·佛告堅淨信菩薩·此法門名為占察善惡業報·亦名消除諸障增長淨信·亦名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顯出甚深究竟實義·亦名善安慰說·令離怯弱·速入堅信決定法門·依如是名義·汝當受持·
當機眾堅淨信菩薩,聽了佛的囑托後,他就向佛請求說:『這部經很契合眾生之機,也契合諸佛之理。除了《根聚經》之外,還有其他什麽名字嗎?』說我要受持這個法,也讓一切末世的眾生,都能聽到,聽到之後都能受持。請佛給定個名字。佛告堅淨信菩說:『此法門為《占察善惡業報經》也名《消除諸障增長淨信經》,能把你的一切障礙都消除,增長你清淨信心,還可以叫《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顆出甚深究竟實義經》,就是一實境界、也名《善安慰說令離怯弱速入堅信決定法門經》。』佛所說的這些經題當中,流通的時候就采取了《占察善惡業報經》,說這個法門就叫《占察善惡業報經》。佛又囑托堅淨信菩薩說,依照這個名字,你應當如是受持弘揚。
佛說此法門已·一切大會悉皆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完此無上法門後,在會聽眾都發歡喜心,歡喜此法能使人生決定信,依法行持,能獲清淨,所以說『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