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善惡業報經新講》卷下一by夢參老和尚

(2007-04-12 06:25:36) 下一個
《占察善惡業報經》的下半部,地藏菩薩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即是一實境界,兩種觀行,這個道理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講的一心二門。一實境界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心不是眾生心的自性,不是說你身體的體性,身體的體性是屬於色法,不是空法。一宜境界就是一心,二門即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二門不離於心。心真如就是指心的真實體性,心生滅門就是說眾生沒有自性。真如門講的是體性,生滅門講的是妙用。一個講大,大相、大方;一個講廣,廣就是妙用。在上卷中,地藏菩薩教的輪相,都是依照一真實相,依一個真心而起的。由這個性空而生緣起,緣起起再回到性空。就是說由一切真心所產生的一切諸相,一切妄想,再回到你的真心,真心的境界是一實境界。一實境界是沒有境界的境界。借一個境界來標顯,使你容易懂。什麽是妙有?佛的法身,佛的色身,三十二相乃至報身,千丈虐舍那都是妙有。妙有非有,妙有非有就是性空,妙有就是緣起,這就是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好像很難懂,實際上並不難懂。緣起性空不一不異,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就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懂得性空緣起的道理。上卷所指的是就根鈍的人來說,善根很淺薄,業障很深重,疑心特別的多,淨信生不起來,因此堅淨信菩薩就請求地藏王菩薩設一個輪相。這是一種方便,不是真實,隻是為了除掉眾生的疑惑,消除障礙,給你一個入佛道的方便。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佛。佛道是什麽道呢?就是你自己的心道,因為心即是佛。我們說信佛、信法、信僧,信三寶,有的人是真信,但不曉得信佛是信他自己,在他的心目中真信的是佛。 『佛』,印度梵語叫『佛陀耶』 ,譯成華言就是『覺』,覺就是明白,就是真正明了了,真正覺悟了。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己覺悟了,而且要化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覺悟。那麽自覺圓滿,度生的事業山就圓滿了,因緣已經度盡,就叫作佛。下卷就讓一實境界,兩種觀道。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訶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雲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什麽叫菩薩?菩薩完整的說法,叫『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菩提道,『薩埵』是有情。用菩提道覺悟—切有情,要—切有情都走菩提道,登了地的普薩部叫『摩訶薩』,就是菩薩之中的大菩薩。堅淨信菩薩也是大菩薩。大菩薩和大菩薩的功德是否一樣?相差很多。初地不知二地事,歡喜地菩薩就不知道離垢地菩薩的事。八地以上的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十信、十行、十回向的菩薩不能稱大菩薩。稱大菩薩是指斷了無明,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叫大菩薩。堅淨信菩薩是大菩薩,但是輿地藏王菩薩的功德相較,就差了很多。所以他就同地藏菩薩說:『我們用占察輪不疑了。又要怎麽求向大乘呢?假使到末法的時候,有那麽一類善根深厚的眾生,他想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究竟成佛,該怎麽辨呢?』他又啟請地藏王菩薩說法了。
  地藏菩蘑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最初所行根本』,即所謂依一實境界,來修信心和覺悟。另外,在佛教的修行次第當中,不出信、解、行、證,要想成佛走菩提道必須先修信解,怎樣修呢?依著一實境界來修信解,信解就是緣起。一實境界就是性空,就是就對於緣起性空而起的一切法產生了信之後,還要能解,解是指從理上解,信心增長,解力明白就叫解。解後才能起行,解行並進。以佛的八萬四千方便法門,勇往直前,才能速疾得入菩薩種性。凡是要想發心利益眾生,就必須知道根本的一實境界,是種生本具的真正性體。不隻《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樣說,《華嚴經》、《法華經》、《楞伽經》、《大寶積經》,每一部經都是這樣式說。《華嚴經》講的進取方便,方便有多門。隻要進入真如,進入一真法界,即進人佛性。
  修行從真如門不容易進,隻有從生滅門入。心生滅門怎麽入呢?我們現在被業所係,業集苦,是因為造業而來,業就把你係住了。為什麽要造業呢?因為你要分別忌妒名字相起執取,執著好壞,好的就取,壞的就舍。這種執取又相續不斷。這就是自相分別而來,是依著現相而有。現相,轉相,業相這三相都屬於無明根本。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斷現相,九地菩薩斷轉相,十地菩薩斷業相。這就是依照一切刀法門的九相次第。業相、轉相、現相、執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集苦相,就是這些相把你給束縛了。你不造業就不起惑,就係不住你,要造業得業果。所以不要把假的當成真的,不要執名相,不執著取舍,不生分別心。像弘一大師出家之後,他的名字有一百多個,有『弘』、『妙音』、『演音』、『二一』等名字。我特別注意他『二一』這個名字,兩個一就是『二一』。我就問老法師:『二一』是什麽意思?』他說:『一事無成人漸老』。一件事沒有做成,人已以老了。『一錢不值何消說』。這個肉體連一文都不值,兩個一加起來叫二一老人。所以這些名字都是假名,可以換的。我們人也是可以變化的,隨業變化,造何業受何報。若你不執著,根本業就逐漸消失了。根本的自然就顯現了。我們的根本業,就是一實境界。一實境界是沒有名字的,給它安個清淨心。清淨妙心,在性宗裏叫如來藏性,在相宗裏叫阿賴耶識,清淨分裏叫清淨覺識。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滅·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
  究竟什麽是一實境界呢?是眾生心體,即眾生現前的一念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不生不滅,無障無礙,像虛空一樣離分別故,這是本具的妙明真心。離現前的一念,什麽都沒有,地藏王菩薩也就是這樣講的。眾生都在法界之內,十法界即是一念心。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都是一個體的,迷了叫眾生,悟了就叫佛。
  所以我們要信自己的一念心,具足一切法。信心有十種:第一信心,就是信自己的心,心輿理合,你的心跟一實境界合為一體,就能把你一切的妄想都滅掉,這就叫信心。
  第二念心:無始劫來舍身、受身,都是你現前這一念,一念心,不變不忘,不忘不變,這就叫念心。
  第三精進心:精就是不雜,純一,就是純淨的心。進,即是不退,就是達到了真正的清淨心,這叫精進心。
  第四慧心:心純行動。心裏純一,不雜不亂,精勤不懈,智慧自然就生出來了,這叫慧心。
  第五定心:隨便任何的紛擾,任何事物的牽扯,心裏永遠湛然不動,這叫定心。
  第六不退心:有了定就發定光,向前道修,深入自性,深入一實境界,這叫不退心。
  第七護法心:是你的道取心功夫純一了,保持你的道取心不失掉,念心不失掉,這個時候你輿十方如來相合,這叫護法心,護持你的心法。
  第八回向心:保持修道的心不退,輿佛光相交融。把你的心回向於佛,佛即是你的自心,互相交洽,這叫回向心。
  第九戒心:就是你的心光凝住一起,安住於淨戒。淨戒,廣說就是三聚淨戒:攝律義戒、攝善法戒、餘益有情戒。
  第十願心:成就信心,能夠遍遊十方,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
  現前一念心具足這十種。信心,就是有信心的信位菩薩。登初住,初住菩薩相似見真理,當然沒斷無明證法身,但是相似住。初住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即是一心。我們有道樣的信心嗎??是否能相信自己?求人不如求已,求佛菩薩的加持,不如求你這一念心的加持。能明白相信自己,就達到十方諸佛所要求一切眾生的目的,佛就是讓眾生要信自己,自己這樣信。那佛、法、僧還起什麽作用呢?假使沒有佛、法、僧引發我們內心的信仰,這十種心又怎能生起來呢?這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偽偽。假的是因真的而來的。真即是假,假即是真。因此,大家懂得了一實境界的意思,就要修二種觀道。這十種信心就是一實境界的樣子,地藏菩薩說一實境界的相狀是平等的,普遍的,無所不至的,圓滿十方的。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具,無增無滅,就是實相,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這一念心包括三界,普遍十方。真心就在妄心裏,妄心就是現前這一念心。你所到過的地方全在妄心裏顯現了。如果你想到十方世界去,一念間就可以到了。因此在極樂世界,早上可以先到十方園土供養諸佛,然後再回到極樂世界吃早飯,這是心念到了,這就是理。是平等的,普遍的,無無所不至的,究竟一相無二無別的,也無有增滅。以前我們寺廟有一副對聯
  山色水色煙霞色 色色皆空
  風聲兩聲鍾聲聲 聲聲自在
  煙色或者煙霞色,太陽反照的霞光就是霞色,色色皆空,說明所有的色都是假的、空的、無障礙的。下一聊是說聲無自性,體是自在的,周遍的。這都是用來形容這顆心無染、無著、無墨、無礙。
  佛、菩薩、乃至大阿羅漢的心跟我們的心本來是平等的,但是現在染汙的柬西取消了,才會恢愎本來的真心。
  眾生心輿佛心是平等的,不生不滅、無染的、寂靜的、真如的。一實境界的真如相就是不生不滅,不動不靜的。要想得到真如相,就得從生滅達到不生滅。那我們現前一念心就是寂靜無染,心本清淨無染。我們現在有罪業,罪業從何而來?妄心所造而來,妄心起惑就造業,所以說地獄、菩薩、諸佛都是我們妄心所造,所以要隨時觀照自己的念頭。覺林菩薩讚歎佛的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法皆我現前前一念心所造的,這些法都是境界相,即一實境界,不生不滅、無垢無淨的。這是從理上講,真理隻有一個,就是真心,現前一念心。
  我們知道西安法門寺的地下宮殿,發現了唐朝曆代供養的寶貝,還有佛會利。這顆佛舍利,每個唐朝的帝王,到了年終三十晚上或者二十九那天,都要請到宮裏去供,過了初五,才送回法門寺。但這一請、一送、一供,勞民傷財,損失很大。所以當時有個大夫,叫韓愈,反對這事,就寫了一個奏章。皇上一看大怒,認為這是破壞三寶,就把他眨了。早晨寫的表,晚上就貶到廣柬潮州。到了潮州,他寫了一首詩給他的侄子:
  —對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陽路八千
  本為聖朝除弊政 敢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橫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慮有意 好收餘骨葬江邊
  意思是歎息國沒有好政策。後來他經常去寺廟,潮陽寺廟裏有位大頭和尚,文學非常好。他就去參拜,向老和尚請法,但這位和尚根本不理他。旁邊有位侍者,叫三平。這個侍者就拿禪仗扣了三下,韓愈明白了,就向大頭和尚說:『大師的門庭高峻,弟子在侍者身邊得個入處。』他怎麽入呢?大家去參吧。就是說,韓愈過去那麽謗佛,到了晚年他也能明白過來,這就叫『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
  為什麽要這麽說呢?是因為一切諸法,都是由你心起的分別,但是它都是幻化的,沒有實體的。拿有情界的眾生來說,總是妄念分別。分別這個佛像是釋迦牟尼,那個是藥師佛,這是佛,那是眾生。就像空中雪彩似的,一會變這樣,一會變那樣,你知道這些都是假的。在你沒悟入一實境界時,心就像魔術師似的變幻,意思就是說,你想找個真實的是沒有的啦!
  有些入迷信,想不死,想找不死藥,能有這種嗎?這就是迷惑。肉體是幻化的,必定死,有生必有死。成神成仙也得死,就是入了非非想虛定,還是得死。
  《金剛經》最後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蘿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常觀這個,就不會被虛幻不實的假相迷惑,而去執著。
  所謂識受想行·意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黨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黨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這是地藏王菩薩對堅浮信菩薩說,眾生心非染非淨,一切兄聞覺知的心都幻化,隻有分別的妄念,沒有實在的心,這是在理上說。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冷暖、寒熱、肚子餓了、不舒服、疲勞過度想睡眠、高輿、不高輿、想發脾氣等種種,但這些感受的心輿感受的外境都是虛妄的。樂意的受,你想受,辨不到;不樂意的受,想排斥電辨不到,變就說明了苦就建立在這上頭。色就是外境,受就是境界,跟你接觸產生的感受。想就是想所受的苦。行就是不停的運動。識就是分別,指八識心王。色、受、想、行,這就是《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兄五蘊皆空。』五蘊,蘊藏多柬西。明白五蘊是假,就是置知,在五蘊裏找真心是找不到的,但離開了五蘊也不可以。《楞嚴經》上說:『有覺覺痛,無痛痛覺。』覺得痛,有一個知覺,但這個痛,痛不到你知道的那個覺,這就讓你觀照、思惟,靜慮一下。這個覺就是慧覺,當你明白這個道理時,就成了顯教;沒明白道理,就是含藏中密義。隻要用心去觀照,照了之後去覺察,經常這樣思惟。思惟就是在定中,定達到頂點,突然明白就開悟了。假如自己不用功夫,別人給你講,講完了你就忘了。要自己去修,去觀照,思惟、靜慮,從定中開悟,隻要是自己明白開悟的,搬到哪兒去你也同樣明白。也就是說無論幹哪一行得自己去創造,創造的意思就是你開悟了。
  心裏所起的數數的行為,觀察你一天,從早到晚心裏的變化,想全部記下來,沒辨法記,念頭一閃,究竟想了多少,你能記得嗎?青、黃、赤、白、黑、大、小、長、短、方、圓等,這就是你心裏數數所起的念頭。用思慮來覺知、觀照種種的心,不是青、黃、赤、白等顏色,也不是長、短、方、圓、大、小等形狀,乃至虛空界想求心的形狀是不可得的,即《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它不是我們的肉團心,不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更不是我們的腦筋,它遍一切處,不但生理上找不到,就是一切的物質境相也沒有,心若亡時,境也沒有了。因一切境界都是從心起的,所以識罪要用心懺,『心亡罪滅兩具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你起心造的心滅了,罪也就沒有依靠了,心拿不出來,罪也就拿不出來了,兩具空,這才是真懺悔。如能照《金剛經》上所說去觀:『無人相、無我相、無人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觀自在。
  一切都是幻化的,那怎麽會起這麽多的現象呢?這是熏習而來的。用真熏妄時,漸漸的,妄也成真;妄要熏真時,漸漸的,真也成妄了,色、受、想、行、識,地獄五條根就是從熏習而來的。假使我們一天到晚念佛、念經、聞法,這就是以淨法熏染法,久而久之,染變成淨,逐漸就能返回你的真心。如果在社會上、在屠宰埸、娛樂埸,天天染熏淨了,久而久之起惡念,心行不正,這就是染熏淨,這是兩種熏習。高曼寺的來果老和尚說:『寧在業林裏睡覺,莫在小廟裏辨道。』這就是說,在業林裏天天隨大眾共修,自己不想修,但受別人的熏習,不修也得修,在小廟裏就隨著自己的習氣去了,這就是說的兩種種熏習。我們的心一天在不停的變化,這完全是在講心法了。
  一切法是心所造,都是假的,是妄。死是真的嗎?死天天跟著你,隨時都有死的可能,但要知道死也是假的、虛妄的。佛在世時,同他的弟子:『什麽是死?誰能見到?』有一位比丘說:『一天。』有的說:『幾個鍾頭。』最後一位比丘說:『死亡在呼吸間。』佛說:『子知道矣:』就是說你是真正明白了,你要隨時這樣觀覺知。覺知是沒有相的,佛菩薩也拿不出來。要覺知,凡是拿給我們的全是妄的。那你會講佛不是騙我們嗎?不是的。佛自己也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舍合,何況非法。但有言說,即無實意。』大家應常這樣觀想,我們無非是以妄止妄,妄盡才能真。我們心裏不知一天如何是好,就請地藏王菩薩幫助我們占察善惡,照這樣做做,就使我們明白了。但這也是假的,不要當成真的,占察出來也成不了道,什麽時候像地藏王菩薩那樣,你就成道了。有些不明白法的人,替地藏菩薩擔心『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擔心地藏菩薩沒有成佛的那一天,因為地獄永遠空不了。我說不要擔心這個,哪有地獄?地藏菩薩早已成佛了,你擔心他成不了佛,成了佛又是什麽樣子?還不是假的。要學習般若真義,佛自己都是這樣說。說佛,是對眾生而言的,佛法界是對其它九法界說的,沒有眾生的機,佛又說什麽法呢?佛也就沒有了。凡是相對的法,失掉一方,對方就不成立了,即『以此妄心,必定無體,不可見故。』我們從前所有的見聞覺知都是妄心,沒有實體,是虛妄執著而有。假使沒有見聞覺知,沒有能分別者,那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也都沒有了,這就是一切法空,一切相都是空的,這是性空。為什麽有一切相,一切法呢?緣起。如果你懂得了『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道理,那麽對於地藏王菩薩所說的這段道理就完全明白了。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依他緣而起,分別執著而有,一切世問法出世問法都離不開緣起性空,緣起則生,緣散則滅。所以一切法不能自體單獨成立,依靠著虛妄心分別成立而有的,有因有緣就和合生起,有些因緣是不能合的,例如人和木頭,木頭是無情,體不同故,不能合。一切法是因緣生,內有妄心,所以外成一切法,如果沒有妄心,那裏會有不同的境界相呢?有了分別,才有彼此的,所以世間萬法,都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就沒有分別差異,出現種種不同的境界。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為什麽《華嚴經》要講空是建立在妙有上呢?其實人的五髒六腑各各之間都是空的,不能連在一塊,必須要有空隙,否則就完了。人是由地、水、火、風、空、根、識組成,沒有根識是不行的,所以《華嚴經》講:空和識,一樣也不能少,若沒有,人就不存在了,我們必須懂得這些道理。因為妄心分別,能覺了一切法的本來麵目,無有實體,妄忍四大為自身相,妄讓六塵緣境為自心相,執著眼前外麵的一切境界,生出無量無邊的法。什麽是妄心呢?因心生境,因境生心。那妄心的相又是什麽呢?是說境界實有,緣念覺知眼前的境界。即心本無生,因境有。山就是說一切法皆依妄心為本,以妄心去思慮覺知現前境界的緣故,安名為心。
  又此妄心輿前境界·雖具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複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上段講諸法皆由妄想生,無自相,以境界而有妄心,自己沒有自相。但妄心裏緣想緣念,有一切境界,所以叫心。心是給一切境界作根本的。這段重顯一切法為心之念,前境界依心,心依境界,彼引互相相依,但彼此的生起是沒有先後的,心與境並起,為什麽說妄心是一切境界的根本呢?這個道理難明白。因為妄心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失去本有覺知,業相不知,真如法性不知,不了解法界本體原是一相的緣故,因此說心有無明。這個心有無明,是它想明,不是不明,因為想明,不但沒明,反而變成無明了。因無明的力因故,就一念不覺,心隨境轉,現種種境界相,即心係的業轉相。這都是互相熏習的,業越要轉相,就越要分別境界,以無明故。一切境界所成就是業轉相之相,無明滅則一切境界滅。境界自照明,無明是在內心,不在外境,是無明力因生境界,不是境界因產生無明。
  一切諸佛,對`於一切境界都能照了,故不生無明。無明生就有無明滅。非因境界先滅,無明心才滅,所以說無明生境界。一切境界,本來無體性,皆由於妄心幻化才有,故自本以來,一切境界不生不滅。就是體性本來自滅,根本未曾有故,所以一切法都是依心為根本。
  彼此互相依靠,為什麽呢?因人的讓識,有四種作用,即兄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屬境,其餘三分都是心裏作用。見分見於相分,同時生起,見分生境界,妄心就有,但這是心裏自證,自己覺得的,這樣產生的見相是增上因緣。所以認出為相有,而相是不生不滅的,依境界而生起了分別,妄心雖依境界有,但是,定以相分為所緣緣,其能緣緣仍在見分,見分輿相分都是依自證證生起。我們看一切事物,心裏就緣念這件事,分別這件事,然後去追求,就有了我見,因為有我就想得到,這是從粗淺的現象來解釋,不然意理深,難理解。本來物質是不自生的,它沒有想要人家來了解,沒有希求願望,都是妄心分別,所以說妄心是它的根本,為了得到物品,生起這個妄心,所以說萬法唯心,三界唯識。就拿這個輪相盒來說,也得先用心來設計,設計好了,心裏有了輪廓,按照心想的輪廓去做,你說這是心生,還是物質生的?一切法因妄心而有,我們的心因一切法而有,互依的。聲聞、菩薩、佛都是依他的心識證得無為法來分他的地位,或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次,以他空性證得最後,就達到一切無礙,華嚴境界就是事事無礙,一法具一切法,一切法具一法,非心非物。
  在道理給大家講講心的生滅門和真如門。生滅門好講,真如門難講,因為不可說,言道斷故,要把不可說的說明白,你說是不是難講,要想講明白,那得借生滅門來講,以生滅門可說的來說,像佛有一回升座說法,文殊菩薩常維那師,把大磬一敲,說偈:『法筵龍象,常觀第一義,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當下就走了,大家還在等著聽呢!怎麽走了不說,這是什麽意思?在會的諸大弟子應觀第一義,無事無相都不可言說,不可思義的法王法就是樣,佛法也是這樣的。又有一次佛上堂說法,佛拈一支花,在座的迦葉微笑了,這是什麽意思呢?隨拈法照非法界,佛兄迦葉笑,就知迦葉明白此意,便把法傅與他,這叫真傅。教外別傅,離開言語,離開心,即不可說,也不可思,拈花微笑,就是傅心法。所以說,一切法都是空的,是因緣所生的。
  輪相一擲就能判斷出事理,告訴你如何庭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會過到許許多多的問題,自己沒辨法解決,像有的人得了精神病,自己不認識自己,很苦惱,這是宿業。除了佛認識自己之外,其它的人都不能認識自己,不曉得一切法從心起,一切法從心滅,認為一切法和自己沒關係,長時心外求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地藏菩薩不必等到地獄空了才成佛,他已經成佛了,是我們不明白一切法,從心起從心滅的理,所以還繼續度我們。自己證得空義,度眾生才不執著,證不了空義到處是障礙,那又怎樣去度他人呢?所說,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具·為心所攝故·
  常知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能用言語表達出來的都叫『法』。佛給『法』下了個定義就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依著法就像走軌道似的。那我們要到達什麽境地呢?認識自性,即認得自己的體性,—切法皆自己所造,你也是一切法。若你沒達到這種境地,你是你,法是法,法把你迷惑了,認識不清境界相,就不得解脫。要知一切法都是假的,皆妄心而有,但萬法不離真,亦不離一心,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稱為心,為什麽都能稱為心呢?因為世間萬法,不論從義理上說,還是從本體上說,都是一相,沒有差別,以一切法同是緣生,即是因緣生,所以說,法不會自己生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就是心,心即是法,由境界而生心,把一切法轉了。如果心被一切法轉,就是求生。《楞嚴經》上重點內容就是:『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被物轉,即是眾生。』心被境轉,就是被境所迷,不能明了,這樣就會墮落。例如《金剛經》上說,一切諸佛菩薩行了利益眾生的事業,像布施或念佛,請問這功德的大小?佛說:『沒有功德。』須菩提已斷了見思惑,證得阿羅果的人,他聽了,生起疑惑,就問為什麽說沒有功德呢?沒有功德,是菩薩自己所修的功德不貪著而已。沒有想我做了這件事,我去利益了誰,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像我們道友,做了一點功德事,就執著不放,掛在口頭,我如何如何去利益他人,心裏總是想著所做的功德事,放不下,像這樣的功德就小了,隻有不執著,才有不可思義的功德,這就叫心轉法,不執著法的意思。這是從義理上講,都是空的,沒有差異。龍樹菩薩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這首偈就是說的這個道理。隻要證得了空的義理,看一切就無罷礙,就能離一切顛倒蘿想。像我們不知因緣所生的法是假的,不知因緣所生的法是蘿幻泡影,所以心常被境轉,不了空義。
  千萬不要把空義理解為什麽都沒有了,若這樣認為就落入頑空。這個空義是指的真空,真空能生妙有,故空即假、即中、即體、即相,就是一法同以三德秘藏為體,因萬法皆有體、相、用,體本真空,具法身德;相是假有,具般若德;用離空有而即空即有,具解脫德。體、相、用就是一切眾生的體,一切佛法的體,在凡不滅,在聖不增,即佛輿眾生以三德為體,三德不離一心,同是因緣生法,因緣不離空、假、中,空、假、中也就是一心三觀,故不論從義理上講還是從體上講,都是唯心所收攝。
  我們不解空義,對一切事物,一切義理不能明白,對於所發生的事,不知怎麽辨,心生疑惑,這時該如何呢?前半卷學了用占察輪來占察,若達不到,就稱我地藏菩薩名號,能解決你的疑問。如果能以諸法唯心的觀點來念佛、拜佛的話,『地』就是我自己的心地,『藏』就是我的性藏,徙自性體中念,念的時候,句句是念自己,句句是念地藏菩薩,念佛、文殊、普聖、觀音等諸佛菩薩亦如是,這種所得的感應就和一般念所獲得的功德感應大不一樣。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在內,不在外,這叫返妄歸真。真實就是空,從真隨緣示現,是自己心變的。要懂得以上所說的緣起性空理,必須自己經過這些熏修學習,深信佛法不虛,不懷疑,就具足了清淨信。
  我們凡夫,有信心但不堅固,就要修隨喜品,看見人家讀誦兼受持,像我們現在都在誦《地藏經》、《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雖然是一品,但包括了全經的要義,這也叫隨喜。讀誦再加上思惟,義理就容易深入,還有解脫品,解脫不但是自己能解脫,還要講解給他人,這叫法師位。講解脫法時,得有因緣,要具備法師十德,才能稱法師。其次兼行六度,這就漸漸入了內凡位。什麽是內凡位?就是雖在三界,但已經和菩薩一樣具足了對佛法的堅固信心,這就到了五品位。再進一步,才能見到離體無法,證得一切諸法唯心,萬法從心起。我現在在修學念佛法門,就應常知道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這樣就容易成就。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十二因緣就是緣起。這十二因緣法,說是大乘或中乘都可以。甚深緣起義,就是講一切法都是從心裏緣起的,心有分別,能想的是見,所想的是相,其宣心理的能想所想都是沒有的,虛妄的,這就是業相、轉相、現相,因為輿心作用,所以一切法從心起,要給心作相,相分和見分合在一起,就緣起了,無一刹那一念的前後之分,同時生起的業轉相是不離心的,以後再起智,智就是分別,要明嘹這個,就相續不斷的生起,心輿境刹那不停的共生滅,沒有先後,前念生後念,後念生前念,念念相續。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複有二種·雲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
  因緣起的相分,分兩種:一個是心,一個是心的義,即心內相,心外相,心內相是真,心外相是假,真心妄心都是不可得的。因為心體是無量的,無法形容,就像風似的抓不到,係不住,海水不可量,比喻心不住,不可量。
  相分、見分同不住。因為—切法的境界是隨心所緣,心為能緣,非所緣緣,但卻不離自己的心,心理一念相續,不停的攀緣,心裏所緣念的叫暫時有法,這就是所說的有法,在返本還原時,也就是我們內心的自證分,諸佛菩薩就是證的這個自證分了,能把一切返妄歸真,業轉相愛成智慧。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如如』是指佛的清淨境界,即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滅,清淨圓滿,無障無礙。我們有罷有礙,是因為心裏垢,被障礙住了,使心不明了,心裏所緣念的,觀想的盡是貪、瞋、癡、愛,有了這些,看問題總是不正確、有偏差,所以說有罷有礙。又真心本體無相而相,人雖見其相,不有而有,人難見其有,所以說它是微密難見。既然是微密難見,為何說是真呢?要知道,一切法能見者皆非真,因為是因緣生法故,生滅變異,有範圍,有限製,不普遍,都不會常久,昕以說一切法皆非真實。而心內相則不然,一切法無增滅,無垢淨,不生滅,就是真如。一切法遍及一切處,一法一切法,這叫事事無礙,遍於有情叫性體,立一切法就名法性,這是名相的區別。一切法都是這樣的。真如相究竟是什麽樣呢?就是生滅,就是現在,一切諸法一切相,他的本體是清淨圓滿,微密難見,常恒不堪,建立生長一切法故,一切法即真如法,法法皆真,人也真。隨拈一法即是真,沒有妄的,遍一切處,這一切物相在轉換時體不動的,以佛眼觀之即是真如,也就是常樂我淨四德。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複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妄即不覺,不覺什麽呢?不覺一切法的真實相。那妄是徙何起的呢?是從本覺而起。本覺有覺和不覺。因為不覺,就背覺合塵,覺是最初開始的始覺。若達到最後成佛就叫究竟覺。信佛發心皈依三寶叫始覺,然而始覺是從不覺來的,不覺從本覺來。覺知的覺就是不明不白,明白即覺,不明白即不覺。妄輿真就像一隻手,手背為妄,手心為心,翻過來,即返妄歸真,從真起妄就是這個道理。
  能起念分別等妄心,雖然於念頭後生出—切現前境界,但它是依本覺而有,是虛偽的,沒有真實的自體,以不可見故,說名妄。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心外相是妄心緣念真心所起的一個相分。能見和所見的都是妄心所造的假相,一個是心內相,一個是心外相,皆虛妄的執著而有,心內相,心外相隻是名詞而已,一個真一個妄,都在自己的心體上。由於心內相所想的一些差別,就叫心外相,心外相的一些差別就是心內相。但心是空的,見分所緣的外境,隻是形成了一個見分和相分,所念的現前境界,就是內心的差別,而且越遠越粗,粗到讓業把你給係縛住了,就是業係苦,不得脫離,六道輪迥就是這樣來的。是因為最初的一念無明起惑造業,即『一念不覺生三係,境界為緣長六處。』這都是內心的妄心而起的,離開心什麽也沒有。因此應該知道內妄相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因果體用,惑業,淨業,染業,緣明,昏暗,一切合和起來,同是這一個心係的現相。地藏菩薩對堅淨信菩薩說,正因為這樣,我才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地藏菩薩是你心所現的,萬法唯心,不止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普腎、文殊、彌勒乃至十方一切諸佛都是你唯心所現的。對我們來說,很不容易理解,因為我們業障太深了。但要知道,業障也是唯心所現的,心也本空唯心造。業障跟功德沒什麽差別,業障不執著,業障沒有,功德不執著,功德也不會給你做障礙。聖人跟凡夫也沒有什麽差別,都是同一體性的。大海中水可欽盡,風可係,卻不能說出來眾生的妄想心,我們每個人的心,差別非常之大,同一念問想的各不同,大家參去吧!
  又複當知心外相者·如蘿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蘿所見·妄想作故·複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往往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農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
  更應該知道心外的境相,就像你在蘿中所現的種種境相,是虛幻不實的。但我們在蘿中時,卻以為是真實的,也生恐怖、煩悄、貪愛,其實蘿也是由你的心想生。一般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蘿。』但有時心裏從來沒想過的事,蘿中就蘿到了,是什麽原因呢?這是你過去生的事,是法塵憶念留下的影子,八識中的那個影相現在顯露出來了。例如,從來沒到過的地方,你蘿到了,以後到了,想起以前曾經作過這個蘿,這是自己心裏所作的,並不是外頭有這個境界相,實實在在的,不是外頭的事,非真實的。又如蘿遊,本來是做蘿,但他把事情作了,這是心內境界跟心外境結合起來了,這種蘿叫無明蘿。因無明識,這個識又去做蘿,這個蘿就是法塵,是虛妄不實的,不實就有生滅。知心外相是生滅法,念念不住,刹那不停,所以要注意你的念頭。隻要我們的念頭,念念在善念,隨順法性,自然會得到善果,千萬莫生惡念,前念起無明,後念生慚愧,因為你所見所緣的,一切境界相都是隨著你心轉的,由心念念不住故,則外邊所緣起的一切境界相,此起彼伏,相續不斷,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假名安立。例如我們拜懺,『一切恭敬,一心敬禮常住三寶。』常住三寶暨你心外相、內心的見分,緣你內心的相分,這些外相都有名字,是假名安立,不可得的,虛幻不實。心不住於境界,境界亦不住於心。如鏡中像、蘿中月、水中花,是無來無去的。是故一切法,在生滅中想找一個定相,了不可得。緣起性空的緣故,都無實體,一切本來是空的。就拿時間來說,年、月、時分,是沒有實體的。佛經上都說:『一時佛在某處。』『一時』是沒有具體的時間,指因緣契合的時候,是緣起的,心生則法生,法是隨心立,所以說一切法的生滅隻是假名,沒有一定真實的相。想找真實相,了不可得,由此可以悟出一切法由緣而起,性體本空的道理。能常作如是觀,即達一實境界,心境一如,不生不滅。
  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信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一切法的體來是沒有的,不生不滅的,沒有生滅,自然就沒有了。境界差別相無來去相即寂靜,無差別相即一味,寂靜就是空義,一味就是真如實相,即我們自性清淨的妙明真心。在凡不滅、在聖不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自性永遠清淨,這個清淨心是湛然圓滿的,無分別的,於一切處無所不在,所以依這個清淨心,能建立起一切善法。
  複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
  自性清淨就叫如來藏。如來藏性,普遍一切法界。藏者是含藏義,具足了無量無邊不可思義的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佛造的是度眾生之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六波羅蜜等,都是佛所做的利生事業,成就無漏清淨功德。無漏是性空究竟義,緣起是如來所有的一切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果沒有空義這些功德建立不起來,依真空才能建立妙有,真空就是妙有。《華嚴經》講:依性空而建立妙有,即真空妙有。諸佛的妙用、功德是從空中而生有的,諸佛大菩薩神通作業就是妙有的作業。神者,指我們每個人自然的心;通者,慧,性體智慧是無障無礙,自然的心所產生的不可思議的慧,合起來就是諸佛修道所成就的法身。
  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案·恒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
  這是講佛的種種功德作業及功德的利益,也包括我們,我們都是未來的諸佛,相信自己是毗盧遮那,是阿彌陀佛,這就是未來諸佛。未來還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這是不可思議的。諸佛的法身是種種無盡的,這就是《華嚴經》裏說的,『在』一塵中轉大法輪,—佛即—切佛,—切佛即—佛,同—法身故。』觀眾生與佛體是一個,無彼此分別,無對待,平等無二,這是依法性講。性空是就諸佛的法身說的,妙用是就諸佛的報身、化身說的。我們所見到的釋迦牟尼是千百億化身之中的一尊,能回歸到他人的法身,毗盧遮那。『毗盧遮那』,即光明遍照。一切諸佛無障無礙,法身不可思議。眾生的現前一念心,同樣可以叫如來藏心。因眾生心含藏有如來種子,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從佛的法身所生起來的相和用。我們現在還沒有佛的體相用,簡單的說,還沒開光,還沒裝藏。法身空性,但這個法身永遠不同斷,永遠如是,從來也沒停止過,遍滿一切處。所差的就是一個迷,一個悟。法身就是證得法身,迷了法身就是失掉法身。
  有一位道友跟我說:『要念文殊心咒『嗡阿拉巴雜那地』,念一億聲,計算一下,一天念一萬五千,還得念二十年。』我說:『你能不能把這個數字變一下?』他說:『怎麽變呢?』我說:『念一聲『嗡阿拉巴雜那地』,把他觀想成遍滿整個娑婆世界,其它的世界你沒看到的無論石頭、大海,乃至一粒微塵都是『嗡阿拉巴雜那地』,這個數字就多了,以心力的關係。』
  時間並沒有過去、未來、現在、無始終,什麽時候開始的,你找不到。所以佛經講,就講無始,因此才能夠一毫端現實王刹。一個毫毛的尖,就能見三千大幹世界的佛國土,這個道理得具足信心,好好參。我們不能達到這種目的,沒有這種種通,沒有這種妙有,完全是心裏有妄、有染汙,不真實,被這些障礙障住了。本來我們的本證跟佛一樣二無別,同在一個法性之內,眾生也是佛,同時佛也是跟眾生共具一法身。《普賢行願品》第九大願,『隨順眾生』。如果沒有眾生,又哪有諸佛,所以說我們要報佛恩。我向一個道友說過:『沒有眾生,佛就不能圓滿佛位,成不了佛,因為有眾生他才成佛,所以他不能不度眾生。』反覆地說,就讓我們明白法身的道理,不要認為諸佛與我們不相關,也不要認為一切眾生輿我們不相關,都是一體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假使第一能信這個道理,第二能解釋這種道理,第三能行這種道理,第四證得這種道理,那就具足了信、解、行、證。現在是地藏王菩薩對堅淨信菩薩說的,我們應該理解為地藏王菩薩就是對我們說的,假使三業不清淨,也沒有瓣法修這種法,雖然擁有佛性,等於空頭支票,到銀行取不到錢的。你相信了,而後有修證了,你存五百,可以取五百,一文沒存,那你取不到的,就是這個涵義。
  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庭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恒為作依·
  因為法身是遍的,所以說如來諸佛的法身遍一切處,於十法界都具足圓滿不動,名叫如來。如者是如如不動,來者是來而不來。遍是不動義的遍。不動的遍,如用太陽的光能照一切處。它是不生不滅的,在諸佛而不增,在眾生而不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無論眾生流轉到哪裏,都與眾生不相離,恒常的為作依靠。我們大家共同聞佛所說的法,有佛證明都是佛說的。在佛法中有三種弟子:一種是聞法的弟子、一種是護法的弟子、一種是歸依的弟子。例如說我們大家彼此回向念經的時候,回向給一切老師、弟子、護法、聞法的乃至歸依的,我們都給回向,也給諸佛菩薩回向。我們回向諸佛,諸佛回向給我們,遍法界一切眾生,這涵義就是彼此頃緣的意思。看看文殊師利菩薩十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地藏菩薩的大願,同等接待,互相回向的,因為有緣才能度。
  壁如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相·種種形類·以一切色相種種往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願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相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相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滅·不動不變·
  一切諸法建立在虛空性上,也就是建立在虛空之上,虛空就是一切事物的實體。為什麽不建立在大地上呢?因為地球在不停旋轉,最終會壞的。然而,虛空能容的一切色相,種種的形相,一切的事物全都建立在虛空常中。虛空有建立生長的能力,所以說一切諸法住在虛空中,以虛空為體,沒有一件事物能超出虛空之外的。要知道色相之中含有萬有的虛空界,色相變壞時,仍然還歸虛空,而虛空永遠不會滅。用虛空來比喻,諸佛的法身,一切形象都建立在虛空之中。一切形象就好比眾生,一切眾生都建立在法身上。善也依著法身,惡也依著法身。隻是惡性不順法體,它不能得到法身。善性是順的法體,它能成就法身。但是,惡、善是不可得的,所以《金剛經》上講:『於法實無所得。』所以說一切諸佛、一切眾生,都建立在法身當中。就像虛空,一切事物都建立在虛空常中是一樣的。
  諸佛法亦複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滅·不動不變·
  眾生做了種種的造業,產生種種的果,所造的因不同故。但不管如何的差別,都是建立生長在諸佛的法身常中,諸佛生長在眾生的法身常中,為法身所攝,以法身為體。眾生就是諸佛的法身,諸佛的一切煩惱已經沒有,歸到法身,而眾生是有煩惱、有染汙的。雖有法身,但不清淨,歸還不到法身。心生滅門中就有了染汙。心真如門,就是法身清淨的本體。但是真如生滅不離開一心,一心既是法身,要把煩惱斷了,又歸成清淨的法身了,而法身本來的界限無增無滅,不動不變。用諸佛的法身來結合虛空的體,用虛空的形相體來顯示諸佛法身的種種形相,一切名色都依著法身而建立的,一切的法都是依著虛空而建立的,都是假的,一切法沒有真實的。為什麽這樣說呢?它依著法身而建立的,不是真正的法身,所以說它是假的。真的法身遍一切處故,一切皆真,真和假結合起來就是中道義。中道遍一切處,一切眾生都是中道,也就是諸佛的法身。
  一切眾生的身中有諸佛的法身,諸佛的法身又是眾生的法身,假使求眾的煩惱斷盡,就歸回法身的本體。而法身的本體,無增無滅,不因為眾生悟了,法身就增;以不因為眾生迷了,法身就減。此法身本身是無增無減,不動不壞的,就像虛空似的,什麽體都沒有。虛空是無障無礙的。
  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
  無始劫來,境界又依著外境界來薰習你的真心,跟妄想相應執著我,我所造作業感業果,這樣生死苦就把你拴住了,這時候法身換了一個名詞叫眾生。名字都是依法而起的執著,心一起妄設境界相,以妄心為主,你所修的法就是妄心法,十法界都是心想生的,想成什麽,就成什麽,想佛菩薩就是佛菩薩,由無始來的習氣跟無明相應薰習,你就生煩惱。現在我們每天都在妄境中度過,我們大家部是虛妄相。這個是無明薰真如,以無明癡音的緣熏習,現些虛妄境界相,就起我執造生死業,受生死輪轉的苦,這個時候被生死所纏,法身就叫眾生。說法身名眾生,是因為以妄心相應故。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盤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
  大家都不願墮落生死成為眾生,都發願成佛。怎樣能成就佛果呢?就得用清淨無染的法身來熏無明。我們都有一個最根本的善根,想出離生死苦,斷煩惱證菩提,達到一實境界,求不生不滅的涅盤道。從生滅走到不生滅,以這種信心,修習布施、持戒、禪定、忍辱、智慧,修三十七道品的菩提分法,這就叫菩薩。菩薩不懂自己覺悟了,又能覺悟一切眾生,自己覺悟究竟,把眾生也度到究竟的覺悟,這就叫佛。用善法熏習惡法,用法身的智慧熏習無明,就轉名為菩薩。
  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
  求菩薩道,發菩提心成就佛果,一定要記住三心:出離心、大悲心、般若心。自己想超脫生死苦,這是有了出離心;想到眾生,都是在苦難常中,我得度脫他們,這是大悲心;但必須得有智慧,沒智慧就落入愛見大悲中,為利眾生願成佛就是菩提心。修行善法具足,才算離開無明的瞌睡。為什麽加一個睡來形容無明呢?因為人在瞌睡時候是糊裏糊途的處於昏暗中,所以用睡來形容無明。照明就是處於黑暗中不知覺醒。若離開無明才能達到究竟的明白,恢愎自己的本覺,就是佛。佛菩薩都是修善法,行菩薩道,以淨熏染,法身熏無明。
  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不論眾生也好,菩薩也好,都有是假名安立的,因此才有差別。法身的本體,是畢竟平等的,無有異相,同等一味的,這是在理上說。我們究竟清淨的法身諸佛菩薩無二別,說清楚一點是現前的一念,隻要心念轉就得到了,不必向外處求法。現在大家明白了佛眾生的平等的。所以,佛菩薩六道輪回都有是假的,不是真實的。《華嚴經》講同相,是以法身說的;講異相是以緣起說的。法身不會因為眾生迷而失掉,也不會因為佛而得到,法身本具無失無得。就如水一樣,天冷下雪,雪又結成冰,冰又化成水,但冰的體沒變,冰還中水,當我們糊塗時候,感黨覺冰就是冰,怎麽會是水的呢?其實冰是水成的,它的體是不變的,隻是所遇的緣不同。我們現在遇到好的因緣,染衣、落發,漸漸就能恢複法身體。
  善男子·是名略說的一實境界義·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這時候,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善男子,剛才我跟你略說了一實境界的要義。若廣說就多了。《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涅盤經》,一切經論都講這一個問題,不過所顯的不同,總的說就叫一實境界,妙名真心、如來藏性、法性都是一個。我們開始發心的時候開始覺,到相似覺,到分證覺,最後到究竟覺,都隨外緣而起變化,被五蓋、十纏所纏縛,失去了清淨本來麵目。現在我們要依著一實境界修,修堅淨的信心,信一實境界。光信了還不行,還得要解。若在眾生要能依著一實境界,修清淨的信心。必須先學習兩種觀道。那兩種呢?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真如實觀是不可議,就是頓悟;唯心識是要把自己的心識觀,指漸悟。如神秀大師說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指的觀照好心,消滅妄想證得一實境界。怎樣能使從妄的熏習力轉變為清淨的熏習力量?修兩種觀道。觀就是思惟修、三昧、奢摩他、又叫靜盧,禪定,觀是什麽呢?五蘊、六根、六塵、觀心,專觀你的識,這就是心生滅門,也就是唯心識觀;心真如門,就是真如實觀。依著這種觀道來修行,隻有道樣才能達到不生不滅的一實境界。這種修的情況,就是苦、集、滅、道,一種是世間因果,一種是出世間因果。小乘是生滅四諦,我們現在修的唯心識觀是大乘的四諦,法沒有大小,看修行者的心量,心量大是大乘,心量小是小乘。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昧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慮視察·隨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總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畏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發·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怎麽來修習唯心識觀呢?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所以要注意在你的日常生活常中,行住坐臥之間,任何時候,不要把心念失掉,隨時照願好你的念頭。有人經常拿串念珠,念珠就是數珠,拿起念珠,就要想到,我不要失念,隻要不是染法,行、住、坐、臥中,念什麽都可以。有的人修不倒單固然很好,但最好是該坐的時候坐,該臥的時候臥,該行的時候行。有的人,為了避免口過業不說話,佛在世時,就嗬責這種人是啞羊僧。真正修行是隨緣的,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說佛法、善法,這樣口裏絕對清淨。思想也是這樣,就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淨念相續。
  在我們修行當中,離不開六種作業。哪六種作業?即行、住、坐、臥、言語、思惟,六種作用,都是先,由意根起的。能觀所觀是識在其中起作用。唯心識觀,心識是指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是傳送消息,阿賴耶識第八識是根本。
  《金剛經》裏,須菩提問佛,『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應孩怎麽樣把心降伏?使他的心安住?』這個很不容易。我們書夜二十四小時乃至睡覺做蘿,心都是不住的,總是攀緣。應該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又依何生心呢?無生,無生就無住,有生絕對有住,無住而能生的心,就是住,住就是心,即心即住。我們經常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說我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心不被境轉,而心能轉一切境,無住而生,就是不生,不生才能真正隨緣。如果心住到境界,就會被苦係縛住,如果認識心了,我們的法身就顯現了,上麵說的是觀念問題,故名唯心識觀。
  念念之間都應當觀察,隨你的心有所緣念。要知道外麵的一切境界相是沒有分別的,桌子沒有分別,燈沒有分別,是你心裏在分別,一切境界相也沒有長短,好壞,非有非無。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一切法、一切物、一切境相都是自己在分別執著,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就是自己趄分別。假使要離開心,一法一相都不能自見有差別,又哪來的長短、大小、是非、你我他呢?唯心所現,應常把心守好,知道一起念就是妄念妄想,沒有實在的境界,不要停止,無有發時,一念如是觀,這樣就是學唯心識觀。
  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然·無暫昧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若是你在修觀的時候,失去觀照的正念,流入無記境界,這時妄心仍攀緣境界,隻是不覺知自己的念而已,這也沒達到唯識無境的程度。在密宗,所有念法、修法、灌頂、埴埸乃至最後達到大圓滿都是心念。
  能觀和所觀,能觀的就是現前一念心,所觀的就是外麵六塵一切境界。若能觀和所觀的統一了,境界相就沒有了。就像禪宗的牧牛圖,放牛的童子跟那頭牛到了大圓滿的大圓鏡智,牛也沒有了,放牛的童子也沒有了。牛就是我們的妄心識,放牛的就是我的真如自體。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所以住到什麽念頭,就要觀察到這一切都是我心念所起的。明白了一切境界,皆心念所起,我們修行就要觀照好心,常生淨念,種上淨業的種子。『守記』就是觀察你這個心,隨時隨地觀察起心動念,起的是貪想,這是六道輸迥的根本,喜歆就想占為已有,這就是貪。瞋念就相反了,不順你心的境界就瞋。起愚癡心,愚癡即是邪見,邪見也就是愚癡,看問題不明確,就屬於邪見。觀察心是善?是惡?是無記?思惟日常生活常中的苦難,隨心所緣念的,念念觀自心起念?要知道隨心所的外境都是唯心生滅唯心生,則色本無;唯心滅,色本無滅。心的生滅現象,如燃燒的躐燭,油漸漸乾枯了。水的流動,從來不停不住。你這樣的理解就明白,貪瞋癡是內心分辨出來,心本來是寂靜的,那你就要觀照好,對境不生心,當人家惹你,該發脾氣時,你不發,該生氣你不生,能知道這都是假的,都是苦,守住你的心,用止觀雙運的智慧觀照,把心看住,就證得色寂三昧。得了三昧是不是很有修行了?不是,這僅僅才是五品位,即圓教講的觀行即佛的清淨信心,還沒完全證得。色寂三昧是什麽境相呢?三昧就是定,就是靜慮,思惟修。色寂就是從外邊境已寂靜,再不受幹擾,心也不隨境轉了,這就是色寂三昧。所以說你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沒有計較我是能讀的人,也沒有所讀的經,這個不是忘記的忘,也不是虛妄的妄,是你已經達到了沒有能所,不起一念分別,但是並不是不讀,還要照樣讀,心不住境,卻明明白白,這就是不住於境界相,念念守記內心,叫念念觀。把唯心識觀連用到行住坐臥四威義中,就是說在四威義中也守住內心的念頭。
  如果念頭太多止不住,色寂也得不到怎麽辨?那你天天老老實實,一心念地藏菩薩,念久了,業障消失了就會得到。《楞嚴經》上講,反觀觀自性,你的自體,寂然不動,講心即佛。沒有成佛,但在觀心上就是佛,就超出三界了。如果煩惱解除不了,外邊壓力大,怎麽辨?你可以先靜下來,讀一段經,念地藏聖號,修觀世音法門,就容易平靜下來,過一段時間環境就自然起變化了。如我們最初想修行,打坐心定不下來,剛一靜下來,妄想又來了,簡直像電影開台,一幕一幕,一個跟一個。以前高日文寺天天都坐禪,有位買豆腐的,天天給廟上送擔豆腐,有一天送豆腐的,他看師父們一天都在坐禪,就向知客師要求,『我想進去坐坐。』知客師說:『你這麽忙怎麽坐得住呢?』他說:『你讓我在後麵坐一坐。』知客師就說:『好吧,你在禪堂外頭,裏麵打靜,你也跟著靜下來,打板開靜的時候,你再動。』他就在後麵打坐。開靜出來了,知客師問他坐的怎麽樣?他說:『太好了!真是不可思議。』知客師問他:『怎麽樣不可思議?你究竟得到什麽了?『他說:『我這一坐呀,前三年欠我的豆腐賬,我早都忘了。今天想起來了,我得趕快回去收錢。』這雖然是個笑話,就是說隻要內心靜下來,什麽影子都現了。假使我們沒有覺照,靜下來妄想就多,一個接一個,觀照的功夫,照到現在的心,想什麽,不執著不分別隨他過。觀照就是覺察,覺察什麽都不往心裏去,不起第二念分別,就得到色寂。
  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昆婆會那視心·
  觀心得到色寂三昧,而定慧不深,還不能到十信位,得更進一步從理上修。裏是什麽呢?裏是奢摩他,就叫做止,奢摩他就含著毗婆會那,有即止即觀。修奢摩他的時候,也就是毗婆會那的勸力增強,這叫止觀支運。具體的講,奢摩他是止,即止息妄的觀法,毗婆會是觀,即觀相契理的觀法。妄念止息了,就能遠離諸相,觀相契理了,就發達智解。所以說我們要進一步習信這二種觀法,達到止觀變運。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
  地藏菩薩的悲心,反反覆覆講,修唯心識觀。現在繼續講唯心識觀,因我們沒有達到一心故。要知道一心之外沒有一切法。修止,就是對外境界相的思惟觀察要停止,要相信外還的境界相,都是沒有的,要相信是空的,但是我們這個信心很難改變,總認為境界相都是有,特別是肉體,哪能說沒有呢?你打我,我痛,你罵我,我就感覺不舒服,我肚子餓了要吃,所以說實在是有,不能認為沒有。要認識到境界相和自己的心,實就是信,信什麽呢?信你的心,相信地藏王菩隆,地藏王菩薩就是你的心,心地藏性。地藏,就是我們自己,我自己就是地藏。如果這個心生不起來,就達不到一心,信心始終建立不起來,所以修什麽都修不成。建立起這個信心,『一切唯心造,心外沒有一切法。』經常讀誦大乘,用大乘經典熏習我們這顆心。相信我們的心性是地藏,是彌勒,是一切諸佛,在理上無障礙了。因為我們是想建立起信自己的信心,但不能把心外的境界相轉變,認為是由自己心造。再說明白點,讓我們妄念不再隨境界流轉,那必須要修習。習,就是不間斷,長時熏習。現在念地藏聖號,使地藏菩薩加持我們,讓我跟他結合到一體。讀誦《法華經》,學《華嚴經》,學習戒律,踞之用大乘淨法來熏習,達到心外無法,培養信心。習信奢摩他觀,就是要思惟這內心相,了不可得,不可以眼見,內心的空相,賢窮三際,橫遍十方,是圓滿不動的,不來不去,本體輿法界常住,法界本體無分別相,所以本性無生滅,無分別。
  習信昆婆會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複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要學習毗婆會那觀心,怎麽樣呢?那就要觀想內心以及外界所有一切色相,隨心生隨心滅,就是我們講的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一切生滅現象,皆由心操縱。乃至觀見佛的相好壯嚴,也是這樣隨心生滅。
  如果你不相信一切法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蘿,某位道友罵你一句或嗬責你,過了好多天了,還想著,由緣念放不下故,但他也知道,過去了沒有了,而且是說一、二句話像風一樣,看那鏡子誰來是誰現,你過去了,它從來不計較。一切法隨心生滅,如幻化不是真實的,如影子,水中沒月亮,水裏麵根本沒有月亮,是影子。非心不離心,一切法不是心,但是不離開心的緣念,緣起法就是性空,但性空不離緣起。
  隨緣所生法都是假有,由心變化的,非實有,所以說心如水、如鏡,生起一切相。由心有色相的緣故,所以法界一切不離心,即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這四句叫『離四句,絕百非。』上句說了,下句遣,為了遣去你的執著。就是說,心非心,非心又不離心,不離就是相即的意思。非心即心,非去即心、非去即去、非來即來,意思就是為了遣我們的執著。因此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的,唯識所現的,不是沒有一個能造的,也沒有一個所造的,唯心所現不是心,但離開心。佛教講,沒有能造者,也沒有所造者,心現非心造。能現有兩麵性,能現能不現。一九八三年,我跟中國佛學院的學生來五台山觀音洞,各人看的不同,有的什麽也沒有看見,有的看見了菩薩像,或是佛像,其實水裏什麽也沒有,都是心現的。這四句的意思在一切經、一切處都用得著的,這種道理要慢慢地學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