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人 物 篇 出一切音聲說法 現無邊色相度人(題諸佛菩薩) 成就無邊功德海 了知一切眾生心(集《華嚴經》句,題諸佛菩薩) 注1:《華嚴經》卷4雲:“佛昔修行實方便,成就無邊功德海。” 注2:《華嚴經》卷76雲:“彼菩薩摩訶薩,通達一切菩薩行,了知一切眾生心。” 就塵垢坐金剛道場,滅心行解甚深秘密,幻變真常本貫通,大悲不可稱量,周流三界施甘露 於世間證究竟涅盤,離言語轉微妙**,菩提方便皆圓滿,極果無從思議,超越時空濟眾生(題三世諸佛) 注1:金剛道場:即金剛場;如金剛般堅固的覺悟的場所。 注2:甚深秘密:甚深:指如來所證之真如理智境界,深妙難解,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故稱甚深。秘密:深奧隱密,不易為人知,如佛所具神通力,或佛所未曾宣說之密意。 注3:甘露:意為不死之神藥。佛教常用以比喻佛法之法味與妙味長養眾生之身心。 注4:究竟涅盤:覺悟的極致的境界;最殊勝的涅盤境界。又稱無上涅盤、大般涅盤。 注5:極果:最高的覺悟,至極究竟之果。如大乘之佛果,小乘之阿羅漢果。 能於正法真行者 即是眾生大福田(題佛教諸行者) 注:行者:泛指修行佛法的人。 緣來垂跡 應盡還源(題釋迦牟尼) 注:釋迦牟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母親為摩耶夫人。釋迦為其種族之名。其生卒年代,一般認為是公元前565-前486年。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子羅睺羅。於29歲(一說19歲)時,出家習禪修道。35歲(一說30歲)時成就佛道。成道後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長期說法傳教,並建立教團。80歲時在拘屍那迦城附近的娑羅樹林中逝世。其說教經弟子結集成經典傳世。 凡間聖果佛心妙 濁世清流教澤長(題釋迦牟尼,兼題嵌佛教) 注1:佛教:為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所創立的教說,在亞洲南、中及東部廣泛流傳,為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注2:聖果:依聖道而得的菩提涅盤之果。 注3:佛心:(1)佛的大慈大悲之心;(2)指不執著於任何事理之心;(3)指人人心中本具的清淨真如心。 方丈容大千世界 維摩入不二法門(題維摩詰) 注1:維摩詰:意譯淨名。中印度毗舍離城之長者。為佛陀在家弟子,居家修菩薩道,稱維摩詰居士。其智辯神通超過釋迦諸大弟子。 注2:方丈:(1)禪宗寺院住持的住所,取《維摩詰所說經》中維摩居士雖處方丈之室而能容納無量之義;(2)指寺院住持,因居方丈而名。 注3:不二法門:亦稱不二門,即與真如不二之性相應的法門,或唯一無二的趣入聖道的門徑。《維摩詰所說經•不二法門品》載: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興隆佛教,光映佛門,戒德精嚴垂典範 親近國王,位尊國寶,神通廣大折剛強(題佛圖澄) 注1:佛圖澄(232-348年),西域龜茲人。精通佛學,頗有神通,且持戒精嚴,深得後趙石勒、 石虎的敬奉,尊稱“大和尚”,並視為“國之大寶”。二石性情殘暴剛強,佛圖澄以神通、戒德使其敬畏,並常勸其施行德化。佛圖澄臨終前曾對弟子說:“佛經雲:‘若要建立正法,則應親近國王。’此中大有深意也!我以道術,令二石稽首,使胡人皈依,讓百姓蒙益,從而使佛法得一時之盛。但是,要使佛法真正深入人心,傳之久遠,還須靠玄學義理。”他對佛教在中國的興隆起了很大的作用。 注2:戒德:由持戒而來的功德。 注3:剛強:佛教指剛強難化之人。 歎末法群生,身心懈怠難觀鏡 仰禪門上座,行解精勤不惹塵(題神秀) 注:神秀(606-706年),忭州尉氏(今屬河南)人。20歲出家。50歲時投弘忍門下,不久任上座。在弘忍傳衣法時,曾作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因不及慧能所作之偈而未得衣法。後在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傳法,宗門大盛。神秀倡“住心淨觀,常坐不臥”,屬漸修法門,其法係稱為禪宗北宗。卒後諡“大通禪師”。 舉止顛狂,言行笨拙,名刹食堂混跡,想當初,還是路邊拾得 才情怪異,麵貌離奇,寒山幽窟隱身,到最後,竟由石縫歸遷(題嵌寒山、拾得) 注1:寒山:唐代著名詩僧,因隱於天台始豐縣西寒岩幽窟中,世稱寒山,或寒山子。時來國清寺,麵貌枯瘁,言行瘋狂,好吟詩偈,唯與拾得友善。據說因豐幹禪師謂寒山、拾得分別為文殊、普賢化身,太守閭丘胤入寺拜見,二人乃縮身入岩石穴縫之中,石穴“泯然而合,杳無蹤跡”。 注2:拾得:本為棄兒,天台國清寺豐幹禪師於路邊拾得,因名之。在寺內食堂做雜役,平時行事怪異,好吟詩偈。與寒山並世留名,其生活年代約八世紀下半葉。 無樹非台何惹塵,慧根悟道 明心見性秘承法,能者得之(題嵌慧能) 注:慧能(638-713年),亦作惠能。原籍範陽(今北京)人,生於南海新興(今屬廣東)。禪宗六祖,禪宗南宗的創始人。661年,赴黃梅參五祖弘忍,因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從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弘忍密付衣法。五祖傳法給慧能後,人問衣缽何在,五祖曰:“能者得之。”676年,慧能在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落發,次年於曹溪建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傳法,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弟子法海錄其說為《六祖法寶壇經》傳世。 閑雲野鶴翩翩去 萬水千山得得來(題貫休) 注1:貫休(832-912年),婺州蘭溪人。7歲出家。後以詩畫聞名於世。有詩集《禪月集》及墨跡十六幀羅漢圖等留世。 注2:貫休曾行腳至杭州,作詩呈吳越王錢鏐,詩中有句:“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錢鏐欣賞之餘,要他將十四州改為四十州,以合自己囊括四海的野心。貫休斷然拒絕:“州亦難添,詩亦難改,閑雲野鶴,何天不可飛耶?”隨之離開杭州,至荊州。後又至益州。在益州時,貫休呈詩於蜀主王建,中有句雲:“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故貫休又稱“得得來和尚”。王建對貫休大為賞識,賜號“禪月大師”,禮遇非常。 空布袋不容一物 大肚皮能忍萬難(題契此) 注:契此?-916年),號長汀子,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禪僧。據《宋高僧傳》載:常以杖荷一布袋入市,隨處化緣,人稱布袋和尚。能臥雪不化,示人吉凶必驗。臨終有偈雲:“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又,《景德傳燈錄》卷27載:契此長得矮胖,肚奇大。江浙間多圖畫其像,以為彌勒菩薩化身。今中國寺院天王殿所供彌勒菩薩像,即為布袋和尚相。 莫看他神情瘋傻,髒笤帚夾,腳跛嘴歪,垢麵蓬頭,其中滋味甚難解 都笑我模樣顛狂,破扇兒搖,帽汙鞋爛,袒胸露背,個裏因緣不易知 (題“瘋僧”與“濟顛”) 注1:瘋僧: 南宋時(約十二世紀)僧人,又叫“風波和尚”。有“瘋僧掃秦(檜)”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常與濟顛一起被供奉於寺廟的羅漢堂中,一瘋一顛,相映成趣。 注2:濟顛: 南宋時(1148-1209年)僧人,法號道濟。因言行顛狂不羈,又稱作“濟顛”、“濟公”或“濟顛和尚”。其許多濟困扶危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下篇 教 義 篇 一. 染 淨 因 果 與 諸 法 實 相 實無法得 豈有佛成 注1:《金剛經》雲:“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雲:“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2:《道行般若經》雲:“無有作佛者,無有得佛者。”《楞伽經》雲:“無有涅盤佛,無有佛涅盤。”《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雲:“無佛,亦無佛道。” 堪歎欲無止境 奈何命有窮時 心有常圓之月 我無久住之身 注:《景德傳燈錄》卷25載: “師(玄則禪師)謂眾曰:諸上座盡有常圓之月,各懷無價之珍。所以月在雲中雖明而不照,智隱惑內雖真而不通。” 了達眾生非實相 洞明自性是如來 不於今世了其道 更向何生度此身 注1:佛教有偈雲:“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注2:佛教有偈雲:“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一句了然超百億 寸心介爾具三千 注1:《永嘉證道歌》雲:“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注2:《摩訶止觀》卷5雲:“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片雲點太清,實非本體 大海生浮泡,不是全潮 注1:《楞嚴經》卷9雲:“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 注2:《楞嚴經》卷2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明月穿雲,自性本來清淨 蓮花處水,菩提無可染汙 注1:《大法鼓經》雲:“若離一切煩惱雲覆,如來之性淨如滿月。” 注2:《無量壽經》雲:“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蓮花,於諸世間,無染汙故。”《華嚴經》雲:“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寶積經》雲:“譬如有諸蓮花,生於水中,水不能著。菩薩亦爾,生於世間,而世間法所不能汙。” 大因緣宛若虛空,豈能超出 真解脫譬如幻物,不可執持 注:《大般涅盤經•如來性品》雲:“又解脫者名不可執,譬如幻物,不可執持。解脫亦爾,不可執持。不可執持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我色是空,樹影婆娑隨你踩 此心自在,花枝招展任人評 色身易壞心難了,才脫皮毛,又生鱗角 罪性雖空報不亡,但消業障,莫造新殃(仿一剪梅詞譜聯) 注:永嘉禪師雲:“了即業障本來空,不了應須償宿債。”又,《放生儀》雲:“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色相無常畢竟空,一成枯骨,何辨妍媸男女相 幻身有漏終歸苦,再度輪回,安知卵化濕胎身 注:佛教認為:六道眾生,依其出生方式,可分為:卵生、化生、濕生、胎生四種。 菩提證果,有嚴淨土,有清淨身,莫言無,莫言斷滅 般若觀空,如旋火輪,如大火聚,不可住,不可取持 注1:《宗鏡錄》雲:“但內守一,攀覺流動,皆從妄生。如旋火輪,輟手則息。” 注2:《大般若經》雲:“般若如大火聚,四麵不可觸。” 看天下窮途之輩,幾個曾經惜福?但報應來時,方知有苦 問世間得誌諸君,誰人願意修行?待光陰去矣,徒歎無常 念物力艱難,工巧發明不簡單,於受用千般,千千莫作輕鬆想 思佛身廣大,神通變現甚奇妙,對日常一切,一一須存恭敬心 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觀一切眾生,輪回不盡 無邊光,無邊色,無邊體,無邊相,無邊身,仰十方諸佛,示現無窮 濁浪滔滔水土流,人間煙火稠;荒漠蒼穹須補救,不知顛倒實違天道久 青山隱隱漁樵少,世外桃源渺;紅燈綠酒太喧囂,無可奈何已去聖時遙(仿虞美人詞譜聯) 六道輪回,分明在眼前,看賢愚利鈍妍媸清濁懸殊,豈非道道包含六道 三生因果,不僅於身後,感禍福窮通夭壽悲歡難料,也是生生顯現三生 天象輪回寒暑推,地形變化滄桑替,空空色色總難留,彈指一揮,問塵緣幻夢有誰醒 物情深奧賢明少,人性參差頑劣多,苟苟營營都混過,登台出局,歎世事亂棋由此來 難得塵緣一百年,醉夢酣兮!看這些芸芸之輩,滾打摸爬,到頭來,枉費了一生心力,人去樓空,成功也是一抔土 長嗟曆史幾千載,風流逝矣!想當初袞袞諸公,縱橫馳騁,撒手後,徒留下幾片山陵,時移世異,遺跡無非幾塊磚 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生必然死,死必然生,生前有死,死後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死生,死生生死,於生死輪回,虛生浪死,難得了生脫死,愁愁愁,死生亦大矣 見色見空,見空見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外無空,空中無色,色色空空,空空色色,色空空色,空色色空,悟色空平等,體色入空,原來性色真空,妙妙妙,空色豈殊哉 注:《楞嚴經》卷3雲:“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二. 修 行 法 門 與 修 證 境 界 心能轉物 念不著空 注1:《楞嚴經》雲:“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注2:《大智度論》卷15雲:“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
莫爭不急 但念無常 注1:《無量壽經》雲:“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注2:《法句經》雲:“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佛何能測 人不易知(反複回文格) 注1:這副反複回文聯,還可以反複推衍出另外三副: 何能測佛;不易知人。 易知人不?能測佛何? 知人不易;測佛何能。 注2:《法華經•方便品》雲:“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注3:《呂氏春秋•任數》載: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又,《十三經注疏》中,邢昺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時雲:“此章言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也。”又,王充《論衡 •定賢篇》 雲:“夫虞舜不易知人,而世人自謂能知賢,誤也。” 如空而住 知幻即離(集佛經句) 注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5雲:“於諸通境,都無所得,亦不分別,如空而住。” 注2:《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從聞得智 以信除疑(集佛經句) 注1:《法句經》雲:“信乃得道,法致滅度。從聞得智,所到有明。” 注2:《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3雲:“佛言:快哉大士,以信除疑。” 大無心人常混俗 真悟道者不留痕 注1:大無心人:即指無心道人,對一切無想、無念、無所求之修行者。《傳法心要》雲:“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 注2:混俗:即混俗和光、和光同塵之意。語出《老子》“和其光,同其塵”。意為與塵俗相合而不自立異。在佛教,則指佛菩薩為救度眾生,須隱藏菩提之智慧光,以應化身權假方便,生於塵世,與眾生結緣。 磨穿鐵履去尋道 看破紅塵不住山(題雲遊) 無我無常無造作 是空是苦是因緣(題四正見) 注:四正見:指苦、空、無常、無我等四種正見。 從來妙手無多子 哪有金針與眾人 注1:妙手無多子:禪林用語。妙手,即絕妙之手段、方法;無多子,即無特別之意。意謂雖為妙手,卻無任何特別之處。 注2:有“金針度人”的成語,謂把某種技藝的秘法、訣竅傳授給別人。元好問《論詩》之三雲:“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 一生哪有全如意 萬事但求半稱心 身心放下於當下 名利超然即泰然 願無窮永劫為菩薩 視一切眾生如佛陀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不離自性,即是福田(集句) 注1:智旭《佛說四十二章經解》雲:“但除垢染即成清淨。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但有去翳法,別無與明法也。” 注2:《壇經》雲:“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是裏手能於當下覺 此中人隻對目前言 聞未曾聞,生大歡喜 至無所至,是真出離(集句) 注:《大寶積經》卷15雲:“複次自夢聞未曾聞法。”《華嚴經》卷21雲:“知佛神力無量無邊,生大歡喜。”《思益梵天所問經》卷3雲:“佛所說法,至無所至。”《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3雲:“思惟彼道,是真出離。” 發妙明心,離一切相 得清淨眼,見十方空(集《楞嚴經》句) 注1:《楞嚴經》卷1雲:“惟願如來,哀湣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注2:《楞嚴經》卷2雲:“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注3:《楞嚴經》卷1雲:“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注4:《楞嚴經》卷3雲:“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修道應處處低頭讓步 做人要時時知足虛心 本無月缺月圓,它隨順你 雖有花開花落,你任由它 般若立圓宗,教門原不共 菩提歸大海,法味本相同(題天台宗,仿五絕體聯) 注:不共:指不共同,即獨特之法。不共教,又作不共般若,指不與二乘共學,而獨為菩薩之教。天台宗以共般若為通教,不共般若為別圓二教。 我法妙難思,惟有拈花笑 禪心空費解,且聽彈指聲 讀貝葉真經,得一心了了 參蓮華妙諦,悟萬法如如 無物能留,半片殘雲飄嶺後 有何可得?一輪圓月掛天邊 對明白人莫說空,亦莫說有 於無知者可言有,不可言空 羊車度己,鹿車度親,牛車度眾 下士印泥,中士印水,上士印空 注1:羊車、鹿車、牛車合稱三車。羊車形容聲聞乘隻能自度;鹿車形容緣覺乘能自度兼度親屬;牛車形容菩薩乘不僅能自度,而且能普度眾生。 注2:《大慧普覺禪師法語》卷20雲:“上士聞道,如印印空;中士聞道,如印印水;下士聞道,如印印泥。” 去日苦多,來日無多,如少水魚何樂耶 人身難得,我身已得,開正法眼不虛之(題“普賢警眾偈”) 注1:普賢警眾偈:即“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見於《華嚴經》、《法句經》等。 注2:正法眼:體會正法的智慧。又稱清淨法眼。眼,指智慧。 教契因緣非造作,窮極道時,無字無言皆是教 宗通根本法天真,達於義者,有聲有色不離宗 注1:《四十二章經》載:“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楞嚴經》卷4載佛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盤,於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 注2:宗通根本:指宗旨通達真理之根源、萬物之根本。又,禪宗有“宗說俱通”之論,謂通達堂奧之玄旨者,為宗通;能麵對大眾自在說法教化者,為說通。 注3:天真:此謂天然而不假造作之真理。《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雲:“理非造作,故曰天真。” 千處祈求千處應,悲願遍千如,普度三千世界 萬方隨順萬方靈,洪名彰萬德,圓賅八萬法門 注:《觀世音菩薩偈》雲:“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去無所著,來無所從,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 既不洗塵,亦不洗體,問其水是汙是淨,是即是離(題香塵圓通和觸塵圓通) 注1:《楞嚴經》載:香嚴童子因見眾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入鼻,然“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稱“香塵圓通”。 注2:《楞嚴經》載:賢護與十六個夥伴在洗浴時進入浴室,他剛觸到水麵,忽有所悟,“既不洗塵,亦不洗體”,六根並未因洗浴而清淨,由此悟道,稱“觸塵圓通”。 化城如島,山清水秀港灣好;萬裏歸途,勿忘此間非故土 因地啟航,海闊霧濃風浪狂;三生遂願,將登彼岸徹真源(仿減字木蘭花詞譜聯) 注:三生1) 指前生、今生、來生。又作前世、今世、後世,或宿世、現世、來世等。(2)三生成佛之略稱。華嚴宗謂眾生因見聞、解行、證入,而於三生之中即能圓成佛道。又,淨土宗亦有“三生果遂”之說,即第一生聞聽佛名,第二生勤行念佛,第三生即得往生。 超越時空,獨尊三界,普光普照,妙法妙施,我佛堪稱至矣 服膺因果,分證一如,正念正行,深心深信,其人可謂善哉 注:分證:又名隨分覺,即隨著一分之斷惑而多得一分之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