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佛教飲食起居與健康(ZT)

(2007-02-10 22:41:20) 下一個
出處: 中國素食網 

  佛教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修身養性,歸於“涅槃”。修身養性同樣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飲食起居之中。

  飲食起居與人們健康有著密切關係。《佛說佛醫經》雲: “病之緣由凡十.一久坐,二食不節,三多愁憂,四疲極。五淫欲,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製上風(指哈欠、噴嚏之類)。”又雲: “一不應飯為飯,二為不量飯,三為不習飯,四為不出生,五為止熱……”其中應飯為飯,亦謂不隨四時食;不量飯,亦謂多食過足。這些都說明由於飲食起居等生活方麵的不規律,將會導致疾病。

  1.節食與健康

  佛經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波斯匿王身體製趨向平衡。此外,還能使機體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保持年輕,提高抗病力,延緩衰老。不久前,在美國召開的“飲食營養對壽命影響的細胞和分子學基礎”專題會上,有關專家報道,大白鼠的一個月相當於人類三年左右。如果采用限量進食法,人的壽命將由72歲延長至108歲。美國國立老年研究所的查理·巴勞斯博士用大白鼠試驗,從16個月齡(相當於人類48歲)開始限製能量攝人,結果仍使大白鼠壽命延長三分之一。專家們認為,人類如果從中年時期開始限量進食,也有利於健康和長壽。

  誠然,提倡節食防病治病長壽之法,絲毫不意味著吃得越少越好。正確的做法是,每餐可吃八分飽。

  佛教還提倡飲食按時。原始佛教徒講究飲食有時,尤其是嚴格執行“持午”,出家和尚講究過午不食。佛陀有過午不食之說,謂避死氣。但中國寺院漢化佛教僧尼多參加勞動,為保健需要和生活習慣,不得不吃晚飯。

  2.素食與健康

  佛教從南朝以後,開始流行《梵岡經》規定了“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南朝梁武帝篤信大乘佛教,於是在天監十年(公元511年)梁武帝集諸沙門立誓永斷酒肉,並以法令形式告誡天下沙門,若有違反則嚴懲不貸。從此,中國佛教實行嚴格的素食習慣。素食也逐漸成為中國佛教風俗習慣的特征之一。

  吃素也稱吃齋,僧尼必須終身堅持,在家信徒在齋月,齋日持齋,也有終身吃長素的。這種素食習俗對民間飲食習慣有一定的影響。不過,吃肉不能混同於吃葷,佛教中的“葷”專指蒜、蔥、韭等氣味濃烈、富於刺激的東西。吃葷是大小乘戒律,南北傳佛教所共同禁止的。佛教中稱為“五辛”,認為其氣上衝於腦,可令頭暈,實為有穢之物,複多增淫欲。但是,佛教醫學的“醫方明”之中,可用之於治病。

  近年,現代文明病發病率的增高(如糖尿病、肥胖、動脈硬化、高血壓、癌症等),人們對高蛋白、高脂肪的肉類和肉製品飲食和疾病關係的研究也加強了力度。陳舊的夥食習慣已受到挑戰,減肥、素食、節食及各種健康之道已成為風行歐美的新時尚。

  關於高蛋白高脂肪飲食致病的機理,日本醫學家森下敬一博士提出了血汙致病學說。森下氏認為:應嚴格控製攝取動物蛋白,因為機體腸內最易腐敗的東西是肉類。動物蛋白在腸內腐敗,弄汙血液,使疾病發生,發展和惡化。

  科學研究表明,大量食用肉類及動物脂肪食品,不僅增加消化係統負擔,導致胃腸膽囊疾病,肉食在體內要6~8小時才能完全消化,而且引起膽固醇增高,血粘度上升,引發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壓、中風、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此外,由於肉類成分及其所含廢物的作用,還易患腎髒病、痛風等。有實驗表明,經常肉食者患結腸癌的機會比素食者要高4倍。

  肉食者體內所負荷的廢物,最顯著的是尿酸和尿素。一位美國醫生曾就肉食者與素食者的尿液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了排出含氮化合物,肉食者腎髒的負擔是素食者的三倍。

  素食富於營養,清淡而易於消化,對老年人最為適宜。因為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等是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大敵,而常食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製或延緩老年疾病的發生。並且素食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被營養學家譽為“第七營養素”,還可及時消除腸道中垢膩,保持身體健康。

  1984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五醫院陳俊元等醫師對上海市玉佛寺、龍華寺、蘇州寒山寺、靈岩寺的100名僧侶進行血脂測定,結果表明,僧侶比普通人的血液粘度要低。在體格檢查中,有57人無疾病或無異常發現,隻有18個人患有心血管病。在對照組100名普通人的體檢中發現,隻有8個人無疾病或無異常發現,有67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3.酒戒與酒害

  相傳釋迦牟尼時代,他的一個弟子神通比丘,一天赴檀家應供;一席間吃了一些酒。在回途中,因不勝酒力,醉倒在路上,涕唾滿麵,威儀蕩然。他雖具神通,此時也不免為蟲蟻所欺。佛陀釋迦牟尼遙知此事,便率領眾弟子前來,現場說法,並製戒說:“自今以後,以我為師者,乃至不得以草木頭著酒中而人口”。

  據醫學專家分析,當體內乙醇量達20~40毫升時,人進入興奮狀態,易感情用事;當體內乙醇量達到50~100毫升時,人即可出現生理失調,精神失控現象;當體內乙醇量達200毫升以上時,便會造成急性酒精中毒,甚至抑製呼吸中樞,引起死亡。

  據報道,嗜酒者預期壽命比常^減少20年,飲酒者自殺率約占自殺中四分之一。長期飲酒會導致維生素缺乏,引起周圍神經炎,多種腦功能性和器質性障礙,如焦慮、抑製、意識障礙、癲癇樣發作、震顫性譫妄、幻覺症、大腦皮層萎縮等。有些國家精神病院中酒精中毒陡精神病占20~30%,奧大利亞達50%。酒精對生育有顯著影響,造成胎兒發育異常或低能。如我國古代詩人,“酒仙”李白,和文學家陶淵明、辛棄疾等均嗜酒,而其後代愚鈍無能。酒也危害全身其它器官,導致胃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炎。西方國家的三分之一肝硬化由酒精引起。

  酗酒對社會、家庭的影響也不能低估。工業化國家30一50%致死『生的交通事故與司機飲酒或服用其它藥品有關。飲酒使美國工業每年損失200億美元。同時酗酒還使家庭離婚率上升,使犯罪行為增加,如酒後肇事、偷竊、攻擊行為、詐騙、流氓、凶殺
等。

  令人憂慮的是,中國酒民日益增加,達1.6億人。中國酒的年產量達1380萬噸,和杭州西湖中水差不多,而且以23.5%速度增長,耗費糧食為200多億公斤。世界衛
生組織(WHO)已提出“除非采取適當措施,否則,酗酒可能造成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成了—個大公害。”

  佛教經論對酒禍有不少論述,化導世人遠離酒患。

  《四分律》說飲酒有十種過失,(1)顏色轉惡;(2)不劣輕浮;(3)眼視不明;(4)現嗔恚相;(5)壞田業資生;(6)增加疾病;(7)鬥訟滋生;(8)惡名流布;(9)智慧減少;(10)身壞命終,墮三惡道。

  《大愛道比丘尼》將酒譬為毒藥、毒水、毒氣,是眾矢之源,眾惡之本。 《沙彌戒經》、 《大智度論》更分別數列了飲酒的36失和35失。其大意可既括為:(1)不孝父母;(2)輕慢尊長朋友;(3)不敬三寶;(4)不信經法; (5)訐露人罪; (6)誣人惡事; (7)恒說妄語; (8)傳言兩舌; (9)惡口傷冬; (10)生病之根; (11)鬥訟之本; (12)破散家財; (13)廢忘事業;(14)恒無慚愧;不知羞恥; (1 5)疏遠善人; (16)狎近惡人; (17)常懷惡怒;(1 8)橫殺眾生; (19)偷人財物; (20)奸犯他妻; (21)伏匿之事盡向人說; (22)無複智慧; (23)惡名流布,人所憎嫌;(24)種狂癡因,遺患後代; (25)常懷憂愁; (26)舉止失態; (27)倒臥溝渠;(28)暑月熱亡; (29)寒天凍死; (30)身壞命終墮三惡道等等。佛教對酒過的描述,即使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來看,也是基本符合事實,足以引起人們重視。當時,佛陀釋迦牟尼為了防微杜漸而厲行。酒戒也就不難理解了。

  佛教把酒戒不僅列入沙彌戒、比丘戒,還列入菩薩十重禁戒、居士五戒。五戒中、殺、盜、邪淫、妄四戒是性戒,酒戒是遮戒。遮戒就是起遮護l射巳作用的戒。

  《成實論》說: “問日:酒是災罪耶,答:非,所以者何,飲酒為惱眾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飲酒,則開不善之門,以能障定及諸善法,如植眾果,無牆障故。”《俱舍論》中說: “諸飲酒者,心多縱逸,不能守護諸餘律儀。故為護餘,令離飲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