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野天鵝的隨想

(2006-09-26 13:29:32) 下一個
野天鵝隨想 來英國快五年了,每一次去一些英國朋友家做客,他們總是會拿出一本叫《野天鵝》的書給我看,幾乎成為慣例,在最初的時候, 很多朋友對我對這本書一無所知的態度感到遺憾。為了了解這本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銷售了一千萬冊的書,我去圖書館借來,仔細閱讀了一番,其實在讀到一半的時候,我已經沒有太大的興趣讀下去了,但是我還是把它讀完了。《野天鵝》是一部以第一人稱的自傳小說,講述了主人公三代女人的故事,當然不可避免的貫穿了中國的曆史背景,清末、國民黨軍閥混戰時期、新中國時期、文化大革命,直到1978年作者公派到英國留學,以及後來作者在事隔多年後返回中國,站在天安門廣場的那種本能的恐懼等等。書中以大量的描寫描述了作者和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如何被迫害,她當過農民、赤腳醫生、工人、後來去出國留學,並留在英國生活。類似《野天鵝》的書在英國還有很多,多是揭示中國腐敗、醜陋、愚昧的一麵。英國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所以看到這些書也不足為奇,其實也有很多外國人生活在這裏,多元文化也在滲透著這個對新生事物格格不入的老牌工業國家,但是像這樣一味詆毀自己國家的別國的作者還不是很多。對於我們這些70年代末出生,又加上在國外多年的生活,可能不是很能理解我們父母親曾經那些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也更反感不切實際的浮誇,我們要的是冷靜、客觀的去看待問題。無論怎樣,我想在那十年的浩劫中,不僅僅隻是《野天鵝》作者的家人遭到的不平等待遇,如果是這樣,每個人都要出來寫一本書嗎?這也是作者一再抨擊的一個要點,那就是——中國人沒有反思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和麻木不仁的態度。我想她並沒有領會中國人做人的原則——寬容、博愛,如果是那樣“以牙還牙”,當年戰後留在中國的日本遺孤, 我真得很難想象他們的命運。翻開在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冊,中國的插圖永遠都是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在田裏拉犁。對於沒有到過中國的外國人,他們隻能想象中國大部分地方還是這樣的一個生活狀態。更有人問過我是不是中國還是處於物物交換的年代,我從生氣,和他們爭論,到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到底在哪裏?”當然這個原因是多方麵的,拋開政治上的原因不談,我們自己本身的宣傳力度不夠,信息時代的到來,預示著誰能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誰就領先了。試想一個普通的英國百姓想了解中國, 他們去書店買書,關於中國的書都是類似《野天鵝》的書,這也讓他們別無選擇,難道他們每個人都懷有政治目的?我並不這樣認為,而是我們給他們的信息和資料太少了。英國人提到前蘇聯的一些文學巨匠,仍然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時他們的政體也不同,不朽的東西是經得起時間的曆練的。我自己也做過一個非常簡單的小型調查,問題很簡單,“如果讓你去了解中國,你最想知道關於中國的什麽?”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想知道關於中國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曆史,隻有極少數人涉及到了人權、腐敗、貧富差距和環境汙染的問題。每一個國家都存在著自己的問題,英國一個不及中國領土十分之一的島國,照樣每天層出不窮的問題。英國人對於自己的政府也是怨聲載道,但是這裏是一個講實力的國家,隻要你的論據能充分支撐你所說的觀點,一樣能得到他們的認同。在我碩士畢業的時候,我的研究課題是以SARS為例研究了BBC的新聞價值,因為我發現BBC作為世界知名傳媒機構並沒有像他們自己說的“公正、嚴明、準確”,我以為自己的論文會被“封殺”,但是沒有想到得到了導師和BBC朋友們的大力支持,他們願意聽到不同的聲音,之後我的論文在當時引起很大的反響,並作為範文保留在了學校。這些年在國外的生活,讓我深刻領悟到“要想讓別人尊重你,首先應該尊重自己。”如果你一個人連自己的民族都拋至腦後,他們終將是外國人一個笑柄。《野天鵝》的作者和自己的英國丈夫又出了他們的新書《毛,鮮為人知的故事》,她在和自己丈夫一起大罵自己的國家,會不會覺得尷尬和滑稽呢?我不想也不願意去體會她那複雜的心理。近日來,中國三個朝代的瓷器展覽在倫敦開展,吸引了很多遊客,看到這些讓我覺得很欣慰,同時希望這樣展覽越來越多。我們能向世人炫耀的就是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和曆史,不要忘記!不要忘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