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莊園

搏搏生機,來者是客
正文

在自身找到幸福(三)

(2007-01-03 00:27:22) 下一個

·馮音捷·

商福特說:“幸福決非輕易可得,因為它不能在別處找到,而隻能在自身上發現。”幸福之所以隻能在自身發現,因為它是人情感智慧的結果。情感智商高,人感覺到的幸福多;情感智商低,環境和條件再好,人也感覺不到生活中有幸福。人的情感智商取決於人的一些內在因素。自我感知(人自卑或自信程度)、習慣性思想方法和人情感經曆的積累是決定人情感商高低的主要內在因素。這三個因素的質量代表著人情感商的高低和人感受幸福實力的強弱。如果,從內心深處,人對自己不滿、把自己看得很低;如果,人悲觀,沒有希望,總把世界看得很黯淡;如果,在人的情感記憶中積累了很多生氣、怨恨、不安全、不可愛、被否定和挫傷感,那麽,人的情感智商就很低,人感受快樂的內在實力也很弱。這時,如沒有內在因素的改善,無論擁有什麽,人也沒有心中的平安和快樂。反之,如果人的內在因素改善了,即使一切外界條件不變,人也會感覺活得更幸福了。幸福隻能在自身找到。在自身找到幸福的起點是人懂得和了解自己。本篇就為你提供了這樣一個起點。

5.為什麽總與自己過不去?

自我感知不好,人會從內心深處瞧不起自己。僅為這一點,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都會變得異常艱難。自我感知不好的人,在任何環境中,都對周圍的人有很多不滿。他們常會感到別人瞧不起自己,對自己態度不好,或總冒犯自己。與別人相處,他們不是生悶氣、就大怒和正麵衝突。

人生氣和發怒的原因很簡單。無論表麵上是由於什麽事引起,人感到有氣的真正原因都是感到別人在對自己無理、不敬、不公、欺負或看輕了自己。美國人說:take it personal。對自我感知不好的人來說,這種事情發生的頻率非常高。因為老覺著別人是針對自己的,所以,自我感知不好的人心中總是裝有很多氣。

一日與作醫生的朋友閑聊,談起在美國作實習醫生有多麽艱難。實習醫生工資很低,但要晝夜不停地緊張工作。二十四小時、基至是三十六個小時不休息是正常的日程安排。四、五年實習下來,真有“大難不死”的感覺。所以實習結束後,醫生們理當“必有後福”了。我的朋友說:可也有人不停地去作實習醫生。她的一個醫生同事從內科、急救科、小兒科、作到麻醉科。每一個科工作一、兩年後,就開始對工作不滿、對上級不滿、對同事不滿、對工作條件不滿。他報怨、生氣,認為一切都同自己過不去。他感覺隻要換一下專長、換一個工作環境一切都能好轉。好在美國社會調換職業有很大的自由度,隻要人不怕吃苦、不在乎工資降低五到八倍,再回爐、換專業總是可以做到。他就這樣每隔一兩年就再回爐二年。現在這位醫生在麻醉科作醫生。他還是不滿、還是有氣。不知他是否又在考慮改變專業,是否又在考慮去尋找那令他滿意的、不讓他生氣的工作環境。有一點很肯定,在換了四個專業和工作環境後都沒有找到好的感覺,在下一個變化中也不可能發生。

與所有不斷與環境發生矛盾的人相似,這位醫生的問題很可能出在自我感知低。由於從內心深處對自己不滿,他才不斷地感到別人對自己不滿,感到很多的不順心和別人故意找茬。所以,他才會經常與別人有衝突和生氣。靠換工作改變環境,他解決問題下錯了著手點。如自己對自己的感覺不變,環境再變,可人的感覺以舊。

改變人對環境的感覺、減少生氣的機會,最有效的辦法是提高人的自我感知。可事情難就難在自我感知不高的人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一切毛病都在別人身上。中國有句古話:病病者無病,病無病者有病。意思說:有病的人認為自己有病,他去醫治自己的病,結果,他就沒有病了。而有病的人認為自己沒有病,所以他沒有采取措施去醫治自己的病,結果,他就永遠帶著這個病。

但願這位醫生,和許多找不到內心平安的人,能早日診斷出自己的病因來至內心深處。從而,人們能從提高自我感知著手,早日醫好自己的病。

6.提高自我感知

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可能成就,除非,有人敢於相信,自己內在的某些東西高高地超越了周圍的現狀。——步盧斯。巴頓

因自認為無能,飼養的大象被永久地束縛在木樁上。同樣,自我感知過低,人開發和探尋的空間被限製在一個很小的盒子裏。可是,人不同於大象。大象隻有本能,而人有主動意識。人的主動意識使人有能力發明科學技術,改變生存環境,創造音樂和美術,也能使人發現和利用人的自身規律,從而改變和提高自己。

人改變自己的方向是提高自我感知,打破人對自己的限製。心理學家們認為:自我感知中束縛人的部分主要來源於人的幼年、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長經曆。因為,那是人被否定最多的時期,而那些否定又隨著人腦的發育而成形,被深深地刻在人的大腦裏。自我感知中束縛人的成分還有些來源於人生活中的失敗和困境。因為,大多數人的思想方法總是忘記和淡化成績、順利和被肯定的經曆,並保留和強化困難、不順利和被否定的經曆。自我感知的形成決定了它限製人潛力發揮的內容。所以,很多人的自我感知對自己能力的發揮都起限製、甚至窒息的作用。

提高自我感知,人要用自己的主動意識,去清洗和改造自我感知中限製人潛力發揮的成分。科學規律指出:人腦有很大的機械性,特別是人腦負責情感的部分,非常機械地接收信息,而對信息來源的分辨能力卻很低。也就是說,負責情感的人腦很難分辨出信息是來源於生活的經曆,還是來源於人的想象力。隻要能給人腦輸入清晰、有細節的情感信息,人的大腦就能產生有情感色彩的記憶。有了帶情感的記憶,就能影響人的自我感知。

提高人的自我感知,在臨床心理學中,心理學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想象力訓練法。體育心理學家常用這個方法訓練奧林匹克運動員和NBA球員。訓練時,心理學家要求運動員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眼,想象自己在運動場上發揮最出色的情景,並細細體會自己當時的心情。想象和體會得越生動、越清晰和越有細節越好。人腦負責情感的部分會把這些想象的經曆記錄下來。當這樣的記錄多到一定程度時,人腦開始用記錄中的表現去控製和調動人的行為、情緒狀態和信心。這樣控製和調動起來的行為、情緒和信心與人的最佳狀態非常接近。

很多大公司也用想象力訓練來培訓公關人員和推銷員。訓練要求受訓人員想象出自己在各種場合的麵談、對答和應酬的細節。想象自己表現的瀟灑、自如和自信。很多資料證明:想象力訓練的效果非常顯著,受訓的大多數人都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度地提高專業技巧和自信心。

想象力訓練的理論基礎是:人腦把想象當做了真實的經曆存入了記憶。有細節和有情感的想象一次,就相當於人又有了一個生活中的經曆。在這人為的經曆中,人總發揮最好,總瀟灑自如,也總輕鬆自信。想象力訓練引起的記憶控製人的行為與自我感知控製人的行為原理相似。它們都是(1),人的腦神經係統反複得到關於自己能力的信息。(2),腦神經係統把信息記憶下來。(3),在相關的情景下,腦神經投放出記憶中的景象去控製人的行為、情緒和信心。而二者的不同在於,想象力創造的是在人的主動控製下產生的正麵的、有利的和積極的記憶。而人原本的自我感知則常常是人下意識反應的結果。而且,這結果裏存有大量的負麵的、對人潛力發揮不利的記憶。

隻要人腦中有了帶情感的記憶,記憶中的形象就能左右人。無論這記憶是來自人想象的,還是人的生活經曆,在對人行為和心態的控製上卻沒有太大關係。來自想象和生活經曆的記憶都能左右人的行為,也都能控製人的心情。

由此,每個人都可以利用想象力來提高自我感知,從而大幅度地改變自己。怕羞、與人交往常感到尷尬的人,可以在生活或影視中找一個自認為行為和舉止最理想、最得體的人,把這個人當作自己的樣板人。在想象之前,要仔細地觀察樣板人言行和舉止的所有細節,讓樣板人的形象生動地刻印在自己的大腦裏。心理醫生建議,人在自己的大腦裏想象出一個巨大的電影屏幕,屏幕上放映的是樣板人。在自己大腦的屏幕上,要先看清樣板人的音容笑貌。然後,在想象中,樣板人變成了自己,自己有與樣板人物一樣的音容和舉止。想象中,人還要仔細觀察和體會自己變成樣板人後的心情。想象和體會的越清楚,效果會越好。這樣的想象要每天做5—10分鍾,每個訓練過程要做二十一天。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人可以繼續做下去,也可以開始用想象力來提高下一個需要改變的地方。

馬克·吐溫說:“沒有訓練做不到的事情,沒有訓練達不到的目標。訓練能改變沒落的道德,使之變好;訓練能毀滅腐朽的原則,並使好原則得以重造;訓練還可以升華人,使一個普通人升華成天使。”隻要願意,人能通過訓練挖掘出自己的各種潛力,並升華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除了想象力的訓練外,從內心深處,人不斷增加對自己的接受和喜愛也是提高自我感知的有效方法。

另外,學習和使用有效的思想方法也能不斷提高人的自我感知。因為,應用有效思想方法,在處理事物時,人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自己內心所需的營養,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因素對自己內心的損傷。所以,人會不斷地感到自己在變得內心更強壯、更有安全感、更輕鬆和更透亮。人心中的這些感覺正是自我感知提高的體現。

人最初的自我感知主要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動地形成的。因此,它常常限製人發揮潛力,限製人體驗生活中的快樂和滿意。可是,人有明確的主動意識。人的一生就不必由不利和被動的因素所控製。隻要願意主動地管理自己的大腦,人的自我感知就可以提高,人潛力的發揮、體驗到的快樂和滿意就可以隨之而增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