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莊園

搏搏生機,來者是客
正文

在自身找到幸福(一)

(2007-01-02 23:47:19) 下一個

在自身找到幸福(一)


 ·馮音捷·

商福特說:“幸福決非輕易可得,因為它不能在別處找到,而隻能在自身上發現。”幸福之所以隻能在自身發現,因為它是人情感智慧的結果。情感智商高,人感覺到的幸福多;情感智商低,環境和條件再好,人也感覺不到生活中有幸福。人的情感智商取決於人的一些內在因素。自我感知(人自卑或自信程度)、習慣性思想方法和人情感經曆的積累是決定人情感商高低的主要內在因素。這三個因素的質量代表著人情感商的高低和人感受幸福實力的強弱。如果,從內心深處,人對自己不滿、把自己看得很低;如果,人悲觀,沒有希望,總把世界看得很黯淡;如果,在人的情感記憶中積累了很多生氣、怨恨、不安全、不可愛、被否定和挫傷感,那麽,人的情感智商就很低,人感受快樂的內在實力也很弱。這時,如沒有內在因素的改善,無論擁有什麽,人也沒有心中的平安和快樂。反之,如果人的內在因素改善了,即使一切外界條件不變,人也會感覺活得更幸福了。幸福隻能在自身找到。在自身找到幸福的起點是人懂得和了解自己。本篇嚐試為你提供這樣一個起點。

一、人的內在因素

當對他人和自己有了正確的理解,並越來越清楚事物內部的相互因果關係時,人會停止大怒、震驚、忐忑不安或悲傷憂愁,人會處變不驚,還會常有安寧喜樂。——傑姆斯。艾倫

表麵上,生活中的人和事錯綜複雜,不受任何內在規律的操縱。可事實是,一個人是什麽樣的人,如何行事,隻受很少幾個內在因素的把控。看似複雜多變的人品、人性和人生常常隻是幾個主要內在因素的外在表象。決定人生的主要內在因素有三個。它們是:人的自我感知、人的習慣性思想方法、及人情感經曆的積累。從這三個內在因素出發,人能真正了解和認識自己,也能有效地提高自己。

1、自我感知

自我感知[Selfesteem]是人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總看法,或者說,是人內心深處對自己各方麵能力的總估價。比如,人認為自己是否聰明、有價值、有口才、有能力、被人們所接受、被人們所喜歡和是否相貌好等。自我感知是人的內心感覺。它與人的外在表現和人口中宣稱的形象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

心理學家們認為:人的一生是否平安、快樂,是否有成就,和是否感到充實滿意,與人的自我感知關係很大。自我感知高,人則認為自己有能力、有價值、並被周圍的人所喜歡。有這樣對自己的感覺,人就有較高的人生目標,會主動在生活中尋找機會,容易渡過難關,並能從挫折中得到較多的經驗。自我感知高,人還從心底裏感覺自己好,喜歡自己。而自我感覺好和喜歡自己的人常常也認為別人喜歡和接收自己。所以,喜歡自己的人更容易接受別人,也容易被別人所接受。所以,在人群中,自我感知高的人總感到很自如和自在。自我感知低,人則認為自己沒能力、沒價值、不被周圍的人們所喜歡。通常,自我感知低的人沒有太高的生活目標,他們也容易錯過各種機會。原因是,人的無能感使一切都顯得太困難或有太大的風險。自我感知低,人從困難和挫折中得到的往往不是經驗,而是“我無能”的證明和情感上的傷痛。自我感知低,人從心底裏感覺自己不好,不喜歡自己。這樣的人很容易感到別人不接受自己、小瞧自己、或對自己故意冷淡好。所以,自我感知低的人與別人的親合力小,矛盾和糾紛多,還經常有戒備心態。自我感知低,人對己和對外的所有感覺都給人挫敗感。因此,自我感知低的人常感到迷失和無能,所以,他們一般都活得很不快樂。

信佛的人常說:人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從自我感知對人的限製上看,這話相當有道理。因為,與其它所有的因素比,人一生最大的障礙來源於人對自己感覺和認識上的偏差極其給人的限製。

2、習慣性思想方法

生活中,有人無憂,有人多愁;有人常看到色彩明快,有人常看到昏黑暗淡;有人總覺得有奔頭,有人一點希望也沒有。同一個世界,有人非常熱愛生活,有人實在找不到熱愛生活的理由。

人對世界的看法不同。按人的不同看法分類,人的習慣性思想方法大致可分成悲觀與樂觀[它們分別屬於生存思維和優勢思維兩種思想方法,詳解看第四篇]。

不同的習慣思想方法,好像給人腦裝了不同的功能過濾器。

習慣於悲觀看世界,人腦過濾器會不停地淡化和濾掉令人愉快、滿意、感到安全和有希望的信息;不停地強化和保留令人不愉快、不滿、害怕和無望的信息。結果是,人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的好事很難看見,看見了也記不住;對於壞事,人總看得很清,並念念不忘。所以,人總感覺擔心、泄氣、生氣或有壓力

樂觀人腦中過渡器的工作方式與悲觀的人截然相反。樂觀人的過濾器要經常地淡化和去掉不愉快、不滿意、害怕和無希望等反麵信息;還要不斷強化和保留令人愉快、滿意、感到安全和有希望等正麵信息。其結果,人總感到高興、有幹勁兒、安寧和很輕鬆。

人的真實世界,就是人腦聚焦的地方。所以,思考聚焦點不同,即使經曆大致相似,人感受到的生活也可能完全不同。

劉墉講過一個鐵口相士的故事。說的是:兩姐妹去算命。“你三年前被人倒了一筆錢”算命先生對妹妹說。“是啊!您算得太準了”妹妹回答。可一旁的姐姐卻有意見了:“我當年跟妹妹一起被到掉錢,您為什麽沒看出我呢?”“請問,當時誰最傷心?”算命先生問。“當然是妹妹了,她氣得差點兒跳了樓。”姐姐說,“錢嘛!對我來說是身外之物,我看得開。”“這就對了!”鐵嘴相士有了理:“那筆倒掉的錢,傷了她的命,沒傷你的命,所以隻在她的命上留下了疤痕。”

鐵嘴相士善辨。可在這裏,他辯出的是一個至深的人生道理:生活中,很多人感到自己負重行走,心頭傷痛很重。不是這些人倒黴多,坎坷多,而是這些人的思想方法使他們把每一個不順利和不如意都看得太大、太重。人能對一個不如意的事想得開,人的命上就少留下一個疤痕。如果人的思想方法使人能事事想得開,人就會有一生的好命。

3、人情感經曆的積累

大腦把人所經曆的情感大致分二類:愉快和痛苦。愛、安全、被承認、被接受、被肯定、自豪和自我價值感等是愉快的情感;被排斥、被拒絕、不安全、被否定、無助、羞辱、無能和沒價值等是痛苦的情感。人所經曆的各種情感積累在人的潛意識當中。在人不知不覺當中,潛意識中的情感積累左右著人的感覺、想法和行動。

人潛意識裏的情感積累,是人迄今為止的一切情緒和情感經曆記憶的總和。人的昨天、前天及人的所有曆史,就是通過人的情感積累影響人的今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就是,在人以前的生活中發生過很痛苦的事,下次再碰到同類的事,人的潛意識就會自動地告訴人躲開這件事。所以,人會感到害怕、會下意識地回避。人的曆史通過情感記憶左右人的今天。人的情感經曆中疼痛越多,對疼痛的記憶越深,人要躲避的東西和害怕的東西越多,人就越退縮,越要防範,或感到適合自己的和能幹好的事情越少。

對於大多數人,人的情感積累中都有很多痛。人疼痛越多的地方,就是人越想躲避的地方,也是人越不擅長的地方。如,一個五歲的女孩兒怕羞。見了不熟悉的人,她感到尷尬,不知該說什麽。媽媽責備她:“你為什麽不能大大方方地說話?你表現得很沒出息,我很失望。”相同的場景反複出現過很多次,媽媽一次比一次更不高興。可是小女孩就是害怕,就是不知道該說什麽。不僅是害怕,後來,小女孩兒見了生人還變得難過和生氣。因為她知道媽媽每次都要訓斥她。二十年過去了,小女孩兒長成了大女孩。她早應知道與人見麵該怎樣寒喧和招呼。可是,這個女孩兒見人還是很尷尬,還是想躲。五歲時,她害怕,是因為她無知、沒有與人打交道的技巧;長大了,她害怕,是因為她在潛意識中積累了很多與人打交道相關的痛苦情感,以及她已認定了自己不擅長與人寒暄。不知不覺中,女孩潛意識中的痛苦情感使她見了生人就想躲。所以,很可能,大方開朗地與生人打交道這件事,女孩一生也做不到。

《誰動了我的奶酪》書中的享享失去了奶酪。留在失去奶酪的地方,亨亨很苦惱,深感無望。亨亨明明知道此地再沒有生機。可無倫怎樣苦思冥想,他也不能做出決定:走出去,去開拓、去闖新路。享享,和生活中的許多人,為什麽會固守著沒有任何希望和前景的工作、地方或生活方式,而不到變化和新事物中去尋找生機?答案很簡單,因為在人的潛意識中,曆史給人積累了太多的情感痛苦---與試嚐新事務相聯係的痛苦情感。享享和許多生活的失意者一樣,是他們的潛意識引導他們躲避再次經曆痛苦的情感,他們才感到害怕,才做出固守陳舊、不闖新路的決定。

人的潛意識總是引導人躲避痛苦的情感。人膽小、退縮和不敢開拓,是因為人的潛意識當中儲存有太多的痛苦情感,所以,人要躲避的事物也太多。

除了躲避痛苦情感外,人的潛意識還不斷地引導人去尋找愉快情感。所以,在完成一件事時,如果人清楚地體會到了自己有能力、有價值和被人們所承認的情感,那麽,做這件事很可能會成為這個人的一個愛好或專長。因為潛意識引導人尋找愉快感的動力會推動著人經常地、心情愉快地去做這件事。因此,人有機會發展關於此事的技巧。

人的潛意識總是引導人躲避痛苦情感和尋找愉快情感。所以,生活中,有人會因受過挫傷,沒有能力擁有一個良好的婚戀關係,可同一個人,卻因為得到了情感上的獎賞,熟練地掌握了與事業相關的人際關係技巧;也有人因體會到了能力感和自我價值感,導致業務技術水平精良,可同一個人,卻因感受過尷尬和羞辱的痛苦,在人際關係上表現的很低能。正是人潛意識中的情感規律使人對一些事願意,並擅長,對另一些事不願意,也不擅長。因為不是人智力水平的問題,所以,人會在一些方麵能力很強,而在另一些方麵完全低能。

潛意識左右人行為的根源在於其中的情感積累。所以,情感積累的改變就代表著人行為的改變。改變思想習慣和提高自我感知都能改善人的情感積累。因為,在思想習慣和自我感知改善後,人對事物的讀解和體會能發生改變。這時,在受到貶低和否定時,人能夠不失去自信;在挫折中,人不感到自己無價值或無能;在麵臨將來和未知時,人不太擔心和不懷疑自己的能力。同時,在被肯定和承認時,人的自信大長;順境中,人得到很多好情感的滋潤;看未來,人總有盼望。結果是,即使環境不變,人每天體會到的情感卻有很大的改變。如果人愉快情感的積累大大地多與痛苦情感的積累,在潛意識當中,人就得到了改善。當情感積累更健康時,人就變得心態更平和輕鬆,行為更大膽開放。

行為學家認為,以上的三個內在因素是左右人行為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了人情感商的高低。這三個因素的改變就代表著人本質的和可持續的改變。

把握人思想和行為的三個內在因素又被人所接觸的信息群所決定。人的信息群來源於人的成長環境、媒體、文化、朋友、影視或閱讀,但人最重要的信息群來源與人對事物的讀解和人獨處時腦中的想法。人對事物的讀解方式的改變與人想法的改變,將帶來人內在因素的改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